家校携手,共同成长.ppt_第1页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ppt_第2页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ppt_第3页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ppt_第4页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校携手共同成长庄敏 一 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减压二 开展家长学校的目的及作用三 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四 家长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五 正确使用家长课程教材 一 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减压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知识更新加快 人才竞争的加剧 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来自于社会 学校和家庭的压力 越来越大 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沉重 调查表明 91 9 的教师认为该职也是有压力的 其中有62 7 的教师认为很有压力或者极有压力 在自我总体压力感方面 14 2 教师处于极有压力状态 77 3 的教师处于很有压力状态 一 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1 职业压力2 提高自身素质的压力3 个人生活和工作冲突的压力 二 心理压力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48 的教师有心理问题 比其它行业高出23 主要表现为 1 焦虑 2 情绪暴躁 3 习得性失助 4 自我评价降低 1 不要对事过度追求完美 相信世上没有完美 也缺少公正 尽人力 顺天意 例 给自己加压 教师的孩子就必须上大学吗 美国近3亿人口 3600所大学 台湾地区2000多万人口 300多所大学 我国13亿多人口 1200所大学 不是孩子不优秀 教育资源紧缺 三 如何自我减压 2 不要对问题过度关注 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也相信困难和麻烦永远在身边 一个问题解决了 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以平和的心态与问题共处 例 对孩子的问题过度放大 反复负强化 易导致恶性循环 接纳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3 不要对过去和将来烦恼 忽视当下 着眼当下 不为昨天烦恼 不为明天忧虑 4 不要对人要求多 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不试图要求周围人都从你的角度看问题 尤其不要求学生太多 例 这么简单的题 你怎么就不会呢 5 不要对自己期望过多 过高 不认为自己应该做好所有的事情 更不勉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不与他人比较 别人有的 你没有 你有的 别人没有 要勇于承担责任 也要学会分解责任 魏书生 6 自我 调适 减压1 学会自我管理 合理安排时间2 多做运动 劳逸结合3 提高认识 积极应对压力 快乐其实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外在的因素大多是不可控的做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辛苦自我观念和体验是可控的 做班主任工作的幸福快乐是通过辛苦换来得 把辛苦理解为幸福快乐的一部分 美国前总统里根经常讲一个故事 一个父亲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 一个乐观 一个悲观 父亲试图改变他们的情绪 就把悲观的孩子领进摆满玩具的明亮的房间 把乐观的孩子关进脏臭的马厩 两个小时后 父亲走进房间 看到孩子在哭泣 父亲不解地说 你得到了别人没有的玩具啊 孩子说 玩具太精美了 我担心自己不小心会把它弄脏 掉到地上会摔坏的 父亲又去马厩 那个小人满头大汗正起劲地铲马粪 孩子 你在做什么 孩子顾不上抬头说 爸爸 这里有很多马粪 附近说不定藏着一匹小马驹呢 我要把马厩打扫干净 去找小马驹 7 明确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先天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因素 教育因素 先天因素 遗传基因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育期条件 年龄 季节 孕期服药情况 受孕时的情绪如何 受到辐射没有等等 生产方式 顺产 剖腹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个孩子有没有主动性 上进心 成就感 荣誉感 坚持性 这是孩子发展的决定因素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环境 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 孩子的抚养人 抚养方式 孩子早期受教育的时间 教育的方法 内容 水平等 学校教育 人文环境 师资水平 教学条件 校风校纪等你认为哪一个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先天是基础 前提 承认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也承认 龙生九子 各有不同 反对遗传论 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看到无数 逆境成材 天道酬勤 的事实 同时反对 爱拼就会赢 的主观决定论 环境是条件 承认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也承认 出淤泥而不染 现象的存在 反对环境决定论 教育是关键 认识到 教育挖掘人的潜能 的同时 也认同 功能及其有限性 反对教育万能论 人在3岁前心智发育57 6岁前发育80 12岁发育完全 幼儿园时期有43 的开发空间 中小学有20 的空间 我们只有每年1 2的时间的每天1 3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 教师个体对学生的影响力有限 小结 不能改变风的方向 我们就调整帆的角度 不能改变现实 就改变自己的态度 既然学校教育只能决定孩子 的发展 我们就无须承担 的责任和压力 只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获得家长的支持 才能真正为学校教育减压 才能真正为班主任老师减负 所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就十分重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 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 也不是学校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孩子在家里的时间多于在学校里的时间 家庭影响远远高于学校的影响 二 开展家长学校的目的及作用 