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名词.doc_第1页
普通生物学名词.doc_第2页
普通生物学名词.doc_第3页
普通生物学名词.doc_第4页
普通生物学名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稳态:内稳态是身体内部能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生物体的体内环境总保持稳定.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核纤层:位于细胞核内核膜下与染色质之间的、由中间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层高电子密度的蛋白质网络片层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核被膜的破裂和重建起调节作用。染色质:染色质是细胞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染色质的基本化学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常染色质: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异染色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质体:植物细胞中由双层膜包围的具有光合作用和贮藏功能的细胞器。根据所含色素和功能的不同,质体可分为白色体、叶绿体和色质体。质粒:质粒(Plasmid)是附加到细胞中的非细胞的染色体或核区DNA原有的能够自主复制的较小的DNA分子(即细胞附殖粒、又胞附殖粒)。大部分的质粒虽然都是环状构形,然而目前也发现有少数的质粒属于线性构形,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乃至于植物的线粒体等胞器中。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细胞呼吸:指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具体表现为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水及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又称细胞呼吸。其根本意义在于给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简单扩散:单纯扩散;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小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自行穿膜运输。属于最简单的一种物质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也不需要专一的载体。易化扩散: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协助扩散,或帮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主动运输: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胞吞:细胞以浆膜凹入的形式从环境摄取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受体介导的胞吞和胞饮。胞吐:胞吐(exocytosis)与胞吞相反,又称局浆分泌,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结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胞吐。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ETC)是一系列电子载体按对电子亲和力逐渐升高的顺序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所有组成成分都嵌合于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类囊体膜或其他生物膜中,而且按顺序分段组成分离的复合物,在复合物内各载体成分的物理排列也符合电子流动的方向。其中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是伴随着营养物质的氧化放能,又称作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主要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产生ATP。不是利用H2O,而是利用还原态的H2、H2S等作为还原CO2的氢供体,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造成了质子的跨膜移动,为ATP的合成提供了能量。光合磷酸化:当一个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时,叶绿素性质上即被激活,导致其释放一个电子而被氧化,释放出的电子在电子传递系统中逐步释放能量,这就是光合磷酸化的基本动力。卡尔文循环:尔文循环(Calvin cycle),又称光合碳循环。是一种类似于克雷布斯循环(Krebs cycle,或称柠檬酸循环)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使其动物质以分子的形态进入和离开此循环后发生再生。碳以二氧化碳的形态进入并以糖的形态离开卡尔文循环。整个循环是利用ATP作为能量来源,并以降低能阶的方式来消耗NADPH,如此可增加高能电子来制造糖。捕光色素:能够吸收光的色素称为捕光色素或光吸收色素(light-absorbing pigment), 此类色素位于类囊体的膜上,只具有吸收聚集光能的作用, 而无光化学活性, 故此又称为天线色素。反应中心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吸收光能又能转化光能的一类色素.主要是一少部分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的色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包括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另一类是一少部分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这种叶绿素a不仅能吸收光能,还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合色素: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pigment) 在光合作用中参与吸收、传递光能或引起原初光化学反应的色素。光合色素存在于叶绿体基粒,包含叶绿素、反应中心色素和辅助色素。光呼吸:英语:Photorespiration)是所有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该处“细胞”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但并非所有这些细胞都能运行完整的光呼吸)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作用光谱:已知入射光子数所产生的生物或化学的光响应(=y)对波长或辐照能量所作之图。该谱学法常用于吸收物种不明时的生物体系或固体。有时也叫做光谱响应率谱或光谱灵敏度谱。生物上,在不同波长的作用下的光合效率,称为作用光谱。光合电子传递链:所谓光合链是指定位在光合膜上的,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C3途径:在卡尔文循环中,将CO2固定后直接形成三碳分子的途径。C4途径:在某些热带或亚热带起源的植物中,CO2最初固定于叶肉细胞,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将CO2连接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上生成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经胞间连丝运向维管束鞘细胞,参与卡尔文循环,合成同化产物的途径。