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陕西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1.1 项目概述 1 1.2 建设依据 2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3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 2.1 项目建设背景 5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6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11 3.1 自然概况 11 3.2 资源概况 15 3.3 社会经济状况 20 3.4 历史沿革 20 3.5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2 3.6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3 第四章 建设目标 24 4.1 项目建设目标 24 4.2 指导思想与原则 25 4.3 主要建设任务 26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27 5.1 保护与恢复工程 27 5.2 科研与监测工程 29 5.3 宣教工程 30 5.4 配套工程 30 第六章 环保、安全与消防 33 6.1 环境保护 33 6.2 安全防护 34 6.3 消防安全 35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36 7.1 项目对环境影响 36 7.2 环境保护措施 37 7.3 环境影响评价 38 第八章 项目组织保障 40 8.1 组织机构 40 8.2 项目管理 45 8.3 保障措施 46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50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52 10.1 编制说明 52 10.2 投资估算 52 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58 11.1 生态效益 58 11.2 社会效益 59 11.3 经济效益 61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 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1.1.2 项目主管单位 延安市林业局 1.1.3 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建设单位: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法人代表: 1.1.4 项目性质 新建 1.1.5 建设地点与范围 项目区位于距富县县城 87km的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总面积 40621hm2。 1.1.6 建设主要内容与规模 管理局修建砖混结构陈列馆和宣教中心 1600m2;保护管理站 2 个 900m2;保护点 6 个 360m2。 维修硬化支道 40km,新修摩托车道 45km。 设置大型宣传牌 2 个。 巡护步道 40 公里; 建设防火隔离带 15km; 封山育林 3500hm2。 1.1.7 建设期限与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 2 年,即 2009 2010 年。 1.1.8 项目总投资 项目建设总投资 3505.8 万元。其中: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2656.6 万元,占总投资的 75.8%;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217.3 万元,占总投资的 6.2;其它费用 631.9 万元,占总投资的 18.0%。 1.2 建设依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5)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 6)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 7)陕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 8)林业部林护字( 1989) 165 号关于加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问题的通知; ( 9)自然保护区工 程总体设计标准; ( 10)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11)陕西省林业厅陕林护字( 1998) 346 号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两个文件的通知; ( 12)陕西省人民政府 1998 年颁布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19982010); ( 13)陕西 XX 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14)陕西 XX 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 15)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 16)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7)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 该项目是为有效保护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威胁,改善环境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发展战略和投资政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 1982 年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将该区确定为自然保护区以来至建成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至今,保护区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大力支持。有健全的组织实施机构,有效的投资保障机制,有多年来林业战线所造就的一批能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有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的思想、顾全大局的当地群众,是保障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至去年又顺利完成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为二期工程项目实施打下很好的基础。 