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单元检测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单元检测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单元检测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单元检测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考历史单元检测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迪亚士在谈到海上探险的目的时说:“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句话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a将西方的天主教传播到东方 b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c把欧洲的科学精神带到东方 d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2010年烟台二模)2006年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了一枚12欧元纪念银币(如下图),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之旅。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3(2011年三亚模拟)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a法国 b 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4(2010年韶关二调)下图是一幅反映某历史时期生产情形的图画,对其解释正确的是()a明朝中后期苏杭一带的机户 b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作坊c美国南部地区种植园纺织厂 d工业革命的大机械化纺织厂5(2010年日照统考)1995年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蒸汽机打出的天下英国工业革命,在这本书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a通信电缆开始铺设全世界各个主要地区b英国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权地位c其他国家纷纷从英国引进机器和技术d亚非拉地区也开始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6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2009年工作会议上曾对来访的记者说:“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其中,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技术革新和成就不包括()a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b石油化工工业产生c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d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7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写道: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确立了霸权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8(2010年韶关一调)美国建国之初,农业立国是主流的经济思想,美国建国100年以后变工业立国为主流思想。导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美国农业的衰败 b建国领袖的去世c工业革命的发展 d美国内战的结束9(2010年福建质检)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中国最早进入第三阶段的地区是()a中原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中上游地区10(2010年盐城二调)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1(2011年泉州质检)“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d重视发展轻工业12(2010年合肥三模)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以下材料: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分类统计表甲午战后新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新青年刊登的部分文章你认为该研究学习小组活动主题最贴切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的斗争历程c艰难曲折的中国近代化 d中国近代的实业救国之路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其中“乘客不分男女座”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认同,方便快捷c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出行状况d人们并没停止对新式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14(2010年厦门质检)近代以来,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平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二、非选择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40分。)16(14分)(2010年山东卷)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相遇(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4分)(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6分)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20字左右。17.(14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阅读材料:材料一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得知后,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金、银大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但当时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英国展出的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材料二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材料三上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长征系列火箭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参展商品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存在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世博会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该“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4)纵观历届世博会的展品,既有传统的优秀产品,又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你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结合史实加以说明。(3分)18.(12分)(2011年广东揭阳梅州联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地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4分)(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材料中“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可知开辟新航路的重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b发生在工业革命后,客观上传播了工业文明;c项不正确,当时欧洲天主教垄断一切;d项是开辟后的影响。答案: a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为西方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答案:a3解析:注意时间:15331603年,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和西班牙海上争霸时期,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材料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话正是在此背景下说的。答案:c4解析:本题以数据图片为载体而设计的选择题。从图上能看出庞大的机器和宽敞的厂房。所以,这应该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故答案为d。答案: d5解析:从书名可看出,书中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而通信电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答案:a6解析:机器制造业诞生于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17世纪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工业革命确立了政治前提,18、19世纪英国率先开始和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而傲视全球。答案:c8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工业立国”。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美国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答案:c9解析:扣住关键词“机器力”即可。“机器力”即用机器生产,说明近代工业的出现。而它的出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 最早应在东南沿海地区。答案:b10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故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没有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案:d11解析:材料中“农工商部”的文件体现了政府的重视,不能体现民众的抵制洋货的斗争。答案:c12解析:从材料可以反映出收集的资料包括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众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符合题意的选项是c,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中国近代化进程问题,近代化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其他各项只符合经济方面或者思想方面。答案:c13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项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14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应该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旧的称谓如“大人”、“老爷”,则被“先生”或“君”所取代,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故应该选择c项。答案: c15解析:关键是把握材料中“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这句话,说明上海因地理位置优越中外贸易较为发达,a、c、d三个选项则均与这一条不符。答案:b16解析:本题以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为主题,“一个历史事件四面八方立体挖掘”,重点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充分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意思维的开放性。答案:(1)答案一:学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它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二:学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三:学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评分标准:项目要求等级 主题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达一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二符合主题观点基本合理只罗列史实基本正确,条理较清晰基本符合逻辑三基本符合主题观点不够合理史实不够准确条理不清缺乏逻辑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17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荣记湖丝”、英国的“蒸汽机”;第(2)问抓住“1915年”;第(3)问关键是分析图片信息,500年前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第(4)问是探究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不同:中国为传统的手工业产品;而英国为新兴的工业产品。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手工业仍居世界先进水平。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机器制造业得到发展。(2)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市场扩大;世博会后中国产品声誉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