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陶瓷生产民俗.doc_第1页
陕西陶瓷生产民俗.doc_第2页
陕西陶瓷生产民俗.doc_第3页
陕西陶瓷生产民俗.doc_第4页
陕西陶瓷生产民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有6000年以上的陶瓷生产史。铜川市是该省日用陶瓷制造业基地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今天其生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铜川市陶瓷制造业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历史记载和考古挖掘,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铜川市的黄堡镇就已生产瓷器。到了北宋,黄堡镇成了我国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由于黄堡镇原属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管辖,所以这里的瓷窑叫“耀州窑”,所产瓷器在考古学上叫“耀瓷”。耀瓷器物造型典雅,瓷釉略呈姜黄色,浑朴晶莹,刻花工艺流畅,构成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当时,耀瓷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到日本、西亚、东非等异域。耀州窑成了和钧窑(在钧州,今河南禹县)、汝窑(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官窑(宫廷自置瓷窑)、哥窑(在浙江龙泉)、定窑(在定州,今河北曲阳)五大名窑齐名的陶瓷生产地。元朝以后,耀州窑人亡艺绝。留存至今的完整的耀瓷器皿,无不被人视若珙璧,成为博物馆的藏品。铜川陶瓷制造业中心后来移至陈炉镇。该镇坐落在城东15公里处的炉山上。当地居民主要从事陶瓷制造业。山坡上,瓷窑鳞次栉比。白天,遍山青烟袅袅;入夜,火光与星月的光辉交织在一起,蔚为壮观。早在明代,这一景观就被定为“铜川八景”之一,叫“炉山不夜”。一、旧时,铜川从事陶瓷制造业的居民,可分为四类,即瓷户、窑户、行户、贩户。瓷户,是制作瓷坯的人家。他们首先要在山中凿洞,采掘瓷土。这种土质地较细腻,青色,烧后化为灰白色,能耐16001700摄氏度的高温,俗称“坩子土”。他们将掘得的瓷土置于旷野里,使其在日晒雨淋中逐渐风化。数月后,将已风化的陶土经仔细挑选,剔去杂质,倒入水池,再用木耙搅拌,使其成为泥浆。接着将泥浆引入沉淀池,等池水蒸发后,挖出泥运到窑户的作坊中。窑户,是瓷窑的主家。瓷户在其作坊里,把瓷泥揉搓成块状,接着用陶轮将其制成瓷坯。瓷坯晒干后如果数量已足,就装入瓷窑中烧。烧瓷器用的煤炭,由窑户提供,但火候由瓷户掌握。产品出炉后,瓷户、窑户将其对半分。行户和贩户,都是批发商。行户是当地人。瓷户和窑户将产品全部卖给行户,行户再将其转卖给贩户。贩户中有当地人,也有不少外地人。他们用毛驴将器皿驮运到各地,贩卖给零售商。瓷户和窑户虽然也可以将器皿直接卖给贩户,但这种事很少发生。陈炉镇的工匠就其所制器物种类所言,可以分为三个行当。其一是碗窑行,即烧制碗、碟的人;其二是瓮窑行,就是专门烧制缸、盆、瓮、罐者;其三是黑窑行,就是烧制杂件如酒壶、笔筒、玩具者。三行都有主持者,叫“行头”。当地有一种沿袭已久的规矩,叫“三行不乱”。这种规矩有两种涵义,其一是不准跨行乱烧,例如烧碗碟的就不能烧盆、瓮,反之亦然;其二是不准跨地域建窑。碗窑、瓮窑、黑窑都有各自的地域。在烧造窑碗的地方,不建瓮窑、黑窑,反之亦然。二、旧时,陶瓷业最崇拜的神?,是“窑神”。铜川市先后崇祀的窑神有:德应侯。原指铜川市黄堡镇之山神。古人迷信,在采取陶土、烧制器皿时,都要请山神保佑自己。这样一来,山神就成了窑神。黄堡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由于此碑详细记载了全盛时期的耀州窑生产状况,是研究耀州窑历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因此,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它的拓片,陈列在首都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堡的陶瓷业衰落后,德应侯庙迁建至瓷器的新产地陈炉镇。庙中的窑神再也不是黄堡的山神了,而成为虞舜、老子、雷公。但是,人们仍然称此庙为“德应侯庙”,并将虞舜、老子、雷公称为“德应侯”。德应侯从此成为铜川窑神之别名,或者说,成了当地特有的神名。柏林。是晋穆帝时的人,出类拔萃的制瓷专家。据古碑记载,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草木茂密,山川秀丽,便暂时居住下来。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陶瓷,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窑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铜川制瓷业的发展。