本报告在对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及社区社会经济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认为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项目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 的目的,建设规模适宜,时机成熟,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应及早立项,付诸实施。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森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于 1994 年率先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之后原林业部编制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 林业行动计划,明确了中国 21 世纪林业的发展方向,对 21 世纪中国自然保护区 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实施,对自然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外界不断有物质、能量交换,当外界干扰超出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时,系统将失去原有平 衡。 陕西 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 198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区划待建的自然保护区。 1998 年省环保局、省计委编制的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1998 2010)将 XX 自然保护区列为 2000 年拟建自然保护区。 2001 年 8 月25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陕西 XX 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7 年完成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 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黄土高原稀有的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区植被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的北部西段,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的过渡地带。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 88.3。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在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体系的形成、社区发展及资源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实现保护区建设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和多功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涉及陕西省的黄陵县、富县和甘肃省的合水县、正宁县。保护区位置偏僻,路途遥远、人口稀少,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 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建设布局,把保护区建设成永久、高效的保护管理实体,以有效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受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对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编制可行性研究。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2.1 项目建设是发挥 XX 保护区区位优势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段,这里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典型地区,植被为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带,同时还是陕西省林业区划的桥山水源涵养林区的一部分。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保留下来的一 份极其珍贵的自然遗产。现存植被是早期破坏后恢复起来的次生林,正处于演替过程中。 XX 山脉为南北走向,是陕甘两省的分界线的一部分,保护区西靠 XX山脉主脊,南北为次 一级的分水梁环绕,形成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境内岭谷交织,波状起伏。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渭河支流泾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发源于保护区内的清水河,汇溪东流在洛川县交口河汇入洛河。项目建设对研究黄土高原森林植被的演替、水土保持、涵养水源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都是非常必要的。 2.2.2 项目建设是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黄土高原地区保存较好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植被在森林草原带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所处的气候区、地貌、土壤及植被等相似,并且经 人为破坏和恢复后成为 “森林岛 ”。同时其落叶阔叶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还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破坏后难以恢复或发生逆行演替,成为灌丛或草原。因此项目建设对保护黄土高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2.2.3 项目建设是保护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保护区植被属华北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的北部。