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培才村赵氏族谱.doc_第1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培才村赵氏族谱.doc_第2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培才村赵氏族谱.doc_第3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培才村赵氏族谱.doc_第4页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镇培才村赵氏族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里松培才村赵氏族谱(绍崇摄于湖南江永县千家垌)赵氏族谱公元二O一四月日续修印存农历甲午马年(第三次)公元一九六七年一月十六日续修抄存农历丙午马年十二月初六日(第二次)公元一七六一年乾隆二十六年冬月抄存农历辛已蛇年(第一次初谱)谱文目录一,编写前言二,辈字管理三,序言四,续修族谱例言五,赵氏源流六,本支族史七,三修世系图。八,世谱九,族规十,祖墓(历代考妣生殁爵功墓铭居地)十一,历代文契、文物资料备考十二,名人轶事十三,编后记湖南江永县千家峒祖先居住地千家垌口瑶赵支族居住地里松镇一,编写前言我培才瑶赵朝会支族。从湘入桂已逾四百春秋,自九世祖朝会、朝君两公离别故兄朝德(坟)和大黎龙苟坪祖居地,迁移到里松始,经上、龙(石)翁、炳(贤)文、正、显、高、宋、家、庆、绍、(瑞)、启、东、方十五辈代繁衍生息,至今烟户已达94家,人口4O9人,成为里松镇较大旺族。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国富民强,里松境内,建宗祠,修族谱,修祖坟等敬敬宗際祖已蔚然成风,因诸多历史原因,致我族仍处于滞后状态。人有祖,水有源。饮水思源,不忘祖宗乃是人之常情,撰修族谱,追本嗍源,尊祖笃亲,承先启后,兴族衍脉,志立氏林,推进文明,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继承发扬祖辈优良族风,睦邻和谐丶尊老爱幼丶勤奋仕耕、乃为我族发扬光大之宗旨。经我族事代表大会商定,推荐由庆彬、绍军、绍崇、。等几位族员为纂修第三次谱文编审组。分管负责溯祖、走访、登谱、姓史、族史、派字、谱糸、墓铭、史料收集、筹资等工作。经合族支持与谱员努力,继十三世裔孙炳杰、炳俊第一次初谱、二十世裔孙庆旺、庆辉第二次修谱的基础上,费时三年,终将第三次修谱工作圆满完成,现分发各房族员珍存,以便后裔续修提供史料之用。二,辈字管理辈字排行是合族脉线,是我族团结延脉的标志。经族事大会议决通过,对辈字排序谱诗管理作如下规定:修谱前派字诗曰:朝、上、龙、(石)翁、炳、(贤)文、正,显、高、宋、家、庆、绍、(瑞)启。第一次修谱派字诗曰;东、方、红、日、升,祖、国、永、光、明。另有曰:东方红材料振国延德章喜富贵祥增进钦普彦元皓美昱阳求达乐丞(有待斟酌)第三次修谱派字诗曰:远、古、喾、裔、武、略、强,浩、宇、天、水、环、中、华。注:派字诗经族事会通过确定后,今后排辈一律按此诗顺序排行字辈,不得擅自更改,同时还规定:(1) ,全族不分男女,凡属在年月日后出生的人,一律按二次修谱诗“东”“方”派字次序排辈起名,不许另起排辈派字。(2) ,在未规定前起名有违派辈字的,能改则改,不能更改者,族谱世系名则按照谱派字登谱,如:原“瑞”字按“绍”字登谱。(3) ,族内女性继承父母赵姓的,按谱派字登谱:招赘婿者,生第一孩要继承赵姓,有二、三孩者,不少于一孩继承赵姓。三,序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本远古始祖为瑶赵,名曰赵才昌,属赵姓主支族之一。公元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中华远古文明得到甚大继承和发展。