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玉红.doc_第1页
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玉红.doc_第2页
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玉红.doc_第3页
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玉红.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水利风景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 赵玉红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赵玉红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1-10 13:52:35关键词:水利风景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陆续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许多工程以其恢弘的形象、优美的水环境和浓郁的水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资源。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在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有时也直接或间接扰动原有地貌,干扰地表,容易引发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甚至威胁到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安全。在编制水利风景区规划方案时,一般更倾向于关注风景区的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容易忽视水利风景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本文从安徽省风台县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的实际出发,分析水利风景区与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范文中国网/一、景区概况安徽省凤台县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位于凤台县北部,茨淮新河(凤台段)南岸,全长36km,总面积10080亩(672hm),素有“淮南羽翼,州来咽喉”之称。景区以茨淮新河为主线,河道南侧种植大片的水保林,堤坝护坡种植了观赏效果好的紫花苜蓿、马尼拉草、何首乌等。景区林茂草丰,野趣迭出秀色天成,多处景观景点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密集的植被覆盖。景区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各具特色,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既有“绿色长廊”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景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自然比降由于河流变迁,交织沉积,以及历次黄泛、淮泛的侵蚀和堆积,加之人为活动影响,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点。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903mm。雨量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其中7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225。多年来景区针对不同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原因、程度和景区主体丁程对水土保持的不同作用,实施了不同的防治措施,达到了保持水土的较好效果。1景区水土流失特点凤台县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依托的茨淮新河为1971年治淮工程中确定开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为淮河中游扩大排洪能力,并具防洪、排涝、灌溉和航运等综合效益。景区始建于2000年10月。为改变景区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拉动凤台区域经济发展,景区建设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努力打造万亩生态林带,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国家水利风景区。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景区推出“农家乐”活动,允许游客挖掘林下种植的药材,捕捉林间饲养的禽畜,但没有设置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些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危害,致使地表植被破坏,景区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景区“水上餐厅”产生的生活污水及林间大量的人为活动造成园区土壤硬化,影响植物生长,也对景区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景区种植的万亩杨树林是安徽省最大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之一,但单一树种易发生严重的病虫害且不利于水土保持,间接影响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景区护坡及岸线种植的水保植物,因战线长、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部分地段缺失没有及时跟踪补救,加剧了景区水土流失。2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凤台县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以茨淮新河为主线。万亩林带为主体,景区资源丰富地质状况良好,林茂草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密集的植被覆盖。但随着景区建设和发展,景观工程建设诱发水土流失,可能给茨淮新河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景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以接近自然景观、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规律、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设置河岸湿地景观带。针对岸线的斜坡地段,设置约3-5m的湿地植被缓冲带如临水平坦地带可种植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河道岸线植被的增加会减少进入河道的泥沙量。减少沟蚀的发生,降低边坡崩塌的危害,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在景区栽植大面积生态植被毯在景区栽植生态植被毯可以快速覆盖固定沙土增加坡面粗糙度,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缓解雨水对坡面表土的冲刷,在美化景区的同时,加固美化堤防,增强亲水性,使景区林草覆盖达到35km,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62。因此,在景区栽植大面积生态植被毯一是可快速弥补景区建筑回填土及裸露土的流失:二是可以较快恢复植被并减缓风力侵蚀:三是可有效拦挡沙粒的移动,达到更好的防风固土效果。在景区栽植护坡型灌木及藤本植物。护坡型灌木的品种主要选择耐寒、耐贫瘠、管理要求不高、养护成本低且根系发达、固沙土能力强的品种,如鸟不宿、胡枝子等。栽植藤本植物主要用于景区的岸线建筑。自然缓坡地段裸露部分和砌石挡墙,藤本植物生长速度快,建植后能向上或向下快速覆盖岸线建筑和砌石挡墙,形成四季不同景观。景区选择的藤本植物是瓜蒌、何首乌。严禁在景区坡地开荒。已开垦的应调整垄向变顺坡耕作为横坡或斜坡垄作,减少面蚀的发生。在坡耕地上应建具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地块推广林间套种观赏性植物,拦截地表径流,进一步减轻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二、景区水土保持的理念和实践1景区建设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景区建设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是对景区主体工程及景观建筑的选址、总体布置、生态恢复措施等提出要求、意见和建议,从水土保持角度评价景区主体工程及景观建筑是否可靠,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从生态的角度考虑景区增加植物防护,减少景区硬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水利景区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自然平衡,扰动地表和植被引发了水利景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水利风景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已成为景区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2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指导景区建设为探索景区生态环境措施,凤台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管委会联合安徽水文局及安徽中科研究设计院开展了“水土保持径流”试验研究,以求在景区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范围地保护景区生态。该项目针对景区的地形、水文、气候及岸线等,以及景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包括:景区坡面径流试验观测。通过不同下垫面降雨过程土壤侵蚀的对比观测连续休耕、植被覆盖度小于5径流试验。为坡面土壤流失预报提供基础资料,为坡面生态恢复措施的布置提供了12下一页返回上一页 打 印指导。开展景区土壤污染调查。全面掌握景区范围内土壤污染现状、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全面分析景区土壤环境污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为土壤环境功能区规划、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壤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景观布局和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半免耕有机集束栽培技术。结合景区水土流失的特征,景区林下种植的观赏植物采用半免耕有机集束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水土流失。采用2DY系统(定点定量远程技术服务系统),景区管理人员可在网上对景区水土流失进行定量管理和技术指导,解决了景区指导中力量不足、难以定量、直观性弱和服务成本高的难题。通过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总结出了适合景区生态保护的技术要领,对指导景区景观设计和景区建筑施T的生态恢复、环保修复发挥了良好的保障作用。3加强景区建设施工管理,有效减少景区施工污染和保护景区岸线生态环境景区建设施T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着景区可持续发展。在景区建设施工中,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强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道的泥沙来源,创造一个良好的水源涵养景区生态环境。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通过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改善河流水质。尊重岸线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保持岸线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恢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