据统计,区内有种子植物93 科 323 属 596 种,其中国家和陕西重点保护植物有太白山牡丹、核桃楸和刺五加、杜松和文冠果等。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优势种和建群种主要有山杨、小叶杨、白 桦、辽东栎、侧柏、油松等乔木成分;其次是华中成分和原有的黄土高原成分,如灰楸、青榨槭、漆树等;同时交汇有蒙古荚蒾、柳叶鼠李等蒙新区系成分。 保护区内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是黄土高原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典型地区之一。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主要为古北界种类,华北区及蒙新区的习见种居多。据调查统计,区内脊椎动物达 27 目 59 科 188 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16 种。此外还有省级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73 种。 因此项目建设更有利于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 2.2.4 项 目建设是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气候、防风固沙和防止崩塌等生态效能,保护区内年降水量约 500 600mm,其地表枯枝落叶层厚达 30cm 以上,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项目的建设,对区内森林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将更加增强,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增加雨量、减缓水土流失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这对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5 项目建设是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具有较多的生态功能外,由于 其特殊的区位还具有生态屏障作用。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为陕北南部森林草原带,这里森林茂密,森林植被阻挡了草原化的南侵,如不加以保护草原化仍具南侵趋势。同时森林植被的存在阻挡了西北风及其携带的沙尘的南侵,减少自然灾害的威胁,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保护区内的 XX 是一座历史名山,在陕西境内也称 “桥山 ”,其山脚下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陵 ”,保护区与其一脉相连,被誉为黄帝陵的 “后花园 ”。 2.2.6 项目是建设示范基地促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是人为破坏后按 照自然规律经过长期演替形成的,形成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对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成为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很好例证。人们根据自然形成的稳定的林分结构、群落组成等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和栽植密度,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2.2.7 项目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科研的基地,具有强大的科研潜力。首先,在自然科学方面,这里是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基地 ,通 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可以探索出合理保护上述生态系统,拯救系统内濒于灭绝的珍稀生物物种的方法;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寻求出一条在保证最佳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其次,在生物学上,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研究动植物物种种群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探求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等许多重大生物学科研课题有着重大意义。还有在环境科学上,该保护区可以作为本底,研究黄土高原植被发生、发展及演替规律,以及在改善气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生的作用。最后,在社会科学上,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会成为 研究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研究植被演替的重要途径。 2.2.8 项目建设是保护历史遗迹的需要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秦直道、直罗战役旧址、鄜西革命委员会旧址等历史古迹。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 “秦直道 ”,由黄陵沿着蚰蜒岭向东折行,到双龙乡三面窑村附近复向北行,经防火门、八面窑进入保护区,秦直道遗址今清晰可见。还有后唐丞相任圜墓,相传西府侵地者盗踣碑记,以减其迹,至今土人尤能言之。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 自然概况 3.1.1 地 理位置 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甘交界的 XX 山脉陕西境内,距富县城87km。地理坐标为东径 10830 10841 ,北纬 3545 3601。西以XX 为界与甘肃省合水县、宁县为界;南依蛐蜒岭与延安市属桥山林业局上畛子和大岔林场接壤;北以月亮山为界与延安市属桥北林业局张家湾林场相邻;东以蒿巴寺梁为界与延安市属桥北林业局药埠头林场相连。南北长 27km,东西宽24km,总面积 40621hm2。 3.1.2 地质地貌 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形地貌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 沟壑。就大地构造而言,属华北陆台的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构造是一个台向斜,属岩层向西缓倾的单斜构造,称陕北斜坡。范围以 XX 主脊为轴线,布局于东南坡,主梁两侧山势陡峭,山崖陡峻,沟谷纵横,多形成 U 形宽谷和 V 形狭谷。