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日期:2011-04-19 来源:锡市信息办 作者:字体: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稿关闭“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巩固发展基础,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市进程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有效实施锡林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 立足科学发展,促进富民强市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大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趋于优化。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0.89亿元增加到143.4亿元,年均增长20.8%,由2005年的全区旗县市区第26位上升至第24位。三次产业结构由6.8:64.2:29演进为4.7:66.1:29.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7.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4%增加到32.6%,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6.4%,由2005年的全区旗县市区第38位上升至第16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4倍,年均增长21%;综合竞争力由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38位前移至24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实施“两转双赢”,累计转移牧民1.35万人。牧业年度牲畜头数由2005年的151万头只压减到107万头只,大畜比重、良改比重分别提高了3.4、1.2个百分点,设施农业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26%提高到58%,农牧业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两项制度”深入实施,实施春季休牧1726万亩、划区轮牧328万亩,阶段性禁牧项目区占草原面积的17%,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85万亩,新增围封草场800万亩,草原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胜利矿区各煤炭企业投入环保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绿化157万平方米;搬迁市区煤站51家,关闭储煤场1家,露天矿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全面加强公路、铁路、电力、水利和市政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8亿元,年均增长32%。完成高等级运煤专用线、省道307一级公路基础工程,开工建设国道207高速公路,新建乡村公路598公里;建成锡林浩特至多伦铁路复线、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锡林浩特段和神华西一号、大唐东二号铁路专用线,启动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铁路建设;新建扩建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97万千伏安;完成农网改造投资5300万元,新建35千伏输电线路57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486公里,53%的牧户接通了网电;建成工业供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给水扩建、小孤山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着力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完善城市聚集要素功能,累计投入44.2亿元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期间的5.7倍。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旧城改造统筹并进,功能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3.4平方公里拓展到37.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净增5.2万人,城镇化率由85.9%提高到90.5%;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4平方米;建设公园广场绿地16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5平方米;推进供热、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铺设“三水”管线291公里,集中供热面积由2005年的260万平方米扩大到840万平方米,居民用水日供水能力从2万立方米提高到5万立方米,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57%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街景改造和夜景亮化工程,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地区特色日益显现;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启动数字化管理工程,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净增1倍,达到18330元年,年均增长15%;牧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净增1.3倍,达到9587元,年均增长18.3%,其中非农非牧收入占比由20.5%提高到37.8%。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均达到56.6%。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基本解决了多年来中小学校班容量过大问题;聘任中小学校长20名,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中小学教师350人,师资队伍建设效果明显;不断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做好宗教工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十一五”实际2010年年均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0.8923.0 143.420.82 第一产业(亿元)3.447.0 6.86.43 第二产业(亿元)32.6823.0 94.823.14 工 业(亿元)27.1222.0 82.8235 建筑业(亿元)5.5628.0 1222.16 第三产业(亿元)14.7725.5 41.820.37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6.5923.521.226.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1.1624.2130.6269城镇登记失业率(%)4.24.53.38-4.2510总人口(万人)16.562525.28.7611城镇化率(%)85.990以内90.54.612牧民人均纯收入(元)414519.3958718.3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120.520.2183301514草原植被盖度(%)304616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26.3注: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二、发展优势我市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资源富集。可利用草场2068万亩,为典型的天然牧场。煤炭探明储量350亿吨,其中胜利煤田已列入国家大型煤电一体化基地。石油探明储量2亿吨。锗探明金属量3657吨,占全国储量的70%,占世界储量38%。铬探明金属量137万吨,居全国第三。钼探明金属量17万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能品位好,风场40米高度平均风速为7.2米/秒, 风功率密度为448瓦/平方米,70米高度平均风速为8.9米/秒,风功率密度为663瓦/平方米,年有效发电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35.9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800小时以上,太阳能资源属二类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3.5亿立方米,年可供水量40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0年达到5835万立方米。区位优越。