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doc_第1页
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doc_第2页
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doc_第3页
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 吸虫背腹扁平、叶片状(血吸虫除 外)。 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消化系统不完整,缺乏肛门。 除血吸虫外,其他吸虫均为雌雄同体。 吸虫体壁和内脏器官之间充满实质组织,即无体腔。血吸虫的常见种类 日本血吸虫(Shistosoma japonicum) 埃及血吸虫(Shistosoma haematobium) 曼氏血吸虫(Shistosoma mansoni) 间插血吸虫(Shistosoma intercalatum) 湄公血吸虫(Shistosoma mekongi) 马来血吸虫(Shistosoma malayensis)(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分布 亚洲 (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的74个国家 我国流行日本血吸虫病 2160年前已有流行(湖南/湖北:考古) Logan于1905年首次在湖南常德发现本病 曾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12个省,感染者1160万 其中5省(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上海)已经消灭血吸虫,目前有病人32万形态 MORPHOLOGY雌雄异体,圆柱形,似线虫;口腹吸盘位于虫体前端。雄虫1-2cm,背腹扁平,腹吸盘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性成熟后居其内,与之呈合抱状。肠管于腹吸盘前分2支,沿两侧后行,于体后1/3处合并,至尾端成盲管。睾丸7个呈串珠状,居腹吸盘后,输出管,会合于输精管,通向储精囊,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雌虫圆柱形,前细后粗,长12-28mm,吸盘不明显;肠管含RBC消化后残留物而呈灰褐色。卵巢长椭圆形输卵管与卵黄管合并成卵模,外有梅氏腺并与子宫相连,子宫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卵黄腺位于肠管周围。肠支在虫体中部、卵巢之后合并,在末端以盲管结束。8967m,淡黄色,椭圆形,无卵盖,亚侧位有逗点状小棘,卵壳表面常附赃物,壳内含有一个成熟的毛蚴。生活史 LIFE CYCLE 在外界发育 虫卵 ( 毛蚴 胞蚴(母、子) 尾蚴)(粪) (水) (钉螺) (水)A中间宿主是钉螺。 B幼虫发育中无雷蚴,但胞蚴有两个世代。毛蚴 毛蚴孵化与水的渗透压、温度(10-37度)、光照和pH等条件有关,其中渗透压最重要,其他起促进作用。最适pH为7.5-7.8。 毛蚴作直线游动,具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多分布于水体表层,水中存活15-94h。 毛蚴孵出时间越久,感染力越低;温度越高,活动越剧,但死亡也快。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的首要条件是水,在露水的草地、潮湿的泥土也能逸出。 水温、光照和pH也能影响逸出,最适20-25度,高峰在上午8-12时。 日本血吸虫尾蚴集中于水面,曼氏血吸虫混悬于水体中。 温度越高,寿命越短,时间越长,侵袭力越差。钉螺(湖北钉螺-肋壳钉螺、光壳钉螺) 两栖淡水螺类,雌雄异体,螺壳小圆锥形,长10mm,宽3-4mm,有6-8个右旋螺层; 滋生于平原水网型地区(肋壳钉螺)和湖沼型地区(肋壳钉螺)的潮湿、有草、腐殖质多的泥岸、沟渠、稻田、水塘,河道水线上下1尺左右的岸上和水中;或山丘型地区(光壳钉螺)的小溪、山涧、水田、河道及草滩处。聚集性分布。 钉螺多在春季产卵,幼螺孵出高峰在温暖多雨的4-6月份。钉螺主要摄食腐败的植物,也摄食原生动物、藻类、苔藓和草本种子植物等尾蚴 童虫 成虫 虫卵(水) (皮下静脉) (肠系膜静脉) (肝、肠壁)生活史要点 终末宿主是人,牛是重要的保虫宿主。 感染期是尾蚴,感染方式为经皮肤。 体内移行:皮下V右心肺左心体循环肠系膜A毛细血管肠系膜V门V肠系膜V。 成虫寄生部位是肠系膜静脉。 虫卵沉积于肝脏和结肠壁。 异位寄生最常见的器官是肺和脑 从感染到成熟产卵约24天致病 PATHOGENESIS -主要致病阶段是虫卵 尾蚴 可引起皮炎。 童虫 血管炎/栓塞/破裂/侵润/出血。 成虫 可致肠系膜静脉内膜炎及周围炎,有时引起肾损害(III型超敏反应)。 虫卵 沉淀于肝及结肠壁等组织引起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虫卵致病机理 卵内毛蚴分泌可溶性卵抗原(SEA),刺激T淋巴细胞,使其致敏。当致敏的T细胞再次受到抗原(SEA)刺激后,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并吸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酸性粒细胞及纤维细胞等聚集到虫卵周围而形成虫卵肉芽肿(IV型超敏反应)。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是肝脏和结肠壁 肝脏: (门静脉分支末端)肉芽肿 - 纤维化 - 肝纤维化、干线型肝硬化。 结肠壁: (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壁)虫卵 肉芽肿 - 嗜酸性脓肿 - 溃疡 - 瘢 疤 - 肠壁增厚 - 肠腔狭窄。 临床分型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发烧、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肿大、干咳、哮喘等。 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腹痛/腹泻/痢疾(间歇)、肝脾肿大、结肠壁增厚等。多无明显症状。 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脾脏明显肿大,甚至消化道出血、肝昏迷。侏儒症(儿童) 。 异位血吸虫病:异位寄生和异位损害(肺和脑)。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抗原特点:复杂(共同抗原/特异性抗原);表面抗原(靶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循环抗原-免疫病理/检测抗原)/肠相关抗原(成虫肠细胞)/部分结构蛋白等可以诱发宿主保护性免疫; 免疫特点:伴随免疫(反复感染是获得保护性免疫的前提和基础); 杀虫机制:ADCC(IgG/IgE-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童虫-皮肤和肺)血吸虫的免疫逃避 封闭抗体假说(卵抗原童虫抗原) 抗原伪装假说(宿主成分包被) 抗原模拟假说(同源的基因序列) 表面受体假说(童虫有IgG Fc受体) 表膜改变(表膜迅速脱落血吸虫疫苗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经历了虫源性疫苗(死疫苗/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肽抗原疫苗 、核酸疫苗或鸡尾酒疫苗 核酸疫苗具有制备简单、生产快、成本低、免疫效果好、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储藏,同时容易制备多价或鸡尾酒疫苗。 