区内最高山峰为兴隆关,海拔 1687m,最低处蒿地沟,海拔为 1100m,相对高差 587m。地势西高东低,东缓西陡。 3.1.3 气候 保护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及中纬度半干旱气候, 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 7.4 9.3 ,一月平均气温 5.9 7.4 ,七月平均气温 20.7 23.1 ,极端最高气温 35.7 ,极端最低气温 22.7 ,年日照时数2159.4 小时,年总辐射量 133.4 千卡 /平方厘米。年降水量 500 600mm,多集中在 7、 8、 9 三个月,相对湿度 65 70%, 6 8 月常多冰雹危害,无霜期124 140 天。 该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气候类型,由于受地形、森林植被的影响,呈现出气温较低,温差较大,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气候特点。 区内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林木生长的有利因素,年降水量基本 可以满足林木生长需要。但是由于降水量季节性差异较大,雨季降水流失量大,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水分亏缺现象普遍存在。 保护区气象灾害主要有春旱、冰雹、雷暴、大风及霜冻。 ( 1)春旱:通常发生在 3 月下旬至 5 月中旬,这段时间正是小季作物生长旺盛和大季作物播种的需水时期,这个时期如冷空气刚北退,暖湿空气北上势力较弱,温度回升快而降水很少,常发生干旱。 ( 2)冰雹:在山区,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加强了气流的上升运动,因此,山地易发生冰雹。保护区中,冰雹多出现 4 10 月,而 6 7 月频率最高,平均每 年发生冰雹 1.8 次。 ( 3)雷暴:保护区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但区内植被覆盖度大,空气湿度高,雷暴出现较频繁,保护区初雷始于 4 月 24 日,结束于 9 月 28 日,年雷暴日数 32天。 ( 4)大风:大风是指瞬间风速达 8 级以上的风。保护区内海拔较高,风速较大。富县 1974 年 4 月 23 日和 1977 年 3 月 3 日曾出现过 20m/s 的大风。 ( 5)霜冻:霜冻是因植物表面温度降低到 0 或以下,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内结冰而引起的冻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在各类地形中,霜冻危害以盆地、谷地最为严重。因为盆地、谷地地形闭塞,大量冷空气流入积聚在底部,使 温度显著偏低。此外,北坡迎着冷空气,加上白天受热少,温度低,霜冻在北坡向中最为严重。 保护区内的霜冻包括秋霜冻和春霜冻。秋霜冻是秋季作物正趋成熟时发生的霜冻,它使作物生长停止,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一般 9 月中、下旬出现初霜冻。春霜冻发生于春季,它使拔节的冬小麦、喜温作物玉米和蔬菜受冻,此时,大部分果树正值开花期,如苹果、梨和杏等果树的花期遭受霜冻后,使花瓣干枯脱落,一般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出现终霜冻。 3.1.4 土壤 保护区属灰褐土地带,是灰褐土地域分布的南缘,由于自然地貌、植被、气候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比较丰富,土壤钙化、粘化不甚明显,适宜林木生长。 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统一的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保护区可分为四个类型:分布在阴坡、半阴坡的天然林与人工林林下的石灰性灰褐土;分布在阳坡、半阳坡中下部的坡黄绵土;分布在阳坡、半阳坡的中上部及岩石出露的梁、峁的灰褐性土;分布在植被稀少、坡度较陡、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阳坡、半阳坡及沟坡,岩石裸露、滑塌处的红粘土、紫色土类;分布在沟谷川台地及河 道的川台黄绵土。 3.1.5 水系、水文 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系属渭河水系。发源 于保护区的清水河流经 37km在直罗镇南川汇入葫芦河后继续东流在黄陵县交口河汇入渭河最大一级支流洛河。 保护区内以陈家河、老虎沟为中心构成放射状水系,大的支流溪水为桦树沟、杨家河、陈家河、石灰沟、老虎沟、大南沟、小南沟、麻子沟、南沟等均汇集于清水河(又称川子河),流经直罗镇南川注入洛河最大支流 葫芦河后再向东在黄陵县交口河汇入洛河。保护区内由于受大面积森林植被的保护,极少水土流失的现象,一年四季,河水清澈透底,水多水清水质好。自古以来人称 “清水河 ”。 区内有水库一座 榆林水库,库容为 1.80106m3,建于 1958 年,集水面积108km2。 区内降水较少,河谷深切,梁峁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很不利于黄土中地下水的补给和蓄存,水量贫乏。黄土下伏的中生界砂石、页岩为向西北缓倾的单斜层,裂隙不发育,基岩裂隙水分布极不均匀。区内以河谷冲积砂层中潜水和浅部基岩中裂隙水水量较富。埋藏较深的基岩裂隙水因循环交替作用差,径流缓慢,水质一般较坏。 黄土塬第四系风积黄土层中潜水:含水层为黄土状亚砂土。水位埋深 30 150m,塬边深,中部浅。水量较贫乏,泉水流量一般 5 40m3/日。水质较好,在塬面的洼地中水量稍丰富。 白垩纪厚层砂岩、页岩中裂隙水:地层为厚层砂、页岩互层,其中洛河组以砂岩为主,是区内主要含水岩组之一。地下水分布较普遍,泉水流量 1 150m3/日。矿化度一般小于 1g/l 或稍高。深部有高矿化度的承压水。 侏罗纪厚层砂岩、页岩中裂隙水:地层为厚层砂、页岩互层,其中延安组以砂岩为主,是区内主要含水岩组之一。泉水流量 1 100m3/日。水质一般良好,局 部地段矿化度 1 3g/l。深部有承压水,水质差。 3.2 资源概况 3.2.1 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被由于受历史、气候、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森林植被均为天然次生林 ,成为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种类独特、多样、丰富的天然绿色 “基因库 ”。经统计保护区内种子植物有 93 科 323 属 596 种(包括引入的 8 属 19 种),其中价值较高的植物 587 种。 保护区植被属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北部落叶阔叶地带的西段 ,是森林草原向草原植被的过渡带。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从森林植被分布特点看,该区植被垂直分布带谱不明显。