但在本族中却有人曾忘本呼出忘祖忘族丶侮辱瑶人之语:其次也有一些私念过重,对族内公事漠视消极处事。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国有族,人有祖,这是恒古不变之现实。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瑶赵(偕音“瑶勉”),自帝喾之婿子孙受封受姓至今,已逾178世代,合4440多年时光。过去半世纪前,瑶“勉”历代隐居深山,过着“刀耕火种,吃了一山过一山”的生活方式,世代一困苦二无安三无文四无谱。现我等参阅史料和瑶族过山榜、评王券牒,以及中祖赵瑞封前3620多年断谱简况和瑞封公后两代至千家垌逃难后到本支族一世始祖简况,为瑶谱留下作参史。人生易老天难老,时不我待。应崇尚合族精神,为族内作些实事。为此,我等作为裔孙,不辞耗时十年之苦,走访湘桂瑶赵-大源冲成田支族和其他瑶赵支族:收集相关史料和谱况。终因旷代年久,未能如愿完成溯祖接系。现谨将间接续之族祖丶迁徒丶衍史等纂编于谱内,有望后辈智者续横联纵溯,使之更加完善为勉。第三次修谱编委本支二十一世裔孙:绍军、绍崇修编公元二0一四年月日四,续修族谱例言一,本族先祖从湖南江永县千家垌逃难出来后迁徒到江华县大圩大源冲,定居大源冲尾竹排寨,(近代一至八世祖不知先祖名讳和族情)一世祖前至中祖赵瑞封,也约失传七世代。为延续族史,现将调查史料整理成初谱,有待后辈继续外调充实完善。二,从九世祖始以来,尚未形成系统谱史,现依祖辈名讳和生殁时间及世代婚生规律,对照巜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推算出祖辈生殁和迁居地时间。以陈氏祖婆族谱和族内留存契约、分关、合同等为依据,力求准确述之。三,祖辈凡有墓铭的,均抄录在谱,无碑或缺铭的,则注明墓址坐向方位,以便裔孙祭祀。四,对族内历代发生的名人轶事作于简述,以鼓励后裔再接再厉,发扬光大。五,为今后更好地与瑶赵邻亲联谊,谱内介绍历史记载等有关情况:(历代确认契约、合同和祖物、史料、外族谱,持有者,一并注明出处)。六,在十九世纪由庆旺、庆辉两公主持二次修谱的基础上,以辈字管理续登后至今各世系名讳和有关项目情况(含出族、外局)。女性、招婿等,依男女平等原则登谱。七,族内重修祖坟,建宗祠,修族谱等项目,凡集资或资助达50元以上者均列表存谱。八,对旧谱过于神化的情节或欠科学伦理的传说加以修辞更改。五,赵氏源流和本支湘系族史赵姓在庞大的姓氏体系中,与其他姓氏一样,都有一部经血缘氏族起源丶演变分支丶迁徒丶繁衍丶悲欢丶聚散丶开基丶创业丶谋求发展的宗族发展史。据1990年统计,全国十大姓氏中,赵姓人口逾5000多万,排列第七位,加上赵奢后裔马姓和其他赵性分支,人口约达8600万。赵姓血缘祖先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与太昊伏羲氏同属东夷族华胥氏部落,以“燕一凤”为部落崇拜图腾标志。据赵一书所述,少昊之女名女修,下传第十三代裔孙名造父,是西周著名驭马驾车能手,受幸于周穆王,曾献良马8匹配御車八辆驾车与王西行昆侖见西王母,突报练卅徐偃王谋反,遂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返宫,使周穆王得以平叛而获功,被皇赐赵城为邑。其后代逐以封邑地为姓而得受姓,尊造父为赵受姓始祖其后裔为以汉族为主的赵姓主支世系。瑶族赵姓世系,比汉赵受姓时间约早10个世代,其血缘祖先同为少昊金天氏,是另一赵姓主支之一。依据100多本古籍纂写而成的中国古代神话演义和瑶族过山榜丶评皇卷谍所述;少昊金天氏之孙,五帝之一,名帝喾,其第四妃常仪之女,一次携宠爱龙犬随帝喾南巡到云阳诸候周(处于现湖南茶陵)时,遭遇高王聚众谋反。只带500人卫士的帝喾,情急之下,许以能退高王者,配帝女为婚和奖以帛财。此时无人敢于领命,只见晓得人话的龙犬跳跃不停,其持大卫士盘瓠知犬要为主人解围之意,逐一同奔往高王聚众谋反营地,盘瓠则潜待在外。