六个有希望的候选疫苗分子(基因)- 97kDa的副肌球蛋白(Sm97/Sj97),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磷酸丙糖异构酶(TPI),IrV-5,MAP4,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实验诊断 DIAGNOSIS 病原学诊断 A. 粪便直接涂片法 B.粪便水洗沉淀法 C.毛蚴孵化法:常与粪便水洗沉淀法结合。 D.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免疫学诊断: 环卵沉淀试验最常用,也可使用尾蚴膜试验、IHA及ELISA试验 检测抗体:常用环卵沉淀实验、ELISA、IHA、快速试纸法等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适合现场查病使用。但检测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有假阳性。 循环抗原检测:单克隆抗体双抗体夹心ELISA。敏感性60-81%。诊断及疗效考核流行 Prevalent 地理分布 曾经分布于长江领域及其以南12省市区。已有5个达到了消灭标准(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上海)。全国现症病人32万。 流行环节 (1)传染源:人、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患者及病牛最主要。台湾有日本血吸虫动物株,主要感染犬,尾蚴侵入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 (2)传播途径:粪便入水、水中钉螺存在、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感染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前者决定能否流行,后者决定能否被控制。前者指钉螺孳生相关的地理、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后者涉及制度、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农田水利建设、人口流动等。 流行区类型 流行病学特点+钉螺孳生地地理环境。 (1)水网型(平原水网型):长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区,钉螺随网状水系而分布,人群感染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2)湖沼型(江湖洲滩型):湘鄂赣皖苏,为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地区(钉螺面积82%) (3)山丘型:四川云南的山区,钉螺沿水系分布,以山峰为界。防治难度大。 按流行程度的分类 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居民粪检阳性率划分流行区: (1)一类地区:10% (2)二类地区: 5%, 10% (3)三类地区: 1%, 5% (4)四类地区: 1%(传播控制地区) (5)五类地区:连续5年未发现在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畜,也未发现阳性钉螺(传播阻断地区)防治原则 PREVENTION AND CURE-综合性防治措施。 控制传染源,普查普治病人、带虫者及病 畜,治疗药物选用吡喹酮。 管理水源和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体,对粪 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消灭钉螺要因地制宜,可用土埋、围垦、火 烧、兴修水利及药物杀螺等方法。 保护易感者,宣教引导避免接触疫水及防护药物的使用。 治疗 - 吡喹酮 急性期:10mg/kg Tid4d 慢性期:总量60mg/kg,分2d服用 晚期:剂量酌减,疗程延长。 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3种。根据当地流行程度,因地制宜。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 关键。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孳生地的环境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灭螺药物(氯硝柳胺 -WHO)。不易消灭钉螺地区建立安全带,即人畜常到地带反复灭螺。 粪便管理 重要环节。常用粪、尿混合贮存灭卵。 安全供水 建立安全供水设施,避免水体污染。家庭用水要加温(60度)杀灭尾蚴,也可使用漂白粉、碘酊、氯硝柳胺等杀灭尾蚴。保护易感者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群众改变自己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 难于避免接触疫水者,要穿专用服装或涂防护药物。如穿长筒胶靴、经过氯硝柳胺浸泡过的防护衣或涂搽苯二甲酸二丁酯油膏等防护药。 对已经接触疫水者,在第7-10天服用青蒿琥酯(成人每次300mg,儿童按照6mg/kg体重计算,以后每周1次,离开疫水后加服1次),可达早期治疗目的。必须熟悉的几个法规及标准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63号 2006 )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生活史 LIFE CYCLE 外界的发育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粪) (水) (第一中宿主) (水) (第二中宿主) 在人体内发育 囊蚴 童虫 成虫(鱼、虾) (十二指肠) (肝内胆管) 致病 PATHOGENESIS 成虫寄生次级胆管破坏胆管上皮和黏膜下血管,以血液为食; 虫体堵塞胆管; 分泌物/代谢物/刺激,导致超敏反应和炎症反应-胆管扩张/上皮增生、增厚/狭窄/堵塞 胆管炎、胆囊炎、黄疸;严重时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也可有结石。临床表现 急性期:大多症状不明显,重者有发热、腹痛、腹账、纳差、无力、肝痛; 慢性期:多,慢性肝病表现;儿童较重,死亡率高,可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征、浮肿、肝大、发育障碍,甚至侏儒症。诊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