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碳汇调查表格.doc_第1页
陕西省碳汇调查表格.doc_第2页
陕西省碳汇调查表格.doc_第3页
陕西省碳汇调查表格.doc_第4页
陕西省碳汇调查表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1 森林样地基本信息调查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地景观照片编号: 记录人: 经 度纬 度海 拔m地 点陕西省 市 县(区) 乡(镇) 村 组地形地貌平原 ( ) 丘陵 ( ) 山地 ( ) 高原( ) 盆地( )坡 向东南 ( ) 南 ( )西南( )西 ( )西北( )北( )东北( )东( )坡 位山顶( ) 上坡( ) 中坡( ) 下坡( ) 坡麓( )坡 度植被类型群落名称郁闭度群落高度 m演替阶段或林龄自然林( )演替初期( )人工林( )幼龄林( )林龄( )年演替中期( )中龄林( )演替顶级( )成熟林( )人类活动事件描述伐林( ) 造林( ) 割草( ) 放牧( ) 收割林下灌木( )施肥( ) 旅游( ) 灌溉( ) 刈割( ) 围护( ) 其它( ) 注:选择其它需对具体情况说明说明:影响强度无影响( ) 轻( ) 中 ( )重( )严重( )动物活动类型描述影响强度无影响( ) 轻( ) 中 ( )重( )严重( )样地设置示意图备注表2 乔木层调查记录表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适用于胸径大于5cm(自然林)或2cm(次生或人工林幼龄林)。2、样方号:样地内每个10m10m 调查样方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1、2、3、10 编号。3、挂牌号:复查样地内所有个体需挂牌,相应的编号填入表格。4、存活状态:包括活立、枯立两种,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表格用“”表示。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方面积: 郁闭度: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方号挂牌号植物名称坐标坐标胸径高度存活状态备注X(m)Y(m)(cm)(m)活立枯立表3 灌木层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方面积: 总盖度(%):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方编号植物名称株(丛)数平均高度(cm)平均基径(cm)叶生物量枝干生物量根生物量鲜重(g)干重(g)鲜重(g)干重(g)鲜重(g)干重(g)表4 草本层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方面积: 总盖度(%):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方编号植物名称株(丛)数平均高度(cm)盖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鲜重(g)干重(g)鲜重(g)干重(g)表5 森林植物频度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方面积: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植 物 名 称样 方 编 号频数频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说明:植物频度表是描述植物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调查表。将本样地调查资料的乔木、灌木、草本调查表格中的物种名按照乔灌草次序抄写到频度表植物名称中。然后在样地附近,选择一个20米长的样方带(宽1米,长20米), 以每一平方米为一个计测单元(小样方)。从第一个小样方开始计测,直到20个小样方计测完毕。具体以第一号小样方为例,如果物种1存在,在样方1中计1,表示该物种存在。否则,写0。再查看物种2、物种3、物种4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计1,不存在计0。对第一号样方计测完毕后,计测第二个样方。方法同样方1。野外调查结束,统计该物种的频数、频度。表6 地表凋落物现存量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样方面积: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方编号地表凋落物生物量备 注鲜重(g)干重(g)说明:1、适用范围:矿质土壤上所有直径5cm 的死有机物质,包括凋落叶片、枯枝(直径5cm)、花果杂物、及半分解状态的碎片。2、样方号:每个1m1m 凋落物调查样方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1、2、3进行编号。表7 枯死倒木现存量调查记录表样方编号植物名称长度(m)中央直径(cm)分解程度生物量a. 轻b.中c.重鲜重(g)干重(g)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对样地内直径大于5cm 的枯死倒木调查记录。2、样地名称及编码:见表4.1。3、样方号:每个10m10m 调查样方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1、2、310 进行编号。4、分解程度:分轻、中、重3 个等级,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表格用“”表示。分解程度简易判断标准:轻:砍刀不会陷入木材中(被弹开);中:砍刀部分陷入木材中,部分木材损失;重:砍刀陷入木材中,有更大范围的木材损失,且木材易碎。5、生物量:采集不同分解程度的样品,记录长度、直径等信息后称鲜重,实验室烘干后称量干重并记录。表8 细根(2 mm)现存量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土钻内径: cm 调查人员: 记录人: 土层(cm)土芯号活根鲜重(g)死根鲜重(g)活根干重(g)死根干重(g)细根生物量(g/cm3)备注0202040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对样地内直径小于2mm 的细根生物量调查记录。按0-20cm、20-40cm分层取样,每层取8-10 个土芯。2、土钻内径:所用土钻内径,单位为cm。3、活根与死根的区分:根据颜色、弹性和外形进行区分。