区内植被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划分,划分类型如下: A、森林 ( A)针叶林 a、油松林 ( a)虎榛子油松林 ( b)辽东栎油松林 b、侧柏林 ( c)狼牙刺侧柏林 ( d)披针台侧柏林 ( e)小叶鼠李侧柏林 ( f)西北栒子侧柏林 ( g)黄蔷薇侧柏林 ( B)阔叶林 c、山杨林 ( h)披针台山杨林 ( i)辽东栎山杨林 ( j)针刺灌丛山杨林 ( k)胡枝子山杨林 ( l)黄蔷薇山杨林 d、辽东栎林 ( m)胡枝子辽东栎林 ( n)黄蔷薇辽东栎林 ( o)沟谷辽东栎林 e、白桦林 ( p)山坡下部白桦林 ( q)山坡上部白桦林 f、小叶杨林 g、山桃林 h、旱柳林 B、灌丛 i、狼牙刺灌丛 j、沙棘灌丛 k、文冠果灌 丛 l、黄刺梅灌丛 m、杠柳灌丛 n、胡榛子灌丛 o、榛子灌丛 p、二色胡枝子灌丛 q、连翘灌丛 C、草地 r、茭蒿 长芒草草地 s、白羊草 达乌里胡枝子草地 t、草甸 本区的植被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性质,在植被结构中,落叶阔叶林占主导地位,常形成类似的森林群落,甚至构成单优势种群落。主要的优势种和建群种为辽东栎、山杨、白桦和麻栎等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以油松(包括柴 松)和侧柏是本区优势种,油松多与栎类构成松栎林。区内灌木林和草本层种类也极为丰富,灌木和草本是华北落叶阔叶林下或荒坡上的主要常见种类;二是植物分布具有斑块性和不均匀性,生境岛屿化严重,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化植被;三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使植被类型更加复杂化,如农耕地弃耕后自然恢复的草甸植被。 构成林分的树种有:辽东栎、白桦、山杨、侧柏等。伴生树种有槲树、榆、槭、小叶杨等。辽东栎林是该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小面积块状分布在海拔 11001400m 的阴坡、半阴坡,生长良好;山杨多分布在阳坡上部或梁峁。它是本区最广的 一种类型,由于其成熟期短,演替过程多被其它树种替代;白桦林由于独特的白桦树皮而形成本区特有的自然景色,白桦主要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常以块状分布;油松在区内零星分布于阴坡或半阴坡,一般生长良好,生长茂盛,林下天然更新良好;侧柏林分布在阳坡陡壁、梁峁下部形成单优种群落;少量人工油松、落叶松林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山下部及部分阳坡主要分布以胡枝子、黄蔷薇、山杏、山桃、胡颓子等为主的灌木林。 3.2.2 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属古北界种类,主要为华北区及蒙新区的习见种。据调查统计区内有脊椎动物 27 目 59 科 188 种,其中两栖动物 1 目 2 科 4 种,爬行动物 3 目 5 科10 种,鸟类 17 目 36 科 131 种,哺乳动物 6 目 19 科 43 种。其中国家 级保护 野生动物有豹、黑鹳、金雕等 3 种等, 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豺、水獭、鸳鸯、灰鹤、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鸮、纵纹腹小鸮和毛脚鱼鸮等 16 种。此外还有省级等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73 种。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水河共有鱼类 17 种,分别隶属 2 目 3 科。其中鳅科 6种,鲤科 10 种,为最大的一个类群,鲇科 1 种。鱼类种类比较单一。 3.2.3 其他生物资源 保护区内森林昆虫区系属古北界,包括 喜马拉雅区系、中亚西亚区系和西伯利亚区系,区系成分较为复杂,种类多种多样。据初步调查统计已知的 534 种。多种多样的昆虫资源既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有为森林鸟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为保护区生态平衡起到良好作用。 大型真菌资源也是保护区内重要的生物资源的一部分,降水适中,气候适宜,有利于多种真菌生长。据调查区内有大型真菌 22 科 60 余种。其用途也多样,除危害林木的种类外,可供食用和药用者甚多。 3.2.4 土地资源 保护区总面积 40621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39083hm2,占总面积地 96.2%,非林业用地 1538hm2(其中槐树庄监狱占地 956.21hm2,其它用地 537.79hm2),占总面积的 3.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 34726hm2,疏林地 917hm2,灌木林地 243hm2,无立木林地 982hm2,荒山荒地 2215hm2。 3.3 社会经济状况 保护区管理范围内无社会居民分布。仅有陕西省劳改局直属的槐树庄监狱。该监狱 1956 建立,在保护区内有大坪站、蒿地沟站和一个武警中队,有干部职工 150人、家属 61 人、社会包地耕种群众 40 余人,犯人 200 余人。监狱经济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农作 物收益不大。根据规划,槐树庄监狱正逐步搬迁撤离。 保护区现有职工 90 人,按学历分大专以上学历 20 人,高中 35 人,其余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按职称分高级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18 人,初级职称 71 人。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保护区的经济状况基本正常,自收自支、略有盈余,经济来源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为辅。 “天保 ”工程实施后,主要靠国家天然林保护经费,维持林场工作的正常运转。 保护区周边的 5km 以内,均无村民居住。区内交通比较方便,原林场修筑的营林道路 37km 由 309 国道的直罗镇直通保护区腹地,为保 护区开展保护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雨季水毁比较严重,加大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3.4 历史沿革 XX 保护区所在地历史渊源悠久。在隋唐到清代中叶,境内驻军增多,大部分森林草地被垦作农田,毁林开荒,乱垦滥伐,使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清道光鄜州志集市篇载,位于西北边陲的巴掌坬和西南边陲的槐树庄有集会,说明今日人烟稀少的巴掌坬、槐树庄等地在当时却是商贾云集之地,相当繁华。 清同治五年至八年( 1866 1869)连续四年战火不断,加上水旱灾害,疾病流行,境内居民死伤逃亡过半,使商贾云集、居民上千的巴掌坬 、槐树庄、八卦寺等广大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无人区。