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和方法的策略.doc_第1页
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和方法的策略.doc_第2页
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和方法的策略.doc_第3页
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和方法的策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凸现过程和方法的策略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之一。所谓过程和方法,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时候,特别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概念、规律、方法的学习、掌握、巩固的应采用科学的、合理的过程和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从皮亚杰的认识论得知,学生的认识来源于在物理学习中,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通过进一步地科学探究认识信息的个性(或特殊性),进而才由浅入深地认识信息的共性(或一般性)。学生在认识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基础上,用自己已经具有的认识图式去认识信息,把这些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进行了同化;反之,当信息不能纳入已有的图式时,就得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进行了顺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图式角度来设计,凸现(强化、放大)概念、规律、方法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是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知识灌输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等情况,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听听题题懂,做做题题错”的情况, 其结果是学生不仅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无法掌握,更谈不上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概念、规律,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强化、放大过程与方法,对课堂教学作了精心地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设计一:在概念教学中对过程和方法的凸现在概念教学中运用凸现过程和方法符合物理概念的形成的四个教学原则:科学性原则,生动的直观性原则,启发积极思维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要避免直接把概念引入,要注意概念引入的过程和作出必要的铺垫,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再现学生熟悉的事例,利用这些事例进一步来概括、推理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电子云”概念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可是,教师只根据教材中的文字进行描述,比如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无规则运动的;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机会多少用密度来表示等内容,很难与高一学生原有的认识图式相整合,因此可以把“电子云”概念的得出作三层设计(方法如下表所示):设计(一)(采用类比、比喻)电子的运动特点就象蜜蜂采蜜 ,原子核是中心的花,电子就是一只小蜜蜂 。离核近的地方蜜蜂出现的机会多,离核远的地方蜜蜂出现的机会少。电子就是不断地在原子核外时而出现在这里,时而出现在那里,没有确定的轨道。设计(二)(采用由静到动)静的方面:利用教材给出的氢原子的照片示意图进行叠印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有一团电子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外”描述的印象。动的方面:利用电子云的flash的动画演示,能清晰地模拟电子出现在核外的情况,使学生建立起电子云的图景。设计(三)(采用化学史来探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阅读原子结构模型的科学发展史,了解电子云模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概括,最后形成对电子云概念的正确认识。设计二:在规律教学中对过程和方法的凸现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和建立必定经过前人艰辛地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设计规律的探究过程的凸现,即就是把科学家们的研究思想、方法、过程展现给学生,教师准备好素材,设计好适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带领学生进行规律的探究和验证。例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中对于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和原电池本质特征等规律的教学,教师就应该在课堂设计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第一步:教师查阅资料,把相关稳恒电流的研究的历史材料展现给学生。两种金属丝硫酸(1780年9月的一天,解剖学家迦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时,发现跟摩擦起电机相连的手术刀接触青蛙的小腿神经,青蛙会立即抽搐起来。后来他为了掌握青蛙的抽搐的规律,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只用刀尖触青蛙神经,然后只让起电机打电火花,都不能使蛙腿抽搐;把青蛙用铜钩子挂在花园的铁栏杆上,结果发现在闪电来临时,青蛙也会抽搐;把青蛙放在铁桌上,用铜钩子碰蛙腿,只要铜钩子另一端触及桌面,即使没有任何其它的带电体在场,蛙腿也会抽搐。经过这些实验他在肌肉运动中的电力文中得出:“动物本身就有电,因为我们假定是,在紧缩现象发生时,有一种很细得神经流体从神经流到肌肉中去,就象来顿瓶中的电流一样。”【注:迦伐尼已经触及现象的本质,可是,由于动物电的观念先入为主,他坚持用动物电说明所有这些现象,使他无力作出正确的解释】迦伐尼的著作发表后,意大利的自然哲学家伏打重复迦伐尼的实验,他用两种不同金属构成的弧叉跨接在青蛙身上,一端触青蛙的腿,一端触青蛙的脊背,青蛙就可以抽搐,用莱顿瓶经青蛙的身体放电,青蛙也可以抽搐,说明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弧叉和莱顿瓶的作用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些现象是外部电流作用的结果。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伏打继续进行了大量实验。他比较了各种金属,按金属间的接触电动势把各种金属排列成表,其中有一部分是:锌铅锡铁铜银金石墨。只要将表中任意两种金属接触,排在前面的金属必带正电,排在后面的金属必带负电。1800年,伏打进一步把锌片和铜片夹在用盐水浸湿的纸片中,重复地叠成一堆,形成了很强的电源,这就是著名的伏打电堆。)第二步:请同学们在阅读资料,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各种已经标明名称的金属丝、烧杯、20ml的稀硫酸),两人一组做实验来验证伏打得出的结论。(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如图)(2)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现象记录(教师介绍收集数据的科学方法列表法)现象锌铅锡铁铜银金石墨锌锌片有气泡铅锡铁铜银金石墨(3)分析实验现象、数据,各实验小组得出实验结论第三步:在各实验小组的实验结论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1)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如石墨)作电极;(2)用导线连接的两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3)在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第四步:学生总结、归纳出原电池本质特征原电池的本质特征就是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一般都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的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设计三:在实验教学中对过程和方法的凸现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常数,是连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量和分子质量、分子大小等微观量联系起来了。课本中对阿伏加德罗常数只是在列举了1mol各种物质中所含的粒子个数后,提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通常使用6.021023mol-1这个近似值”。事实上学生对这个常数是怎么来的心存疑问,假如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好在教材中安排了实验,用油滴法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虽然这个实验是选做的,但是根据笔者经验,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效果非常好。因为这样安排不仅解答了许多学生心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怎么来的疑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所用到的实验原理和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