景天酸代谢途径:景天科植物夜间同化二氧化碳,形成的苹果酸储藏在液泡中;白天由苹果酸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光合作用途径。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固定(或氧气释放)量。呼吸商: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细胞周期: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着丝粒:着丝粒(centromere)是真核生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mitosis)和减数分裂(meiosis)时,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着丝粒是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联结的位置,在染色体的形态上表现为一个缢痕(constriction)。 动粒:英语: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端粒:Telomeres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朊粒:(prion)又称朊毒体,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病原体,属于一类特殊的传染性蛋白粒子。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细胞全能型: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坏死:细胞坏死被认为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双重呼吸:鸟类在呼吸的时候,吸入的空气先通过肺内,其中部分还没有来得及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而直接进入气囊,这里并无呼吸作用发生。在呼气时,气囊中的空气会被压出体外,但必须先通过肺,于是又顺便在肺中补行一次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作一次呼吸活动,肺内就会发生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内耳:内耳位在耳朵之最深处,为颞骨包围着。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耳蜗是听觉器,另一个叫做前庭是平衡器。特异性免疫: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补体系统: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体: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单克隆抗体:(英语:monoclonal antibody,缩写:mAb),简称单抗,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单克隆抗体由可以制造这种抗体的免疫细胞与癌细胞融合后的细胞产生的,这种融合细胞即具有瘤细胞不断分裂的能力,又具有免疫细胞能产生抗体的能力。融合后的杂交细胞(杂种瘤)可以产生大量相同的抗体。当其应用于医疗中时,在识别抗原中的显示的微小变化(如果有的话)有助于减小副作用。由单克隆抗体做成的抗体药是目前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神经元: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突触:神经细胞的一种特化连接,神经递质信号分子可通过此连接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简称PNS)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不随意神经系统。由于内脏反射通常是不能随意控制,故名自主神经系统。全或无反应: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称为全或无定律,换句话说就是阈上刺激常引起反应。跳跃式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生成,髓鞘包裹着轴突,帮助轴突中电流的传递(就象用胶带包裹一个漏水的软管让水正常流动)。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间隙。这些间隙处称为郎飞氏结。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为0.2-2毫米。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从一个结“跳”到另一个结。这就是跳跃性传导,简而言之即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静息的郎飞结间产生。Na+K+泵:钠钾泵(sodium potassium pump)又称钠钾帮浦,它会使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NA+顺着浓度差进入细胞时,会经由本体蛋白质的运载体将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以共同运输的方式带入细胞反射: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一定的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胚泡:哺乳动物受精卵连续分裂,形成桑椹胚,桑椹胚空腔化形成一个囊胚腔,内细胞团位于腔体的一端,这个结构称为胚泡。囊胚:当胚盘出现卵裂腔时,则形成盘状囊胚(胚盘),胚盘中内部分的卵裂完整,其下面的囊腔内有囊胚液,较透明的称明区,胚盘周围由于卵裂不完整而与卵黄相贴,发暗称暗区。胚胎诱导:动物在一定的胚胎发育时期,一部分细胞影响相邻的另一部分细胞使其向一定方向分化的现象。分生组织:植物体内能连续或周期性地进行细胞分裂的组织。凯氏带:某些植物根内皮层细胞的最初发育阶段,纵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的一条细的木栓质或类木质素的沉积带。初生生长:初生生长(primary growth)即由根和茎的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所引起的植物器官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体长度的增加,故也成伸长生长。在初生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髓和射线。初生结构:初生结构(primary structure)植物的胚、茎端或根端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和生长形成的结构。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组织组成。次生生长:植物的初生生长结束之后,由于次生分生组织,特别是维管形成层的活动,不断产生新的细胞组织所导致的生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根和茎的加粗。在次生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即次生结构,一般的次生生长包括形成周皮,维管束。大多数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具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次生结构:次生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裸子植物,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某些蕨类植物中,由根和茎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产生的结构。