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doc_第1页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doc_第2页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doc_第3页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doc_第4页
世界经济地理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具体说,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结构、体系类型及其他地域运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科学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又是一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2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多形态、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它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经济地缘系统和类型区系统等所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世界经济地域系统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样一个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 3经济全球化: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文化交流,各国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商品种类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资本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4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 70年代以前,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1873年经济危机后,加剧了资本主义各企业间、部门间和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一系列新的工业发明创造,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从 19世纪 70年代到 90年代的科技革命,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 5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国内生产集中垄断和社会化过程的不断加强,国际市场的不断缩小和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剧烈,以及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不断发展,自 5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人们通常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革命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它是以原子能的开发、利用为先导的,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研究与开发应用为主要标志。 6单一经济: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少数几种农、矿或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国家创收的主要来源。 7产业革命:从 18世纪 60年代到 19世纪 60年代所进行的产业革命,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堪称人类社会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的重大改革,人们也称为“蒸汽时代”,19世纪前半叶,机器本身的制造机器制造业工厂的建立,标志着英国产业革命的结束。 8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界对 15世纪末到 16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发现新航路和新大陆的通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累,对世界产业分布和经济联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9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连接的是南中国海和安达曼海,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天然的便捷的水上通道,37037KM,呈西北开口的喇叭状,长度为 1185KM,主航道水深 25M 151M,最窄的地方 5。4KM,可以满载 26万 T轮船通过,每年通航十万艘。 10英吉利海峡:英法两国之间,欧洲大陆西部与大不列颠岛之间,西起锡利群岛,东至多佛尔海峡,呈西南、东北方向,西南开口宽,东北窄最窄 33千米,563千米长,西连大西洋,东连北海,扼守西欧大国的入海口,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出入大西洋的通道,西欧国家最重要的出海通道,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每天 700多艘船舶通过量,沿岸有众多的重要港口,1987年至 1993年修成海底通道,53千米长,连接英国的福克斯通和法国的加莱,1994年开始商业运营。 11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大陆西北角之间,长 90千米,东部比较窄仅 22千米,西部宽 43千米,平均水深 405米,最浅 301米,有休达、直布罗陀、丹吉尔、得士安等港口,是连接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的水上通道,是欧非两大洲大陆最接近的地方,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利益。 12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一个陷落带上,整个运河全81.8千米,宽 152304 米,平均水深 13。526。5米,通行 5万吨,通行时间八至九小时,西北东南向,中间有个加通湖,科隆、巴拿马城,水闸式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上捷径,每年 12万艘的船泊通过,是巴拿马共和国主要经济支柱,1903年始被美占,1999年才归还。 13黑海海峡:又叫土耳其海峡,处于土耳其国境之内,亚欧两洲之间,是连接亚欧两洲黑海和地中海的十字路口,而且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的水上通道,长 391。6公里,是多瑙河、第聂伯河的入河口,每年通行四万艘船,货物四亿吨。 14欧盟: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的国家集团或国家联盟,简称欧盟。欧洲联盟有三个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与警务合作。宗旨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空间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进步。 15鲁尔区: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鲁尔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水陆交通便于工作利,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16中东:政治地理名词。西亚为主,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地区,不包括阿富汗,但包括埃及,面积 741。16万平方千米。(西亚:指阿富汗以西、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山以南,西到土耳其和塞浦路斯。