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苏教版(1).doc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苏教版(1).doc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苏教版(1).doc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 苏教版(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正确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1、体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正确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么在这一天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呢?(不是。) 那你能举一举有代表性的例子呢?(如: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教师总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共享天伦之乐。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也就把中秋之月当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三位诗人所作的咏月名作。(板书课题)二、品读欣赏 (一)学生自由放声诵读三首诗词。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 提问: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读完后印象最深? (学生交流) 总结:我感觉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但相对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受。)2、学生自由朗读本词并交流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 3、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提问:听完苏轼的水调歌头,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小组讨论交流) (三)品析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1、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词中的重点字的读音。 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 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如:(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教师总结: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拓展练笔: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中秋的晚上,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遥望明亮的月亮,不禁心绪万千 (学生联系并进行交流)4、总结全词。5、齐读本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点评后导入新课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十五夜望月 、学生自由诵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意境。 提问:在诵读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如:(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三、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说你的理由。四、再读十五夜望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次朗读本诗。五、导入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1、简介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3、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自由朗读,互相品评: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如:(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总结本诗: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想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经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作本诗来表达他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4、朗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5、现在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再次感受诗人的心境。 六、学生质疑。 七、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积累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并谈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