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发言.doc_第1页
主持人发言.doc_第2页
主持人发言.doc_第3页
主持人发言.doc_第4页
主持人发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持人发言: 老师们下午好!有效备课我们也是正在摸索,经验不足.我们是本着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参与这次有效教学集体备课观摩活动的,所以还请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多多赐教,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给予批评指正! 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通常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教研一次,安排在每周的星期一下午进行.我们这次有效备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此次备课的目的是,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将主备课人的教学个案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有效备课的流程是“个案-共案-个案”,集体备课主要完成从“个案-共案”. 我们今天集体备课的步骤是这样的,安排了三个环节:一。个人备课.这个环节要在集体交流之前完成,也就是说本组的每位老师要事先备好这节课;另外,主备人还要精心设计好自己的备课,并把自己的教学个案打印出来,组内人手一份.二.评议交流.这一环节首先是主备人介绍自己的备课,然后针对主备人的备课,老师们进行评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表有个性的见解).三.形成共案.主备人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备出详案,制出统一教案. 下面就请主备人LM老师先介绍一下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备课思路,之后,我们将围绕他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如何上好这节课.主备人发言:(发言具体内容略) 主备人主要陈述教学设计。 陈述的基本顺序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说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LM老师陈述完教学设计后说:以上教学设计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主持人: 大家先从L老师教学目标说起吧,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同时还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大家对他教学目标的确定谈谈看法.RY老师: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这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同时也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三维目标明确,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Z老师: 我同意RY老师的说法. 我还想谈谈重难点的确定,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体积的计算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会计算圆柱体体积,学生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体积的推倒需要借助转化,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需要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L老师重难点的确定是很准确的.主持人: 我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看法,L老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是很准确,很到位的.下面大家对他教学各环节的预设进行讨论,先看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复习引新部分. R老师: 本节课在复习引新部分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分别根据圆的半径、直径、周长求园的面积;二是复习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三是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这样的设计为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铺垫作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揭示课题部分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积极的去思考,这样不仅能制造认知冲突,而且能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主持人: 我和R老师的感受一样. 好的导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开始,如果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样不仅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让知识生活化, 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大家看这里创设一个什么问题情景比较好? Z老师: 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然后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主持人: 大家看看这样引入新课好不好? (大家一致同意采纳Z老师的建议) 下面讨论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探求新知部分. G老师: 在探究新知方面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比较好.在猜测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联系旧知识,猜想圆柱体体积的推导方法,思维过度自然、流畅. 主持人: 这节课属几何知识教学,加强几何教学的实践操作,也是新课标的要求,L老师的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身参与操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学图形的体积和数学思想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印象才深,记忆才久.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难点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倒.他采用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也便于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另外,教学中L老师引导学生经历转化-探究-推导的探索过程,这样老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此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C老师: 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中,L老师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让学生观察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有什么关系,最后根据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推倒出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另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 分别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半径,高的关系,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推倒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我认为这里应该把重点放在方法一上,要淡化第二种方法,因为方法二对中下等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B老师: 我同意C老师的观点,这样做确实有好处,一能统一柱体的体积公式,二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部分. T老师: L老师巩固练习部分的设计跟我的思路相同,是按紧扣重点,层层深入,巩固提高的原则设计的,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达到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我现在很想听听其他老师的高见. S老师: 总的来说练习设计层次清晰,又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并通过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Z老师: 我有个建议,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表面积后学习的,所以在巩固练习中不防增加这样一个习题:如用长6分米,宽4分米的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两个不同的柱体,体积一样吗?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目的. 主持人: 这个建议很好,其他老师也赞同. 整个教学环节讨论完了,大家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地方?如果没有,就请L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把这节课修改后的内容给大家陈述一下. L老师:(内容略) L老师完整陈述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内容. 主持人: 在今天的备课活动中,我们共同就圆柱的体积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交流中每一位老师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依靠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等,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