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习题讲解.pdf_第1页
材料力学习题讲解.pdf_第2页
材料力学习题讲解.pdf_第3页
材料力学习题讲解.pdf_第4页
材料力学习题讲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轴向拉压变形轴向拉压变形 典型习题解析典型习题解析 1 图示结构 杆 AB 和 BC 拉压刚度 EA 相同 在节点 B 处承受集中力 F 试求节点 B 的水 平及铅垂位移 C 2 题 1 图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本题为静定问题 由静力平衡方程确定各杆轴力后 计算各杆轴向变形 最后用 切线代圆弧 方法 确定节点 B 的新位置 计算节点 B 的水平及铅垂位移 解 解 1 计算各杆的轴力 设 AB 杆和 BC 杆轴力分别为 且均为拉力 则 B 点的 静力平衡方程为 N1 F N2 F 045cos 0 N1N2 FFFx 045sin 0 N2 FFFy 解得 FFFF2 N2N1 2 计算 AB BC 杆变形 F B A 1 45o B F FN145o FN2 a a a B l1 B1 l2 B2 45o B B3 b c 21 AB 杆变形 EA Fa EA lF l 1N1 1 伸长 BC 杆变形 EA Fa EA aF EA lF l 2 2 2 2N2 2 伸长 3 求节点 B 的位移 将 AB 延长 1 l 到点 见图 c CB 延长 1 B 2 l 到点 分别以 A C 为圆心 A C为半径画圆弧 两圆弧相交于一点 该点就是变形后 B 点的新位置 但在小变形条件下 可以用切线代替圆弧 所以确定 B 点新位置的简便做法是 从 点分别作 A C的垂线 两条垂线的交点就是变形后 B 点的新位置 即点 为方便 计算 另作辅助线 从图 c 的几何关系容易计算出 2 B 1 B 2 B 1 B 2 B 1 B 2 B 3 B BB B 点水平位移 11 EA Fa lBB Bx B 点铅垂位移 221 2 245tan 45sin 1 2 EA Fa EA Fa EA Fa l l BB By 2 图示结构 AD 段为钢杆 横截面面积 弹性模量 24 1 mm102 AGPa210 1 E DB 段为 铜杆 横截面面积 弹性模量 24 2 mm101 AGPa100 2 E F 1000 kN 试求上 下端 反力及各段横截面上的应力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本题有两个未知反力 有效平衡方程只有一个 为一度静不定问题 首先应列出 静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 以确定各段轴力的大小 然后再计算各 解 解 1 静力平衡 段中应力 方程 AC 段受拉 CD DB 段受压 可设上端截面 约束反力 在F力作用下 为拉力 1 F 下端截面约束反力为压力 2 F 它们的方向如图示 于是杆 AB 的静力平衡方程 0 21 FFF a 2 变形协调方程 静补充方程才能确定各力 补不定问题需要 充方程一般从变形协调条件中寻找 本题中 由于 A B 两端的 约束 AB 段的总变形为零 此即变形协调条件 设 AC CD DB 段变形分别为 AC l CD l 和 DB l 则有 CD l0 DBAC ll b 3 利用物理关系 用力表示变形协调方程 F1 A a 钢 C B D 铜 F2 F a 2a 题 2 图 22 容易确定 AC CD DB 段的轴力分别为 1 F 由胡克定律知 2 F 2 F 11 1 AE aF lAC 11 2 AE aF lCD 22 22a AE F lDB 代入 b 式 得到 0 2 22 2 11 2 11 1 AE aF AE aF AE aF c 0 m10100Pa10100 2 m10200Pa10210 249 2 249 21 FF F d 4 联立求解 联立式 反力 21 4 9FF a 式 d 解得 上端反力 kN904 1 F 拉 下端kN96 2 F 压 5 计应力 算各段杆中的 MPa2 45Pa102 45 m10200 N10490 1 F 6 24 3 1 A AC 拉 MPa8 4Pa108 4 m10200 N1096 6 24 3 1 2 A F CD 压 MPa6 9Pa106 9 m10100 N1096 6 24 3 2 2 A F DB 压 讨论讨论 如果开始时假设 AC CD DB 段轴力均为拉力 则式 a 变为 式0 21 FFF b 变为0 求解后kN904 DBCDAC lll 1 F kN96 2 F 与前面 所以 在列变形协调方程时 要注意变形与引起变形的力的方向一致 否则容易出错 3 图示支架承受载荷 F 10 kN 1 2 3 各杆由同一种材料制成 其横截面面积分别 结果一致 为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本题未知力为 3 根杆的轴力 而有效一度静不定问题 需 杆受压 它们的轴力分别为 和 研究 A 点平衡 得 2 1 mm100 A 2 2 mm150 A和 2 3 mm200 A 试求各杆的轴力 平衡方程只有两个 为 要补充一个变形协调方程 才能确定各杆轴力 解 解 1 列静力平衡方程 N1 F N2 F N3 F 设 1 2 杆受拉 3 23 0 x F 30cos30cos N3N2N1 FFF 1 或 N3N2N1 323FFF a F 30O 2 A 0 y F FFF 30sin30sin N3N1 30O 或 FFF2 N3N1 b 3 2 列变形协调方程 l 为找到各杆变形之间的几何关系 关键是画 出变形图 画法如下 首先根据直观判断画出 变形后 A 点的位置 画 1 2 