次生结构可增强植物体的支持、输导和贮藏等功能。维管组织: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的输导水分和营养物质,并有一定支持功能的植物组织。在有次生生长的植物(大多数裸子植物和木本双子叶植物),维管组织包括来源于原形成层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合称初生维管组织)及来源于维管形成层的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合称次生维管组织)。在只有初生生长的植物(大多数蕨类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维管组织只包括来源于原形成层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维管系统:维管系统又称为维管组织系统(vascular tissue system),包括植物体内所有的维管组织,是贯穿于整个植株、与体内物质的运输、支持和巩固植物体有关的组织系统,是植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产物。维管束:维管束(vascular bundle)是维管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叶和幼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形成层: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植物侧生分生组织。年轮:维管形成层在一个生长期中所产生的次生木质部,构成一个生长轮。如果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只产生一个生长轮,就称为年轮。树皮:指茎(老树干)维管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是树干外围的保护结构,即木材采伐或加工生产时能从树干上剥下来的树皮。由内到外包括韧皮部、皮层和多次形成累积的周皮以及木栓层以外的一切死组织。木本植物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髓射线:亦称初生射线。是植物茎内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为中央的髓部作辐射状向外引伸的部分,内连髓部,外通皮层,有横断面上呈放射状。维管射线:维管射线是由射线原始细胞分裂,分化而成,因此,是次生结构,所以也称次生射线(secondary ray),它位于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内,数目不固定,随着新维管组织的形成,茎的增粗也不断地增加.植物激素: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双受精: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单性结实: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是指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果实的现象。单性结实可分为天然的单性结实和人工的单性结实两种类型。造成单性结实的原因较多,例如低温、激素等均能导致单性结实现象发生。 上位子房:(子房仅底部与花托相连)如十字花科、龙胆科、禾本科等子房在花被和雄蕊之上者称为上位子房(superior ovary),花的各部均着生子房下的花托上,这种花称为子房上位下位花。如果花托凹陷,但不与子房愈合,花各部位于花托上端称子房上位周位花。下位子房:整个子房着生在凹陷的花托或花管中,并且与之合生,花萼,花冠和雄蕊群或它们的分离部分着生在子房的上方,故为下位子房,其花为上位花(epigynous flower),如梨、瓜类、向日葵和仙人掌等的花。真果: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这类果实称为真果假果:由除子房外,包括花托、花萼、花冠,甚至是整个花序参与发育而成的,如苹果(子房和花托),瓜类(由下位子房的复雌蕊和花托共同发育而成,其中,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果肉由胎座发育而来,种子则由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成),菠萝(凤梨)(花序)等,这类果实称为假果。假果的结构比较复杂。外部形态上,果实上残留的花萼与果柄分离即为假果;内部形态上,子房下位果必是假果。假种皮:某些种子外覆盖的一层特殊结构。常由珠柄或珠托发育而成,多为肉质,色彩鲜豔,能吸引动物取食,以便於传播。聚花果:又称花序果、复果(multiple fruit),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如桑、凤梨(菠萝)、无花果。桑的果实即桑椹,是桑的花序中每朵花产生一个小坚果,并集于花序轴上而形成。聚合果:是指一朵花的许多离生单雌蕊聚集剩余花托,并与花托共同发育的果实. 每一离生雌蕊各发育成一个单果,根据单果的种类可将其分为聚合瘦果(如草莓),聚合核果(如悬钩子等),聚合坚果(如莲等)和聚合蓇葖果(如八角,芍药等).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孤雌生殖: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营养生殖:营养生殖是由高等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在与母体脱落后,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共质体:由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细胞相连,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原生质的整体(不包括液泡)。共质体包括细胞质和胞间连丝共质体途径: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植物的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抑制作用,包括对侧枝或叶子生长角度的影响。光敏色素:存在于植物中并与光周期相联系的一种发色团-蛋白质复合物。可吸收红光,启动植物许多生理过程,如发芽、生长、开花等。种子休眠:种子休眠是,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现象。休眠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性状:性状(traits)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称为相对性状。 还有,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显性性状:显性性状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能显现出的亲本性状,另指显性等位基因支配的性状。性状分离:性状分离(segregation of character)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表型:表型:又称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指个体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表现,如身高、肤色、血型、酶活力、药物耐受力乃至性格等等。 就是说个体外表行为表现和具有的行为模式。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测交:测交,定义为测定杂合个体的基因型而进行的未知基因型杂合个体与有关隐性纯合个体之间的交配。 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表现的特殊遗传现象。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起遗传的现象。