阿拉伯世界: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总称,特点是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游牧生活,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 17拉丁美洲:是政治地理范围,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占据西半球大陆的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部以中美地峡及墨西哥高原与美国国土相接,加勒比海域的众多岛屿又构成与美国东南部相通的陆桥;其中部最狭窄处的巴拿马地峡及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战略通道;其南部有德雷克海峡与南极大陆相隔,一方面使其成为最靠近南极大陆,一方面又为南半球的海洋运输提供了一条重要通道。 18三湾一海地区:是指以东京、阪神、中京三大城市为中心的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及其相连续的走廊地带濑户内海沿岸工业地带(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沿骏河湾名古屋大阪、神户,再沿濑户内海沿岸,直达北九州,长约 1000千米,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区,略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称为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简答: 一、评价西亚的地理位置; 1自然地理位置的评价:西亚是指阿富汗以西(包括)、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山以南,西到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亚洲本部地区,共有 20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约 713万平方千米。(1)它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利于各洲文化、宗教、民族的融合。从古代起就是国际交通的要冲,著名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区,把中国同南欧联接起来。在近代和现代,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地区巨大石油资源的开发,西亚的地理位置更显重要。(2)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灌溉农业的位突出,水利事业发展很快,部分地区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降雨多集中在冬季。畜牧业和干鲜果品较较重要。 2经济地理位置评价:(1)石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亚是著名的世界石油宝库,石油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波斯湾地区不仅油藏异常丰富而且开发条件也非常优越,这对其石油工业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石油工业成为石油输出国主要的经济来源。西亚的油田规模大、地质条件好、油质好、石油运输方便、气候条件有利,使得波斯湾地区的石油业能够取得世界上其它地区无法相比的经济效益。(2)“三洲五海之地”,突出的战略地位。这里有很多重要的地理单元: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红海。这些地理单元是世界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为西亚的石油业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大大缩短了海上航程。二、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 1欧洲是世界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欧洲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祥地。(1)是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的孕育之地。(2)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胜利告终。 3欧洲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大本营,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战场。 4欧洲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又是社会主义遭受失败最惨重的一洲。 5欧洲是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6欧洲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学技术对世界的影响依然深远。 7欧洲文化、政治体制对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非洲经济地理特征 1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受旧大陆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影响非常广泛,战后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 2是世界上许多农作物的原产地,对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大。 3是当前世界发展水平最低、发展速度最慢、最贫困的大陆世界最不发达国家2/3在非洲。 4非洲的产业结构畸形,一产业占 33%以上,二产业 15%左右,三产业 52%,单一经济种类普遍,主要为殖民宗主国要求生产。 5产业分布的地域差异明显。 6扼守着世界重要的交通要道,如红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 四、拉丁美洲经济地理特征 1印第安文化历史悠久,近代以来遭受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经济上受英国、美国控制,但他们独立比较早。 2战后拉美的经济发展比较快,1980年以前,拉美经济快速发展, 80至 90年代发展较缓慢,90年代以后进入复苏和持续发展时期。 3目前是发展中地区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实力较强的世界中进地区。 4战后拉美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国家基础工业薄弱。 5农业发展较缓慢,由单一作物种植向多样化生产转换,农业结构中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地位在上升,如乌拉圭。拉美仍存在封建大地主制封建庄园制,土地利用率不高。 6单一经济特征仍存在。 7国家垄断资本主宰经济命脉,外资影响比较大。 8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不平衡。 五、印度工农业分布特征从布局看,工农业分布地区差异大。自独立以来,印度的工业布局变化很大,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拥有五个工业区: 1胡格利河区,以全国第二大城和重要港口加尔各答为中心,工业和城镇多沿胡格利河呈带状分布。 2孟买浦那区,位于西海岸中部,附近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 3艾哈迈达巴德巴罗达区,位于西海岸北部,以大工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为核心,周围是印度主要的棉花和油料产地。 4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区,位于印度半岛东北部,东邻胡格利河区,是重工业基地。 5马德拉斯班加罗尔哥印拜陀区,位于印度半岛南部,以南方最大城市和港口德拉斯为核心,以前以轻工业为主,独立后发展一批新兴工业。印度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把全国分为四个农业区: 1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主要包括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四邦。2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主要包括北方、中央、拉贾斯坦、哈里亚纳和旁遮普五个邦。 3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主要包括古吉拉特、马哈拉施特拉、卡纳塔尔、安得拉。 