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现代诗二首教案.doc_第1页
5.1现代诗二首教案.doc_第2页
5.1现代诗二首教案.doc_第3页
5.1现代诗二首教案.doc_第4页
5.1现代诗二首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一)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 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通过讨论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建议一 采用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这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可根据文体特点,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合作探究,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情感美,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过程建议:1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教学中要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2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3建议一课时。* 示例: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提问: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悲壮的时代氛围触动了诗人艾青的情绪,于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初步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3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4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和应重读的字词。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探究欣赏本诗的意境美、情感美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蕴含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明确:“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可扩展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者们对中国的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要点:“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要点:“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沉的感情。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要点:“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要点:“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4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国热情。五、布置作业: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收集相关资料,诵读、赏析。 建议二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建议: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品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示例:一、课前准备1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2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主要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3选读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二、导入1课堂调查:(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2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本诗的学习。如学生喜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入学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就从这首诗开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三、诵读课文,感知诗情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2指导朗读。(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请几位同学各抒己见,结合作者简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3品味诗情。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四、析读意象,领会诗情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紧扣“土地”,互相探讨理解,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4齐读课文。五、探究主旨,理解诗情1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国热情。加深对本课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感染力。2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情。六、拓展运用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2诗情空间。展开想象与联想,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3背诵比赛。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4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学生个别朗诵,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七、课外延伸1假如你是一只鸟,在祖国迎来六十华诞之际,还能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吗?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感人诗篇,犹如繁星映照夜空。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并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通过讨论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诵读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放课前音乐并展示地球卫星图。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去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诵读诗歌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这首诗。教师简评: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但是还无法把一些朗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刚才的朗诵有些地方不到位,这也与同学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不深有关系。三、背景与作者简介1这首诗发表于1938年,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2有谁知道诗人艾青,请进行简要的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四、研习课文(一)整体赏读,初步感知。1老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2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3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二)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1解读意象。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齐读诗歌,并且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2精彩研读,学生合作研讨。(1)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形容鸟叫,也多用“清脆”、“嘹亮”、“珠圆玉润”之类,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在娇莺恰恰啼”。本诗中,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图片展示民族的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到抗日战争。)“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图片展示民族的反抗:三元里抗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义和团运动)“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图片展示延安、解放区军民)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一块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一块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明确: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读了这两句诗,你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的庄严,像鲜血一样的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今天的中国,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但那时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诗人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五、回顾与升华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2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鸣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明确: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3最后,全班再次诵读全诗。六、拓展延伸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爱国情感。现代诗人艾青王中枕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曾用过林壁等笔名。他出生于浙江金华乡间一个地主家庭,但由一个贫苦妇女的乳汁养育长大,从幼年起心灵便濡染了农民的忧郁。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三年之久。 在监狱里,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芦笛象征艺术,大元帅节杖则象征反动权力。这表明,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便是与反动权势回对立的。 艾青三十年代前期至中期的作品,或写异域的现代都市,或写半殖民地的中国的现实,大都闪烁着象征主义的色彩与批判的锋芒。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著名的篇什。这首诗以抒情主人公“我”与乳母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关系为主线,以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为副线,深刻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景象和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凄苦人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这首诗写于诗人被监禁期间,一个下雪的早期,羁难中诗人由眼前飘洒的雪片,联想到大堰河“被雪压着的草盖着的坟墓”,含泪写下了这首诗。毫无疑问,他从农民母亲那里获得了对抗命运的力量。 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立刻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国。