清同治年间( 1862 1874 年)人口锐减,农田荒芜。残存母树,自然降种,随风传播。在有利地形及土壤、气候条件下生根发芽,遍地萌生,使天然植被得到恢复,形成现今的大面积次生林。 区内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 “秦直道 ”,由黄陵沿着蛐蜒岭向东折行,到双龙乡三面窑村附近复向北行,经防火门、八面窑进入保护区,秦直道遗址今清晰可见。还有后唐丞相任圜墓,相传西府侵地者盗踣碑记,以减其迹,至今土人尤能言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延安地区 专员公暑,林业工作由建设科分管, 1956年 6 月组建桥山森林经营管理处, 1961 年 10 月下放富县管理, 1963 年成立槐树庄林场, 196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一师一团进驻富县,接管槐树庄等国营林场, 1979 年正式成立桥北林业局。 2001 年槐树庄林场改建为陕西 XX 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以来在陕西省林业厅、延安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卓有成效工作,建立健全了保护区组织管理机构、增编管护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编制保护管理计划、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等,保护区的 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管理日趋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在 2006 年 2 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5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虽由于资金缺乏没有进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主要职能是代行天然林保护职责及进行日常管护工作。但随着体制的转变,在全局职工的努力下,加大了保护力度,改善了管理,使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恢复率有了较大提高,林下地被物明显增多,幼树天然更新良好,生长健壮,密度有很大提高,森林覆盖率由 1983 年的 81.9提高到现在的 88.3。 区内连续三年未发生一次森林火警和火灾,森林病虫害检测率和防治率分别达到95和 76。偷盗砍伐木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基本达到 “三无 ”林区,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和林木健康生长。 对保护区内天然林的保护管理,采用以现有职工为主、聘用社会其他人员、部门参与的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方法,即全员管护责任合同制。在管理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从规范管理程序入手,狠抓各项制度建设,制定了保护区实施办法和细则,完善了扑火预案、防火制度及人事制度。二是从队伍建设入手,狠抓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在各个岗位试行了 “一岗双责 ”制。三是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方法,从上到下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合同,使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四是坚持以法治林、加大惩罚力度,严格履行各种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开展扎实有效的保护工作。 3.6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由于上级拨款较少没有建设新的项目,只是对现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目前保护区缺少科研、宣教场所;保护管理站(点)、检查站、瞭望台 建筑坏旧,大部已成危房,无维修可能;巡护路网水毁严重; 80%以上保护管理站不通网电;职工饮用水困难,文化娱乐设施贫乏。这些难以满足保护区正常管理的需要,与国家的保 护区建设要求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投入提高。 当务之急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执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尽快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新修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科研中心、宣教中心、四个保护管理站、三个检查站、一座瞭望台、十五个保护管理点等基础设施,解决职工用电、用水和文化生活困难,为切实保护好黄土高原稀有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 建设目标 4.1 项目建设目标 依据陕西 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基 础设施设备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完整,保护与科研并举,保持区内森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为实现这个总体项目,确定各项具体目标是: 保护黄土高原保存尚为完好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确保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及其它野生植物资源种群数量持续稳定的增长: 恢复森林植被,丰富物种资源,为开展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与支持,改善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条件,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 项目建成后,使保护区具备比较完善和先进的保护、科研、宣教等设施设备及必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和保证保护区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使保护区基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项目建成后,建立起一支较为完善的多专业、多学科、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对区内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测和研究。 