1家长课堂根本目的 改善本班孩子的行为表现改善本班孩子的学业成绩新的家长课堂目的 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沟通家校关系 促进和谐 首先是亲子和谐 家长课堂主要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分析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导家长了解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误区 帮助家长找到科学 实用 有效的教育方法 启发家长找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从而改善亲子关系 其次是促进师生和谐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家长课堂 让家长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协助老师做好育人工作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措施 帮助家长就是帮助学校 帮助家长就是帮助自己 三是促进同伴和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父母 老师的信赖度会逐渐下降 同伴关系会逐渐上升 为孩子选择良好的同辈群体非常重要 那么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需要通过学习获得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2 了解孩子特殊的发展时期 1 0 18个月 是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妈妈尽可能用母乳喂养孩子 充分地搂抱孩子 并时刻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 不良后果 亲子关系紧张 孩子敏感多疑 2 3 12个月 是孩子空间概念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家长要让孩子完成空间的两次旋转 从仰卧到俯卧 从被抱到被背 让孩子爬够3个月 让孩子学会靠自身的平衡行走 不良后果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和学习障碍 从而导致孩子学业不良 3 2 3岁 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这个时期的家长一方面要为孩子提供语言的学习环境 多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在的需要 另一方面家长要顺应孩子的发展 多让孩子做自主探究 达到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不良后果 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自我发展受阻 物我不分 表现出更多的逆反或退缩行为 4 3 6岁 是孩子社会交往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的家长要让孩子上幼儿园完成最初的社会化过程 尽可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 尽可能让孩子获得老师更多的积极关注 尽可能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思 现实生活中出现里一些幼儿小学化现象 不良后果 人际关系不良 认知能力发展不足 过度早期教育 功利性摧残 反对让幼儿过早过多认字和做题 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 因为功利化的教育会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如叶澜教授所说 知识教育的提前入侵 有可能导致儿童智力上的偏瘫 5 7 8岁 是孩子规矩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 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责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良后果 形成反社会人格 蔑视权威 破坏规则 人际关系紧张敌对 6 6 12岁 是孩子勤奋感和自信心建立的关键期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成功 常受奖励 就会越来越勤奋 如果学习中屡遭失败 常受批评 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勤奋感不仅指学习上和工作上的能力 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 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我们成年人对工作的勤奋态度和责任感 以及在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和胜任感 主要来自小学阶段的勤奋学习 成绩优良 同伴关系良好的早期经历 所以 这个时期的父母和老师要多肯定孩子 多鼓励孩子 给孩子更多的成就体验 尽可能减少孩子的挫败体验 避免自我发泄式的批评和惩罚 尤其不要贬低和侮辱孩子 不良后果 自我贬低 回避退缩 焦虑抑郁 7 青春期 11 13岁的女孩 13 15岁的男孩 是孩子自我同一感形成的关键期 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 在社会上有何地位 将来会怎样等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 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必经的第二个反抗期 孩子反抗的目的是自立自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朝父母 老师发脾气是看得起你 如果他朝别人发脾气 它的人际关系就紧张 甚至引发犯罪 朝自己发脾气 那叫自虐 心理问题更严重 不良后果 自我同一感混乱 人际关系紧张 人生的目标迷失 3 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转变观念 第一个误区 认识误区A 教育是学校的事 教师是救星 B 只想改变孩子 不想改变自己 对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不做评估 C 你讲的必须直接和我的孩子相关 否则我就认为没用 D 生搬硬套 立竿见影 E 以为教育就是 讲道理 第二个误区 忽视让孩子学会吃苦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发方悔读书迟 枯木逢春犹在发 人无两度再少年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 第三个误区 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态度不认真 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智商有多高 能力有多大 动机有多强 体验有多少 第四个误区 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五个误区 过于看重眼前利益 4 辅助家长反思教育方式 第一 