高王见龙犬弃主来投,视其为获运吉祥,同众喝酒摆宴,一连三日欢庆。待麻痺与犬伴宿一处的高王酒醉熟睡之时,龙犬突向高王颈部咬杀,而后口叼首级潜出与盘瓠一同奔回评王的帝喾处.拂晓后,众见高王帐内惨状,即作猢狲群四散而逃.帝见高王被杀,知不能反悔,就按前旨嘉奖,应帝女与盘瓠完婚.(注;本文记载犬配人女为妻,有违人伦之道.古时图腾崇拜传说有其发生,流传背景,谱改之,以示我”瑶勉”皇子裔孙身世尊严。帝女与盘瓠完婚后,在封地会稽山生活了二十多年,生育了六子六女。时值帝与妃思女心切,旨令帝女与盘瓠回宫省亲。夫妇俩随携长成子女一同回宫.帝及妃全家得见帝婿及十二个顽皮孙子孙女,酸楚怜悯之余大喜过望。逐畄宫给予教练训化,并将十二个外孙封官加诰丶配婚赐姓。后终因猎习野性难改,获赐封后仍回归封地会稽山一带立业发展.帝喾赐姓年代,各姓氏含赵姓己在民间部落早已有分布。十二姓古始祖为盘瓠瑶族赵姓古始祖为帝喾八婿赵才昌,其余十一姓古始祖为:盘启龙沈贤成丶黄文敬丶李思安丶邓连安丶周文旺丶胡进盛丶郑广道、冯敬宗丶雷元祥、蒋朝旺。以盘瑶(过山瑶)为主的瑶族十二姓之谱和持依评皇卷谍(过山榜)来防侵护身的历史,瑶族是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族性特征之一。有关盘瓠神话最早见于晋时搜神记和后汉书。现存过山谍一份,早于隋代三年,并有历朝换发谍文记录。反思,这也是历朝对少数民族羁縻招抚之策所需的。从帝喾年代到瑶族过山榜有文字留存记载年代即南宋理宗赵昀皇帝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赵瑞封过洞庭湖小南渡,迁徒居林子村始,时逾3600多个春秋,瑶赵约传世系144代。这漫长时段,因无谱文记载考证,已无法按世系追宗溯源了。关于从赵瑞封年代到本支族八世祖前这中段情况,从赵瑞封携家人坐船过洞庭湖小南渡。迁居林子村,即公元1262年(南宋景定三年)始,到本支族八世祖,约公元1597年,约有335年,约传15世纪,其中,一世祖之父前到赵瑞封本代,有七世系。赵瑞封大妻生下宗海、宗先、宗安,小妻生下宗县。据瑶族过山榜、赵书和有世系可查的湖南营山荆竹乡新寨村赵贵宝提供的十二姓瑶族分基来路总图,有世系传下的赵宗先,持金香炉,其后裔称大赵,赵宗县持银香炉,其后裔称小赵。宗先支前期有“志”辈5人,中期有“朝”辈4人,分支35人排朝、文、富、金、明、礼、通、才、兴、荣、登、进,连接上辈已延续到18世系,但仍未与赵瑞封宗头銜接。这支主要分布在湖南一带。宗县支第三代游迁到湖南江永大远乡,(即江永县千家垌),居住两代约43年。元朝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官府连派三次官员进垌追缴粮税,均被垌内十二姓“瑶勉”轮流招待。官府以为粮官被杀,便派兵进垌以抗粮谋反剿杀瑶民。盘宅妹出面以大旱灾情和过山榜为托词,请求都头刘明卿免征或缓交粮税,然而未果,之后刀兵相见。“瑶勉”终因寡不敌众,残遭血洗千家垌之祸。之前,十二姓瑶勉在坪石庙开会商议逃离千家垌,临走时将一只白牛角锯为12节 ,每姓保存一节,并发誓500年后,瑶民的后裔不管漂泊到天涯海角都要回千家垌团聚,于是次日(即农历3月19日)早晨各自逃离千家垌。从千家垌逃难出来至本支一世祖之父到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约有三代是避难游迁湖南大源冲周边大山一带。此时,正值元末明初换代和元末前公元1334年甲戎唐七瑶族起义战乱。赵瑞封也处于战乱时期,故所第七世裔孙人丁繁衍甚少,自本支一世始祖进入大源冲一带到七世祖定居大源冲冲尾竹排寨,历经200年间(八代)时间,据湖南江华大圩镇成田支族赵富旺拜访族老获悉,当年竹排寨共有六户人,李、邓姓各一户,赵姓四户,其中迁过里松两户(朝会、朝坤,本支族七世、八世两祖公,约公元1592年至公元1623年)在竹排寨居住约31年。