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语 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匪来贸丝,。(诗经氓)(2),风雨兴焉。(荀子劝学)(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试题严格遵守2011年福建省高考说明要求的考试范围,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六个句子按年代排列,从选句所属篇目的体裁来看,涉及诗、词、文、赋等文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选句内容看,均属于“名句”的范畴,难度不大。但(6)句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两个版本。福建省所使用的教材人教版用的是前者,而语文版用的是后者。按常理,参考答案应说明两者都可以。不过,即使命题者没有说明,评卷时也不会把“惊涛裂岸”算错。【答案】(1)来即我谋(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小 孤 山 新 修 一 柱 峰 亭 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某:我。甃结:砖块建筑。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一道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句子进行理解,语意通顺的即为正确项,反之则为不正确项。A项的“次”字作“排列”解释显然不符合文意,因为文中只提到作者坐的这只船。这里当作“停泊、停靠”解释。其余三项均符合语境的意思,为正确项。【答案】A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A B C 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试题要求选出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句子。对此,考生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有直接关系”即为句子陈述的内容直接关系着“新修一柱峰亭”。审清了试题的要求,就可以排除三个句子,因为讲的是此行的目的,讲的是因为山路有护栏而使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危险,是对李侯行政能力的肯定,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此,可以对本题作出判断。【答案】D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并要把选项的概括和分析与原文一一加以对照,从而作出判断。A是对“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的转述,C符合原文“以直道刚气自持”等处的说法,D符合原文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意思,均为正确项。B“虞集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已交代此亭不属彭泽县令管辖范围。【答案】B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先联系前后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翻译后的句子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力求文从句顺。第(1)题应注意关键词“新”“题”的词类活用,第(2)题应注意关键词“命”“少”的用法。其中,“新”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新修的意思;“少”通“稍”,可解释为“稍微、约略”。【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参考译文】延祐五年,我奉天子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了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兀,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料想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一定没有谁会不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不再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把四周的河流收在自己脚下,把广大的世界收于眼底,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度过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砖石砌成的台阶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使登山者忘了山路的危险。这些建筑大概是当年宋朝的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距今已有62年了。只是守亭者心存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站稳看看,生怕倒塌倾覆。登到牧羊亭上,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没有让人在此稍稍挪步的地方。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而感到羞愧,而产生激怒,振起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却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大家只好失望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是李侯维肃,他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傍什么,江水侵凌撞击,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动摇;即使那浪涛具有冲上天空、打湿太阳的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俯身驯服,听从一柱亭的命令从它脚下离开。不是这座山峰,还有谁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呢!想象中新建亭子的高峻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 至 湖 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篇来看,五联诗句都是写景的诗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1)小题要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就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意象,挖掘出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全诗所描写的是诗人清早来到西湖所看到的幽静景象,如“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一句,并由此触发对自由的向往和内心的惆怅,如“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第(2)小题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主要是指出诗篇运用了某种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就本诗来说,它运用对比、对偶的手法较为突出,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来分析。此外,从衬托、动静结合进行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也是可以的。【答题要点】(1)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 (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钱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C屠维岳泄露削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甫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试题从经典情节的关键细节来设置错误项,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C项中,吴荪甫并未赶走屠维岳,而是从屠维岳的“理直气壮”“不卑不亢”中看到了他的干练、可用,所以出人意料地留下了他。因而也不是用“轻蔑”的口气说话。而“没本事的人”一句也有误,这里应是“有本事的人”。E项,“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中不是“延期”而是“马上”;“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的说法有误。枢密官是严厉告诉聂赫柳朵夫,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答案】C E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答第()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所要求复述的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和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两个内容。三国演义和巴黎圣母院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且经过高三复习的反复训练,考生对所要求复述的情节比较熟悉,关键是要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但答题要注意体现关键性的环节(细节),且表述要做到要点突出,语句连贯。第(1)小题要写出孙皓降晋的原因、过程和结局,突出他被迫投降的情势。第(2)小题要写出隐修女丢失女儿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可分为丢失和寻找两个环节来概述。【答题要点】(1)孙皓即位后,凶暴无道。重臣劝谏,被诛杀。孙皓命令陆抗将部队部署在屯江口,想谋取襄阳。陆抗却与晋襄阳守将有交往。陆抗拒绝进兵,被孙皓罢了兵权。晋军大举进攻建业,守将投降,引晋军入城。孙皓自缚降晋。(2)小爱斯美拉达非常可爱。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第二天,埃及女人趁她外出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隐修女回来后发现女儿不见了,床上只剩下一只小鞋。她四处寻找未果。回来后发现小怪物(伽西莫多)。失去女儿后,隐修女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每点1分,答对四点4分;语言通顺1分。)(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的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要求概括三个语段中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两个语段体现了孔子对“过”的看法:人人(包括孔子自己)都会犯错误,但有了过错并不可怕,要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语段子贡对过错的看法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也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但他能改正自己的过错。