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茉莉花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茉莉花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茉莉花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茉莉花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音乐第八册第七课茉莉花教学设计 作者:王争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8-4-7 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产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继续了解的愿望。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由此初步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同时在感受和体会歌曲情感的基础上尝试创作,体会创作带来的喜悦。3、感受和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并尝试用柔美的音色、悠长的气息(扬州方言)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二、教学策略:1、通过闻“花”、看“花”、听“花”、唱“花”、表演“花”循序渐进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由此培养了学生细致的洞察力与大胆的表现力和创造力。2、通过旋律线入手学习歌曲,在学生树立音高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3、通过比较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与发现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4、在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三、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边观赏江苏风情(多媒体)边欣赏茉莉花旋律,谈感受。师:请描绘出画面中的景象。与我们这里有何不同?(这就是江苏的风光:小桥、流水、人家)2、继续欣赏茉莉花,介绍茉莉花,出示茉莉花的图片。师:这首乐曲是江苏民歌名叫茉莉花,你见过茉莉花吗?有什么特点?师介绍:茉莉花原产于印尼等国,在宋朝时期传入我国。它洁白无瑕,美丽动人。老师把它的香气带来了,同学们闭着眼睛闻一闻感觉怎样?茉莉花香气芬芳,经常用来熏茶。(出示图片)(二)新授:1、师边舞蹈边范唱:想听老师用当地方言唱一唱吗?这首歌曲说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爱花惜花)2、学用方言来读歌词。3、学唱歌曲旋律:(1) 边划旋律线边哼lu。要求:看到小园点唱lu,气息要连贯。观察旋律特点:象小桥流水般委婉。(2) 唱词: 老师演唱加花与不加花的旋律,比较差别。(加了花会更优美) 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一字多音显得曲调优美秀丽婉转。 用柔美的音色、流畅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3) 试跟老师做着动作来唱。(4) 分小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演绎歌曲,交流和评价。(三)、拓展:1、导入:你们知道吗?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明朝的江苏扬州,原来歌名叫鲜花调,后来经人们的传唱,各地都有了茉莉花。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边听边手划旋律线。这首茉莉花与我们唱的感觉一样吗?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高亢明亮。(原因:那里山较多,人们的性格很率直)3、了解世界眼中的茉莉花。(1)茉莉花在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具有地方特色的版本,正因为这样,茉莉花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它的旋律响彻了整个世界,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出示图片)(2)欣赏宋祖英在悉尼的演唱。茉莉花让国际友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美,歌唱家宋祖英美妙的歌声象茉莉花的花香一样芬芳迷人,让我们来欣赏这位第一个在悉尼开演唱会的歌唱家的演唱。谈谈你现在的感想。(四)、师小结:老师愿茉莉花的清香永远留在每个同学的心里,让我们在茉莉花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五)、在音乐声中,学生走出课室。人音版11册茉莉花欣赏-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xiaoxiao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论坛 点击数:8767 更新时间:2006-1-1 xiaoxiaomusic推荐教学过程:(老师事先在教室内喷上茉莉花味空气清新剂。)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连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件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如果想知道的话请闭上眼睛,老师马上送出。不过,请不要作弊喔!(师萨克斯演奏改编的茉莉花)老师的礼物你们喜欢吗?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生答:茉莉花茉莉花美不美啊?美在哪儿?课件:茉莉花大幅照片。学生从外形、香味等方面来讨论。茉莉花洁白、芬芳,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为了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传唱着许多赞美茉莉花的小曲,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茉莉花的曲子。出示课题:芬芳茉莉下面,听,这首歌曲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大家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来了解一下茉莉花的相关资料。课件:茉莉花资料、图片。录音:童声版茉莉花(学生回答问题。)课件: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唱一唱?课件:茉莉花一段歌词。(师钢琴伴奏,生唱歌词。)看样子,大家对这首茉莉花是很熟悉的。其实,这首茉莉花是根据另外一首也叫茉莉花的民歌改编的。想不想听听原汁原味的茉莉花?在听的过程中,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两首茉莉花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录音:江苏民歌茉莉花这样,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己分组讨论一下。分组讨论。(生回答问题,反馈讨论的结果。)