为后裔提供溯源寻祖起见,今依据本支族已知裔孙生殁时间推算,并参照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将本支一世始祖至九世祖生殁时间推算如下:(一至八世祖讳名不详)一世始祖约生于公元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二世太祖约生于公元1441年(明正统六年)三世高祖约生于公元1467年(明咸化三年)四世曾祖约生于公元1493年(明弘治六年)五世祖约生于公元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六世祖约生于公元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七世祖约生于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故于公元1621年,50岁。八世祖约生于公元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故于公元1638年,41岁。九世祖:朝德,约生于公元1623年(明天启三年)故于公元1646年,23岁朝会,约生于公元1625年(明天启五年)故于公元1671年,46岁。朝君,约生于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故于公元1665年,37岁。六,本支族史本支族先祖在湘游迁居住为始,太、高、曾至八世祖,年代为1415年始至公元1623年,约居208年。公元1623年,八世祖翁婆辞别七世祖坟,由湘入桂,迁二十四都开山红明寨,定居四年间生下朝德、朝会公,而后发现大翁江与旁江汇合处龙苟坪,地理风水好,于是在公元1627年,翁婆携两幼儿迁下龙苟坪建隼架木屋居住,然后垦荒开田造地、以种养兼打猎谋生,翌年,即1628年朝君出生,此时家人5口,生活基本稳定,在龙苟坪居住12年后,公元1638年八世祖病故,享年41岁,葬于红明下大窝横路旁,墓地坐西南向东北,立无字大石碑。时值明末清初战乱年代,常有匪患出没打家劫舍,翁婆母子俩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凡事以忍处世。与大黎、大窝、红明当地乡邻和睦相处,交往密切,威望颇高。每逢年节都召集乡亲在龙苟王庙祭神放炮。有一年的除夕晚,出现了惊喜的一幕,家里突然间陆陆续续来了九头大黄狗,翁婆认为兆运来矣,于是翁婆以诚相待,耐心照料。此事已在当地传为佳话。也为龙苟坪增加不少的民间色彩。公元1646年,朝德公23岁逝世,葬于大翁旁江中大岭龙颈峦头。公元1648年间,朝会公23岁与徐氏结婚。次年生下上营。某日,一个地理先生踏山路过龙苟坪,时值酷暑炎热,肚饥口渴,进屋找茶解渴,翁婆便用米粥招待,不知被上营等几个孩提看见,便戏笑地理先生是“狗粥先生”(农家煮的粥都是人畜共用),不知这先生胸怀狭窄,顿生诡计。图谋报复。于是对朝会、朝君公面前大吹风水屋场如何是好,若能再改变一下,便会更好,一是要砍断横跨旁江口两岸的一条大龟藤,说是藤冲家门不利,二是朝德公坟地要迁下山脚用埕再葬,说什么血葬时无棺木而且岭高风煞大,朝会公不知是计便依先生所言操办。时年腊月,不幸的怪事发生了,看门守家的九头大黄狗悄然离家出走,不管如何叫唤,黄狗还是不愿回家,时年62岁的翁婆含泪追唤至开山大岭界头,不慎摔伤,冻死大岭界头。而后葬于红明寨两岐山嘴,立下无字小碑。后人将老太婆称为寒婆,所葬墓地叫“寒婆界”,并立有祀神石,还在坟下建了一个“孤灵庙”(孤寒之意)以铭记。此事在湖南大源冲一带瑶赵支族广为流传,据湖南大源冲老人邓福元上辈传说,当年迁坟捡骸骨时,其骸骨布满红菌丝,好风水泄气,惜也!在龙苟坪祖地约居住30年,由于风水泄气,家境逐渐破败。之后听信兄弟朝坤谏言,于是在公元1657年间,朝会携徐氏及上营与朝君弟辞别故土,迁往里松苟旺冲朝坤屋旁建房,居住3年,时值大翁山匪窝骚乱,深山尚无定主,朝会公于是“插草为标”,将百二大冲多处山场划地为营,实行刀耕火种,打猎为主维持生计。