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王菊莲本文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12年提问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提的问题太大,造成冷场。如肾脏的结构如何?一滴血在人的全身流动一圈需要多少时间?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真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题问得不着边际,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那么,如何提问才是最有效的?这仍然是一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 如何界定有效提问?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判断有效提问的标准一是看问题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二是问题有方向性,即有明确的目标,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三是问题有启发性,即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思考。二、 有效提问的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进行有效提问。建构主义者发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Scaffolding的原意为“脚手架”,支架式教学就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改提供给学生的支持的内容和形式,以最好地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同时提倡情景、协作、对话。因此,通过提问,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案例片段: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课时,先展示视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角马、羚羊悠闲而又警觉的在吃草,老远的山丘上,一只金钱豹远远的观察着形势,寻找着捕食的机会,老鹰在天空中盘旋着。学生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设问:你观察到短片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发言。再问 这些生物若要能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得有草,有食物等等。显然学生说的不全面,教师继续引导:生物光吃不喝能活下去吗?提醒学生意识到生物也离不开水等非生物条件。再问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若草原上没有水会造成什么后果?学生一一回答以上问题:没有水,会引起旱灾,草会干枯,角马、羚羊等食草动物缺少水和食物会渴死、饿死一部分,猎豹、狮子也会渴死、饿死一部分,草原上的动物逼迫离开这个地方,迁徙到别处去。教师总结性设问:以上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学生:说明生物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生物的生活依赖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通过以上提问创设情景,提供事实,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提炼和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像这样,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如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个地球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这样以问题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互动,积极参与教学,建立概念,概念便不再抽象、生硬,不但降低了概念教学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就像彼得克莱恩在天天天才中所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二)、针对教学目标,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提问教师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案例片段:苏教版七年级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并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重点是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针对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路边、花园、草坪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小草和参天大树,那么,你认为小草和树木有生命吗?人类是否应该关爱小草?以此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珍爱生命的意识。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引出生物的概念。像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各种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使是小草也有生命,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我们也要爱护它。生物种类繁多,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学生看课文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生活中,你见过的生物有哪些? 你认识课文中P4图1-1中的这些生物吗?学生四人一组,在每张生物图片下的蓝色方块处写出该生物的名称,在黄色方块处填写另一种与该种生物相类似的生物的名称。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的结果。图1-1中哪些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你还知道哪些生物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在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里,生命现象错综复杂,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各种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性呢?自己阅读课文p5后请你举例说明。由于学生对生物的结构还不了解,所以关于“生物有一定的结构”这一特征需教师协助举例外,其余特征学生都可在问题的引领下举一反三,灵活的理解和应用。如:你能举例说明生物有生长现象吗?学生有的说像自己从婴儿不断长大成青少年,小树能长成参天大树,蝌蚪长大成青蛙,小鸡长成大鸡等等。教师总结:不管动物还是植物甚至微生物,都能够由小长大,体现出生物的生长现象这一特征。再问学生: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什么才能正常的生长?生物体内的废物长期积累在体内会如何?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举例说明生物离不开食物提供的能量,并要及时排出废物。教师再引导设问:尽管生物个体的寿命有限,为什么大部分生物不会绝种呢?生物对外界如何及时作出反应趋利避害的?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生物如何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对生存的环境有影响吗?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在举例子的过程中理解了生物的这些共同特征,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最后举出许多事物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生物,并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如:机器人、雨花石、石笋、小麦苗、树叶、蘑菇、桌子、流感病毒、电灯都是生物吗?为什么?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及时补充解决。总之,所提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内容,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搭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延伸,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三)、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提问。1、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维果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运用莫过于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在他去世20年之后受到各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而享誉世界,维果茨基的思想也由此受到苏俄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推崇。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其主要观点如下:(1)两种发展水平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首先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的做出来。”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年6月第一版 书号7057012第14页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维果茨基心理学研究选集第227页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图一最近发展区是个隐喻性的概念,其思想蕴含是模糊的。我们可以用图示来形象地说明,图1所示,坐标轴的方向表示思维水平的层次,区间O,A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间A,B就是该生之最近发展区。当要解决的问题处于O,A间时,他可以独立解决;当问题处于A,B范围时,他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当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在B以远,则即使有帮助,该生也不能解决这问题。从坐标轴上看,我们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AB的移动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移动,使得原本处于最近发展区里的问题,被置于现有发展水平(区)里。在实际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时要考虑三个问题:(1)最近发展区指可能的发展水平而非实际的发展水平,那么可能发展区用什么来界定?(2)不同学科的最近发展区如何界定?(3)学生实际水平存在个别差异,如何认定他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进行适当的辅导?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4)如何设问才能更符合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2、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提问的实践,有效提问有启发性、针对性。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年6月第一版 书号7057012第14页我的理解是如果所提问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太大,即超过了最近发展区,既使教师引导协助,学生也无法理解和完成这一问题。所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应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基本技能为前提,适合学生的实际,提问也应把握难度,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O,A区间,但不能超过最近发展区A,B区间。如何做到这一点?得从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针对性的提问、有启发性的提问。 如在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内容时,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状态、重要性都具有一定的常识,以此为基础设问:血液为什么呈红色?你受伤为什么会流血?伤口小的话会自动止血,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人一次失血过多会危及生命?血液组成成分到底是什么?血液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结合血液分层实验的现象观察和显微镜下的血涂片的观察以及课文相关内容的阅读,学生恍然大悟血液的组成成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观察血浆的成分饼状图,学生就知道了血浆的成分。结合视频展示血液在血管内奔流的情景,想象血浆流动时带动了血液中的那些物质流动,容易理解血液的运输功能。结合视频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情景,明确白细胞的重要作用,展示血小板止血的模拟动画,理解止血的原因。将血液成分的学习和功能相结合,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血液为什么对生命活动如此重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粘稠的液体,明白为什么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