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关键技术介绍.ppt_第1页
TD-SCDMA关键技术介绍.ppt_第2页
TD-SCDMA关键技术介绍.ppt_第3页
TD-SCDMA关键技术介绍.ppt_第4页
TD-SCDMA关键技术介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D SCDMA关键技术 主要内容 TD SCDMA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各种关键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各种关键技术对规划组网的影响 关键技术 TDD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联合检测技术动态信道分配接力切换技术功率控制 TDD技术 易于使用非对称频段 无需具有特定双工间隔的成对频段适应用户业务需求 灵活配置时隙 优化频谱效率上行和下行使用同个载频 故无线传播是对称的 有利于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无需笨重的射频双工器 小巧的基站 降低成本 TDD技术 Talk Talk 干扰 自适应阵列基站 普通基站 智能天线的作用 使用智能天线 能量仅指向小区内处于激活状态的移动终端正在通信的移动终端在整个小区内处于受跟踪状态 不使用智能天线 能量分布于整个小区内所有小区内的移动终端均相互干扰 此干扰是CDMA容量限制的主要原因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基本原理 智能天线是一个天线阵列 它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 不同天线单元对信号施以不同的权值 然后相加 产生一个输出信号 原理 使一组天线和对应的收发信机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和激励 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可以产生强方向性的辐射方向图 空分多址大大增加系统容量 智能天线技术 上行DOA估计 上行DOA估计d 平行上行信号路程差 L 天线阵元间的距离 来波信号方位角 cos d L arccos d L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实现 上行波束赋形 借助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入射角度上的差异 DOA估计 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 赋形权值计算 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 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 低增益旁瓣对准干扰信号 下行波束赋形 在TDD方式工用的系统中 由于其上下行电波传播条件相同 则可以直接将此上行波束赋形用于下行波束赋形 形成正确的天线发射模式 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 低增益旁瓣对准干扰信号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实现示意图 智能天线系统主要包含如下部分 智能天线阵列 圆阵 线阵 多RF通道收发信机子系统 每根天线对应一个RF通道 基带智能天线算法 基带实现 各用户单独赋形 智能天线技术 TD SCDMA系统更适合采用智能天线 TDD的工作模式 上行下行的无线传播是对称的 上行的信道估计参数可直接应用于下行 相比FDD要准确 子帧时间较短 5ms 便于支持智能天线下的高速移动单时隙用户有限 目前最多8个 计算量小 便于实时自适应权值的生成 TD SCDMA系统是一个以智能天线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对TD SCDMA系统性能改进分析 普通天线 智能天线 提高了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提高了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降低了系统的干扰降低了系统的误码率增加了CDMA系统的容量改进了小区的覆盖降低了无线基站的成本 智能天线技术 抗干扰技术分类 抗干扰技术 单用户检测 多用户检测 技术实现简单导致信噪比恶化 系统性能和容量不理想 充分利用MAI中的先验信息而将所有用户信号的分离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信号分离方法 联合检测 干扰抵消 基本思想是判决反馈 它首先从总的接收信号中判决出其中部分的数据 根据数据和用户扩频码重构出数据对应的信号 再从总接收信号中减去重构信号 如此循环迭代 充分利用MAI 一步之内将所有用户的信号都分离开来的一种信号分离技术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概念 首先估计所有用户的信道冲激响应 然后利用已知的所有用户的扩频码 扰码和信道估计 对所有用户的信号同时检测 消除符号间干扰 ISI 和用户间干扰 MAI 从而达到提高用户信号质量的目的 联合检测的目的就是根据上式中的A和e估计用户发送的d d是发射的数据符号序列 e是接收的数据序列 n是噪声 e1 c1 h1c1 d1 h2c2 d2 h3c3 d3 n e2 c2 h1c1 d1 h2c2 d2 h3c3 d3 n Ade3 c3 h1c1 d1 h2c2 d2 h3c3 d3 n e Ad n 联合检测原理 联合检测技术 关键是突发序列中的训练序列 e Ad n A是系统矩阵 由扩频码c和信道脉冲响应h决定扩频码c已知信道脉冲响应h利用突发结构中的训练序列midamble求解出 emid Gh nmid其中 G由Midamble码构造的矩阵 