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doc_第1页
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doc_第2页
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doc_第3页
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doc_第4页
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分为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图根导线形式,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因此,图根控制测量实习任务包括图根导线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实习时间为1个周,一个大组内两个小组协商好,一个小组进行导线测量,另外一个则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完成任务后(23天),交换仪器。一 图根导线测量(一)使用的设备全站仪、棱镜、目标三角架、水平角记录手薄,计算器,铅笔或碳素笔。(二)图根导线技术要求表2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角度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J6DJ2图根1.0M1.5倍测图最大视距20140(首级)60(一般)1/2 000注:表中为测角个数;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三)图根导线略图及已知点1线路1(路桥1)共9个点,成一附合导线,其中36、37、43、44为已知点。 图1 线路12.线路2(路桥2) 共9个点,成一附合导线,其中43、44、49、E17为已知点。图2 线路2(四)图根导线外业工作外业工作包括选择导线点、测量导线各边长度、测量各转折角、定向测量工作。选择导线点,已有,此项工作无需再做。测量导线转折角由于导线转折角都是单角,因此采用测回法测量(注意:瞄准时要瞄准目标三脚架标签的底部)。记录清晰、齐全;字码工整;计算准确;绝不能有涂改现象,记错划掉在旁边写上正确的读数或计算数据。表1 记录表格测站盘位目 标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O左A0 01 1257 17 3657 17 42B57 18 48右A180 01 0657 17 48 B237 18 54注意事项:A.若测左角都测左角,测右角就都测右角;B.全站仪水平方向值读数设为HR;C.测回法测角,上下半测回差限差为36,若超限,检查对中、整平情况,重新观测,直至符合限差规定。D.每个角观测两个测回,测回差为24。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所有角度的观测,独立完成角度的记录与计算。当一个人测完所有角度后,再换第二人,每个人都要观测、记录、看点。量边导线各边的测量,同角度测量同时进行,要求盘左、盘右各测一次前进方向边的水平距离。 定向起始边方位角、终止边方位角由已知点坐标反算得到。导线测量外业观测中注意事项:水平角观测时,用双竖丝夹住或单竖丝平分瞄准目标底部。记录员在记录的同时要复读观测员的读数,并及时进行测站计算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迁站,否则应重测。记录员记录数字要工整清晰,计算准确无误,决不能涂改。字码有误时,可用斜杠划掉,在原字码的上方或下方添上正确字码,在备注栏里要注上划掉的原因。记录不能用橡皮擦涂改、不能出格,不能打草稿,坚决杜绝伪造数据现象。(五)内业计算:(填导线计算表进行计算)角度闭合差计算与调整:附合导线=允许角度闭合差 =60式中n角的个数调正数: 改正后角值计算:检核条件:方位角推算:利用调整以后的角度和起始方位角推算,其公式为:检核条件:否则计算有误。坐标增量推算:计算公式为: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附合导线 全长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调整值计算 改正后坐标增量检核条件:坐标计算 检核条件: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自己观测数据独立计算一份成果。内业计算实例:表2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二 四等水准测量(一)使用设备DS3水准仪,47、48水准尺一对,四等水准测量记录手薄,铅笔,计算器。(二)水准路线及已知点1.路线1如图所示,为一附合水准路线,起始点为37(已知),终点为43(已知)。2.路线2如图所示,为一附合水准路线,起始点为44(已知),终点为49(已知)。(三)外业观测与记录计算从起点开始,按前进方向,逐站观测,每一测站按“后-后-前-前”观测顺序。当两个水准点之间的距离或高差过大时,需加转点,转点用粉笔或砖头做好标记。每一测站的记录与计算将观测数据记入四等水准记录表中相应栏内,并及时算出前、后视距及前、后视距差,累积视距差,红黑面读数差,黑红面高差及高差之差。当符合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测站的计算和检核视距部分后视距离前视距离前、后视距差(11)(9)(10)3m视距累计差 本站(12)=本站(11)+上站(12)10m视距部分各项限差见表2-3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表。黑红面读数误差计算后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3)(3)K1(4)3mm前视尺黑红面读数差(14)(7)K2(8)3mm高差计算部分黑面所测高差(15)(3)(7)红面所测高差(16)(4)(8)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 5mm注:(15)读数大时,(16)+0.1;(15)读数小时,(16)-0.1。测站上各项限差若超限,则该测站需重测。若检核合格后,计算测站平均高差:(18)(15)+(16) 0.1/2注:(15)读数大时,(16)+0.1;(15)读数小时,(16)-0.1。高差中数(18),精确到mm位,如果出现不能整除时,按“奇进偶不进”(即奇数站如第1、3、5高差中数0.5mm进上去,而偶数站的高差中数0.5舍去,见记录表3)原则进行取舍然后搬仪器到下一测站观测。当测完一个路线时,需计算高差闭合差fh,n为总测站数。如果超限,认真检查外业观测记录与计算表,看是否有计算错误的地方,如果找不出原因,需部分站或全部站重测。注意事项:在一测站上,观测员操作仪器由后视转为前视在读数前一定精平。记录员在记录的同时要复读观测员的读数,并及时进行测站计算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迁站,否则应重测。记录员记录数字要工整清晰,计算准确无误,决不能涂改。字码有误时,可用斜杠划掉,在原字码的上方或下方添上正确字码,在备注栏里要注上划掉的原因。记录不能用橡皮擦涂改、不能出格,不能打草稿,坚决杜绝伪造数据现象。后视尺在仪器未迁站时,不得移动,仪器迁站时前尺不得移动。当一个人测完一个闭合路线后,再换第二人,每个人都要观测、记录、扶尺。表3 四等水准测量外业记录手簿日期: 仪器型号 观测者 记录者 测站编号测 点编 号后 尺下丝前 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标 尺 读 数K+ 黑减红 (mm)高差中数( m )备 注上丝上丝黑面( m )红面( m )后 距前 距视距差累加差( 1 )( 5 )后尺K1( 3 )( 4 )( 13 )( 18 )K1=4.687K2=4.787( 2 )( 6 )前尺K2( 7 )(8 )( 14 )( 9 )( 10 )后 - 前( 15 )( 16 )( 17 )( 11 )( 12 )1A1A21.5681.409后K21.2986.084+10.1641.0230.856前K11.1355.820+254.555.3后前0.1630.264-1-0.8-0.82A1TP12.1081.947后K11.8956.584-20.1591.6871.524前K21.7366.524-142.142.3后前0.1590.060-1-0.2-1.03TP1TP2后K2前K1后前4TP2A3后K1前K2后前注意:表中蓝色标记为注意地方,记录时不要漏掉了,红色标记为检核项目。(四)内业计算点号中不包含转点,只有水准点,如3839之间加了两个转点,该两点之间的高差是2、3、4站高差中数的和。实测高差是外业记录中的高差中数。按下表推算各未知点的高程。表4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点号测站数(或距离)实测高差(m)改正数(m)改正后高差(m)高程(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