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学科特点,凸显媒体功能也谈计算机等现代教育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善假于物”的语文教学与计算机“联姻”,已是大势所趋,在各种赛课、观摩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关于计算机与语文教学的论文,更是数以万计,用google在互联网中搜索“计算机与语文教学”的中文简体网页,可以查到47万多相关结果。可以说,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文化介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研究它的规律,提高它的效益,理应成为我们的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使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的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计算机文化作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算机扮演的是学习、研究的工具,发挥着学习环境和学习对象的作用,由于后者将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一线教师而言存在着相对较大的难度,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第一层面的实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该说,两个层面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有其现实意义,问题是我们的大量研究,在关注计算机的同时,很少顾及语文本学科的特点,所谈多为放之各学科皆准的诸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等做法,导致研究成果缺少学科特色。本文拟从语文学科本身需要出发,从辅助教学的层面,提出几个当下语文教师最需要着力的结合点,以发挥媒体的最大作用。第一,利用计算机,开展主题式拓展阅读。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启示我们,语文学习要提高成效,就需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直接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计算机的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它的介入如同为学生提供了大型的资料库,作为语文教师,要形成这样一种自觉,那就是利用计算机引导学生开展各类主题式拓展阅读,从而突破教材限制,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养成语感,形成能力。如教学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师可以事先搜集关于“四一二大屠杀”的背景材料(包括图片记录和文字记录)以及郑振铎离别全文,通过课件把它们展示出来,显然要比印发纸质材料更俭省、更方便。同样,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让学生阅读他的书愤、阅读爱国诗人陆游、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艺术造诣,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计算机的资料库功能还包含着它可以提供各类图像、动画等,具有很强的情景模拟力,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应重视或者说更应充分利用的是计算机中存储、传输的文字材料,而不是以各类图视作品代替阅读。特级教师于漪认为,阅读是一项基于形象思维之上的抽象思维活动,如果长期简单地用上网、影像替代阅读,孩子会形成被动接受的思维方式,而且会造成推理、判断、概括等能力的衰退,导致思维的贫乏、单一。教师在把计算机引入课堂的时候,显然应该扬其所长,而力避其短。从一意义出发,我们要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是面对计算机的海量信息,如何以教学目标和教材设定为原点,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确定相应的阅读主题,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并对阅读活动提出合宜的指导意见等。有条件的教研组不妨在深入领会课标要求和教材设定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选编出一套校本电子教材供师生选用,这在厉行节约、严禁滥发材料的今天,意义犹彰。第二,利用计算机,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学科那样依赖生活经验和体验。阅读理解课文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谓批文入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不断观照自己生活、唤起并生发丰富多彩的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而联想和想象的基础则在丰富的表象积累上;至于写作表达,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也经常发现,人们阅读和习作的困难很多时候不在语言文字积累的不足,而是经验和体验的不足,导致无法理解或领悟不深。国学大师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中说到一定的阅历和年龄对诗词理解的影响时指出,也会有年幼的孩子能背诵杜甫秋兴八首,但是受理解力的限制、经验的限制,他们的诵读只能是在字面上滑,而不可能唤起情感,走入诗境,是无法体会“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哀”的意境的。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是他对这句格言理解的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无一不证明了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在经验世界和文本世界之间搭好过渡的桥梁,而这正是计算机的长处所在。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效可以使大量的生活信息通过声像形式进入课堂,以补充学生原生态生活的不足,丰富学生的间接经验,为学生“充实生活”打开另一扇门。同时,多媒体还可以把阅读或表达所需的相关场景复制出来,从而把学生带入相关的语境、意境中,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沟通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如我们在教学“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时,光靠词语解释显然很难让学生真正有所体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黄土色的脸膛,神情凝重而麻木,刀刻般的皱纹深深;父亲原型邓友仁一家的生活组照等,学生观看以后自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沧桑感,也就避免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当然,计算机创设情境,引进生活信息必须掌握好时机,我们认为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必须是学生已对文本形成了模糊的概念之后,用计算机展示的形象起到的是一个印证、修正的作用,整个过程应该是使文本印象清晰化、深刻化的过程,是阅读的延伸。教师还应着力引导学生调动、运用文本中提供的材料和语言来描述声像材料提供的场景,使他们在课堂内学过的知识得到有效的体现,进而逐步养成情感思维活动与语言表达保持同步这一习惯。第三,借助计算机,细腻学生的感受力。有人说,阅读的高境界,是一种心灵的颤栗和情感的共鸣,而目前我们看到的学生更多的却是只满足于对阅读对象大体意思的了解,满足于对课文进行贴标签式的解读,而很少能沉潜于课文之中,阅读的影响力、冲击力日渐式微。多媒体计算机擅长的声像展示能力,如果运用得当,则可略略弥补这一缺憾。