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4.doc_第1页
环境卫生学4.doc_第2页
环境卫生学4.doc_第3页
环境卫生学4.doc_第4页
环境卫生学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1、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利因素与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2、 环境: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3、 生物放大作用: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4、 二次污染物:通常把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与原来的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5、 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6、 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7、 剂量通常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8、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9、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10、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积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11、 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一类人群。12、 敏感人群:老、弱、病、残、幼甚至胎儿,抵抗力弱,容易受伤害的人群。13、 高危人群: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多,强度大,摄入量比普通人群高的人群。14、 气溶胶:指悬浮在气体中的固体或者液体颗粒。分为粉尘、烟气、烟和轻雾等。15、 大气质量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做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做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16、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任何一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17 、日平均浓度限值:任何一日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18、 水的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的标准单位是以1L水中含有相当于1mg标准硅藻土形成浑浊状况,作为1个浑浊度单位,简称1度。19、 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碳酸钙表示。水的硬度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20、 5日生化需氧量(BOD):在实际工作中规定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21、 细菌总数:指在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过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22、 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23、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和间接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24、 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从某一地点转移到另一地点,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废水中污染物进入流动的水体后,沿着水体流动方向,迅速从纵、横、竖三个方向扩散,将污染物向下游推移和搬运。25、 生物学放大: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成千上万倍增大的现象。26、 生物学富集: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以不断地积聚浓缩的现象。27、 生物降解作用:水被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硝酸盐、硫酸盐等。这种自净作用称为生物降解作用。28、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均为有效氯。29、 土壤的背景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30、 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31、 窗地面积比值:直接天然采光口的窗玻璃的面积与室内地面面积之比。32、 开角:室内工作点至对侧窗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该室内工作点至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开角不应小于4。(欲了解窗外遮光物是否影响室内采光可采用开角)33、 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投射角不应小于27。34、 采光系数:是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1m处)散射光的照度与室外相同时间的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的水平面上的照度的百分比。一般要求主室内最低值不低于1.0%,楼梯间不低于0.5%。35、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 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37、 环境质量指数:将大量检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的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这种数据指标称为环境质量指数,也成为环境污染指数。38、 光化学烟雾: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39、公害病: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诱发的疾病。 40、 有效排放高度:烟囱本身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和。41、水体自净:水污染后可通过水体自身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将污染浓度逐渐降低至污染前的状况。42、溶解氧:反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含量越低,说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43、人口毛密度:1公顷居住区用地面积上的居住人数。44、人口净密度:1公顷居住区建筑用地上的居住人数。二 填空1、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2、 生物圈范围包括了大气圈下层,土壤圈和水圈,指从海平面以下约12km深度和海平面以上10km高度的范围,但绝大多数生物通常生存于海洋洋面之下和地球陆地地面之上100m的范围内。3、 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4、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5、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致畸)(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危害)。6、 环境污染慢性危害的类型(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7、 健康有害效应的分类(致癌性)、(致生殖细胞突变)、(发育毒性)、(器官|细胞病理学损害)8、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危险度特征分析)。9、 天然水所含的物质可分为(溶解性物质)(胶体物质)(悬浮物质)。