4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包括喀拉拉邦及其毗邻地区。 六、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发展和格局的影响 1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孤立发展的局面,世界整体真正面貌才初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2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开启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海外源泉,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3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和航线的转移,欧洲经济中心也从大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生产分布格局的变化 4新旧大陆之间的动物、植物品种开始交流,丰富了世界农业的生产、内容,改变世界农业生产部门的分布格局 5为世界的语言、宗教分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人口地域格局 6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形成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 七、美国农业发展和分布特征美国农业发展特点: 1农业是美国最早的经济部门之一。 2美国农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高效率的大农业。 3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 4美国农业商品性很高,农场的产品几乎全部投入市场。 5美国农业的部门结构比较全面。 6美国农业的又一特点是高度专业化。 7但美国农业最严重的问题是生产过剩,生产和价格极不稳定。美国农业非常专业化,分为几大地带: 1乳酪带,包括东北部和滨湖各州。 2玉米带,位于牧草乳酪区以南,在北纬 40度到45度之间,主要包括衣阿华、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内布拉斯加和密苏里等州。 3小麦带,位于中部平原的西部,主要包括南、北达科地、蒙大拿、堪萨斯、俄克拉何马等五州。 4特种作物、混合农业区,位于美国东南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得克萨斯州东部,是老棉区,棉花的集中产地,曾称棉花带。 5普通农业区,主要位于玉米带和原“棉花带”之间,区内自然条件较复杂,区内差异明显,农业呈多部门发展、综合经营、小区域专业化特点。 6山地放牧和灌溉农业区,以落基山为主的美国广大的西部高原,山地面积约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7太平洋沿岸北部小麦和林牧业区,位于北纬四十度以北。 8太平洋沿岸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9亚热带作物区,位于墨西哥湾沿岸。 八、大洋洲经济地理特点 1大洋洲在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有丰富的热带经济作物、森林和矿产资源,自 16世纪起,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掠夺和侵略的对象 2资本主义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垄断,尤以澳大利亚为代表 3经济以农矿业为主。主要供出口的小麦、热带水果、饮料、糖料、橡胶、水产品及珍贵药材等,采矿业中以煤、铁、镍、铜、金、铝土矿等为主 4工业以采矿、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多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重工业较发达的是澳、新二国。 5自 70年代以来,大洋洲新发展起来的工业主要有机械、电子和石油工业部门。 6旅游发展相当迅速,有不少国家旅游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分析: 一、简析战后世界生产发展条件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分布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这里仅仅是要点,详细参见教材 P1119。 1世界生产发展条件变化:(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2)位置、交通、信息条件和科技条件在地域系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3)诸社会条件在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产业结构变化:(1)新兴工业获得迅速发展。(2)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3)产业转移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4)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 3产业分布变化:(1)产业布局的不断集中仍是当前产业分布的主要特点。(2)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在明显发展。(3)经济地域系统变化的新趋势。 二、日本经济地理特征和发展条件。(一)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国、强国。 2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3生产、资本集中与垄断不断加强。 4资源和市场对外依赖严重,原料燃料严重依赖进口,工业品大量仰仗外销,这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 5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产业结构变化显著高度化。(1)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的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急剧扩展是 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变换的突出特点。(2)就业结构的变化。 6实时调整营销战略。 7经济地域差异明显。(二)工业地理特征: 1工业结构与布局:(1)工业高度发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现在的工业部门结构仍然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已由基础资源型向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3)以临海性、集中性为特征的工业地域分布。(4)工业布局多极、分散布局的趋势明显。(5)工业分为三大类型区:发达经济区,包括南关东、近畿、东海;中等发达经济区,包括北关东、北九州、北陆、山阳;待开发地区,东北、东山、山阴、四国、北海道、南九州。 2五大工业地带:(1)京滨工业地带,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地带。(2)阪神工业地带,是西日本的经济中枢。(3)中京工业地带,是中部地区的经济核心,1988年跃居第二大工业地带。(4)濑户内工业地带,发展成为新兴的重化工业地带。(5)北九州工业地带,工矿业衰退与 IC工业兴起。(三)农业地理特征: 1基本特征:(1)经营规模小,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商品农业。(2)农业地位比较薄弱,从经营效益看,又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是高产低效的农业。(3)水利化、化肥化、机械化程度高。(4)人多地少,耕地为主(种植业为主)部门结构中以耕作业为主,尤以水稻、蔬菜水果、城效农业为主。(5)兼业农户多,“三老农业”突出。(6)农业产业化进程快。(7)农产品对外依赖率程度高。 2农业部门结构变化,随着工业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日本向来以食米、鱼为主,60年代以后食用肉、蛋、乳类、面粉等大量增加,大米食用量减少。 3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业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农业生产与消费经济关系的变化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区。(四)经济发展条件: 1国际有利条件:(1)原油价格低。