杆的延长线 因 为 1 2 杆受拉伸长 从点分别向 1 2 杆 延长线和3杆作垂线 分别交于点 1 A 2和3 A 则 A AA 11 AA l 22 lAA 33 l a F AA 另作辅助线如图示 则有 bcAaAcab 即 30tan 30sin 30sin 30tan 2312 llll 或 2312 3 2 2 3llll 整理得 312 3lll c 3 利用物理关系 用力表示变形协调方程 1 N1 1 3 2 EA lF l 2 N2 2 EA lF l 3 N3 3 3 2 EA lF l d 将 d 代入 c 得 3 N3 1 N1 2 N2 3 2 3 23 A F A F A F 将各杆横截面面积值代入整理 得 N3N1N2 22FFF e 4 联立求解 联立式 a b e 解得 kN45 8845 0 323 31 2 N1 FFF 拉 FN1 30O FN2 A 30O FN3 b l2A l3 l1 a b c 30O A2 A3 A1 A c 题 3 图 24 kN68 2268 0 323 3 N2 FFF 拉 kN53 11153 1 323 32 2 N3 FFF 压 讨论 讨论 解该题的关键是画变形图 找到各变形间的几何关系 本题中开始时假设 3 杆受压 画变形图时应注意 3 杆的变形必须是压缩变形 这样才能列出正确的变形协调方程 4 图示刚性梁 AB 受均布载荷作用 梁在 A 端铰支 在 B 点和 C 点由两根钢杆 BD 和 CE 支 承 已知钢杆的横截面面积 其许用应力 2 mm200 DB A 2 mm400 CE AMPa170 试校核钢杆的强度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该题未知力为 A 点的两个约束 反力 两杆的轴力 共四个 而有效平衡方 程只有三个 所以为一度静不定问题 需要 补充一个变形协调方程 才能确定各杆轴 力 解 解 1 列静力平衡方程 取 AB 梁为研究对象 设 CE 杆受压 DB 杆受拉 其轴力分别为 以 A 点为中心取矩 则 A 处的两个未知力 和不出现在平衡方程中 可以简化 计算 CE FN BD FN Ax F Ay F 0 A M 即 a 2 变形协调方程 BDCE FF N N 3kN135 根据变形图 b CEDB LL 3 3 用力表示变形协调方程 利用杆变形与轴力间的物理关系 式 b 可写为 E LF E LF CEBD 26 N 26 N m10400 3 m10200 8 1 1 8L D 1 m E C 30 kN m A L 2 m B D 30 kN m 题 4 图 B C A E B 2 m 1 m LCE LDB FBy F By 0m3m1 5m3kN m 30m1 NN BDCE FF 25 或 CEBD FF N N 6 5 c 4 联立式 a c 解得 kN2 32 N BD F kN4 38 N CE F 5 校核杆强度 MPa161Pa10161 m10200 N102 32 6 26 3 BN DB D DB A F MPa96Pa1096 m10400 N104 38 6 26 3 N db F A F 所以 按图 a 方式排列铆钉时 不满足钢板拉伸强度要求 若按图b排列 则1 1截面的拉应力为 2 2 F 1 1 F F F F F F F FN a F 1 1 F F 3F 4 F x F 2 FN b F 4 x 题 4 图 12 MPa160 m1010m1020012 N10160 33 3 1 1 11 db F A F 2 2截面上的拉应力为 MPa150 m1010m102020124 N101603 24 3 4 3 33 3 2 22 db F A F 所以 按图 b 方式排列铆钉时 满足钢板拉伸强度要求 比较两种排列方式 图 b 中的排列方式较合理 因为这种排列方式在轴力较大的截面 配置较少的铆钉孔 在轴力较小的截面配置较多的铆钉孔 从而降低最大拉伸应力值 讨论 讨论 铆钉排列方式虽然对铆钉本身强度无影响 但却对钢板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大 所以 在工程中 从被连接件的拉伸强度考虑 铆钉一般按菱形排列 1 扭转扭转 典型习题解析典型习题解析 1 一内径d 100mm的空心圆轴如图示 已知圆轴受扭矩mkN5 T 许用切应力 80MPa 试确定空心圆轴的壁厚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因为不知道壁厚 所以不能确定是不是薄壁圆管 分别按薄壁圆管和空心圆轴设计 解 解 1 按薄壁圆管设计 薄壁圆管扭转时 假设切应力沿壁厚均匀分布 设壁厚为 平均半径为2 0 dR 则扭转切应力为 2 0 2 R T 强度条件为 于是得 2 2 T d 2 2 223 T dd Pa1080 mN1052 m10100m101002 6 3 2 3233 解得 mm70 3m1070 3 3 2 按空心圆轴设计 强度条件为 p max W T 将 2 16 44 p dDdD D W 代入得 2 0 16 16 44 44 dTDD dD DT 0Pa 108 m1 0 mN10516Pa1080 64346 DD 解得mm107 7m10107 7 3 D mm85 3 2 mm100mm7 107 2 dD 比较可知 两种设计的结果非常接近 讨论 讨论 当10 0 R 时 即认为是薄壁圆管 可以直接使用薄壁管扭转公式 2 图示受扭圆杆 沿平面ABCD截取下半部分为研究对象 如图b所示 试问截面ABCD上 的切向内力所形成的力偶矩将由哪个力偶矩来平衡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由切应力互等定理可知截面ABCD上的切向内力分布及其大小 该截面上切向内 力形成一个垂直向上的力偶矩 在图b中 左右两个横截面上的水平切向内力分量形成垂直 