锡林浩特市地处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处,市区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为460公里,与首府呼和浩特市直线距离为470公里,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直线距离为620公里,能有效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北临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陆路口岸,距离分别为340公里和338公里,可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放射状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建成9条通往华北、东北及出海口和自治区西部地区、蒙古国的高等级公路运输快速通道;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10条铁路通道,将使我市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疆达海,承接华北东北、沟通中蒙俄的祖国北疆重要的综合铁路交通枢纽;航运能力进一步增强,4C级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机,直达北京、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时开通至广州和大连的航班,具备了向其它国内大中城市延伸能力。三、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一个能够加快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时期,国内能源、原材料需求依然旺盛,为我市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了市场保障;二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支持内蒙古发展政策措施即将出台,自治区确定我市为自治区级重点开发区,将为我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契机;三是自治区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鼓励东部盟市与东北地区和盟市间开展合作,同时随着通往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口岸的路网不断完善,为我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四是锡林郭勒盟煤电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即将启动以及在建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投产,公路、铁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的投资效应将在“十二五”集中释放,为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五是经过几届班子的不懈努力和转型实践,全市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锻炼出一支素质较高的各方面人才队伍,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工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多,形成和延伸产业链条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不够,规模和服务能力不足,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带动还未形成,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尚在探索阶段,牧民增收渠道单一,牧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仍然脆弱,草场退化压力较大,城市周边露天矿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艰巨;土地使用结构有待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有待加大;城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公共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继续发挥优势,抓住发展机遇,解决好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二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我市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草原特色旅游胜地、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民族风情浓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吸引人们旅游在锡林、读书在锡林、居住在锡林、创业在锡林的宜居之地、草原明珠。我市“十二五”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富民强市的根本途径,作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提升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大力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创造条件使城乡各族群众融入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使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使更多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富民与强市的统一。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在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并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发展的能力,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求实创新精神推进各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互利共赢中构筑发展新优势。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当前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盟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盟的比重稳步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各旗县市区中位次前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经营方式转变步伐,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进程。加快建设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矿产品采选等传统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项目,提升新兴产业产值比重及拉动作用。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到31%和6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65.9:31。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区旗县市区位次前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非农非牧收入占比由37.8%提高到4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总人口达到303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新牧区建设明显加快,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大宗工业品运输通道更加畅通。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外送能力明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生产和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自治区和盟里对我市的要求,草原生态功能得到强化,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0%以上。