4、生物量:细根生物量=平均每土芯根重 104/(d/2)2,d 为土钻内径(cm)。表9 土壤剖面自然发生层调查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土壤类型: cm 植被类型: cm 土地利用方式: 剖面照片编号: 调查人员: 记录人: 项 目自然发生层次层次名称O层A层B层土层深度(cm)土层间过渡明显程度土层间过渡形式样品编号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土壤剖面描述记录和发生层采样记录。2、土壤类型:依照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按要求记载相应的类型,分到土类级。3、剖面照片:选择代表性地段挖掘土壤剖面后,对土壤剖面进行拍照,并将数码照片编号记录本表表头。拍照时需将米尺(或卷尺)立于剖面向阳面,调好位置和焦距,保证包含剖面1m(不足1m 的到基岩)内所有土层。4、土壤层次:包括O 层、A 层、B 层3 个主要层次,各层次判断标准如下:O 层:已分解的或半分解的枯枝落叶粗有机物质为主的土层。A 层:位于地表或O 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它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聚集有与矿质组分充分混合的腐殖化有机质,且B 层和E 层性质不明显。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性质。B 层:位于O、A 层之下的发生层,完全或几乎完全丧失岩石构造,并具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征:聚积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二氧化硅。碳酸盐的淋失。残积三二氧化物的富集。有大量三二氧化物胶膜,使该层具有较低的亮度、较高的彩度和较红的色调。具粒状、块状或棱柱状结构。5、土层深度:以cm 表示,测量并记录各发生层的实际厚度。6、层次过渡明显程度:分突然过渡、明显过渡、逐渐过渡、模糊过渡4 种程度,判断标准如下:突然过渡 过渡层厚度小于2cm。明显过渡 过渡层厚度为2cm5cm。逐渐过渡 过渡层厚度小于5cml2cm。模糊过渡 过渡层厚度大于l2cm。7、土层间过渡的形式:分平整过渡、波状过渡、不规则过渡、局部穿插型过渡4 种类型,各类型判断标准描述如下:平整过渡 指过渡层呈水平或近于水平。波状过渡 指土层间过渡形成的凹陷,其宽度超过深度,如舌状。不规则过渡 指土层间过渡形成的凹陷,其深度超过宽度。局部穿插型过渡,指土层间过渡出现中断现象。8、样品采集及编号:分别采集O 层、A 层、B 层土壤样品,装袋、编号,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后保存。表10 土壤剖面固定距离容重调查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环刀体积: cm3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地编号土层深度(cm)环刀编号环刀重(g)环刀+湿土重(g)环刀+干土重(g)重复1重复2重复1重复2重复1重复2重复1重复201010202030305050100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土壤容重采样记录。每个剖面按照固定距离进行分层采样。2、环刀体积:所用环刀体积,单位为cm3。表11 土壤固定距离采样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码: 日期: 年 月 日土壤类型: 土钻内径: 调查人员: 记录人: 样地编号土层深度(cm)样品编号备 注01010202030305050100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土壤固定距离采样记录。每个样地在灌木调查样方(2m2m)内用土钻钻取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100cm 各层次土壤样品,每个灌木样方每层取3 钻土,3 个灌木样方的同层土壤组成该层次混合样。所采集的土壤样品供碳、全氮、全磷含量分析。2、土钻内径:采样所用土钻内径,单位为cm。表12 乔木标准木调查记录表标准木采集地点: 陕西省 市(州) 县(区) 乡(镇) 村 林场 采集地经纬度:E: N: 海拔: (m) 照片编号: 群落名称: 坡向: 坡度: 土壤类型: 采样人: 记录人: 编号植物名称胸径(cm)高度(m)冠幅X(m)冠幅Y(m)树冠厚度(m)部位鲜重(kg)干重(kg)备注枝叶干根植株枝叶干根植株枝叶干根植株枝叶干根植株说明:1、适用范围:此表用于乔木标准木取样记录。2、标准木采集地点:记录标准木采集的具体地点,包括采集地经纬度、海拔等。3、标准木伐倒前应进行拍照并记录照片编号。4、群落类型:记录采集标准木的群落类型。5、测量记录标准木胸径、高度、冠幅(x,y)和树冠厚度。树冠厚度是指所采伐标准木第一主分枝到树冠顶部的厚度,单位为m。表13 植物、土壤碳含量分析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号: 样品类型: 植物 土壤 分析日期: 年 月 日分析序号样品编号称样量(g)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消耗量(ml)有机质含量(g/kg)全碳含量(%)备 注始读终读消耗分析: 校核: 审核: 说明:1. 适用范围:此表用于植物和土壤样品碳含量分析。2. 样品类型:根据样品类型涂黑相应的方框3. 分析方法: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即湿烧法),参考技术标准第5 章及陆地生态系统观测规范P152表14 植物、土壤氮含量分析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号: 样品类型: 植物 土壤 分析日期: 年 月 日仪器型号与编号: 1/2 硫酸标液浓度: 计算公式: 分析序号样品编号称样量(g)硫酸标准溶液消耗量(ml)全氮含量(%)备注始读终读消耗分析: 校核: 审核: 说明:1. 适用范围:此表用于植物和土壤样品氮含量分析。2. 样品类型:根据样品类型涂黑相应的方框3. 分析方法:凯氏法,参考技术标准第5 章及GB7886-87表15 植物、土壤磷含量分析记录表样地名称及编号: 样品类型: 植物 土壤 分析日期: 年 月 日仪器型号与编号: 浸提液组成: 浸提液浓度: 计算公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