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论文.doc_第1页
食品营养学论文.doc_第2页
食品营养学论文.doc_第3页
食品营养学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种营养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据WHO估计,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1/3(1500万例/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遗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本文主要通过多种营养素(膳食纤维、血硒、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大豆异黄酮)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进行叙述,目的是通过了解营养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而改善饮食结构,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来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多种营养素 心血管疾病 防治1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指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中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成分、碳水化合物及其相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近20年来,营养学家及医学家公认膳食纤维对保健与预防疾病有重要的作用,膳食纤维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1。近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膳食模式正在改变,好的膳食习惯正在丢失2。中国居民的疾病模式也逐渐成为以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主,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3,膳食纤维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冠心病等作用。1.1 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 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物化性质是决定其对肠道粘膜形态与功能、在结肠内的发酵、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的重要因素。植物细胞壁呈现三维的与多相的网状结构,其中有无定形区与结晶形区,也有亲水面与疏水面。网状结构的维持依赖于不同强度的化学键及物理作用而完成,并表现很多与生理、生化及营养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离子交换作用、水化作用和吸附作用等14。1.2 膳食纤维与心血管疾病有研究表明水溶性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而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没有肯定的作用,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与增加胆固醇的排泄5。谷物类纤维中的燕麦膳食纤维是一种优质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脏病和卒中的发病率6。研究表明7,高纤维膳食后,受试者血脂峰值下降,但达峰时间无明显改变。提示膳食纤维可减少受试者膳食中脂肪的吸收,但不推迟脂肪吸收的时间,对控制血脂和体质量有帮助。陈学芬等8对血脂异常人群用含膳食纤维高的粗杂粮干预,结果表明,试验后干预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三酰甘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也有文献报道9,在营养教育的同时供给复配式粗杂粮食品,对社区中老年人的血脂、血压和血糖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连续进食RS含量高的食物5周,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1011。1.3 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源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糙米和胚牙精米,以及玉米、小米、大麦、小麦皮(米糠)和麦粉(黑面包的材料)等杂粮中;此外,根菜类和海藻类中食物纤维也较多,如牛蒡、胡萝卜、四季豆、红豆、豌豆、薯类和裙带菜等。膳食纤维是植物性成分,植物性食物是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来源。膳食纤维在蔬菜水果、粗粮杂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中含量丰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时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有合理安排饮食,我们才会摆脱疾病的纠缠。2 血硒自1957年Schwarz和Flotz证实硒能够预防生物体的特异性营养缺乏状态,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之后,硒的营养价值与机体缺硒性疾病的研究广泛受到人们重视。研究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和机体血硒含量相对缺乏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微量元素硒水平与心血管疫病的流行病学关系十分密切,硒元素的缺乏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扩张性心肌病及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2.1 血硒和心血管疾病 缺硒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2。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硒地区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发病率比低硒地区低(PO01)13,冠心病患者的平均mL硒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O01)14。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研究发现,缺硒导致GSHPX活性下降、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增高,抑制血管内壁细胞对PGlz的合成,使患者PGl2和血栓素A2(TXA2)之间失衡PGl2和TXA2之间的平衡对血液循环的凝血状态起着调节作用,容易引起血流淤滞,血小板聚集。使TXA。释放增多,同时,冈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内膜合成前列环索减少。TXA2的增多和前列环素的减少,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痉挛,进一步加重了血流淤滞和血小板聚集,从而生成更多的TXA。,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聚集的血小板还释放二磷酸腺苷、5一羟色胺。加重了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因此缺硒As患者容易发生冠心病,缺硒的冠心病患者容易发生心肌梗死15。2.2 硒的食物来源硒的丰富来源有芝麻、动物内脏、大蒜、蘑菇、海米、鲜贝、淡菜、金针菇、海参、鱿鱼、苋菜、鱼粉、黄油、啤酒酵母、小麦胚和龙虾。良好来源有海蟹、干贝、带鱼、松花鱼、黄鱼、龙虾、羊油、豆油、猪肾脏、全小麦粒(粉)、螃蟹、猪肉和羊肉。一般来源有小茴香、冬菇、桃酥、红萝卜、全燕麦粉、啤酒、大米、橘汁和全脂牛奶。微量来源有玉米、小米、核桃、奶油蛋糕、油饼、水果和糖。 