于截面ABCD的竖直向下的力偶矩 正好与截面ABCD上切向内力的合力偶矩平衡 解 解 1 计算长为 l 的纵截面ABCD上切向内力的合力偶矩 如图c所示 在纵截面上取一微面积 dd lA 其上切向内力的合力即微剪力 ddd p S l I T lF 微剪力对 z 轴的微力矩为 dddd 2 p S l I T lFM z 积分得到纵截面上切向内力对 z 轴的合力偶矩为 题2图 M a A B d R D c d b C d A D A BC M z B xD C 3 p 3 0 2 p 3 2 d2d I TlR l I T MM R zz 方向竖直向上 2 计算两端横截面切向内力的水平分量形成的力偶矩 如图d所示 微面积 ddd A上切向内力的水平分量为 ddsinsinddd 2 p I T F 右端横截面上剪力的水平分量为 3 p 0 2 p 2 0 S 3 2 ddsin2R I T I T F R 左右两个横截面上水平剪力形成绕 z 轴的力偶矩为 3 p S 3 2 lR I T lF 竖直向下 所以 截面ABCD上的切向内力所形成的力偶矩将由左右两个横截面上水平剪力形成 的力偶矩平衡 3 空心钢轴的外径 D 100 mm 内径 d 50 mm 已知间距 l 2 7 m 之间两截面的相对 扭转角 1 8 材料的切变模量G 80 GPa 试计算 1 轴内最大切应力 2 当轴以 n 80r min 的速度旋转时 轴传递的功率 kW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由已知条件 求出扭矩T 由 T 计算 xam 和功率P 解 解 1 根据相对扭转角列出扭矩的表达式 180 p GI Tl 即 l GI T 180 p 2 计算最大切应力 MPa6 46Pa106 46 180m7 22 m1 0Pa 10808 1 1802 180 2 2 6 9 p p p max l DG lI D GI I D T 3 计算轴传递的功率 4 由 r min kW 4124429 80 9549 32 m1050100 m7 2180 Pa10808 1P T 得kW7 71 P 4 若用一内外径比值为0 6的空心轴来代替直径为 d 400 mm 的实心轴 在两轴的许用切 应力相等的条件下 试确定空心轴的外径 并比较实心轴和空心轴的重量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用空心轴代替实心轴 须保证二者强度相同 根据强度条件可求出D值 再用面 积比得出重量比 解 解 1 根据两轴切应力相等的条件 确定空心轴外径 P max 实P max 空 W T W T 1 16 16 4 33 Dd mm420 6 01 1 mm400 1 1 1 4 3 4 3 4 3 3 d d D 2 比较实心轴和空心轴的重量 两轴重量比应等于其横截面面积 空 A和 实 A之比 71 100 mm400 6 01mm420 4 1 4 22 222 2 2 2 实 空 d D A A 即在强度相同条件下 空心轴可以节约近30 的材料 讨论讨论 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空心圆轴代替实心圆轴 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可以节约材料 5 已知钻探机杆的外径D 60 mm 内径d 50 mm 功率P 7 46 kW 转速n 180 r min 钻杆入土深度l 40 m G 80 GPa 40 MPa 设土壤对钻杆的阻力是沿长度均匀分布 的 试求 1 单位长度上土壤对钻杆的阻力矩M 2 作钻杆的扭矩图 并进行强度校核 3 求A B两截面相对扭转角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根据题意 为圆轴扭转问题 土壤对钻杆的阻力形成扭力矩作用在钻杆上 并沿 钻杆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5 解 解 1 求阻力矩集度M 设钻机输出的功率完全用于克服土壤阻力 则有 mN390 min r180 kW46 7 9549 9549 minr kW n P T 单位长度阻力矩m mN75 9 m40 mN390 l T M 2 作扭矩图 进行强度校核 钻杆的扭矩图如图 c 所示 最大扭矩出现在A截面 所以A截面为危险截面 其上 最大切应力为 MPa7 17 m10 5060 32 m1030mN390 41244 3 p max max I RT 满足强度要求 3 计算A B两截面相对扭转角 AB 2 d d p 0 p 0 p l GI T x GI l x T GI xM ll AB 8 48rad0 148 2m10 5060 Pa1080 m04mN39032 412449 6 两个等长度的钢管松套在一起 外管的尺寸为D1 100 mm d1 90 mm 内管的尺寸D2 90 mm d2 80 mm 当内管受扭矩T 2 kN m作用时 将两管的两端焊接起来 然后去掉内管 上的扭矩 问此时组合管内将产生怎样的应力 试画出组合管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图 6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内 外管两端焊接后 内 外管在端截面处一起变形 去掉内管扭矩后 内管产 生恢复性扭转变形 并带动外管也产生扭转 变形 同时外管限制内管完全恢复到其受扭 前位置 两管在中间位置取得平衡 此题属 于扭转静不定问题 解 解 设预加扭矩T 在内管引起的扭转角为 在焊接后和去掉内管扭矩后 设外管所受扭 矩为T1 相应扭转角为 1 内管所受扭矩为 T2 相应扭转角为 2 1 列静力平衡方程 