作答时,考生可以分开表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表述。第(2)题主要考查分析能力。子贡把君子的过错比喻为“日月之食”,是从大家都见得到的特点而言。此外,结合语段,考生还可以从“日月之食”出现的前后对君子的品德进行分析。【答题要点】(1)人应该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答对一点1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2)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孔子说:“有了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一犯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人都会仰望着(敬仰)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关 于 价 值 概 念 的 理 解张曙光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这一基本概念。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锁,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C首先与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对“价值”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作出判断。A答题区间在第段的末尾一句。作者认为“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B答题区间在第段。作者指出,“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D答题区间同A项。选项“仅仅”的说法有误,因为它除了“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之外,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答案】C11文章第段提出了“与完满和终级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3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在文本中的作用。解答这一类试题,要特别关注上下文的语句,就本题来说,它的答案就是接在本句的下一句,即“所以”所领起的句子,“不仅”引导的句子是阐述画线句子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答题时要点要完整,表述要有条理,还要根据问题对相关的句子作适当的改造,尽量与问题相吻合。【答题要点】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12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是结论,考生可以根据这个结论找出原因文章最后一段实际上是以两对关联词“如果那么”构成的两个层次,论述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后果,考生只要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层次的要点进行归纳即可。【答题要点】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就会被“异化”。(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走 进 腾 格 里(节选)学群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B第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C第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既有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又包含对艺术表达效果的鉴赏。A项的答题区间不只在第段,为了印证“身后的那个世界”“一切多余的东西”必须联系第段,从“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等句子可以看出第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所以“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可见,A项是不正确的。C项中,“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的理解错误。作者说相比于无垠的宇宙而显得渺小的月亮,却能把我们认为辽阔的大地照亮,它的光辉像浓情的乳汁喂养人类的灵魂,显然赞美的是月亮而非所谓“创造世界”的人类。【答案】A C14文章第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试题所关涉的关键点。首先是“月光牵动”的对象;其次是“最深处最悠远”,这就意味着它不是浅层次的。什么才是“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结合文本,那就是童年、历史、宇宙与生命等。可见,其答题区间在第段。顺着这个思路在相关段落寻找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如照抄原文则可能不给分)。【答题要点】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15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性的试题,允许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回答。因此,解答这一道试题,一是要立足文本,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自文本;二是回答的要点要根据试题的要求落实在情感上,只谈活动可能不给分;三是要进行分析,照抄原文也可能不给分。答题时要找出表现作者行为的句子,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等,然后透过这些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观点。【答题要点】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朱 启 钤:“被 抹 掉 的 奠 基 人”林天宏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B文章提到了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选项“完全”两字太绝对。朱启钤只是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并无人力、物力之说。E项的答题区间在第段和第段。原文“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并没有提到是朱启钤“带领”的,第段只提到北京正阳门箭楼是在“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并非“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而“探索”出来的。可见本项所涉及的两个要点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答案】D E14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在传记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是为塑造传主的形象服务的。文章写梁思成显然是用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主人公朱启钤的。因此,从衬托、侧面表现等角度分析也可以。文中,有关事例并不少,考生可以找出一个自己分析得比较有把握的事例作简要分析。分析时注意突出“作用”的指向。【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15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文中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因此可按首尾两处分别作答,也可以从结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和内容(人物传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传主服务的,有时也暗含作者的情感)进行综述。【参考答案】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从荧(png)到银幕,从歌剧院到博物馆,从舞台到广场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市场分外火爆,既有演唱会这样的新时尚,又有免费演出等惠民之举。,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掩盖不了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事实。不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有文化落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所能享受的文化服务也有不小差别。因此 ,如何坚持文化的惠普性 ?是我们在欢呼成绩的同时 ,还需冷静思考的 。(1)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2)在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3)文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答:第处(只填序号),改为。【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将处于“语言文字运用”基础地位的三个考点集中在一起考查,走出了一条题量少、覆盖宽的新路子。(1)根据拼音写出二字词语中的一个汉字应该不难。(2)上下句的语意为转折关系,应填写的是表转折的“然而”或“但是”,用“不过”“可是”等也可以。(3)根据语境,“如何坚持文化的惠普性”是陈述句,使用问号是错误的。【答案】(1)屏(2)然而(但是)(3)第处,改为“,”(逗号)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石首市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
- 云南中烟工业招聘笔试内容
- 2024北京事业编考试真押题
- 2025年0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二次转租合同样本甲乙丙
- 冷饮合同标准文本
- 兼职促销活动合同样本
- 出行无忧服务合同样本
- 修理树木合同样本
- 公司招聘学徒合同样本
- (DB45T 2228.1-2020)《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办法及定额 第1部分: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办法及定额》
- 材料的性能与规划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 国家安全教育高教-第六章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
- 韦莱韬悦-东方明珠新媒体集团一体化职位职级体系方案-2018
- 施工图设计文件常见问题分析
- 常见职业病危害和预防基础知识
- DB64-T 1973-2024 钢渣沥青路面应用技术规范
- 绿化工程售后服务方案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与临床应用
- 2022新教材苏教版科学5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 干部履历表填写范本(中共中央组织部1999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