10、 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可分为(需氧)和(厌氧)两类,需氧处理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11、 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原虫)三类12、 过滤的净水原理(筛除作用)(接触凝聚作用)13、 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14、 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16、 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特殊净化)三种17、 生活饮用水常规净化过程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18、 混凝沉淀原理(压缩双电层作用)(电性中和作用)(吸附桥架作用)19、 土壤污染源分为(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灾害污染源)20、 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弃物型污染)21、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因素(营养条件)(生活习惯)(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22、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型(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23、 地方性克汀病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粘液水肿型)(混合型)三种。具体表现为(智力低下)(聋哑)(生长发育落后)(神经系统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甲状腺肿)25、 住宅室内的(日照)、(采光)和(照明)与居室进深有密切的关系。26、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外来源)和(室内来源)27、 室外来源包括(室外空气)(建筑物自身)(人为带入室内)(相邻住宅污染)(生活用水污染)28、 室内污染包括(室内燃烧或加热)(室内活动)(室内建筑装饰材料)(室内生物性污染)(家用电器)。29、 室内空气污染所引起的疾病有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BS)(化学物质过敏症MCS)(建筑物相关疾病BRI)30、 人居环境可分为(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五大系统。31、 城市规划卫生基础资料自然条件、技术经济资料、城市建设现状城市、环境保护资料、公共卫生资料32、 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噪声)。33、 健康危害评价方法(现场初步调查)(健康效应评价)(暴露评价)(病因推断及因果关系判断)。34、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方法包括(健康危害评价方法)和(健康危险度评价方法)35、根据逆温发生的原因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等36、氯化消毒的方法有(普通氯化消毒法)(氯胺消毒法)(折点氯消毒法)(过量氯消毒法)37、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有(急性危害)(慢性影响)(心血管疾病)(肺癌)。间接危害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其他)。38、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39、环境污染的来源有三大方面(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40、 化学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41、 饮水中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42、 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水解)、(氧化)、(还原)、(结合)。43、 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大致如下:(吸收)、(转运)、(作用(或贮存)、(生物转化)、(排泄)。44、 制定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是(阈剂量或最高无作用剂量)。45、 人体对污染物的反应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正常调节阶段),(代偿阶段)和(失代偿阶段)。46、 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剂量与反应的关系;作用时间与反应关系;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体感受性差异。47、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与大气中何种污染物有关(砷、铬、苯并(a)芘)。48、在大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儿童易患(佝偻病)。49、粒径大于10m的称降尘;粒径小于10m的称飘尘;大于5m的尘粒易被呼吸道阻留,对局部粘膜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起慢性炎症;小于5m的尘粒,可进入深呼吸道,直到小支气管和肺泡。50、 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污染物排放量)。51、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是:1.5m。飘尘的采样高度是:35m。降尘的采样高度是:515m52、关于大气采集方法:二氧化硫(浓缩法);一氧化碳(集气法);飘尘(浓缩法)。53、关于大气测定方法: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比色法);一氧化碳(气相色谱法);飘尘(重量法)。54、环境毒物引起的“三致” 作用是(致癌)、(致畸)、(致突变)。. 55、最理想的生活饮用水源是(深层地下水)。56、水中的氮化物是蛋白质分解的产物:蛋白质蛋白性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如无氧存在,氨氮就是最终产物)57、“痛痛病”的致病原因是:长期食用“镉”米。其慢性中毒,首先受损的部位是(肾脏)。此病早期检查可发现: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此病发展到后期,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58、水俣病(甲基汞中毒)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59、砷急性中毒的典型症状(腹痛、腹泻、呕吐);慢性中毒的典型症状(末梢神经炎)。60、水质指标中,表示硬度的化合物是(碳酸钙)。总硬度是指水中的(钙镁离子的总含量)。61、当前我国农村给水的特点是(以生活用水为主,用水点分散,取水时间相对集中)。62、普通加氯消毒法在加入消毒剂后,必须接触30分钟,主要是因为(次氯酸首先渗透细菌膜,然后将菌体内的磷酸丙糖去氢酶氧化破坏掉,使细菌产生糖代谢障碍而死亡)。63、用漂白粉消毒井水的正确操作方法(将漂白粉用冷水调成糊状,再加少量水,混匀,静止,将上清液倒入井内)。64、次氯酸的杀菌作用是次氯酸离子的(80倍)。65、取水点周围半径100 m范围内,严禁游泳、捕捞等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河流取水点上下1000 m范围内,不得排入废水,不得设置排污码头。66、引起氟斑牙的饮水氟含量 1.0mg/L,引起氟骨症的饮水氟含量 3.0mg/L67、土壤对生物性污染的自净作用有(氨化、硝化、氧化、腐殖质化作用)。68、村镇居民点的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生活居住区、生产作业区、行政中心区)。69、“有效温度”的三项指标是(气温、气湿、气流)。70、住宅“微小气候”由四要素构成(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住宅微小气候直接影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功能。71、居室容积的确定是根据(人的CO2呼出量,室内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确定的。72、夏季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集中式供暖的居室中央、冬季的气温舒适范围是(1620)。73、化妆品引起的皮炎反复发作,可引起(色素沉着)。74、薄荷油心血管系统毒作用(心房纤颤),菜红生殖系统毒作用(畸胎),某些染发剂造血系统毒作用(再障),汞、铅、砷导致(神经系统毒作用)75、化妆品诱发皮炎的常见原料有(苯胺、对苯二胺、防腐剂)。常见诱发光毒性皮炎的物质是(香精中的香柠檬油)76、 过敏体质的人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的表现是(红斑、丘疹、水泡)。77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测数据)(评价参数)(评价标准)(评价权重)(环境质量评价模型)78.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的方式包括 (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79水质的评价指标可分为(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微生物性性状指标)三大类。