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声像材料再现文本内容,形成对学生心灵的冲击,从而使文本内容转化为真切的形象活化于学生的头脑中,使他们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共鸣(当然,在内容选择时还要留有余地,防止过分坐实影响学生想象的做法)。如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黄继光的英勇形象,我们在学生读完勇堵枪眼一段后,通过计算机播放了这样一段录音:“战斗结束了,当我们几个卫生员打扫战场时,发现黄继光的遗体还是紧紧地趴在暗堡上,他的背部被敌人的机枪打出了一个碗口大的大洞,焦黑的肌肉都被带了出来,而他的双臂还是高高的举着,双手紧紧地扣在暗堡上。我们叫来了四个战士,大家费尽力气才把英雄的遗体从射击口移开,可是我们怎么也不能把他高举的双臂放下来。班长含着泪水说,用热水敷吧,于是,我们轮换着用热水不停地擦拭英雄的双臂,整整四天四夜之后,才把英雄的双臂放了下来,为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这段录音的内容根据英雄儿女中王兰的原型王清珍的日记整理,并请学校内擅长朗读的老师配音诵读,学生听了,无不感动。这时,老师又适时地出示了黄继光勇堵枪眼的油画插图,并配上了诗句:“你的胸膛,就是一堵胜利的墙!”让学生齐读,谈感受,应该说英雄的形象已经清晰地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英雄的气概也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为了引导学生静心研读课文,我们还可以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时通过大屏幕打出不分段落、不加标点的课文,抽学生读。而这也正是叶圣陶老曾经的设想。叶老曾经提出,“理想的办法,国文教本要有两本本子:一种是不分段落,不加标点的,供学生预习用;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的,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校勘。”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在预习阶段细究语言,而不只是关注情节内容,只在字面上滑。揣摩品味“细节”,是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的必经之路;描摹刻画细节,则更是展现感受力、表达力的标尺。而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生活的感悟往往是粗线条的,不精细的,对很多事物尤其是细节经常会有熟视无睹的现象。我们认为,通过计算机适当地对某些“细节”进行必要的定格放大、反复展现,可以给学生带来高峰体验,使他们变得更敏感。如我们在播放父亲油画时,把“父亲”的眼睛、“父亲”的双手定格放大,让学生从“父亲”不再清澈的双眼、布满皱纹和老茧的双手充分感受“饱经风霜”,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摹出来,把感受说出来,然后再完成主题作业“手”或“的眼神”,学生的体会自然深刻。计算机的再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当是写作指导。我们发现,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即使经历了却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是因为自然态生活信息虽然生动繁杂但往往缺乏典型性,且不具备再现性,学生往往只有“观”而不能“察”。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写作训练目标对学生的生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复原,增加信息的典型性,让学生反复观察,细致描述。例如我们在指导三年级习作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时,把学校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都摄录下来并经过适当的剪辑放在校园网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反复观察,这样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如一场比赛中双方的神情、动作,观众在各个阶段的反应;一个实验中,各个阶段的变化情状;一个事件中各个要素的具体状况等,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这个时候,我们再适当地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词语、语段,学生的表达就具体生动得多了。第四,利用计算机,提供各类语文范本。谁也不会否认,示范、模仿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一个语文老师善朗读,他的学生大多会爱朗读;一个语文老师善书法,他的学生中必定会有很多爱书法的。台湾金鼎奖畅销书作家、唯识心理学创建人郑石岩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有这样一段话:“考上台湾政大教育系,深为国语的表达能力所苦,不但话说不好,写的也不通顺,我很羞于自己的语文表达。后来,我下定决心,硬着头皮参加各种讨论会,努力阅读,写文章投稿,甚至连听新闻广播时,也跟着他念。到了大四要毕业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同学特别对我说:跟你同窗四年,我看着你从国语都说不好,到今天丰富的学识和口才,你是这四年中改变最大的一位。这句话是我毕业典礼中,所听到最令我高兴的恭维。”应该说郑石岩提升自己表达能力的路径就是切切实实的模仿和操练。计算机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可以成为一个向学生展示各种优秀的、原汁原味的语文作品的窗口。一个有心的教师,可以把儿童剧的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观剧找到口语交际的镜子;可以把精致的访谈节目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成功人士口吐莲花的睿智,从而激发锻炼口才的愿望;把诸如话说长江等电视专题片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解说词和画面的欣赏,感受那种澎湃的气势;可以把朗诵赛、演讲赛实况等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的魅力,感受有声语言的激情;可以把优秀的书法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爱上书法如此耳濡目染,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能学会语言,更能提升文化素养。此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计算辅助教学的一些软件,还可以提供类似于歌曲卡拉OK的方法,有选择地录入不同朗读风格的朗诵,配上或舒缓委婉,或急骤慷慨的音乐,并在屏幕画面上以醒目的颜色、线条和符号等变化,映衬出的诵读节奏,展开朗读的技巧指导,学生便能较好地把握吟诵的节奏,模仿那种字正腔圆的韵味,寻找那种艺术的享受。而把名家诵读的录音反复播放,甚至播放音乐家们以诗词为内容的独唱OK带,就可以更好地渲染、创设一种美妙的艺术氛围和情景,使学生们在强烈的艺术氛围中,或吟诵,或歌咏,自能深受感悟,深刻记忆。第五,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实现独特的体验。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有形无形的都会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而屈从老师的观点、评判,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差异是造成他们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以课堂中常见的抽读课文为例,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有没有读对,是不是符合老师要求,而很少去关注朗读材料本身,更难说对材料有真切的感受了。计算机则可扫除这一障碍,由于有媒体的中介,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其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者。师生关系相对显得宽松,自由,更易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