专制型家长 棍棒型 打没了孩子的健康 打没了孩子的快乐 打没了孩子的上进心 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 溺爱型 造就了孩子的无能体验 造就了孩子的不安全心理 造就了孩子的退缩行为 造就了孩子的自私性格 第二 放任型家长 小时侯交给父母 保姆 电视 上学了交给老师 长大了交给警察 造就了孩子的仇视心理 造就了孩子的侵犯行为 造就了孩子的嫉妒个性 第三 民主型家长 不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 不任意打骂孩子 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分析和引导 给予孩子的更多的是帮助和鼓励 当然 民主型教育并不等于事事与孩子协商 因为孩子看问题尚不全面 认知还有偏差 家长要努力保证孩子沿着社会的正确规范发展 三 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1 共情 建立关系 我们与家长的目的一致 促进亲子和谐 家庭和谐 师生和谐 家校和谐 社会和谐 以感恩的心面对家长和学生 切忌告状 指责 发牢骚 2 通俗易懂 不讲大道理 主要是触动家长的心弦 改变成年人很难 希望通过家长的自我体验与感悟 通常情况下 一次只解决一到两个问题 3 教师的态度尊重自信虚心学习 尊重尊重家长的人格 官职有大小 职业有不同 人格一样高 尊重家长的现状 家庭有贫富 收入有高低 都有求学的权利 尊重家长的观念 环境不一样 角度有差别 允许观念有差别 尊重家长的知识 学历有高低 能力有不同 学问各千秋 不可轻视 尊重家长的个性 人生有差异 其貌有俊丑 个性大不同 尊重差异 敬人之人 人恒敬之 爱人之人 人恒爱之 沟通他人 从尊敬开始 如何做到尊重 学会倾听 让人家把话说完 听完整的意思 安静地倾听学会宽容接纳 允许有不同意见和行为爱好 接纳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和家长 学会控制情绪 平静 平等 以成人方式交谈 讲道理 而不是争输赢 学会感恩 感谢家长的配合 感谢家长的聆听 感谢家长的启发 感谢家长的参与和贡献等等 懂得感谢的人才能收获更多 学会谦虚 谦虚的人不是被人瞧不起 而是更被人尊敬 越是有学问的人 越是谦虚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家长都可能是某个方面的行家 多问 多听 多了解 真心接受 真诚地对待家长 自信自信的人最有力量 我们所做的是高尚的 利他的 从专业知识上找自信 熟悉专业知识 业务能力 从对学生的理解上找自信 熟悉自己的学生 熟悉学生成长的规律 从对家长课程的熟悉上找自信 通读教材 吃透教材 从自身人格上找自信 接纳自己 你就是你 承认自己的暂时无知 因为人无完人 这是大自信 虚心学习学习是我们终生的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家长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们的阅历经验 他们的社会知识 他们的为人处事等等 每次都要有收获 每次家长会都要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只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 就有学习的可能 家长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向优秀的人学习的机会 四 家长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 主要问题 亲子关系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人际交往饮食健康 1 引导家长看清问题 是年龄特点 行为不当还是心理问题等 2 引导家长澄清问题的一般思路 2 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 导致问题发生的可能 亲情缺失 游戏不足 幼年创伤 偶然冲动 家长教养不当 溺爱 苛刻 放纵 封闭等 父母的文化素质 健康状况 夫妻关系 沟通方式 经济状况等 3 转化观念 家长交流看法 转换角度 从正面理解和接纳 真正关心 了解和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尤其是游戏 交往 求知 被关爱 被接纳的需求 4 解决问题 改变行为 例 唠叨 倾听 苛刻 接纳 负面评价 正面鼓励 打骂训斥 控制情绪 溺爱 信任等 5 利用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多种营养 不犯错误的孩子长不大 生命有极强的自愈能力 问题是教师和家长学习成长的机会 五 正确使用家长课程教材 1 家长教材的编写思路2 合理使用教材3 家长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1 婴幼儿阶段 幼儿1 我们的宝贝 0 3岁 幼儿2 三岁看大 3 4岁 幼儿3 发展中的冲突 4 5岁 幼儿4 学前准备 你做好了吗 5 6岁 2 小学阶段 小学1 学习从习惯开始 6 7岁 小学2 好孩子是怎样 炼 成的 7 8岁 小学3 慢慢走 欣赏孩子呦 8 9岁 小学4 孩子的问题 教育的契机 9 10岁 小学5 孩子的烦恼 你知道吗 10 11岁 小学6 为孩子的明天做准备 11 12岁 3 初中阶段 初中1 家有初中生 12 13岁 初中2 别让初二吓倒你 13 14岁 初中3 悄悄推一把 14 15岁 4 高中阶段 孩子让我们一起飞 16 18岁 1 编写思路 情景对话 通过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对话 呈现亲子之间的冲突 内心独白 给出家长的困惑 提出问题 教育故事 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个经典范例 解决问题 专家课堂 分析问题的成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亲子活动 给出大量的游戏活动方案 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 真正达到教育之效果 2 合理使用教材每一节课尽量以教材相应的章节为依据 因为家长手中有材料 便于学习和思考 便于进行讨论 但在讲授时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联系实际 可以适当扩展 不必拘泥于教材 家长课程的一般教学流程 分析学生 分析家长 确定主题 研读教材 编写方案 实施教学 课前准备 亲子作业 寻找支持 课后跟踪指导家庭 1 通读教材 教师一定要对本教材熟悉 教材的脉络结构 教材的理论 案例 观点 态度 方法等 2 分析学生 家长 一定要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 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提出该次家长课堂的主题 这是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 也最能吸引家长 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家长感兴趣或主要存在的问题 以调动家长的学习动机 3 编写教案 作出教学计划并设计教案 选择好要使用的课型 准备授课资料 编写教案 如果培训中有家长互动 对话 最好提前请家长做好准备 如果现场组织交流 要提前准备好问题 对于本次要讲授的内容 适当演练 关键是掌握时间 节奏 明确重点 争取好的效果 4 组织教学 课堂中要与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