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doc_第1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doc_第2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doc_第3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doc_第4页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 江西省南康中学 陈周萍课堂设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与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一些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做法。一、避免无效提问,注重设问的实效性。请看下面一个事例:某教师在讲完专题三辛亥革命的内容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据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提出具有思维性的“重要的提问”,而那些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则是“无效的提问”。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灵巧设问在要求教育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课堂提问也就应有新的举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课堂提问应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提问的语言要灵巧精辟,针对性强。例如,在必修1专题二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破传统的提问方式,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问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例如,在讲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历史法庭: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法庭。原告:你不体恤民情,是一个暴君。被告:朕徳高三皇,功盖五帝。当事人双方首先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皆能自圆其说,大法官难以定夺。假如你是秦朝律师,你会如何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要求证据确凿。这样的课堂设问方式突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唯一,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唯一,思维问题的途径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老师对其只作引、诱、导、启、点、评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历史课堂教学要有效果,就必须给学生想的时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创的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极思维拓展。三、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设问,以疑激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林俊杰的歌曲曹操导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回顾那个时代,然后教师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情景创设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历史的足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应该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共建。 要在历史课堂上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前提是挖掘、开发教材。但教材仅仅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千万不能把它视为“圣经”,应该对教材进行细致地挖掘、开发,还要广泛收集、筛选其他信息资源,诸如历史文献、通俗的历史读物、考古、文学及地理、旅游等方面的读物,还有历史音像资料等,充实课堂教学。 在讲“隋朝大运河”时,可为学生提供“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则材料,让学生探究讨论,甚至辩论,评说大运河的开凿。这样师生既共同开发教材,丰富了课程资源,同时又收到转变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效果。四、把握设问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设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的不断变化,善于变换角度,使问题新颖、有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以往教学中,我对于图画类史料的使用,疏于设计。通常情况下,多直接援引资料中的练习题。如历史人物图,大体都是一个模式:1图片中的人物是谁?2他(她)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这样做,显然模糊了认知环节与练习环节的区别。认知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而练习环节的重点在于巩固已感悟的内容。例如,观察俾斯麦肖像图,我们可以设这样几个问题:1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各有什么特点?2从俾斯麦的面部表情、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俾斯麦嘴角下拉、面沉似水、眉心紧锁,经引导逐步能说出:俾斯麦面部表情有“冷峻”的特点;再观察眼神,得出“深邃”的特点。进而分析出:俾斯麦是一个强硬、野心勃勃、老谋深算的人。基于以上的分析,学生学习接下来的内容时,对他推行“铁血政策”,及由此而获得一个“铁血宰相”,会流下较深的印象。在学习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对他老练的外交周旋、以及战争中游刃有余的筹谋,或许,会浮现在脑海中。历史不是老古董,历史不是木乃伊,历史是一道酸甜苦辣皆有的美味佳肴。教学观念不断在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课堂设问也是如此。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必须在不断的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参考文献:吕伟英 浅谈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