80地方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氟骨症,非骨相氟中毒)。 三 简答1、 环境的要素按存在的形势与组成分为空气、水、土壤、食物按物质属性划分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2、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1、 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足够光能,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2、 含有大量可以被生物利用的液态水。3、 适宜的温度。4、 能够提供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3、 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使大部分物质的毒性降低,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部分物质的毒性增强,或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或更容易被生物吸收和蓄积的物质。4、 联合作用的概念和类型联合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联合效应的强度为各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2、协同作用:两种化学物所产生的联合效应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单个物质作用强度的总和。3、增强作用: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4、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进入机体后,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作用,或两种化学物互相干扰,使其联合效应的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5、 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1、 生物群落(生命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 非生命系统:光、水和空气等。6、 环境污染急性危害的类型1、 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 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7、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波段生物学效应过量时可能的危害UV-A(320-400nm)晒黑作用光照性皮炎,眼炎,形成皱纹UV-B(275-320nm)产生红斑和佝偻病形成皱纹,老年斑,皮肤癌,白内障UV-C(200-275nm)杀菌作用正常情况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无8、 气湿的类型及概念绝对气湿:在某一温度下,一定容积大气中含水蒸气的绝对量。饱和气湿:在某一温度下。大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量时的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空气中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80%以上为高气湿,30%以下为低气湿。9、大气质量标准的基准与标准的比较基准标准定义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应安全剂量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二者的关系标准的科学依据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法律效力无有影响因素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而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和认识水平提高而修订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变化10、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及概念1、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粒径100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3、 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m的细颗粒物。4、 超细颗粒物(PM0.1):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1m的大气颗粒物。11、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关系及反应关系及三氮的卫生意义。(水中含氮化合物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说明+1、 表示收到的新鲜污染,硝化过程尚未进行2、 如氨氮含量很高,说明严重污染,由于缺氧,没有进一步氧化的条件,水可能有臭味3、 注意地质来源+偶然性污染,污染已过,氧化分解在过程中,趋向自净+1、 陈旧性污染,有自净作用,已完成2、 如硝酸盐氮含量很高,可能系地质性来源+1、 持续性污染,一边污染一边氧化分解进行2、 如果其中氨氮含量很高,表示污染较严重,而且有新污染3、 如果其中硝酸盐氮含量高,表示自净作用正在进行,氧化尚未完成,但趋向于自净清洁的水源水,洁净水源水2、 氨氮是天然水被人畜粪便等含氮有机物污染后,在有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最初产物。亚硝酸盐氮是水中氨在有氧条件下经硝酸菌作用形成的,是暗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硝酸盐氮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12、负离子(阴离子)对机体的生物学效应1、调节中枢神经 2、刺激骨髓造血 3、降低血压 4、改善肺换气功能 5、促进生物氧化还原过程13、 简述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存在形式,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来源:1、 工农业生产(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的排放)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3、 交通运输 4、 其他:意外事故,废弃物被大风刮起等种类:按照属性一般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按照存在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影响因素: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排放量与污染源距离排出高度)气象因素(风和湍流、温度层结)地形14、 我国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 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伏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 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4、 选用最敏感指标5、 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15、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1、 颗粒物的粒径:大于5m的多沉积在上呼吸道,小于5m的多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2.5m以下的75%在肺泡沉积,小于0.4m很少在呼吸道沉积。2、 颗粒物的成分,有有机和无机之分。3、 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鼻毛可阻止10m以上的颗粒物达95%。4、 其他:某些生理因素或病理因素,如运动,慢性支气管炎等。16、 水的自净的机制一般而言,自净的初始阶段以物理和化学作用为主,后期则以生物学作用为主。1、 物理净化:可用稀释比(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流水量与废水流量之比)来表示。2、 化学净化: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现象。 3、 生物净化17、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2病例分布于供水范围一致。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氯化消毒的副产物通常分为(挥发性卤代有机物)(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18、 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1、 有机前提物的含量: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为有机前提物。