21 TT a 2 列变形协调方程 21 b 代入物理关系得 p2 2 p1 1 p2 GI lT GI lT GI Tl c 3 计算各管扭矩 将 a c 联立求解 得 4 1 4 1 4 2 4 2 4 1 4 1 p1p2 p1 1 dDdD dDT II TI T 2 4124441244 412443 1 mN1166 m1090100m108090 m1090100mN102 TT 4 计算外管和内管的切应力 MPa3 17Pa103 17 m1090100 32m1050mN1166 26 41244 3 p1 1 1 max1 I D T MPa8 21Pa108 21 m10 8090 32m 1045mN 1166 26 412 44 3 p2 2 2 2max I D T 1max 2 7 组合管的切应力分布图如图b所示 7 一圆形截面杆和矩形截面杆受到相同扭矩T 400 N m作用 圆杆直径d 40 mm 矩形 截面为60 mm 20 mm 试比较这两种杆的最大切应力和截面面积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圆形截面杆受扭时最大切应力发生在截面边缘各点处 矩形截面杆受扭时最大切 应力发生在截面长边中点处 计算时需要先查表得到有关系数 解 解 1 分别计算两种截面杆最大切应力 圆杆MPa 9 31Pa109 31 m 1040 mN40016 16 6 333 p max d T W T 矩形杆 先计算比值3 2 6 b h 查表267 0 MPa4 62Pa104 62 m 1060 m1020267 0 mN400 6 3232 max hb T 2 分别计算两杆截面面积 圆杆 mm1260m101260 4 m1040 26 2 2 3 圆 A 矩形杆1200mmm101200m102060 2626 矩 A 讨论讨论 矩形截面面积与圆形面积相近 但是最大切应力却增大了近一倍 且 b h 之值越大 切 应力也越大 因此工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矩形截面杆作扭转杆件 8 图示的闭口薄壁截面杆受到外力偶M的作用 若 MPa60 试按强度条件确定其许用 扭力矩 若在杆上沿母线开一缝 试问开缝后 许用扭力矩又为多少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闭口薄壁杆受扭时 最大 切应力发生在杆壁最薄处 开口薄壁 可看成以若干狭长矩形截面杆组合而 成 以求和的形式计算最大切应力 由切应力强度条件确定许用扭力矩 解 解 1 确定闭口薄壁截面杆的许用扭力矩 已知 h 300mm b 100mm 3mm 则最大切应力及其强度条件为 300 题8图 M M 3 100 8 2 min max T 式中 为截面中心线所围的面积 mN10108Pa1060m103m101003002 2 2 263 26 min hb TM 2 确定开缝后的许用扭力矩 3 1 3 max max ii h T 式中 4123412341233 m103 3 800 m103100m103300 2 3 1 3 1 ii h mN144Pa1060 m103 m103 3 800 3 1 6 3 4123 max 3 i i h TM 讨论讨论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 开口薄壁杆比闭口薄壁杆扭转时承载能力差很多 弯曲内力 弯曲内力 典型习题解析典型习题解析 1 作图示简支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并求出 max S F和 max M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作剪力 弯矩图的基本方法是写出每一段梁上的剪力 弯矩方程 根据方程描点 作图 在能熟练地作剪力 弯矩图后 可采用如下简便作图法 在表中列出特殊截面 如有 位移约束的截面 集中力作用截面等的剪力 弯矩值 再根据载荷集度与剪力 弯矩之间的 微分关系判断各区段的内力图形状 连线相邻特殊截面对应的点 下面按两种方法分别作图 解 I 解 I 1 求支反力 qaFAy qaFCy2 2 将梁分成 AB BC 和 CD 三个区段 以 A 为原点 向右取 x 坐标 AB 段 如图 d qaFF Ay S ax 0 Fs 2qa qa qa 3qa2 2 qa2 x x M c b a q FDy D C F qaM A a B a FAy a A d x FAy e q B x FAy A M FS FS F qa q FSM A f BC FAy x q 题 1 图 1 qaxxFM Ay ax 0 BC 段 如图 e 2 S xaqaxqFF Ay axa2 2 2 22 axqaxaxqxFM Ay axa2 CD 段 如图 f S xaqFaxqFF Ay axa32 2 2 22 axqaxaxqxFM Ay axa32 3 按照步骤 2 所得各段梁的剪力 弯矩方程画出剪力图和弯矩图 如图 b 和图 c 4 计算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值 qaF2 max S 2 max 2 3 qaM 解 II 1 计算支反力 qaFAy qaFCy2 2 将梁分为 AB BC CD 三个区段 计算每个区段起点和终点的力值 力区 AB BC CD 起终点 A右B左B右C左C右D左 FS qa qa qa 0 qa 2 qa M 0 2 qa 2 qa 2 2 3 qa 2 2 3 qa 0 3 根据载荷情况及微分关系 判断各力区的内力图形状 并以相应的图线连接起来 得到剪力图和弯矩图 力区 A 截面 AB B 截面 BC C 截面 CD D 截面 载荷 FAy向上 