社会建设逐步加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高于盟里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三项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改革开放取得实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执行力、公信度、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完善精神文明长效机制,各个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专栏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43.433018.1预期性 第一产业6.810.38.7预期性 第二产业94.8217.718.1预期性 工 业82.8197.719预期性 建筑业122010.8预期性 第三产业41.810219.5预期性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21.26425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30.613402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0.3175.620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9.2311.8预期性服务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62653预期性城镇化率(%)90.5954.5预期性科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1000约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1954.9预期性资源环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自治区和盟级对我市的要求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达到自治区和盟级对我市的要求约束性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草原植被盖度(%)46504约束性人民生活全市总人口(万人)25.230-3535-39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3.423.60.18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324650009预期性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人1约束性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职工100、城镇居民91、新型牧区合作医疗98新农合99新农合1约束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现价商品房、城改)(套)1680712649-6约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期性牧民人均纯收入(元)9587202001预期性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 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第二章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全面推进“两转双赢”,以建立规范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增加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实施大型产业基地项目为重点,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和“两区一带”产业发展布局,以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契机,依托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以阶段性围封禁牧保护生态,发展现代观光型农牧业;以收缩集中调整结构,以转移转产富裕牧民,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优质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开拓高端消费市场。第一节 农牧业基础设施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型和避灾型农牧业,努力培育旅游观光农牧业。全面提升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农牧业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节水灌溉为主的牧区水利建设,实施高产饲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水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继续实施国家和自治区牧业机械、燃油、棚圈和草场围栏建设补贴政策。第二节 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特色畜牧业。依托自治区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和草原畜牧业生态示范牧场建设工程等,大力推行现代家庭牧场和联户经营模式,加快建设生态和工厂化示范牧场,提高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在牧区建设50个生态家庭牧场,在有条件地区建设20个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培育和发展旅游观光畜牧业,保护生态,增加收入;积极发展国有农牧场场部经济和苏木镇嘎查集体经济,壮大经济实力,保护地方优良品种。优化畜种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良种比重,提高牲畜个体产量和效益,坚持减羊增牛精养,全市牧业年度自然放牧的牲畜数量稳定在68万头只左右;推进黄牛改良,实现优质西门塔尔牛扩繁增量,提升良改比重和大畜比重;抓好以乌珠穆沁肉羊、荷斯坦奶牛和西门塔尔肉牛等为主的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奶牛、肉牛和肉羊良改比重分别达到100%、98.8%和99.8%以上。加快锡林浩特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实现新飞跃、新突破,丰富市民的菜篮子,逐步满足市场需求,把锡林浩特市打造成为锡盟北部重要农产品生产销售和集散地。蔬菜生产面积达到2万亩,其中新增菜田面积1万亩,蔬菜总产量1.5亿公斤以上,蔬菜品种进一步增加,蔬菜产品实现无公害绿色标准。专栏3:农牧业重点工程草原畜牧业生态示范牧场建设工程。建设50个草原生态牧场,每个畜牧业生产园区可饲养5千头只以上基础母畜,力争使草原牧区50%的基础母畜进入现代化牧场饲养。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在城郊或交通便利地区,以奶牛养殖和肉牛、肉羊育肥为重点,建设500头牛或5000只羊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到2015年,新增设施菜田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日光温室2600亩,塑料大棚5200亩,实现蔬菜自给有余。第三节 产业化经营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农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引进或培育乳、肉和皮革加工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形式,整合规范现有81个规模以上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加工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重点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基础条件好的国有农牧场为龙头,推进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养殖基地配套能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系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畜产品生产基地;规范草牧场经营权流转市场化机制,探索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发展模式,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高牧民组织化水平。加快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逐步完善合作组织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项目倾斜、本级财政和金融支持、政府引导等措施,采取草牧场、牲畜和基础设施入股等办法,在苏木镇(场)和嘎查(分场)重点发展以舍饲半舍饲养殖育肥为主的中型和小型合作组织;大型现代畜牧业繁育基地初具规模,中型现代畜牧业经营组织遍布所有嘎查,85%以上的牧户进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第四节 农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牧业科技、信息、安全和市场等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苏木镇牧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快良种繁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等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金农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及时发布包括畜产品价格、技术指导、气象等农牧民生产生活所需信息,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和饲料监督检测机构建设,提高生鲜乳肉检测能力,大力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生产企业全部纳入年监督检查范围,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第三章 依托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以建设国家重要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北方光电子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材料基地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扩总量与调结构并举,推动产业延伸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努力构筑以煤电油为基础,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一节 能源工业坚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打造大基地,努力构建“煤电油为基础,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区内外煤炭、电力市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工业体系,建成新型亿吨级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电力基地、一百万吨甲醇当量化工产品基地和二百万吨级油品基地。