2、 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PH等因素19、 二次供水水质污染的原因1、 贮水池(箱)设计不合理 2、贮水池(箱)容积过大3 、水箱、管道壁的腐蚀。结垢、沉积物沉积造成对水质污染4、管道内壁防腐涂料等不符合要求 5 、基础设施和设计安装不合理 6 、卫生管理不善20、 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 流行病学上安全 2、 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3、 感官性状良好 4、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21、 饮用水常规指标1 、微生物学指标:(1)总大肠杆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2)耐热大肠杆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杆菌。 (3)大肠埃希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 (4)菌落总数:每100ml水样中不能超过100CUF/ml。2、 毒理指标:(1)砷:不得超过0.01 mg/l (2)镉:不得超过0.005mg/l (3)铬:不得超过0.05mg/l (4)铅:不得超过0.01 mg/l(5)汞:不得超过0.001 mg/l (6)硒:不得超过0.01 mg/l(7)氰化物:不得超过0.05 mg/l (8)氟化物:不得超过1.0 mg/l(9)硝酸盐:不得超过10 mg/l,地下水源硝酸盐不得超过20mg/l(10)三氯甲烷:不得超过0.0 6mg/l(11)四氯化碳:不得超过0.002 mg/l(12)溴酸盐:不得超过0.01 mg/l (13)甲醛:不得超过0. 9mg/l(14)亚氯酸盐:不得超过0. 7mg/l (15)氯酸盐:不得超过0. 7mg/l3 、感官性状及一般指标:(1)水色度不超过15度 (2)浑浊度:正常不超过1度。特殊情况下可为3度。(3)臭和味:饮用水不得有异臭或异味 (4)PH值在6.58.5(5)铝: 不得超过0.2 mg/l (6)铁: 不得超过0.3 mg/l (7) 锰:不得超过0. 1 mg/l (8)铜: 不得超过1.0mg/l (9) 锌:不得超过1.0mg/l (10) 氯化物:不得超过250mg/l(11)硫酸盐:不得超过250 mg/l (12)总硬度:不得超过450 mg/l4 、放射性指标22、 饮用水消毒剂常规指标(1)臭氧:与水接触12min后出厂水中含量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不低于0.02mg/l(2)二氧化氯:与水接触30min后出厂水中含量不低于0.8mg/,出厂水余量不低于0.l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不低于0.02mg/l(3)一氯胺:与水接触120min后出厂水中含量不低于3mg/l,出厂水余量不低于0.5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不低于0.05mg/l(4)氯气及其游离氯制剂:与水接触30min后,出厂水游离氯量不超过4 mg/l ,游离氯余量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不低于0.05mg/l23、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1、 水中微粒的性质和含量2、 水温3、 水的PH值和碱度4、 水中有机物和溶解盐含量5、 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6、 混凝剂的投加方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24、 简述氯化消毒的原理、方法及影响因素原理:氯溶于水后发生以下反应CL2+H2O=2H+ + CL- +CLOHOCL=H+ + OCL-液态氯、漂白粉、漂白粉精等含氯消毒剂在水中均可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分子体积小,电荷中性,能透过细菌的细胞膜在细胞内抑制磷酸丙酮脱氢酶的活性,使细菌糖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影响因素1、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2、 水的PH值3 、 水温 4、 水的浑浊度5、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5、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1、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2、 累积性和地域性3、 不可逆转性4、 治理周期长26、 简述地方病的概念、分类及特点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按病因可分为: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化学元素性地方病又可分为元素缺乏性(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元素中毒性(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地方性钼中毒)特点:1 、在地主病病(疫)区内,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或在非地方病病(疫)区内无该病发生。2、 地方病病(疫)区内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种地方病的自然因子。地方病的发病与病区环境中人体必需元素的过剩、缺乏或失调密切相关,或在疫区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昆虫媒介和动物宿主的生长繁殖条件。3 、健康人进入地方病病(疫)区同样有患病可能,且属于危险人群。4 、从地方病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除处于潜伏期者以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迁出的患者,其症状可不再加重,并逐渐减轻甚至痊愈。5 、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某种地主病。6 、根除某种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因子,可使这转变为健康化地区。27、 简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诊断依据及流行因素。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取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依据:1、 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2、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3、 上述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28、 环境污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特点环境污染性疾病:由于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在暴露人群中引发的疾病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凡能污染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而直接或间接是人患病的环境污染因素。特点:1 、环境污染区域内的人群不分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病。2、 发病者均出现与暴露物相关的相同症状或体征3、 除急性危害外,大多具有低浓度长期暴露、陆续发病的特点4、 往往缺乏健康危害的早期诊断指标5、 预防的关键在于消除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加强对易感人群和亚临床阶段人群的保护。29、 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1.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空气清洁卫生 4.隔音性能良好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30住宅的卫生规模1、 居室容积:是指每个居住者所占有的居室的空间容积。卫生标准为20m3/人。2、 居室面积:每人的居住面积应为7.14m3。3、 居室深度: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深度系数是指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居室系数在一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该超过22.5,在两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该超过45。4、 居室净高:指室内地板到天花板之间的高度。31、 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常用指标1、 二氧化碳(C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