补硒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明显改变脂质代谢,促进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酶的代谢,因此对调整血压、缓解心绞痛和治疗心肌病有较好的效果,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中要特别注意保证硒的摄入。3 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称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第一个不饱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三位的脂肪酸称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近年来,n-3PUFAs对人体的许多生理作用逐渐被发现,特别是鱼油富含的n-3PUFAs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已被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所证实。3.1 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的主要原因是有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使血管管径减小,阻碍血流流动。n-3PUFAs可抑制血栓的形成,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凝集。另外,n-3PUFAs也可以通过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的流动性;增加组织纤溶活化剂的溶栓作用及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等作用抑制血栓的形成。另外,n-3PUFAs还有调节血脂和降低血压的功能。n-3PUFAs降甘油三酯作用可能是因为其抑制脂肪酸的合成,促进脂肪酸的氧化,降低甘油三酯酰基转移酶活性及增强脂肪酸向磷脂的转化。关于降压,Knapp等(1989)的研究中发现高剂量鱼油组(n-3PUFAs15g/d)有降压作用。Schimokoea等(1988)研究发现,服鱼油后尿纳增多,血浆肾素活性下降促进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释放增加,从而促进大动脉和阻力血管舒张,有利于血管的降低。3.2 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来源亚麻籽、胡桃仁及其种子油中含极丰富的ALA,芥末籽油、大豆油中ALA含量也较多,橄榄油以及花椰菜中含量相对较少。鱼油和较肥的鱼类是EPA和DHA的主要来源。 4 大豆异黄酮异黄酮是一种弱的植物雌规划计划经济激素,大豆是人类获得异黄酮的惟一有效来源。4.1 大豆异黄酮与心血管疾病 多种动物实验表明,增加大豆蛋白的摄入量可降低血液胆固醇的含量16。另外,令人信服的研究证据表明,每天摄入25g或以上含有异黄酮的大豆蛋白,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尤其是对高胆固醇血症者。由此看来低脂肪、高蛋白(2025的总能量)含大豆蛋白25gd的膳食替代更传统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将会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据所查资料,心脏病也是一种与雌激素相关的疾病,作为植物雌激素的大豆异黄酮其降低血脂、预防心脏病的机制为:雌激素样的作用促进甲状腺素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在降低胆固醇时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DL)胆固醇,而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HDL)胆固醇,已是被充分证明了的。异黄酮作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特色,具有生物抗氧化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低密度脂蛋白( LDL)胆固醇的氧化是动脉硬化过程的关键因子。4.2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大豆异黄酮是从非转基因大豆精制而成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营养因子,是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容易被人体吸收,能迅速补充营养。小结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资料,在1990年一202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的丢失将增加5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国家在同期因心血管疾病造成DALY丢失的比例将下降143。因此在未来的20年中,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无论城市或农村,心脑血管疾病均为首要死因。所以了解营养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而改善饮食结构,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来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顾景范,杜寿玢查良锭,关桂梧主编现代临床营养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72. 杜树发,吕冰,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的变迁J卫生研究,2001,30(4):221-2253. 杨月欣,何梅,王光亚,等中国农村地区居民蔬菜的纤维含量和摄入状况研究J卫生研究,2007,36(6):698-7024. 于康主编临床营养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85. 高启军,余长华,于晓玲膳食纤维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1):76-786. 邹玉红,高登征,R英海膳食纤维对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8,8(3):254-2567. 谭荣韶,李庆丰,冉建民,等84例妊娠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5,13(1):40-428. 陈学芬,翟成凯,姜玲,等血脂异常人群不同LPLPnl基因犁对粗杂粮干预的敏感性J营养学报,2006,28(3):263-2659. 翟成凯,张静,翟毛明,等复合式与单纯式营养干预效果的初步比较J卫牛研究,2004,33(6):71972110. BehaU KM,Scholfield DJ,Yuhaniak I,et a1Diets containing hishamylose VSamylopectin starch:effects on metabolic variables inhuman subjectsJAm J Clin Nutr,1989,49(2):337-344.11. Behail KM,Howe JCEffect of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amyloseVSamylopectin starch on metabolic variables in human subjectsJAm J Clin Nutr,1995,61(2):334-34012. PateI A,waIler A,Rusovici A,et al.Routine stress testing aftef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Minerva cardioaflgiol,2011,59(4):32l一33013.Di Lisi DBonura FMacaione F,et alChemotherapyinducedcardiofoxicity:Role of the conventional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tissue DopplerJMinerva cardioangiol,2011。59(4);30l一30814. Cho KHKim Ys,Jung ws.et al.Effect of Guizhi一fulingwan on hot flashes in young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J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