q 0 无集中力q 负常数 F 向下 q 负常数 FDy向上 FS突跳FAy水平 连续 下斜线 突减 F 下斜线 突跳FDy M 0 上斜线 相切 上凸抛物线转折 上凸抛物线 0 4 计算剪力弯矩最大值 qaF2 max S 2 max 2 3 qaM 讨论讨论 利用剪力弯矩方程作图时 注意坐标轴x的正向一般由左至右 有时候根据需要 可 2 以取为由右至左 但此时必须注意q FS和M之间的微分关系在正负号上有变化 2 作图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qa2q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不分段列剪力 弯矩方程 只计算特殊截面处的剪力 弯矩值 根据规律连线 解 解 1 求支反力 qaFqaF CyAy 5 4 4 3 2 计算特殊截面剪力值 将梁分为三个区段计算每个截面的值 集中力作用截面的左 右两侧值不同 S F S F qaFF AA 4 3 0 SS 右左 qaFqaF BB 4 1 4 3 SS 右左 qaFqaF CC 右左 SS 4 1 0 S D F 3 计算特殊截面弯矩值 计算前述特殊截面处的M值 集中力偶作用截面的左 右两侧的M值不同 0 A M 22 4 1 4 3 qaMqaM BB 右左 qa2 2 1 4 qa2 1 FS 3 qa 4 4 qa 1 FCy C B aa x qa qa2 4 3 x FAy M a A D 题 2 图 3 2 2 1 qaMC 0 D M CD 段是二次抛物线 抛物线上有极值时应求出 4 计算最大剪力和弯矩值 qaF max S 2 max 4 3 qaM 讨论 讨论 采用上述作图法不能遗漏代表点 包括载荷变化点 约束点 计算极值弯矩时 可以 先找出该区段剪力为零的截面 该截面处的弯矩即为极值弯矩 也可以借助该区段的弯矩方 程计算极值 3 作图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并求出 max S F及 max 析 析 梁上有中间铰时 M B 处是中间铰 解题分解题分 先自铰处将梁拆分 中 矩一定为零 解 解 1 求支反力 3 qa2 间铰可以传递力 但不能传递弯矩 所以中间铰处弯 在中间铰 B 处将梁拆开两部分 铰处互相作用 力用 By F代替 如图 b 所示 2 4 7 4 7 1 qaFFqaF ByAy 4 qaMA Dy 2 将梁分为 AB BC CD 三个区段 计算 A B CD 截面处的内力值 3 集度与剪力 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 4 CD 段剪力有零点 根据左负右正 判断弯矩 图有极小值 根据载荷 判断各区段的内力图形状 并用图线连接 令0 4 1 S xF qxqa 得ax 4 1 代入弯 矩方程 22 32 1 4 2 1 4 1 qa a qaFxM D 5 计算最大剪力 弯矩值 qaF 4 max S 7 2 max 4 M 7 qa aa a a BC Me q2 A D FDy MA q FBy Me b FAy x FBy 7 4 FS x 4 qa 1 4 d 32 qa 5 2 qa2 1 qa2 7 4 M qa 4 2 1 c 4 qa x 3 qa 题 3 图 4 4 试作图示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对于三角形 q0的关系 再列出剪力 弯矩方程 结构和 载荷均对称时 弯矩图对称 剪力图反对称 所以 只须取左半边作图 然后根据上述对称 解 解 1 求支反力 分布载荷 先列出q x 和 反对称关系 画出另一半剪力 弯矩图 lqFF CyAy 0 4 1 2 列 S FM方程 l x qxq 0 2 2 0 4 1 2 1 4 1 2 000l S1 l x l x qlqxxqqxF 2 l 0 3432 4 1 300 01 xx l q lx qxx xqlxqxM 2 l x 处M为极大值 2 0 30 1lql lM 0max 12 1 2324 lq l q 3 作 S FM图 AB 段 图为二次抛物线 S FM图为三次抛物线 BC 段 图与 AB 段反对称 S FM图与 AB 段对称 4 计算最大剪力弯矩值 q0l 4 l 2 FAy l 2 B x A FCy C q x q0 q0l2 12 题 4 q0l 4 图 5 4 0l q max S F 2 1 lqM 0 max 12 5 作图示刚架的内力图 C 铰处拆开 得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刚架有中间铰 自铰处拆开 先求支反力 然后根据对称规律作剪力 弯矩图 铰处无集中载荷时 铰两侧轴力 剪力图连续 弯矩为零 解 解 1 求支反力 由于对称 qaFF EyAy 在 ExAx F qa F 4 2 作F图 N AB 力区 直线 区 qaF N BCCD 力 4 N qa F 直线 力区 直线 3 DEqaF N 作 S F图 AB 力区 0 q 4 S qa 直线F C D B qa2 2 DCD C B B FCx FAx 2a FEy FAy qa A E FEx DC B a a FAx FAy qa2 2 A A 题 5 图 A E 4 qa F F qa 4 A qa 4 E M qa qa2 2 BC FCy q S N E qa qa qa 6 BD 力区 等于负常数 图为斜线 q S FqaF max S DE 力区 0 q 4 S qa F 直线 4 作M图 AB 力区 S F为负常数 M图为斜线 BC 力区 为斜线 正值 S FM图为二次抛物线 C 处M值等于零 CD 力区 为斜线 负值 S FM图为二次抛物线 2 2 DE 力区 为正常数 M图为斜线 S F max M