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罗田县匡河中学 汪卫华一、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用眼卫生常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成像的原理。2、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找到矫正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的方法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利用物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 提高用眼卫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2、 亲身体验物理规律和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强大生命力,激发热爱物理的兴趣。设计理念眼睛是每一个人通向光明世界的窗户,学生对关于眼睛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为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整堂课就是在这一理念下进行设计的,学生探究不忘教师引导;课内不忘延伸课外;讲解不忘对口练习。通过整堂课的教学,知识得到了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得到了体验,有效地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教具准备1、教师:Flash课件一套、多媒体设备,数字展台。2、学生:分组实验2人/组,每组器材包括: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焦距为5cm、10cm、15cm的凸透镜各一个,焦距为10cm的凹透镜一个,实验纪录表格纸一张。教学时间一课时二、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活动内容与目的活动一复习旧知、准备新课学习活动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三介绍眼睛的结构与眼睛成像原理。活动四探究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活动五探究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活动六交流用眼卫生与用眼习惯活动七评估与小结活动八完成课堂作业,巩固与提高活动九课外延伸,为课外探究提供素材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复习旧知提问:1、 什么是凸透镜?它对光线有怎样的控制作用?2、 什么是凹透镜?它对光线又有怎样的控制作用?回忆、回答并举例。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活动二创设情境,突出问题1、 导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是人们了解、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没有了眼睛,就意味着失去了光明。2、 播放:美丽世界的若干图片。3、 提问: 关于眼睛,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你知道如何爱护我们的眼睛吗?观看图片后讨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习好奇心和热情并提出问题。活动三介绍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1、 布置学生做模拟照相机成像的实验并辅导巡视;2、 展示一组学生的实验并小结;3、 联想到眼球,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共同点。4、 Flash课件介绍: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5、 提问:照相机靠调节物距以及像距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眼睛又是如何调节的呢? 6、 Flash课件演示: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使不同远近的物体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物体了。1、 分组实验: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蜡烛的像。2、 观看课件对眼球结构的介绍并思考其成像原理。3、 思考左边的问题并观看Flash课件介绍,得出结论: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厚度去实现眼睛看到不同远近的物体。自主研究、教师引导加课件展示,水到渠成。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四探究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1、 引入:睫状肌和晶状体对于眼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人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晶状体变凸,或睫状肌疲劳过度,调节能力下降,使晶状体长期保持较薄的状态,又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2、 巡视学生的实验并予以辅导。3、 提问:关于假性近视,你知道吗?4、 结合学生的学习,教师结合Flash课件简单小结。1、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各组换用较厚的凸透镜,不改变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像如何?如何使像变清楚呢?(尽可能多找出多种方案)2、 讨论:那个方案最方便、最好用?(将一凹透镜放于凸透镜前)3、 一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4、 回答: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5、 回答:关于假性近视的具体情况以及矫正方法。此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部分,是整堂课的高潮,教师应多加引导与点拨,但不可包办代替。活动五探究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1、 提问:上面我们学习了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的学习,那么,远视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2、 布置学生分组探究。3、 请学生回答探究出来的结果。4、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估和适当补充并展示Flash课件。1、 分组讨论、猜想并回答。2、 分组在光具座上做实验:将凸透镜换成较薄的,如何使光屏上的像变得清楚呢?并填好记录表格。3、 讨论:那个方案最方便、最好用?(将一凸透镜放于凸透镜前)有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作为基础,关于远视眼的问题变得容易得多,故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简单小结为辅。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六珍惜光明、珍爱眼睛1、 教师引入:通过以上问题的学习,我们知道眼睛是多么的重要,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呢?2、 Flash课件展示:一些用眼卫生的常识以及不正确的用眼的做法。3、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适当的小结。1、 观看课件介绍后同组讨论。2、 3-5名学生代表上台发表看法:各自知道的关于爱护眼睛以及正确用眼的一些做法。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护眼睛的意识,并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活动七评估与小结1、提问: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有何感想和认识,说一说。2、教师小结(要注意评价学习效果):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爱护我们的眼睛。各学习小组交流和讨论本次课的收获后,由3-5名学生代表发表看法。一节课的结果汇集在这一活动上。活动八做课堂练习1、 Flash课件展示:对口练习题三道。2、 教师结合学生的练习情况予以点评。学生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反馈学习效果。活动九课外延伸布置课外学习任务:1、 上网、阅读报刊杂志或看电视查阅当今国内外关于预防和治疗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方案。2、 调查我校学生患近视眼的情况。纪录课外学习任务。课内延伸至课外,体现物理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了素材。四、其它说明:1、关于学生探究实验的纪录表格:实验次数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像是否清晰解决方法1凸透镜成像模拟照相机成像实验和眼球成像/2加厚的凸透镜成像模拟近视眼成像实验3较薄的凸透镜成像模拟远视眼成像实验2、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点说明:关于眼睛和眼镜,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本教学设计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环环相扣、由浅入深、以问题将整节课的内容穿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以探究性学习方式贯穿新课的始终。眼球的结构和成像原理以及保护眼睛的常识不是重点,费时不多。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应该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地去探究。另外,在学习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时,与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进行对比,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探究,费时较少且效果很好,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了三重落实。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联系生活与课外延伸,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强大力量,培养他(她)们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教学设计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 人教统编版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案配套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第2课时教案设计
-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教学设计
- 初中语文22 伟大的悲剧教案设计
- 车间包装员工行为规范
- 2024内蒙古自治区民航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美术3《大家动手做条龙》教学设计
- 人教版(三起)(2001)三年级上册《第1课 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 2024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发布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湖北宜昌猇亭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聘用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安全教育1班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静脉治疗行业标准
- 大学物理复习资料
- 2023年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制度
- 安桥功放机TX-NR3010说明书
- 《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2024年湖北随州国资本投资运营集团限公司高层次人才招聘【23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肺结节科普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