抓住国家启动锡林郭勒能源基地和特高压建设前期工作的有力机遇,加快推动全市煤电一体化进程,加快胜利、巴彦宝力格矿区各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保障神华胜利西一号露天矿、大唐胜利东二号露天矿、蒙东胜利西二号露天矿、蒙能胜利西三号露天矿、元和乌尤特矿井等项目产量逐年稳定增长,推动胜利、巴彦宝力格其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确保全市煤炭年产量突破1亿吨。加快大型燃煤坑口电站群建设,重点推动神华胜利、大唐胜利、华能巴彦宝力格、国电胜利等坑口高度节水电厂项目;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矿区周边矸石、煤泥等资源,适度推动建设工业园区和综合利用电源项目,火电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抓紧推动垃圾发电项目和太阳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具备建设条件。加强褐煤综合利用研究,支持和鼓励现有项目达产达效。加快发展褐煤提质项目,年干燥褐煤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继续推进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煤制甲醇和煤制二甲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培育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年产甲醇当量100万吨化工产品基地;加快推进褐煤低温热解清洁示范项目建设,煤制油产能达到100万吨;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年产量争取突破100万吨。第二节 矿产采选及建材工业提升矿产采选加工业水平。重点围绕铬铁、锗、钼等矿产资源,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大加工研发力度,推进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继续扩大锗、铬产能,提高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形成100吨锗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建成全国锗产品和铬产品生产基地;加大现有萤石资源整合力度,加快萤石资源采、选、加工一体化发展步伐;鼓励和推动各种形式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加大勘查力度,继续加快建设毛登钼矿和锌锡矿采选项目,加快白音锡勒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勘探开发力度,启动铷、铌、钽等稀有金属采选项目。加快建材产业发展。推动水泥等建材产业规模化生产,利用工业、城市废弃物积极开发新型建材及下游产品,支持建材园区内企业生产新型环保建材产品和市政、公路、铁路、水利等专用建材;优化建材产品种类和层次,支持彩钢、高档门窗、石材加工、木材加工等中小型建材企业提档升级。第三节 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强草原肉食品加工业。以牛羊肉为重点,以高端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调整肉类品质品种结构,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肉类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发展分割肉、低温保鲜肉、熟制品等,提高小包装肉类产品比重,提升皮革、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利用水平,形成4万吨肉类及其它副产品的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乳品加工业。继续加快奶源基地建设,鼓励支持地方乳品企业,进一步加强与伊利等国内乳品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乳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液体乳、配方乳粉、奶油、风味奶酪等产品,积极推动有机奶研发生产项目,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800吨。加快发展绒毛加工业。进一步扩大绒毛洗、梳能力,大力提高绒毛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引进管理先进、技术雄厚的纺织企业,大力发展服装、家居用品等类纺织产品;加快绒毛加工行业的优化升级,提高行业竞争力。第四节 非资源型产业以风机总装、煤机制造、汽车改装项目为重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矿山机械制造、风电配套设备制造、大型汽车组装、牧业机械制造和工业电器制造五个系列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配套产业,发展配套模具、关键零部件生产,提高风机、汽车产业等本地配套能力;积极引进LED节能灯饰材料制造和电子零部件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和扩大就业,不断发展壮大非资源型产业。第五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能源基地。突出发展风、光发电和煤的清洁利用。继续建设灰腾梁风电特许权项目,加快建设面向华北、东北送电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实现火电、风电大规模打捆外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启动1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煤的洁净利用,启动以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为主的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开展煤炭地下气化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二氧化碳捕捉封存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引进和应用;继续推动海水淡化一体化项目,发展煤化工-电力-海洋化工集群一体化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新型材料基地。重点发展光伏、稀有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加强光伏产业研发中心和锗硅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推进锗、硅、碳材料的研发。积极发展以硅、锗太阳能电池等为主的光伏产业,建设光学加工、非晶硅薄膜电池加工、半导体照明材料加工、锂电池等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引进开发石纤维、碳纤维等新材料项目。培育生物技术产业基地。依托我市及周围丰富的野生植物、中蒙药材、动物脏器资源,提高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功能,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生物企业,推进自主技术的产业化。积极培育生物及其医药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蒙药和生物疫苗,建设自治区生物产业基地和蒙药产业基地。第六节 建筑业积极引进竞争力强和资质等级高的建筑企业,入驻我市建立总部经济,参与地方建设,增强我市建筑企业发展活力,提高建筑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按照“扶优扶强、做专做精”的原则,对全市建筑企业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支持本土建筑企业申请增项资质,鼓励支持骨干建筑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资产规模大、管理先进、技术含量高的本土建筑企业集团;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企业信誉档案公示制度、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工程保险制度,及时采集建筑市场主体在建设中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向社会公布,限制和淘汰社会信誉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扰乱市场的企业,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加大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建造师培训、岗位人员、技能工鉴定培训;强化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招投标程序,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第七节 特色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人才和技术等要素集中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从保障用地需求、降低土地价格、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针对不同特色工业园区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实行分类指导和重点培育,集中培育打造好两个基地、四个园区建设,即: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德力格尔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工业园区、锗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突出特色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特色工业园区实现的工业产值占能源产业以外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以上。