qa 讨论讨论 作称性或反对称性可以大大降低 工作量 刚架内力图时充分利用刚架的几何对称性 载荷的对 7 弯曲应力 弯曲应力 典型习题解析典型习题解析 1 T形截面铸铁梁受力如图 许用拉应力 MPa40 t 许用压应力 MPa60 c 已知 kN kN m 12 1 F5 4 2 F 8 10765 z I 4 mm52 1 y mm88 2 y 不考虑弯曲切 应力 试校核梁的强度 y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铸铁为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的拉压强度有显著区别 一般其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抗 拉强度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通常将其横截面选为 T 形 脆性材料梁一般要同时校核 其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解 解 1 计算支反力 设 A 处支反力为 B 处支反力为 均竖直向上 考虑梁 AD 的平衡 有 yA F yB F 0 B M 0m1N0112m1N015 4m2 33 yA F 得 kN 75 3 yA F 0 A M 0m1N0112 m3N015 4m2 33 yB F 得 kN 75 12 yB F 2 作弯矩图 确定危险截面 4 5kN m x b 3 75kN m M a z y2y1 F1F2 1m1m C B A D FByFAy 1m 题 1 图 1 弯矩图如图 b 所示 峰值为m3 75kN C M和m4 5kN B M B 截面的上边缘各点受拉 下边缘各点受压 C 截面的上边缘各点受压 下边缘各 点受拉 由于不能直观确定最大拉 压应力的位置 需要进一步计算 3 计算 B C 截面上的应力 B 截面上 最大拉应力 t 48 33 1 xam t MPa6 30 m10765 m1052mN105 4 z B I yM 最大压应力 c 48 33 2 xam c MPa8 51 m10765 m1088mN105 4 z C I yM 所以 梁的强度不够 2 图示结构承受均布载荷 AC 为 10 号工字钢梁 B 处用直径 d 20 mm 的钢杆 BD 悬吊 梁和杆的许用应力 MPa160 不考虑切应力 试计算结构的许可载荷 q D 题2图 2 b 1 q q 32 M 9 2m a A B q x C d 1m 2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DB 杆作为支撑 AC 梁的约束 在考虑梁的强度时 也要考虑 DB 杆的强度 许 可载荷取两种构件能承担的最小值 解 解 1 计算支反力 设 A 点处支反力为 B 处支反力为 均竖直向上 考虑 AC 梁的平衡 得 yA F yB F qF yA 4 m3 qF yB 4 m9 2 梁的强度条件 画梁的弯矩图如图b 显然 B 截面为危险截面 查表知10号工 字钢 于是 B 截面上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为 qM B 2 m5 0 36 m1049 z W xam 或 zz W q W M 2 max xam m5 0 解得 kN m15 68N m68015 m5 0 Pa10160m1049 m5 0 2 636 2 z W q 3 BD 杆的强度条件 BD 杆横截面上各点拉伸正应力相同 强度条件为 或 2 N 4 1 4 m9 d q A F BD 解得 kN m22 3N m22300Pa10160m1020 m9 1 m9 1 6262 dq 4 确定结构的许用载荷 取 AC 梁 BD 杆的许用 q 值中的小值 即为结构的许用载荷 所以 m kN68 15 q 讨论 讨论 本题中根据题意 没有考虑工字梁腹板上的弯曲切应力 在实际工程设计时 工字钢 3 等薄壁截面梁一般不宜忽略切应力 3 材料相同 宽度相等 厚度2 1 21 hh的两板叠放在一起组成一简支梁如图所示 梁上 承受均布载荷q 1 若两板简单叠放在一起 且忽略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试计算此时两板 内最大正应力 2 若两板胶合在一起不能相互滑动 则此时的最大正应力比前种情况减少 了多少 q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两板叠放在一起 在均布载荷 q 作用下 两梁一起变形 在任一截面上 两者弯 曲时接触面的曲率相等 小变形情况下 近似认为两者中性层的曲率相等 根据该条件 可 计算出各梁分别承担的弯矩 然后再分别计算两梁的最大应力 两板胶合在一起时 按一个 梁计算 解 解 1 计算两板简单叠放在一起时的最大应力 设变形后任一截面处两梁中性层曲率半径分别为 1 和 2 两梁承担的弯矩分别为 和 截面惯性矩分别为和 则由前面分析知 1 M 2 M 1 I 2 I 21 由于 1 1 1 1 IE M 2 2 2 1 IE M 所以 22 3 2 1 2 2 1 1 2 2 1 1 8 1 MM h h M I I M IE M IE M 梁中间截面弯矩为 2 21 8 1 lqMMM 于是 2 1 72 1 lqM 2 2 9 1 lqM b h2 h1 A l 题3图 4 两板最大弯曲正应力分别为 2 1 2 2 1 1 1 1 xam1 12 6 hb lq bh M W M 2 2 2 2 2 2 2 2 xam 2 3 26 hb lq bh M W M 2 1 8 1 2 1 2 2 xam2 xam1 h h 2 计算两板胶合在一起时的最大正应力 这时 按一个梁计算 于是梁中最大弯曲正应力为 