同时注重勤俭节约,积攒钱粮,购买田地。从此,居住环境与生活有所改善,温饱有余。之后,1660年又外迁虎羊山田面居住,次年朝君公与李氏完婚。由于家境尚可,自给有余,朝会公尚来以德行善,还在路边搭棚煮粥无偿给过路人充饥解渴,还在小源冲路口红泥庙周边购置了一些田地。公元1665年,朝君37岁因病早逝,葬在虎羊山中心歧。在虎羊山住了6年后,朝会夫妇、第媳李氏、以及上营举家迁至二甲红泥寨,又建了泥土房居住5年。(此地处大桶、小源冲;两岔路口,立有红泥庙一座,江边有记名大石)。康熙十年(即1671年),朝会公因劳累过度,46岁病逝,葬在老屋田凹中心歧,(后移虎羊山应亮田肚)时年上营年方22岁。两年后,李氏36岁又去世,葬于小源大桶路口。朝德、朝君公两夫妇虽无后传,但为赵氏支族还是创立了稳定的基业。公元1676年,上营27岁与林氏结婚,次年石庆出世。上营夫妇在母徐氏扶持下,继承父志,艰苦创业,农耕之余,上山打猎、採些木材加工农具出卖来维持生活。徐氏在红泥寨居住了12年,于公元1678年间去逝,享年47岁,葬于老屋田凹茶子窝。石庆因故一辈未婚,也无后传,但他却是一个勤恳劳作,积德厚道之人,公元1761年以族老之名购置了大桶香粉山山场、田地约四十余亩。翌年因病而逝,享年84岁高龄。前辈将他与朝会公(两翁孙)合葬于虎羊山应亮田肚,得到全族后裔同祭祀。龙奇生于公元1679年,24岁与覃氏结婚,次年,翁保出世,公元1710年上营公61岁逝,葬大桶香粉岭界嘴。四年后林氏又故,享年60岁,葬于石台界。翁保与韦氏联婚,其膝下生有炳杰(贤序)、炳俊(贤庆)两兄弟。时值红泥寨兴旺时期,我族家大业大,与外交往甚广,此时年方30的贤序与粤东嘉应州龙衙人(梅州隆文区)称为眷弟的李文成,为我族翁保公资人韦氏,在清面大湾塘合宝金鸡岭嘴,点送一处风水宝地,并亲拟碑铭,碑文刻曰:“游里松与赵子贤序交厚”,同时还刻上文壁、文琏等字样。此事可见我族当时名望非同一般。公元1761年冬,贤序、贤庆两兄弟与罗家寨首富陈天久交往密切,并时常商讨族谱编写事宜,同时参照陈氏族谱格式和内容,首次撰写了本族谱版本,为本族排辈派诗为:“朝上龙翁炳文正,显高宋家庆绍启”。共排十四世系。从九世祖另起始为一世祖,世系名登至太世“文”辈。此后依次上谱至“家”辈。然而,谱本留存至“庆”字辈时已面目全非,破碎腐烂,无法辨认了。公元1744年,炳杰(贤序)19岁与蒋氏结婚,公元1746年生文壁,炳俊18岁结婚,之妻贤氏,其膝传下文琏。据大桶石木冲文琏公墓铭:(琏公生于乾隆十三年戉辰岁十月初十日,殁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九月十四日申时,故年33岁)英年早逝,惜也!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龙奇公74岁故,葬于虎羊山中心歧。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翁保公69岁故,葬于山虎田冲中心歧。乾隆中期,居住在红泥寨的上、龙、翁、炳四代经过百年艰苦创业,家庭人口已达13人,建起砖瓦房四大间,购置水田40余亩,家业相当一方财主,文壁、文琏两兄弟天资聪明,英俊优秀,勤恳诚实、赢得众人赞扬。加上父辈与罗家寨富翁陈天文交往密切,又经常住其家和送些山货,因此与元康、元广两兄弟结成挚友。文壁、文琏与天久两女也结下难以割舍情缘。陈天久夫妇考虑男女双方交往了多年,又是大龄青年,拆散感情谈何容易,加上其二女迫切要与文壁、文琏结婚,因此陈氏夫妇迫于无奈,力排众议,不再嫌弃文壁、文琏是瑶人,同意了此门婚事,还赠送其二女丰厚的嫁妆,并划拨(一块马栏房地)建起了一厅两房一厨,于是先后在两年冬为文壁、文琏俩兄弟俩操办了婚事。(赵姓俩兄弟娶陈氏姐妹俩)公元17781780年间,正儒、正美、正仁相继问世,几年间,赵氏家业兴旺发达,喜事连续不断,丁财两旺。然而,却好景不长,文琏公不幸得了不治之症,丢下三岁的正美不辞而别。