他以自己的作品,悲愤地诉说着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同时,他也以真诚的歌喉,倾吐着对祖国大地的热爱。诗人把自己比拟为一只鸟,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即使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放声赞颂那些为祖国和民族挺身而战的战士。他死在第二次、吹号者都是这类诗篇的杰作。可以说,艾青自己也是一位勇敢的“吹号者”,他用诗歌吹响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 从吹奏芦笛到吹响号角,艾青诗歌创作轨迹的演变,在中国新诗史上有重要意义。艾青的诗,与阿波里内尔、维尔哈伦等现代派诗人有密切的联系,但艾青把现代派诗艺与为民族、人民呼喊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接通了五四时期女神等作品开启的战斗传统,又对后来的年轻诗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七月派”诗人绿原曾说:“中国的自由诗从五四发源,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到三十年代才由诗人艾青等人开拓成为一条壮阔的河流。”白色花序这样的评价是很准确的。 四十年代初,艾青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在解放区的新天地里生活、创作,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诗人又积极投身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担任了文艺界的一些行政领导工作。但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日子,还是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诗人始终坚持创作不辍,甚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被下放的时日里,他的诗心也仍然在跃动。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诗人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6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王继波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 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雨巷 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反复朗读,联系背景,启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解读意象的象征意味,领悟诗歌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建议一 采用诵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这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故本课教学宜采用诵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建议:1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教学中,通过反复听读逐步感知,通过熟读成诵逐步体验,借助多媒体呈现(音、像、文)逐步感悟,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或雨巷的MTV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教师本身也应采用诗化语言,保持与诗作相应的感情基调,全方位营造切合教与学的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2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课外找一些资料,更多地了解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后面“资料”的部分内容可印发给学生,作为参考。3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请学生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紧扣景与情的联系,通过课件呈现相关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捕捉景与情的联系,理解意象的意义。* 示例:一、导入我们刚刚读过艾青我爱这土地,体会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们挚爱的这片土地,也是一个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让我们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二、聆听1初听感知诗的基调。让学生合上书本静听名家诵读;或者是教师现场配乐诵读,让学生感觉到诗人的情感通过你的心声在他们面前跳动、撞击,他们不能不打开心扉去接纳它。听后说说自己在情绪上最初受到的感染。2再听整理初步感知要求学生打开书本,边看边听,将初听的感觉整理一下,集中一下,备以交流。如: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诗中主要意象及其各自特点。诗的音乐美。不理解的主要问题。交流中的指导随学生互动而定,学生言之有理,言而有据即可。3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和听诗后的最初体验,进行自由诵读,边读边思考、想象,编一个简短的故事,缩成一个有情境的场面,体验诗中境、诗中情。例:“我”撑着纸伞在寂寥的雨巷中悠长地徘徊,希望能见到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姑娘终于来了,也撑着伞,梦一般凄婉地来,梦一般迷茫地去。“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三、美读1先随着范读录音跟读一遍,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2学生再齐读一遍,深化情感体验。3再读,确定学习目标。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边读边想:本文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不统一指定学习目标)。教师可提出参考目标,请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或两个。职高学生主要从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四、探究教师可以给出与背景、主题、内容、情感、结构形式等相关的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积极主动走进诗人的世界。可将感悟简单写在纸上。五、交流交流研读成果。先在小组内进行,再请每组派一位较有深度或新意的同学,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六、深化教师提出诗中的一些难点让学生讨论,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体会。1作者笔下的丁香姑娘指代什么?2作者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3本诗音乐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建议二采用自主探究法、比较阅读法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可以有多种解读,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另外,戴望舒的诗歌既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又深深地浸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质,具有强烈的音韵美、节奏美,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上都十分接近中国古典诗词。所以,在品读此诗时,可选择一些相类的古典诗歌与之比较阅读,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建议:1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即一位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2戴望舒的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讲求韵律,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上也都十分接近中国古典诗词。所以,在品读此诗时,可针对雨巷的意象、意境特点,选择一些相类的古典诗歌与之比较阅读,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领略诗歌的魅力。如诗经中的“蒹葭”、“月出”,关于“丁香”、关于“雨”的诗词等。* 示例:一、导入二、聆听三、探究四、比较比较阅读诗经蒹葭,说说两者的异同。相同点:都塑造了一个女子形象,这形象都写得很美,并且这个女子的指代意义都写得很朦胧,到底是心上人,还是自己的理想,还是其他什么,可以多方面理解。不同点:雨巷中的美人是自己遇上的,遇上后自然地走了;而蒹葭中的美人是自己苦苦追求的,却总也追不上,若即若离,若隐若现。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鉴赏法、诵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走近雨巷。聆听诵读1引入新课2江南小巷,在霏霏春雨中,该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出示易读错字的字音。二、徜徉雨巷,精读品味(一)诵读指导。1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2诵读诗歌。(二)品味意象。作者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让我们体味到他的忧伤?明确:1意境:“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2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3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这六个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背景道具,一类是人物形象。明确: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它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丁香和姑娘: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丁香姣好却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明确: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明确: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三)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2思考:透过这些材料,结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自由发言,针对学生各个层面的思考,适当地给予评点。明确:阿德勒说:“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反过来说,“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养就了他的情感个性,而这种情感个性在他的作品中也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戴望舒的人生际遇中似乎摆脱不了忧郁的萦绕,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忧郁的情绪,甚至可以说他的创作会直接受到其人生际遇的影响。(四)诗歌主题探讨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明确:A政治诗(姑娘=我)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情绪:苦闷、彷徨基调:困惑、幻灭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情绪:失恋基调:哀怨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情绪:可望而不可即基调:无奈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五)把握特色朦胧、含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1改写诗歌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看来对这首诗歌印象很深刻,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就让我这样独自固守下去吧,终有一天,我会用我的热情解开你心中的丁香结,会让你冷漠的脸在我的掌心绽开如花的笑颜。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2学唱歌曲播放视频:雨巷歌(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学生跟随着吟唱。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产生了重大影响。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