2 2 2 2 21 2 xam xam 3 6 8 1 hb lq hhb lq W M 胶合前后最大正应力之比 2 1 xam 2 xam 亦即 两板胶合后最大正应力是未胶合时最大正应力的一半 4 简支梁如图所示 试求梁的最底层纤维的总伸长 q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梁弯曲时 截面上 下边缘上各点处为单向应力状态 利用弯曲正应力公式计算 应力 再由胡克定律求应变 在下表面取微段 可由该微段处应变计算其伸长 然后进行积 分可求出梁下边的总伸长 解 解 1 计算梁底层微段的伸长量 在距左端为x处 取梁底层上一微段来研究 由弯曲正应力公式 有 xd dxx Bh b A l 题4图 5 W xM x 由胡克定律 xEx 得 3 6 2 1 2 1 2 22 2 xxl hbE q hb E xqxlq EW xM x 而 x x x d d 所以xxxl hbE q xd 3 d 2 2 3 梁的最底层纤维的总伸长 沿梁全长积分得 2 3 0 32 2 0 2 32 3 d hbE lq x l x l hbE q xl l l 5 矩形截面简支梁由圆形木材刨成 已知Nk5 F m5 1 a MPa10 试确定此矩 形截面 b h 的最优比值 使其截面的抗弯截面系数具有最大值 并计算所需圆木的最小直径 d FF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利用圆木直径 d 与 h b 的数学关系 写出矩形截面抗弯截面系数 W 的表达式 用求极值的方法确定 h b 的最优比值 再利用弯曲强度条件确定 W 值 最后解出 d 值 解 解 1 确定W最大时的 b h 6 6 222 bdbhb W 令0 d d b W 得 b hd CD aa B A a 题5图 6 0 2 6 1 22 bh 或 2 b h 2 确定圆木直径d C D 截面处弯矩最大 为危险截面 根据强度条件 W M xam xam 知 max M W mN105 7m5 1N105 33 max aFM 所以有 3435 6 3 mm1075m1075 Pa1010 mN105 7 W 取 342 2 mm1075 2 6 1 6 bb hb W 于是得 mm131 b 22222222 mm10515mm13133 bbhd 得 mm227 d 6 截面为40 mm 5 mm的矩形截面直杆 受轴向拉力 F 12kN作用 现将杆件一侧开一 切口 如图a所示 已知材料的许用应力 MPa100 1 计算切口许可的最大深度 并 画出切口处截面的应力分布图 2 如在杆的另一侧切出同样的切口 正应力有何变化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此题为偏心拉伸问题 可利用弯曲与拉伸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求出切口的允许深 度 若另一侧开同样深度切口 偏心拉伸问题变为轴向拉伸问题 解 解 1 计算切口许可的最大深度 设切口深度为 如图 b 所示 切口截面形心在Cy 点 显然 杆在切口处截面承受 偏心拉伸 偏心距 e y 2 切口的内力如图c所示 轴力FF N 弯矩 M Fy 2 切口的许 y a F 题6图 h 40mm C FFF F b 5mm b c d 100MPa F C M 38MPa 7 可最大深度 y 由杆的强度条件确定 强度条件为 z W M A F N xam 式中切口截面的面积 抗弯截面系数 yhbA 6 2 yhb W z 代入强度条件得 2 xam 3 yhb Fy yhb F 0mm640mm128 22 yy 解方程后得到两个解 mm2 5 mm8 122 21 yy 显然mm8 122 1 y不合理 所以 切口最大深度不得超过5 2 mm 2 计算切口截面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画应力分布图 MPa100Pa10100 m105 2 40 5 m102 5N10123 m10 2 540 5 N1012 6 392 33 26 3 N xam z W M A F MPa38Pa1038 m105 2 40 5 m102 5N10123 m10 2 540 5 N1012 6 392 33 26 3 N nim z W M A F 切口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如图d 所示 3 在杆另一侧切出同样的切口情况 由于没有偏心 切口截面只承受轴向拉力 F 正应力在截面上均匀分布 其大小为 MPa1 81Pa101 81 m10 2 5240 5 N1012 2 6 26 3 N yhb F A F 讨论讨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杆的两侧有切口虽然截面面积减少 但正应力却比一侧切口时 的最大正应力为小 可见弯矩的出现明显增大构件中的应力 这也是工程上尽可能避免或减 小结构中弯矩的原因 7 图示直径为 d 的均质圆杆 AB 承受自重 B 端为铰链支撑 A 端靠在光滑的铅垂墙上 试 确定杆内出现最大压应力的截面到 A 端的距离 8 F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杆 AB 的自重可看作方向竖直向下的均布载荷 q 它在杆轴向和垂直轴线方向产 生两个分量 加上 A 点支反力 F 也在轴向有分量 所以杆发生弯曲和轴向压缩的组合变形 解 解 设杆的单位长度的重量为 q 墙对杆的水平支反力为 F 考虑 AB 杆的平衡 有 0 B M cos 2 sin l lqlF cot 2 lq F 考虑到 A 点的距离为 s 的横截面 该截面上的内力分量为 轴力 压 