密码子:密码子codonm,RNA分子中每相邻的三个核苷酸编成一组,在蛋白质合成时,代表某一种氨基酸。中心法则:中心法则(genetic central dogma),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聚合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连接酶旧称“合成酶”。DNA连接酶是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最初是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发现的。它是一种封闭DNA链上缺口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但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反转录酶:反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atase)是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cDNA)的酶。基因文库:将这些载体导入到受体细菌或细胞中,这样每个细胞就包含了一个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重组DNA分子,经过繁殖扩增,许多细胞一起包含了该生物全部基因组序列,我们将这一个集合体叫做基因文库。基因多效性:一个基因能够引起多个不相关的表型效应。微效基因:有些生物的性状是连续性的数量性状,如一般农作物的高度、产量等。决定这种数量性状的基因常常不是一对而是多对,每个基因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表型效应,这样的基因就被称作微效基因(minor gene)。数量性状通常是多个微效基因的效应累加的结果。操纵基因:英文对照 operatorgene;operator;operatorlocus 结构基因编码区之前的DNA区段,它可结合阻遏物或活化物。操纵基因位于基因的启动子后面或与启动子重叠,可控制一个邻近基因或基因群的表达。操纵子(operon):指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因的总称。转录的功能单位。结构基因:是决定合成某一种蛋白质或RNA分子结构相应的一段DNA。结构基因的功能是把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录给mRNA(信使核糖核酸),再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或RNA。调节基因:是调节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它能使结构基因在需要某种酶时就合成某种酶,不需要时,则停止合成,它对不同染色体上的结构基因有调节作用。DNA探针:是以病原微生物DNA或RNA的特异性片段为模板,人工合成的带有放射性或生物素标记的单链DNA片段,可用来快速检测病原体。原位分子杂交:通过各种方法将核酸分子固定在固相支持物上,然后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与被固定的分子杂交,经显影后显示出目的DNA或RNA分子所处的位置。自由核苷酸:细胞内游离存在的多磷酸核苷酸。同源器官:外形、功能不同,但具共同起源、相似结构的器官。痕迹器官:痕迹器官是失去功能,在发育中退化,只留残迹的器官自然选择: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 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中性理论: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分子进化的重要理论之一。更确切地应称为中性突变与随机漂移理论(neutral mutation and random genetic drift)。其核心为:大部分对种群的遗传结构与进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意义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因而自然选择对这些突变并不起作用; 中性突变的进化是随机漂移的过程,或被固定在种群中,或消失。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趋异进化:同一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差异的现象。适应辐射: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亲缘相同或相近的一类动物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内共生学说:主张真核细胞是由祖先真核细胞吞入细菌共生进化而来的一种假说。如线粒体及叶绿体分别由内共生的能进行氧化磷酸化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细菌进化而来。古细菌:常生活于热泉水、缺氧湖底、盐水湖等极端环境中的原核生物。现今最古老的生物群,为地球原始大气缺氧时代生存下来的活化石。为单细胞生物,无真正的核,染色体含有组蛋白,RNA聚合酶组成比细菌的复杂,翻译时以甲硫氨酸为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细胞壁中无肽聚糖,不同于真细菌,核糖体蛋白与真核细胞的类似。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是用来鉴别细菌的一种方法,细菌细胞壁上的主要成份不同,利用这种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接合生殖: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接合生殖.颈卵器植物:颈卵器植物包括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三大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在裸子植物中,也有颈卵器退化的痕迹。颈卵器:亦称藏卵器。是轮藻类、苔藓类、蕨类的有性世代的特殊构造的雌性生殖器官。退化型的颈卵器也见于裸子植物。变态:变态(metamorphosis)在有些动物的个体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上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有些器官退化消失,有些得到改造,有些新发生出来,从而结束幼虫期,建成成体结构。这种现象统称为变态。种群: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耐受性法则: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群落:群落 community 亦称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生态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物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生物群落结构:群落 (Biocoenosis)或称为“生物群落”。指的是生态学中,在一个群落生境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或曰生物的总合。生态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次级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级演替。初级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替。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food chain)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即在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