第四章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为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和普遍增收创造条件。加快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扶持引导政策,突出抓好草原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第一节 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以大草原、大雪原、特殊地质地貌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全力打造锡林郭勒核心生态旅游目的地、草原特色旅游胜地、草原避暑之城和全盟旅游集散地。围绕打造草原特色旅游胜地,科学利用草原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高水平开发,高档次建设的原则,积极引进1-2家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发建设高品位的旅游产业项目;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独特的草原生态环境,以及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打造锡市二连浩特蒙古国、锡市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东乌旗)蒙古国、锡市霍林河阿尔山东北三省、锡市华东五市、锡市赤峰锦州延吉韩国、锡市北京日本等六条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以锡林浩特市为结点的京津冀锡林浩特阿尔山东北地区的自驾游精品线路,力争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齐全的房车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大力培育蒙元文化、中国马都、国际游牧文化节等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和马文化内涵,尽快形成统一的旅游品牌效应;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全方位宣传全市旅游资源和开发投资环境,提高知名度,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的贸易洽谈会、旅游洽谈会、推介会,宣传旅游产品及投资政策;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持,出台旅游产品开发扶持政策,开发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等。第二节 现代物流业加快出市公路、铁路和航空通道建设,形成服务全盟、辐射周边盟市和环渤海地区、连接蒙古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以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培育2-3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名牌物流企业,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户以上;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化工、农畜产品和进出口产品等专业物流业,重点加快机械物流、新区生产生活物流、煤炭运输物流、巴彦宝力格综合物流等园区建设,推动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一体化运作;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建设进出口产品物流节点,加强农村牧区物资运输、仓储、配送、交易市场和信息发布等设施建设和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第三节 现代商贸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培育本土连锁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专卖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加快老商业街区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金融、商务、展销、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利用二连浩特和东乌旗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优势,完善国际商贸城功能。推动零、散、小专业市场资源整合,重点建设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和煤炭交易市场。大力推进三大建材装饰城和四大商贸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以额尔敦路现代时尚商业圈、新区高端商业圈、贝子庙民族特色产品商业圈等商业中心,加强大型商场、酒店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减少农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四节 文化产业以突出蒙元文化为目标,以传统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为重点,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继续打造国际旅游文化节、额尔敦敖包祭祀大典等知名节庆品牌,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中国马都”核心区建设,发挥马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带动作用。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行结构调整,推进一批品牌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企业,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民族乐团、管弦乐团和无伴奏合唱团等文艺演出团体,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五节 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区外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争取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开发证券、信托、期货、基金等新型金融产品,发展壮大本市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引导各类银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信用制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组建信用担保集团,充实资本、规范运作,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品种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保险业。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商业保险领域,加快险种创新,调整保险企业产品结构,不断增加保险业务品种,做大保险市场规模。积极发展涉农涉牧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三农三牧”的农牧业保险。积极引进保险机构,大力培育和加快发展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公估公司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规范业务经营。第六节 房地产业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房地产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和结构,调控好土地市场,争取将房价调控在较为合理的水平,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引进和培育高资质物业管理企业集团,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收费机制,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培育壮大房地产龙头企业,鼓励信誉好、实力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力争一级企业达到1户,二级企业达到2户。