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组一年级下册解说教材.doc_第1页
一数组一年级下册解说教材.doc_第2页
一数组一年级下册解说教材.doc_第3页
一数组一年级下册解说教材.doc_第4页
一数组一年级下册解说教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旧对比 活用教材 灵宝市第三小学 一数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捧起它,走进数学知识的浓郁森林,我们都幸福地享受着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喜悦,享受着心灵与教材的碰撞。首先,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发现新教材在内容安排方面有以下优点: 一、美-教材形式设计 “美”新教材设计精美,时尚清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童趣盎然,可读性强,极佳地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非常贴切地展示给广大师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书中充满了童趣,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游戏,熟悉的故事和生活事例。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游乐场的情景,“分类与整理”中一家老小玩游戏的情景,“认识人民币”中多种日常生活与人民币有关情景结合,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的情趣中去。一个个活跃的卡通形象,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画,让学生爱不释手,书中还给枯燥的数学内容加上背景,这些设计,使学生们在丰富的数字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非常有趣、有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打下了基础。二、活-教材内容编排 “活” 新教材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开认识,先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看得见的、立体的形状更容易了解和掌握,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平面图形就简单一些,容易把握。又如分类与统计这一单元,把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进而能够知道分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会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这样的安排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收新知识。正因为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再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现在我们的课堂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三、新-应用题教学内容“新”打开人教版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气息,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在学习例题之后,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增添了干扰信息。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幅图中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此题我们队踢进了4个就是干扰孩子们解题。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教材还增加了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为今后更好理解乘法意义做好铺垫。四、精-习题设计方式“精”。教材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尽量使练习不重复,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认识图形单元,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五、缓-知识节奏坡度“缓”新教材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老教材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共两个例题,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十几减几”分为“十几减9”、“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三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增加练习时间。这种结构既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编排(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保持一致,又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知过程,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感受了新教材的种种优点,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片浓郁的知识森林,一起去体味数学的芳馨、梳理知识脉络,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知识脉络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是: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3、经历简单地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本册教材包括8个单元,前7个单元为新知识,第8单元为总复习。(目录)我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册知识进行分类。(知识树) “数与代数”部分包括: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图形与几何” 部分包括:认识图形(二)。主要内容为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拼组。“统计与概率” 部分将上册 “分类”内容移到本册,与统计结合编排形成“分类与整理”单元,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综合与实践”只包括一个内容:即“摆一摆,想一想”。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二、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期达到理想的课堂。策略一: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 “十几减9”时,教材呈现了圈圆片图辅助教学,我受到教材的启发:用吹塑纸剪出15个苹果的图片,其中10个贴在一个方框中,表示10个装一筐,其余5个放一边,然后告诉孩子们:“有9位客人来你家,每位客人一个苹果,你作为小主人,准备怎样取苹果?最后还剩几个苹果?”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想出了很多算法,对“十几减9”的算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体现了课标中要求的“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那么“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当前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我们不妨对课堂作进一步剖析:在课堂的前半节,学生不是在做计算,而是在“解决问题”,即为最终解决“剩几个”这一问题而去研究“怎样取”的问题,为此学生至少想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称作是“算法”的话,“算法多样化”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是思维水平的“当前状态”。此时,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去选择“喜欢哪种算法”,而是要回头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与反思,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法的辨析,来认识不同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以此来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实现“优化选择”。 “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绝不是“算法全面化”,所有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从解决问题方法中抽象出的算法并非都应得到鼓励,只有那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帮助,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持续发展,接近数学本质的算法,才是我们所提倡的。策略二: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会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24瓶的饮料和9瓶,题中问“一共有多少瓶?”由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过程:(1)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上述情景,并提出问题;(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题目。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的每一方面都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策略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一套七巧板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同时既渗透了数学文化,又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策略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提出的问题,还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设置的这些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既是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又是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在“练习四”中,教材给出了一个“小猴摘桃图”和两个问题,树上、树下各有一些猴子,也各有一些桃子,有的在吃、有的在摘。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按提示的条件列式,而是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指导他们观察图,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看看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结果真是出人意料:一个孩子说:摘了13个桃,吃了9个,还剩几个?第二个孩子说:树上有8只猴,树下有9只猴,一共有几只猴?第三个孩子说:树上有7个桃,树下有10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第四个孩子说:一共有13只猴子,树下有9只,树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