公元1782年,文壁公买下罗家陆姓旧房,又另起了一间厅房后,由正美母陈氏主持分家立灶,请先生择日另立大门向东。公元1797年间,文壁公51岁那年,又在陈天久菜园地另起厅房,大门向东,此后,正儒、正仁两兄弟分家各立家业。文琏公之妻陈氏含辛茹苦抚养儿子长大成人,正美24岁时与陆氏结婚,并先后生下显辉、显瑜。其妾王氏生下显才。正儒公妻陈氏生下显庠,一妾严氏生下显广,二妾甘氏生下显宽、显寿。正仁公之妻钟氏无生育,妾氏生下显治、显明。一,关于瑶变汉问题说明:本支族自从“宋”字辈起逐渐演变为汉族化,这是100多年(五至六代)的事,先是语言方面逐渐改口为汉族的本地话有一个过渡阶段,其次是生活风俗习惯也同汉人一样。这些生活方式转变的原因:一是移居到罗家寨后,随岳家入俗,顺应天时地利地利人和,平时几乎都是同汉人打交道,向他们学习一些生活、生产经验,所以瑶话就忽视或者少讲了。不过,这也是本族社会历史的进化,是先祖明智的选择,是推进文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发展的聪明举措。二是我族始终没有改变民族。1951年,在赵文汉、邓元卿两人主持下,培才瑶赵支族纳入新华瑶族自治乡管辖。始终以“瑶勉”自称,自从共产党执政以来,我瑶族受益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恩惠,这是永远不能忘本的,为恢复名副其实的瑶“勉”特征,今后应提倡注重搞好瑶族旁亲之族关系,做到自尊自爱,多学讲瑶话,改变县民委和瑶胞对我支族的偏见。二,本支族史特别需要补充说明的一个问题:由于一谱已经失传,二谱未见叙述,三谱方补述,疑问在所难免,对文琏文、壁俩公婚生殁及居地历史,本族裔孙绍军经过走访罗家寨十九世陈氏裔孙陈光久族老获悉:陈族“文”辈祖婆史料证实:其分支祖公陈元广与陈元康是亲兄弟,均是陈天久之子,据说:自他族往上200年以前未有姑婆嫁给赵族祖辈。嫁给赵家祖辈的是元康、元广姐妹。元康之子京典,之后传下有德至第三代曾孙凤辈”百万家财,已衰败到底,后裔不知去向。(注:我族文琏房留存有百年前陈凤捷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公元1843年亲笔写的“断卖祖遗屋脚石灰条给赵显瑜起挖契约,元康、元广与正儒的父辈文琏、文壁是同龄人。(庆彬公曾见过培才学校寺观大铁钟铭文刻有元康捐银6两,正儒、正仁、正美各捐银3两)。文琏、正美父子生殁时间有墓铭可证,证实文琏属大龄(30岁)晚婚青为何到罗家寨居住?据传,有一支唱戏的陆氏游民,(后裔已不在里松)其祖坟在大桶香粉界峦顶下葬,葬毕次晨,红泥寨出现犬不叫,鸡不鸣的怪事,后来听黄田先生指点用石头在其墓碑前捶击三下方解其怪。因而认为红泥寨风水已损无奈才外迁至罗家寨,这也是外迁罗家寨原因之一,迁移时间为翁保公故后的第三年。即公元1776年冬月。迁居罗家寨后,正儒三兄弟各分建厅屋各一间,他们各自成家立业,时值清嘉庆初期,我族正处兴盛中期,祖宗蒸尝田分关参与人有:显宽、显寿、高昌、高荣、高超、高兴、显瑜、显才、高峻。人口将近30人,水田一百余亩,山场三千多亩。公元1843年,显辉33岁病故操办丧事后,第二天正美三房因显辉子高峻早逝、显瑜、显才两房均分家产。当时由陆氏主持订立分关书,其中显才分得十一处水田,四处山场。显才公下传高朝、高杨。至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家人男丁“宋”辈5人,居住环境出现拥挤,此后各房先后外迁建房居住,先是高朝迁到红泥冲口香花田安家,其子宋经生下5子,下传4个“家”辈,至“庆”辈达12人。高杨下传“宋”辈4人,宋科外迁至寺观庙旁建房居住。宋庆、宋佑、宋廷外迁至苟龙凹安家。正儒子显寿下传高发,高发下传宋瑾、宋瑜,宋瑜下传家修,因财丁不利,外迁至寺观寨。宋源下传家珍,后传庆炤、庆芳、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