窑工们非常感激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窑神庙里建了他的祠堂。这样一来,柏林成了铜川的第二位窑神 。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名,姓姚,名重华。舜还是平民时,曾烧制陶器。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另外,韩非子?难一也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可见舜制陶的传说,在古代传流甚广。后来舜成为另一个古帝唐尧的继任者。由于他是一位著名的君主,并曾制造过陶器,和陶瓷制造业沾点边,便被定为陈炉镇的窑神之一。老子。生卒年不可确考,传为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陶瓷制造业风马牛不相及。他是怎样成了窑神的呢?这得从炼丹术说起。炼丹是古代的一种方术,目的是制造出可以使人长生不死的“仙丹”。此术大约起源于秦代,在两汉和魏晋有了很大发展。从魏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变为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便把老子定为自己的始祖神,编造出老子炼丹的神话。瓷匠离不开火炉,而老子用火炉炼丹,于是他们把他定为自己的守护神,即窑神。雷公。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的大臣。相传雷公和黄帝、岐伯,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典籍内经就是以黄帝问、雷公和岐伯答的形式写成的。因此他深受我国古代医学家的崇敬。另外,相传雷公还是碗的发明者,因而被定为窑神。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另外,铜川崇祀的窑神还有炎帝、宁封子。民间还有窑神名叫“兀”的说法,但不见文字记载。铜川普遍流传着关于窑神的一些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导致产生了特有的民俗。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而到别的村落里偷过坩子土。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后再追赶。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由于怕窑神离开陈炉镇,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便将其用铁链拴在神坛上。因为窑神之一的名字叫“兀”,所以在瓷窑里忌讳说“兀”字,如:不准说“兀答”(当地方言,即“那儿”)、“兀不是”(当地方言,即“那不是”),等等。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都要举行盛大庙会,隆重祭祀窑神。庙内香烟缭绕,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三、陈炉镇,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其民居自下而上,依山而建,密如蜂房。家家户户之间的隔墙,皆用废弃的瓮、罐垒成。人们称这种墙为“罐罐墙”。民谚云:“罐罐垒墙墙不倒”。罐罐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山脚一直筑到山顶,形成一道奇异又壮美的风景线。规模如此巨大的“罐罐墙”阵容,在全国独一无二。为中国居住民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炉镇的产品中,陈设瓷最讲究装饰艺术。在瓶的颈部多绘花卉,取“锦(颈)上添花”之意。在腹部绘天地山水,寓“平(瓶)步天下”之意。或用一株牡丹布满全器。花朵或盛开或半开;叶子婆娑起舞;花枝缠绕在花、叶之间,婀娜多姿,极尽变化。香炉腹部常绘有五只蝙蝠捧起一颗寿桃,寓意为“五福(蝠)捧寿 ”。在烛台上常绘有云龙,以增加香烟缭绕的气氛。令人惊异的是,陈炉镇虽在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但其图案中,却常有反映南国水乡之题材,如:波纹、莲花、芦苇、菱角、鱼、鸭等。其中莲花象征“连生贵子”,游鱼寓意“有余”。此外,还用喜鹊梅花来象征“喜上眉梢”,用鹿象征“禄”。比较常见的图案,还有“犀牛望月”,“凤凰展翅”,“太子玩莲”,等。为农村生产的日用粗瓷,器型较小者图案简单,多用“一笔画”法。在短短几秒钟内,一笔绘出梅花、菊花或果实。画面虽然简洁,但气韵生动,风采斐然。或用“一笔书”写出“福”、“寿”、“春”字。也可用一笔写出成语或民间俗语,如“梦见周公”、“取之不尽”、“闻香下马”、“岁岁平安”、“招财进宝”等。笔迹夸张变形,尽得狂草之意,令人叫绝。陈炉镇旧有风貌保留较好,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依然流行。例如,随着机械生产的普及,如今其他地方窑场多已停用匣钵,而陈炉镇仍在使用。陈炉镇是研究陶瓷生产民俗的一座天然博物馆。邮政编码:727000地址:铜川市王家河路单位:陕西省铜川市王家河基建技工学校 柏林。是晋穆帝时的人,出类拔萃的制瓷专家。