第七节 商务服务业积极打造自治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务服务中心。拓展和规范律师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标准认证和质量认证等鉴证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设立地区总部,努力发展总部经济。承办国际国内知名展会为重点,发展各类会展业。第八节 家庭服务业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重点培育和支持5-10家规模较大的家政服务公司,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社区服务网点,加快形成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卫生、文化体育、再生资源回收等社区服务网络。推广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每个社区改造一个标准化菜市场,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放心菜、放心肉等问题。加强社区自治,打造特色社区,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发展一批早餐配送中心和早餐网点。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草原明珠”品质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新牧区建设,着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牧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协调发展能力。第一节 城镇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加修编完善铁路、公路、电网、物流、工业园区、地下管网、马都等各类专业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有效衔接。进一步做好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充分发挥调控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新、老城区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划分工作生活空间,规划好社区、公共绿地和便民服务设施,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红线,合理确定用地规模,聚集全盟30%左右人口,把锡林浩特市建设成为30万以上人口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设计,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城市建设中,通过新建和改造,逐步形成民族风情浓郁、高品位的建筑风格,确定集中统一的具有温馨家园视觉美的城市色彩。处理好中心城区发展与工业园建设的关系,工业园区依托城市建设并为城市发展留足空间,科学定位功能分区,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逐步将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部分企业搬迁。完善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平房改造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做好城区内奶牛养殖户搬迁规划,解决“城中村”问题。做好苏木镇、国有农牧场所在地的规划,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把握城市建设阶段性特征,控制房地产和商业用地的节奏和规模,增加工业、教育、医疗、文化、旅游、金融和交通用地规模。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协同并进,加强道路、管网、硬化、绿化、亮化、供热等配套建设。重点实施街心广场绿化工程和植物园、锡林湖南湖两岸、敖包山公园、锡林广场、城市主要出入口以及住宅小区绿化工程。路灯安装设计突出新颖,争取做到一街一景。积极协调供热企业,加快锡林电厂二期230万千瓦供热机组、矸石电厂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确保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加快城市电网改造步伐,新建10KV线路27条、10KV主干线架空线路87.7公里、电缆线路14.73公里,改造10KV主干线架空线路14.6公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打破城市管理的部门分割,加强城市土地、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努力创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快捷地处置供水、供暖、供电等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镇。充分利用城市数字服务大厅等设施,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监控系统建设,建设数字锡林浩特。第二节 人口转移加快牧区人口转移。完善人口转移制度,实施鼓励进城优惠政策,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牧区人口控制在1万人以内。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吸引人才和技术工人,通过工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达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发展,使先进技术、高技能人才向城镇聚集。扩大城市环保、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岗位数量,提高进城牧民就业水平。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进城就业服务体系,实行统一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提高进城牧民就业管理水平。实行更加严格的草牧场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和政策,补偿资金优先解决被征地农牧民的就业、社保和住房问题。实施进城牧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保,提高进城牧民社会保障水平。第三节 新牧区建设完善牧区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措施,不断增加“三农三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牧区。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制定嘎查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国家水、电、路、气、房、通讯等项目和优美环境“六进农(牧)家”工程建设。合理划定城乡功能分区,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集约发展。逐步实现集中式供水及配套排水工程,全面解决牧区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的供电网络,加快风光互补工程建设,实现牧区通电基本覆盖。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洁净能源普及;实施游牧民定居等工程,鼓励统一建房,集中安置。加强牧区信息网络和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苏木镇建局、嘎查村建站的牧区信息服务网络。实施牧区清洁工程,建设牧区整洁的人居环境。继续实施新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实现行政嘎查通宽带,自然嘎查和交通沿线通讯信号基本覆盖,使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覆盖全部苏木镇(农牧场)和80%以上的嘎查(分场)。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文化、卫生和社保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建立城乡文化双向交流制度,继续实施文化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鼓励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牧区诊疗活动,建立城市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牧区制度。统筹管理城乡社会保险,全面实现农牧民医疗、养老和生育“三险”普及,转移进城牧民逐步实现“五险”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千方百计增加牧民收入。围绕产业发展加强就业岗位征集和就业培训,加大就业扶持和救助力度,鼓励牧民就业、创业,从事配套服务业,努力促进牧民转移就业、实现增收。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大力推进转移式、救助式和保障式扶贫,消除绝对贫困。落实惠牧政策,增加资源开发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第六章 坚持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