(2)工业品市场容量很大。(3)美国对日本的军事进货。(4)美国的扶植保护。(5)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先进技术。 2国内的有利条件:(1)紧缩军事开支,有利于集中人、物力、财力发展重化工业。(2)加速设备投资与更新。(3)靠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和低工资争得了国际市场。(4)拥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劳动力。(5)充分发挥岛国地理位置和太平洋沿岸优良港湾的优势。 三、美国经济发展和分布特征。(一)经济发展特征:美国是由前英国殖民地发展起来的托拉斯帝国主义,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大,政治影响最广泛,军事实力最雄厚的唯一超级霸主,其国民经济和工农业总体规模强大,部门结构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地域专门化和综合化程度高,商品化特征突出,但是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处于衰落之中。 1美国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主要由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英国的移民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美国具有有利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美国工业化较晚,可以充分利用欧洲各国现代的技术成就和资金,特别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带来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熟练的技术。 4美国的辽阔肥沃的土地上,按着“美国式道路”,建立起强大的资本主义农业,使工业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5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6由于来自西欧和日本的竞争日益激烈,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又日益兴起,美国战后初期的一国独霸的局面已不可能,经济地位在下降。 7经济规模大,部门结构完整,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8劳动率生产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9垄断资本高度发达。(二)分布特征: 1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沿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执安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岸以南,以及新英格兰的南部,这一狭长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面积只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却集中了美国近二分之一的制造业,成为全国工业最集中的地区。 2南部得克萨斯等州的产油区,已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 370年代以来,经济和人口出现南移现象,被称为“阳光地带”的南部和西部工业发展较快,其速度大大超过了东北部地区。 4三大区和十个副区:北部(新英格兰区,大西洋沿岸区,中央东北区,中央西北区),南部(大西洋沿岸南部区,中央东南区,中央西南区),西部(太平洋沿岸区,山地诸州,海外州)。 四、东南亚经济地理特征。 1开发比较晚,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影响比较深。自 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东南亚,在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原先封建制或部落制的自然经济基础,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农村中的商品经济开始成长,以宗主国为主的外国资本采取种种巧取豪夺的手段,逐步控制了东南亚各国的主要经济命脉,殖民主义者为了从东南亚的热带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中掠夺更多的财富并适应自己的经济要求,强制推行了农业的单一种植制度,至今仍影响着东南各国的经济结构,成为大宗初级产品提供者,对世界市场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 2战后经济发展快,成为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保持在年 5%6%左右,新、马、泰发展较好,菲在 80年代前发展也比较好,经济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发展工业、农业为基础产业,旅游业发展快。 3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半岛国与群岛国之间的差异:群岛国发展水平高于半岛国;国家间的差异大,柬埔寨、老挝、缅甸发展速度、水平较慢,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各国之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还表现在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尤其是轻、重工业的比例上,还有制造业的分布高度集中。 4农业仍然是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部门,其中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最重要,畜牧业不发达。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好,热量丰富,降水充沛,用地条件好;稻谷、橡胶等主导作物地位突出,但生产结构正趋于多样化,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是世界最主要的热带林区之一。 5单一经济特征比较突出,现在向多样化发展。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为单一农业经济,20世纪 5060年代,发展消费品代替进口工业,以改变以前各种工业制成品都需要依赖进口的落后状况,大力引进外资,重点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积极向多样化发展。 6工业水平、基础比较差,轻工业为主,制造业发展较快。殖民宗主国的残酷剥削与抑制发展,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产业结构上,轻重工业比例不当。早在 70年代,新加坡即已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泰两国距这一水准也不远了,20世纪 50至 60年代,进口替代型,70年代面向出口型,80年代以后出口替代型。 五、欧洲几大经济地理区经济特征比较。自己比较,给出各大经济地理区的经济特征:,高水平,城市化度大密口人)2(的地区高水平经济发展现代,早经济发展资本主义)1:(西欧1国际港市多(3)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六国全是欧盟成员国,两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老牌的殖民帝国。(4)各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分布的地域差异明显。(5)自然资源和资源具有相似性,位置上都位于欧洲西部,矿产资源较丰富,气候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海岸线都比较破碎绵长。 2北欧:(1)战前比较落后,战后发展迅速,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地区(2)地广人稀, 18。5人/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集中分布在沿海,尤以南部地区更集中(3)北欧地区工业发达,主导部门地位突出,多是在开发本国资源上发展起来的,工业上以耗原材料少、科技含量高的部门占绝对优势(4)农业发达,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高,大部分农产品自给有余,畜牧业为主,渔业重要种植业薄弱,海运业发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