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案.doc_第1页
咬文嚼字学案.doc_第2页
咬文嚼字学案.doc_第3页
咬文嚼字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学案旅顺中学 语文组 苏立君(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入新课“咬文嚼字”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成语,那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明确:“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是一个贬义词。今天我们走近朱光潜,走近他的咬文嚼字,看看这位大美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赋予“咬文嚼字”以怎样的新解。2走近作者(多媒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法,主修语言和文学。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3明确目标(多媒体)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明确事例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问题投放】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教师点拨】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也不例外。先找出例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注意有些例子并不是集中于一处。【整合答案】(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用例意图【问题投放】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议论性文章中的例子,是为说明作者的观点而使用的,交流思考,看看作者使用例子都用来说明什么观点,注意举例作者议论性的句子。【整合答案】(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点-举例-议例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论点-举例-议例-论点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或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要善用联想意义(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惟陈言之务去2自读梳理、理清结构【问题投放】把握了文章使用的主要材料和主要观点,那么文章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探讨“咬文嚼字”的呢?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点拨】 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整合答案】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课文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3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问题投放】刚才我们理清了本文的思路,请同学们根据内容概括,归纳文章中心。【学生活动】 自主思考。【教师点拨】要注意概括的准确和语言的规范。【整合答案】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三)拓展延伸,提升能力【问题投放】(1)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点拨】把握词义,联系诗的意境,通过比较,分析效果的不同。【整合答案】因为“绿”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再次拜相的愉快心情。而前面十几字则较为抽象,缺乏个性。(2)“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句中用何动词较好?(“扶”“摇”“舞”、“映”“隐”“失”)【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点拨】把握词义,联系诗的意境,通过比较,分析效果的不同。【整合答案】 (“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四)挖掘内涵、认识意义【问题投放】结合自身写作经历,谈谈“咬文嚼字”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每个组找一个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教师点拨】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体味选词炼句的不同效果。【整合答案】关注学生修改效果的比较分析,鼓励为主。(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你觉得本文对你写作文有何启示意义?【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发表见解。【教师点拨】可从结构、语言、论证方法、修辞等方面着眼。言之成理即可。【整合答案】1、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能写出好文章。2、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4、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5、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6、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7、写作必须勤奋。8、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六)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感知了作者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了解了文字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学们也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并要运用自己从本文中获得的写作启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七)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练习。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