4.2 指导思想与原则 紧紧围绕自然保护这项根本任务,以保护区内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目 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功能,合理安排建设布局和建设资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和办公生活条件,安排好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使陕西X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体上体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主要内容是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 1)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以专业保护为主,专业队伍与地 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2)坚持在总体保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保护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的原则。 ( 3)坚持保护区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消除一切不利于保护管理的因素的原则。 ( 4)坚持保护工程建设从实际出发,经济适用,同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 5)坚持在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4.3 主要建设任务 管理局修建砖混结构陈列馆和宣教中心 1600m2;保护管理站 2 个 900m2;保 护点 6 个 360m2。 维修硬化支道 40km,新修摩托车道 45km,维修 干道 37km。 设置大型宣传牌 2 个。 建设防火隔离带 20km。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 保护与恢复工程 5.1.1 保护管理站建设 ( 1)新建常家湾保护管理站 新建常家河站址设于保护区的常家河,海拔约 1260m,坡向南,形状大致呈长方形,站前有土石路面,路面宽 3.5m;规划修建办公宿舍楼 450m2;围墙 240米,厕所 1 座,大门 1 个,完善附属设施围墙及室内给水和室内外排水系统。 ( 2)新建陈家河保护管理站 陈家河保护站设于海拔 1300m 的陈家河沟,坡向南,平均坡度 3,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其北面紧靠山坡。规划修建砖混结构办公宿舍楼一座 450m2;围墙 260米,厕所 1 座,大门 1 个,完善附属设施。 5.1.2 大型宣传牌 在通往保护区的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旁和 309 国道口各建大型宣传牌 1处,以加强保护区宣传力度,渲染保护管理氛围,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提高保护区的安全性。 5.1.3 保护点(哨卡) 在保护区境内偏远处的常家湾、一百二十行亩台、后沟、木炭窑、碾子梁和兴隆关等修建 6 处保护管理点,每处 60 m2,计 360 m2。保护管理点为砖混结构,房屋抗震 防裂度 8 度,耐火等级 级。 5.1.4 巡护步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内森林资源,有效监测资源动态变化,规划的修建巡护步道40km。巡护步路应覆盖整个保护区,保证不留死角,方便巡护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巡护步道尽量利用原有巡护道,严禁破环现有植被。 5.1.5 防火隔离带 在与甘肃省交界处的缓冲区内及与柴松自然保护区交界线选择重点防火地段和火险等级较高地段,设置防火隔离带 15km,宽度 20m。 5.1.8 植被恢复 由于保护区地处避远山区,保护区建立之前,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未按天保工程安排过任何植被恢复项目。 应在保护区开展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植被恢复工程,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选择目的树种母树较多,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封山育林 3500hm2。 5.2 科研与监测工程 5.2.1 生态监测站 在保护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建立生态监测站一个,购置各类仪器设备。包括:热量计、树冠分析仪、年轮分析仪、智能中子水分仪、土壤养分速仪、土壤水分测定仪、梯度观测设备、室内观测及数据处理设备。以满足水文、土壤养分、群落生长、热值测定、光合呼吸观察等要求。 5.2.2 本底调查、技术培训及科技支撑 XX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期完成保护区本地资源调查及保护管理的技术培训人员。 ( 1)技术培训 鉴于保护区建立晚,保护区职工又是从原林场过渡而来,保护管理理念淡薄的实际,积极进行职工教育,全面系统地组织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搞好公众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习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良好运 行机制。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出境、出国考察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保护区讲课、指导工作。 分期、分批、分专业进行职工培训,形成讲学习、比贡献,积极竞争的良好学风,争 取实现职工 100%全员培训目标,达到 1/3 的职工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对外交流,形成 5 8 人业务骨干队伍。 对保护站工作人员严格考核管理,上岗职工应熟练掌握巡护、监测的基本方法,明确职责范围、了解资源本底和有关法规制度,具有处理日常管护事务的能力。 ( 2)科技支撑 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省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省动物研究所等)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寻求科技支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逐步提高保护区的科技水平。 