emid接收机接收到总信号中的Midamble部分 e 接收到的数据序列 n 噪声 联合检测在TD SCDMA系统中的实现 emid Gh nmid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原理 算法 线性联合检测算法解相关匹配滤波器法 DFM 迫零线性块均衡法 ZF BLE 已实现最小均方误差线性块均衡法 MMSE BLE 已实现多小区联合检测 消除邻小区强干扰非线性联合检测算法最小均方误差判决反馈块均衡法 MMSE BDFE 迫零判决反馈块均衡法 ZF BDFE 根据目前的情况 在TD SCDMA系统中 采用了线性算法的一种 即迫零线性块均衡 ZF BLE 法 联合检测技术 TD SCDMA系统适合采用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在TD SCDMA系统实现的优势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对TD SCDMA系统性能改进 提高系统容量增大覆盖范围减小呼吸效应缓解功率控制精度需求削弱远近效应 频率 MAI 检测到信号 能量 Frequency 允许的信号波动 能量 联合检测技术 智能天线 联合检测 联合检测技术 与RAKE接收技术的比较 RAKE接收技术是利用扩频码相关性抑制本小区其它用户的干扰 然而由于多径和扩频码之间的非正交性 本小区其它用户之间没有完全消除 留有残余干扰 作为噪声处理 随着用户数增加 残余干扰累加得越大 联合检测将参与干扰作为可知信号 从用户信号中消除 因此随着用户增加 干扰不会累加 信号质量更好 这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 TD SCDMA系统呼吸效应不明显 联合检测技术 信道分配技术 信道分配指在采用信道复用技术的小区制蜂窝移动系统中 在多信道共用的情况下 以最有效的频谱利用方式为每个小区的通信设备提供尽可能多的可使用信道 信道分配过程一般包括呼叫接入控制 信道分配 信道调整三个步骤 不同的信道分配方案在这三个步骤中有所区别 信道分配方案可分为以下三种 固定信道分配 FCA 动态信道分配 DCA 混合信道分配 HCA 动态信道分配 DCA的应用 DCA是TD SCDMA系统中RRM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TD SCDMA系统中一条信道是由频率 时隙 扩频码的组合唯一确定DCA主要研究的是信道的分配和重分配的原则DCA通过系统负荷 干扰 用户空间方向角等测量信息来确定最优的资源分配方案 降低系统干扰 提高系统容量 动态信道分配 DCA的分类 慢速DCA 根据小区业务情况 确定上下行时隙转换点快速DCA 根据对专用业务信道或共享业务信道通信质量监测的结果 自适应地对资源单元 RU 即码道或时隙 进行调配和切换 以保证业务质量 快速DCA分为以下几类 频域DCA时域DCA码域DCA空域DCA 动态信道分配 确定小区上下行时隙转换点 触发小区重配 对小区上下行负荷进行统计分析 获取小区平均负荷信息 慢速DCA 慢速DCA 根据小区业务情况 确定上下行时隙转换点 动态信道分配 快速DCA 快速DCA的作用呼叫到达时 为业务分配合适的无线资源呼叫接入后 系统根据承载的业务要求 干扰受限条件及终端移动要求 由RNC进行频率 时隙和码道的动态调整及信道间的切换 动态信道分配 快速DCA 动态信道分配 频域DCA 在N频点小区中为用户选择最佳的接入频点 提高系统的呼通率 降低系统的干扰 主要包括频率资源的分配与调整两部分频点选择触发原因用户接入或切换至N频点小区 用户由于业务发生重配置 原频点资源发生拥塞 迁移至其他频点 N频点小区中某频点过载 部分业务迁移至小区内其他频点 跨时隙承载业务质量发生恶化时 且未满足切换条件 迁移至其他频点 动态信道分配 频域DCA 频点选择的原则根据各频点剩余码道资源情况 确定接入频点的优先级顺序根据各频点负荷状况 确定接入频点的优先级顺序根据各频点内码道碎片程度和呼叫用户的业务量确定接入频点的优先级异频切换优先原则 切换用户优先选择异频接入 动态信道分配 时域DCA 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对时隙资源进行分配与调整 达到提高系统呼通率 降低干扰的目的 包括时隙资源的分配与再调整两部分 动态信道分配 时域DCA 时隙选择的原则时隙的上下行的负荷情况NodeB测得的上行时隙的干扰和UE测得的下行时隙干扰各时隙剩余RU资源情况用户的方向角信息 动态信道分配 时域DCA 时隙动态调整的触发原因无线链路质量恶化 功控失效 且未没有合适的切换小区时隙间负载严重不均衡高速业务接入时 需要将某一时隙的资源调整至另一时隙 动态信道分配 时域DCA 动态调整前时隙间业务分布状况 经过动态信道调整使不同时隙间的用户达到了均衡 5个用户 4个用户 4个用户 经过动态信道调整 使各时隙的负载保持均衡有效降低了负荷较高时隙的各用户的干扰 动态信道分配 信道化码的特点 1 分配码的前提 要保证其到树根路径上和其子树上没有其它码被分配 2 分配码的结果 会阻塞掉其子树上的所有低速扩频码和其到根路径上的高速扩频码 动态信道分配 信道化码分配策略 1 码表利用率高分配掉的码字所阻塞掉的码字越少 说明码表利用率越高2 码表复杂度低尽量用短码分配 动态信道分配 C16 0 C16 1 C16 4 C16 5 C16 6 C16 7 C16 8 C16 9 C16 10 C16 11 C16 12 C16 14 C16 15 C8 0 C8 2 C8 3 C8 4 C8 5 C8 7 C4 0 C4 1 C4 2 C4 3 C2 0 C2 1 C1 0 信道化码分配 筛选分配法 黑色的码道表示已经被其它用户作占用 而灰色的码道是黑色码道占用后根据码道使用原则被表示为公共占用或已占用状态 而图中白色的码道才可以进行分配 C16 2 C16 3 C8 1 C8 6 C16 13 C16 12 动态信道分配 用户1 用户2 用户3 用户4 用户4 用户3 用户2 用户1 码域DCA 码资源调整 码资源调整触发时机 高优先级业务因码道碎片而被阻塞时触发调整 周期性检测码表的离散程度 当离散程度较高时及触发 动态信道分配 空域DCA 运用智能天线技术将空间彼此隔开的用户放入同一时隙 而落入同一波束区域内的用户放入不同的时隙 以减小干扰使智能天线能量仅指向小区内处于激活状态的移动终端 