sin sin cos 2 sincos 2 N qs lq qsFF 弯矩 cos 2 cos 2 cos 2 sin 22 sqslqsq sFM s 横截面上绝对值最大的压应力为 cos 2 cos 2 32 sin sin cos 2 4 A 2 3 2 2 N sqslq d sq lq d W MF 令0 d d s 得到 0 coscos 2 32 sin 4 32 sq lq d q d 求得 tan 82 1d s 此即最大压应力截面到 A 端的距离 B A q B A s l 题7图 9 弯曲变形弯曲变形 典型习题解析典型习题解析 1 试用积分法写出图示梁的挠曲轴方程 说明用什么条件决定方程中积分常数 画出挠曲 轴大致形状 图中 C 为中间铰 为已知 IE w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梁上中间铰处 左 右挠度相等 转角 不相等 解 解 设支反力为 如图示 yBAyA FMF 1 建立各段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并积分 将梁分为 AC CB BD 段 AC 段 ax 1 0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11 xFMwIE yAA 转角方程 1 2 1 1 1 2 C xF xMwIE yA A a 挠度方程 111 3 1 2 1 1 62 DxC xF xM wIE yA A b CB 段 2 baxa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2 2 xFMwIE yAA 转角方程 2 2 2 22 2 C xF xMwIE yA A c 挠度方程 222 3 2 2 2 2 62 DxC xF xM wIE yA A d BD 段 lxba 3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333 baxFxFMwIE yByAA 转角方程 3 2 3 2 3 33 2 2 C baxFxF xMwIE yByA A e 挠度方程 333 3 3 3 3 2 3 3 6 62 DxC baxFxF xM wIE yByA A f 2 确定积分常数 共有6 个积分常数 需要 6 个位移边界条件和光滑连续条 件 332211 DCDCDC 题 1 图 FAy l AB C b F MA xD a FBy 1 边界条件 代入 b 得 0 1 x0 1 w0 1 D g 0 1 w代入 a 得 0 1 C h bax 2 0 2 w i 连续条件 axx 2121 ww j baxx 32 32 ww k 32 ww l 联立 i j k l 可求出 3322 DCDC 3 画挠曲轴大致形状 C 为中间铰 挠曲轴在 C 处必有拐点 A 处弯矩为正 AC 段为下凸上凹曲线 CD 段 在 D 处有向下的力 对梁段产生负弯矩 CD 段为上凸下凹的曲线 2 AB 梁的为已知 试用叠加法 求梁中间截面挠度 IE w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将三角形分布载荷视为均布载荷的一半 利 用叠加法即可求中点挠度 若求某截面转角 还要用积 分法 q0 B A 解 解 1 求支反力 3 6 00 lq F lq F yByA 2 计算 C 点挠度 将三角形分布载荷看成载荷集度为的均布载荷的一半 查表知均布载荷中间截面挠 度为 0 q IE lq 384 5 4 0 三角形载荷梁中间挠度为 IE lq IE lq wC 768 5 384 5 2 1 4 0 4 0 3 试用叠加法求图示梁 C 截面挠度 为已知 IE FAyFBy 题 2 图 l x C 2 q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首先将外伸端上的分布力简化到支座 B 得到一等效集中力lqF 4 1 和集中力 偶 16 2 lq MB 如图 b 所示 集中力 F 作用在支座上 不会引起 AB 梁段的变形 将均布力 看作为图 c 和图 d 所示两种情况的叠加 在图 c 中 再将载荷分解为集度为q 2 q 的均布载 荷和右端点受集中力偶两种情况 在图 d 中 由于载荷反对称 故中点 C 处挠度为零 B M 解 解 查表叠加可得 C 截面挠度为 IE lq IE l lq IE l q wC 38416 16 384 2 5 4 2 2 4 4 变截面悬臂梁如图所示 试用叠加法求自由端的挠度 C w 解题分析 解题分析 此题用逐段刚化法求解 被刚化的梁段只有位移无变形 解 解 1 首先将 AB 梁段刚化 BC 段看为变形弹性体 此时 B 处的转角和挠度为零如图 b 所 示 则 2 2 2 1 3IE lF wC 2 将 BC 段刚化 AB 段看作弹性体 把力简化到 B 截面 其等效力为集中力 F 和力偶 B A F EI2 EI1 A C B b a c 题 4 图 l2l1 C F C B F MB Fl2 B EI B C a q F ql 4 A q 2 EI MB l 2l 2 l 2 l 2 l 2 题 3 图 MB ql2 16 q 2 d A q 2 CB c D A q 2 CB A C b 3 2 lFM 如图 c 所示 在 F 力作用下 B 截面挠度 转角为 1 2 1 3 2 3IE lF IE lF w FBFB 在 M 作用下 B 截面挠度 转角为 1 12 1 2 12 2IE llF IE llF w MBMB 由于 BC 段为刚体 所以在 F M 作用下引起 C 处的挠度为 MBFBC www 2 以及 23 lw MBFBC 3 叠加求 C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