5.3 宣教工程 在保护区管理局建 设砖混结构标本陈列馆和宣传教育中心,建筑面积 1600m2,辅助建筑工程面积 400m2。内设报告厅、教室、教研室等相关宣教设施。 购置相关设备 1 套。 5.4 配套工程 5.4.1 道路工程 ( 1)现有道路概况 从富县县城到保护区距离 87km,其中直罗镇到县城距离 50km,是 309 国道的一部分,全部为沥青路面公路,从直罗镇的石弘寺经槐树庄保护站到防火门 40公里,为林 III 级砂石路,路宽 5m,长 37km;近年代由于保护区建立后林业生产任务减少,道路物流锐减,无人管护,加之历年暴雨水毁严重,保护区交通道路难以 满足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的需要,必须进行新建和改修。 ( 2)道路网建设 现有的部分林区便道不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影响核心区的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因此,对保护区的巡护道路进行重新布设。 支道维修:石弘寺至防火门 40km 的林区 III 级砂石路,为保护区出入的唯一通道,需维修硬化后才能使用。 摩托车道新修:在各保护站附近及各保护管理点有条件的区段修建摩托车道,方便巡护工作,并能快速迅捷地应对突发事件。新修摩托车道 45km。 5.4.2 环境保护 规划在保护区建设环保厕所 5 处,设置垃圾箱 80 个。 5.4.3 通讯工程 保护区的通讯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电通讯相结合的方式,临时性和防火通讯可采用无线电通讯,永久性的通讯以有线通讯为主,设置固定直拔电话。 保护区的巡护管理以野外为主,为了保证野外巡护工作正常开展和通讯随时畅通,保护区需安装无线电台 8 个,车载台 5 部,对讲机 25 部,无线发射台 1 个,卫星电话 2 部。 5.4.4 车辆 保护区 6 个保护站现有保护车辆 2 辆,已多年失修无法正常行驶,难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开展。 保护区的车辆配备首先要有利于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对突发性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具体车辆配备如下: 监测车 1 辆,执法用车 1 辆,监测用车 1 辆,公安用车 1 辆, 第六章 环保、安全与消防 6.1 环境保护 6.1.1 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区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认真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项目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待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2、项目建设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项目建设不得引进和使用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4、对局、站址和一些裸露的地方进行绿化,营造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 5、加强对参观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并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对游客的活动范围、活动形式进行限制; 6、设置区内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监测,以便及时改进保护措施。 6.1.2“三废 ”处理措施 1、污水 对进入保护区的污水进行监测和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尽应可能与附近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联网,经过生物处理达 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予排出,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或其它水体,需经净化处理后妥善处置。实验区旅游游人主要聚集场所应修建防渗漏公共厕所。 2、废弃物 在游览区内设立宣传牌,加强文明卫生宣传。游人入境,发放垃圾袋,游人将废弃物装袋后就近投入垃圾箱,拟在保护区设置垃圾箱,垃圾箱由环卫人员运至封闭垃圾站,再集中外运;同时,配备专职清洁工即时清扫,设立垃圾中转站,对固体废物进行集中处理。 3、废气 禁止在保护区内新建可污染大气的工矿企业,驶入保护区的车辆应安装废气净化装置;保护区内机动车维修单位,应 按照防治大气污染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使在用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保护区内燃料应尽量使 用沼气、液化气等能源,做到以气代煤。 6.2 安全防护 1、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期间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操作、安全工作教育。 2、配备一定的野外生活用具及必要的安全、防卫工具。确保工作人员野外人身安全。 3、科研实验室要保管好各种化学药品,化学实验要严格按规程进行。 4、各种旅游项目的设置必须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在游人集中的场所以及易发生跌落、淹溺事故的地点,如巡护步道、秦直道、榆林水库 等,应设置安全提示牌和安全防护设施。护栏设施必须坚固耐久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各种装饰性、示意性和安全防护性护栏的构造做法,严禁采用锐角、利刺等形式,以防意外伤害。 6.3 消防安全 项目建设应坚持 “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的方针,加强火灾预防和火源管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1、主要建筑物耐火等级按 II 级设计,各建筑物布局要充分考虑消防通道的要求; 2、在管理局和各管理站配备一定数量的防火设施和扑火装备; 3、加强消防宣传,在项目区各主要出入口、易发生火灾地段和居民区设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防火标语,提高人 们安全防范意识; 4、加强局站址的防火工作,在局站址的建筑物内配备一定的消防器材和设施,以便及时扑救火灾。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7.1 项目对环境影响 7.1.1 基础设施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