处于不同波束的用户之间干扰较小 通过对用户来波方向角的测量 UE1 UE2分配在不同时隙 频率UE3 UE4分配在相同时隙 频率 动态信道分配 DCA小结 DCA充分体现了TD SCDMA系统频分 时分 码分 空分的特点DCA从频域 时域 码域 空域这四维空间将用户彼此分隔 有效地降低了小区内用户间的干扰 小区与小区之间的干扰 提高整个系统的容量由于DCA技术的存在使得TD系统具备更高的频谱利用率 动态信道分配 切换是指当移动台处于移动状态中通讯从一个基站或信道转移到另一个基站或信道的过程 上 下行链路质量 上 下行链路信号的测量 距离或业务的变化 更优的蜂窝出现 操作和管理的干涉 业务流量情况等 切换原因 切换概念 在蜂窝结构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 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 为保持移动用电话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的信道切换称为越区切换 越区切换 无线测量 网络判决和系统执行 切换步骤 越区切换 接力切换技术 硬切换 在早期的频分多址 FDMA 和时分多址 TDMA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这种越区切换方法 当用户终端从一个小区或扇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或扇区时 先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 然后再改变载波频率与新的基站建立通信 硬切换 接力切换技术 软切换 而在软切换过程中 UE先建立与NodeB2的信令和业务连接之后 再断开与NodeB1的信令和业务连接 即UE在某一时刻与2个基站同时保持联系 接力切换技术 软切换 优点 软切换过程不丢失信息 不中断通信 由于减少了同频干扰 增加系统容量 缺点 其一解决了终端在相同频率的小区或扇区间切换的问题 其二软切换的基础是宏分集 但在IS 95中宏分集占用了50 的下行容量 因此软切换实现的增加系统容量被它本身所占用的系统容量所抵消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概念 接力切换 BatonHandover 是TD S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其设计思想是利用智能天线获取UE的位置距离信息 同时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 在切换测量期间 使用上行预同步的技术 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 功率信息 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 提高切换的成功率 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工作流程 UE收到切换命令前的场景 上下行均与源小区连接 UE收到切换命令后执行接力切换的场景 利用开环预计同步和功率控制 首先只将上行链转移到目标小区 而下行链路仍与源小区通信 UE执行接力切换完毕后的场景 经过N个TTI后 下行链路转移到目标小区 完成接力切换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工作流程 预同步 预同步中移动台只是通过接收到的PCCPCH信息估算UE在源小区和目标小区上行定时偏差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优点 接力切换优点 与通常的硬切换相比 接力切换除了要进行硬切换所进行的测量外 还要对符合切换条件的相邻小区的同步时间参数进行测量 计算和保持 接力切换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 在切换过程中 UE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 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 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 上行预同步的技术在移动台在与原小区通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与目标小区建立起开环同步关系 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 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 提高切换的成功率 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 接力切换是介于硬切换和软切换之间的一种新的切换方法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优点 与软切换相比 都具有较高的切换成功率 较低的掉话率以及较小的上行干扰等优点 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不需要同时有多个基站为一个移动台提供服务 因而克服了软切换需要占用的信道资源多 信令复杂 增加下行链路干扰等缺点 与硬切换相比 两者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 简单的算法 以及较轻的信令负荷等优点 不同之处在于接力切换断开原基站和与目标基站建立通信链路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因而克服了传统硬切换掉话率高 切换成功率低的缺点 接力切换技术 功率控制作用 功率控制技术是CDMA系统的基础 没有功率控制就没有CDMA系统 功率控制可以补偿衰落 接收功率不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