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doc_第1页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doc_第2页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doc_第3页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doc_第4页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张以明(该文章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大都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独自“主宰”课堂的局面已基本改变。但是,笔者在多次听课、调研中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例如多数老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走,甚至是“抱”着走,学生的思维仍然被束缚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预案和思路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即时的一问一答,学生没有深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看着老师的眼神、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回答,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思维和想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仍是紧张的、沉闷的,不能实现学生积极自主、有意义地学习。如何构建一种自主、和谐、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充分地思维空间和时间空间中,敞开自己思维的翅膀去遐想、去分析、去探究,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学习,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启发者、组织者、点拨者对此,我们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式教学就是教师事先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学案,学生根据学案,或者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进行实验或某个活动,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对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交流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再经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争辩、补充与矫正,老师适时点拨、总结升华,使全体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流程: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自我检测。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同时,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启发引导、组织调控、点拨矫正,从而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实施学案导学式教学,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编制出好的学案;二是组织好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三是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交流展示活动。一、 学案的编制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教学设计转化成适合学生学习活动的学习方案。学案要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因此学案应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案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学习小结、自我检测。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节的教学内容编制出的本节学生学习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其功能是让学生明确本节的三维目标,为自己的学习和检测指明方向。自主预习:把本节主要的知识点、过程和方法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填入关键字词。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预习,达到对本节知识的初步认识和了解。问题探究:教师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即几个知识点),对于某一板块,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将课本知识问题化,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或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该部分的编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如阅读教材内容、完成某个活动、完成教材上或老师设置的某个实验等),其次是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使学生知道思考什么,从哪些方面思考。学习小结:这一部分是给学生留出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谈收获,提疑问。自我检测:以题目的形式出现,是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对本节内容学习情况的检测。这五部分是逐渐递进的。其中“问题探究”是学案的核心部分。学生通过“问题探究”中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达到对本节知识、过程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问题设置的好坏决定了学案的质量。下面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 “问题设置”的原则。“问题设置”的原则:1问题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使学生已有的经验能够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将其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去认识。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维;要有思维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例如 “压力”知识点的问题设置的学案是这样设计的:观察下图并讨论:你认为桌面、地面、图钉是否受到压力? 说出你的理由。压力是否一定等于重力?归纳三幅图中压力的共同特点。第一题的设置就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他们认为桌面、地面、图钉受到压力的理由,使学生对压力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题则针对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对“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压力总是等于重力”这一难点和疑点而设置的。,通过这道题的讨论,学生对压力和重力的关系就会有了正确的认识。第三题是针对“压力的共同特点-方向与接触面垂直”这个关键知识点设置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得出压力的概念。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压力的概念了。4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问题的难度以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保护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问题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感是保持兴趣的最大动力)问题的设置防止表面化,肤浅化。如 “什么叫压力”之类的问题,容易养成学生不加思考照本宣科和死记硬背的习惯,对知识的含义并不理解;更不能简单地设计成大量填空题,把学习过程变成看着课本找答案,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问题设置是编制学案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的关键,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置问题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按照学生认识该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上升到问题的终点,得出结论或规律,从而达到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认知教材内容。二、组织好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老师把编制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把预习的成果和疑问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或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汇报。因此,组织好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案导学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还要当好参与者,参与组内的交流,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为下一步展示交流的点拨引导做好准备。1小组的组成:我们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搭配分成48人的学习小组,尽量使各学习小组间无明显差异 ,使组与组间构成平等竞争。2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交流,安排展示的主讲人等学习活动。为了避免只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发言,一般难度小的问题让中下等的学生代表发言,难度大的让学习好的同学发言,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可采取小组长轮流担任制。3组内以一帮一或二帮一的方式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现共同进步、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三、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交流展示活动编制出好的学案是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基础,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则是决定学案导学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展示交流是汇报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不深入、完善,既要当好组织者,更要当好点拨者。1教师当好组织者(1)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避免出现个别小组唱主角的局面。展示时,小组代表发言说得不正确、不全面的先由本组的同学补充,然后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根据各小组发言的情况评定成绩,以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该小组每个学生的成绩,记入平时学习成绩的档案。(2)组织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质疑和争辩。尤其是对学习中的难点、疑点,通过学生争辩,才能达到真正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当学生通过争辩,真正明白时,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这种成功感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感受不到的。(3)要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要把学生的真实认识和想法暴露出来,这样老师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疑惑。2教师当好点拨者(1)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体会和琢磨学生的想法,适时、适度地调控、点拨;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2)教师要做好确认和矫正。讲得对的要给予确认;不正确、不准确的要注意纠正;不完整、不深入得要给予点拨;对学生自己的确解决不了的疑点、难点,要适度讲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入,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准确到准确。(3)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对知识的归纳、整合、总结和升华,并通过板书或多媒体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使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得到落实。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老师要想当好点拨者,就要深入学生,与他们打成一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研究学生思维症结,对学生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好预设。课上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前老师们较缺乏的,这种能力只有在这种教学的实践中去学习、去积累、去提高。通过近几年的试验,我们感到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其一,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为了课上展示时能成功地表现自己,课前他们不仅看教材,还主动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不懂的问题主动问老师和同学,做记录、整理展示时地发言稿。实践证明,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本知识达成度一般可达到4060,大大缩短了课上学习新课所需的时间。以前那种被迫抄袭作业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其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把自己没学懂的内容在小组内相互质疑,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学生。这种“兵教兵”的方法,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上那种打磕睡、开小差、不学习的现象基本消失。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例如展示时,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争辩反驳能力,有时还需要板书、板画或者表演等等。在展示交流时,不乏学生创造性的解说内容,也不乏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以及活灵活现的表演、演示。这是常规课堂所不能见到的。特别是学生所展示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凡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实验体验、遇到的困惑或者自己的新发现和奇思妙想等,都可以作为展示交流的内容。而后者要比前者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总之,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较大限度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较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发展,成为我们物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给老师以启迪,同时也给老师带来惊喜和快乐。附:光的折射学案l 学习目标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2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光现象。l 自主预习1光从一种介质 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过入射点与介质分界面 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 之间的夹角叫入射角; 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折射角。3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4课前实验:将筷子斜插入盛水的碗中,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你看到什么现象?你知道产生这种的现象的原因吗?课上与同学们交流。l 问题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1利用你桌上的光具盘,让激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观察光在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路径,描述出你观察到的现象。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激光源光具盘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1)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2)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表: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 折射角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1)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察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2)测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表: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 折射角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