据古碑记载,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他来到黄堡后,发现这一带草木茂密,山川秀丽,便暂时居住下来。那时黄堡虽已开始烧制陶瓷,但因产品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窑工的生活因而十分贫困。柏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制瓷技术,传授给当地的窑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铜川制瓷业的发展。窑工们非常感激柏林,为纪念这位制瓷大师,在黄堡窑神庙里建了他的祠堂。这样一来,柏林成了铜川的第二位窑神 。 虞舜。传说中的古帝名,姓姚,名重华。舜还是平民时,曾烧制陶器。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另外,韩非子?难一也写道:“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明年而器牢。”可见舜制陶的传说,在古代传流甚广。后来舜成为另一个古帝唐尧的继任者。由于他是一位著名的君主,并曾制造过陶器,和陶瓷制造业沾点边,便被定为陈炉镇的窑神之一。 老子。生卒年不可确考,传为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陶瓷制造业风马牛不相及。他是怎样成了窑神的呢?这得从炼丹术说起。炼丹是古代的一种方术,目的是制造出可以使人长生不死的“仙丹”。此术大约起源于秦代,在两汉和魏晋有了很大发展。从魏晋开始,老子逐渐被道教徒神化,变为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道教中的丹鼎派普遍从事炼制丹药的工作,他们便把老子定为自己的始祖神,编造出老子炼丹的神话。瓷匠离不开火炉,而老子用火炉炼丹,于是他们把他定为自己的守护神,即窑神。 雷公。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的大臣。相传雷公和黄帝、岐伯,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典籍内经就是以黄帝问、雷公和岐伯答的形式写成的。因此他深受我国古代医学家的崇敬。另外,相传雷公还是碗的发明者,因而被定为窑神。在陈炉镇的窑神庙里,虞舜居中;老子居左,司火;雷公居右,司器。 另外,铜川崇祀的窑神还有炎帝、宁封子。民间还有窑神名叫“兀”的说法,但不见文字记载。 铜川普遍流传着关于窑神的一些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并由这些传说导致产生了特有的民俗。例如,传说雷公发明碗时,因找不到适用的原料而到别的村落里偷过坩子土。于是,在瓷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不准说“偷”和“贼”。如果发现有人来偷瓷器,不能在当场捉,而要等贼走出大门后再追赶。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在揭雷公的伤疤,是对雷公的不敬。由于怕窑神离开陈炉镇,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便将其用铁链拴在神坛上。因为窑神之一的名字叫“兀”,所以在瓷窑里忌讳说“兀”字,如:不准说“兀答”(当地方言,即“那儿”)、“兀不是”(当地方言,即“那不是”),等等。 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都要举行盛大庙会,隆重祭祀窑神。庙内香烟缭绕,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 三、 陈炉镇,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 其民居自下而上,依山而建,密如蜂房。家家户户之间的隔墙,皆用废弃的瓮、罐垒成。人们称这种墙为“罐罐墙”。民谚云:“罐罐垒墙墙不倒”。罐罐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山脚一直筑到山顶,形成一道奇异又壮美的风景线。规模如此巨大的“罐罐墙”阵容,在全国独一无二。为中国居住民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炉镇的产品中,陈设瓷最讲究装饰艺术。在瓶的颈部多绘花卉,取“锦(颈)上添花”之意。在腹部绘天地山水,寓“平(瓶)步天下”之意。或用一株牡丹布满全器。花朵或盛开或半开;叶子婆娑起舞;花枝缠绕在花、叶之间,婀娜多姿,极尽变化。香炉腹部常绘有五只蝙蝠捧起一颗寿桃,寓意为“五福(蝠)捧寿 ”。在烛台上常绘有云龙,以增加香烟缭绕的气氛。 令人惊异的是,陈炉镇虽在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但其图案中,却常有反映南国水乡之题材,如:波纹、莲花、芦苇、菱角、鱼、鸭等。其中莲花象征“连生贵子”,游鱼寓意“有余”。此外,还用喜鹊梅花来象征“喜上眉梢”,用鹿象征“禄”。比较常见的图案,还有“犀牛望月”,“凤凰展翅”,“太子玩莲”,等。 为农村生产的日用粗瓷,器型较小者图案简单,多用“一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