师在听的时候注意抓住以下几点关键词:节奏、方言、流行、民族、情景好了,大家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这两首茉莉花的第一句,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出示两首茉莉花主题旋律。(师钢琴伴奏,生跟唱两句歌词。)请大家拿出口琴来,我们来演奏第一条旋律。(生口琴汇报练习成果。)老师来演奏第二条旋律。(师单簧管演奏)大家刚才又重温了两首茉莉花的主旋律,谁来说一说,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请同学们从节奏、旋律上来分析!(补充问题:从学生回答的答案中提问。)例如:为什么婉转?你能唱一唱吗?分析(生回答。)师抓住几个关键词:节奏的疏密、流行与民族、抒情与欢快(师生共同来总结):第一首茉莉花节奏较为稀疏,速度较慢,因此更为平缓;而第二首茉莉花节奏较为紧密,速度较快,因此显得更为流畅,并且第二首的风格更为民族一些,而第一首则是在第二首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流行音乐的因素。来,大家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唱唱这首原汁原味的茉莉花。课件:茉莉花歌词。(师钢琴伴奏,生用普通话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接下来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你们说怎样来区别他是来自哪儿?哎,对了,听他们说话的口音就行了。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的作业大伙儿完成了吗?来,学给大伙儿听听!(学生反馈课前作业。学全国各地的方言。)大伙儿知道的真多!老师还知道上海话“我是上海人”是这么说的“”,江苏说“采茶”说的是“”。好了,还有的,咱们下来再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原汁原味的茉莉花,你能不能从方言上来区分这首民歌是来自哪个省的?歌中有哪几个字与咱们的普通话发音不同?录音:江苏民歌茉莉花(生回答,师总结:这首歌里有这些字与我们的普通话发音不同。)课件:满、不、我、采、戴、将来我们一起用方言来念一念歌词。(师注意强调易错的字)课件:拼音。想不想听老师用方言演唱?老师也是刚学的,唱得不好请不要见笑!来掌声鼓励鼓励。(师范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方言)怎么样?大伙儿也来唱一唱!(生自由活动,模仿方言茉莉花)谁来唱一唱?(抽各别学生演唱。)唱得好不好啊?(学生在演唱时,老师提一些小要求)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师钢琴伴奏,生跟唱方言版茉莉花)刚才我们所学的方言其实就是江苏省的方言。俗话说:“宁听江苏人吵架,不愿听浙江人说话。”江苏人说话、唱歌都是很柔的,带有江南水乡婀娜多姿的韵味。课件:江南水乡图大家能不能带着江苏方言柔美的特征再来唱一遍茉莉花?(学生加入一些动作)(师钢琴伴奏,生带着感情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除了江苏以外,我国还有很多的省市流传着具有自己省份特征的茉莉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东北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你们来听一听这两首茉莉花又有什么特点?录音: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片段东北民歌有什么特点啊?(生答。师总结:东北民歌风趣、幽默、衬词很有特点;旋律的起伏很大。)那河北民歌呢?(生答,师总结:河北民歌语言朴实、更趋于普通话;旋律高亢)除了江苏、东北、河北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以外,我国还包括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流传着茉莉花的民歌。但由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旋律婉转、优美,很生动的表现了茉莉花的特点,因此这首茉莉花早在1819世纪享誉全世界。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多特中就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为主题再现了神秘而美丽的中国。说到图兰多特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过歌剧吗?能听懂吗?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特描写的是中国元朝时候的故事,并且又是以茉莉花为主题音乐,于是就有了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与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在紫禁城的演出。当时的票价被卖到了¥50006000元。但是,当正式进入到演出以后,由于歌剧全都使用意大利原文演唱,因此,绝大多数的观众听不懂。而且演出长达两个多小时,大家都有些昏昏欲睡了。当歌剧进行到最后,响起了大家熟悉的茉莉花的主旋律的时候,全场观众情不自禁的音乐一起唱了起来,并且报以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课件:图兰多特剧照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重温当时的情景?录音:歌剧图兰多特片断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假如你是一名导演,你如何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用几分钟的时间表现出来?(生讨论,回答。)我们来看看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仅用了8分钟,选用了哪些内容来将中国几千年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视频:中国八分钟师小结:民乐、武术、京剧、以及被誉为“第二国歌”的茉莉花总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在茉莉花婉转、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案(新人音版上)第二课时 芬芳茉莉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8-8-20 23:14 作者: 出处:八佰教育网 来源: 八佰教育网 查看: 236次 小学六年级音乐教案(新人音版上)第二课时 芬芳茉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茉莉花。 二、欣赏东边升起月亮 1、初步介绍歌剧图兰朵特的创作故事背景、作曲家等等有关资料。 2、初听,让学生寻找歌曲中哪些地方和茉莉花一样,听到了请举手示意。 3、请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试着哼唱歌谱。 4、学唱歌曲。 三、老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1、阅读音乐练习。 2、聆听三个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 3、自由讨论不同的感受。 4、完成音乐练习。 二、聆听儿童合唱版的茉莉花,与民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演唱茉莉花,结束新课。音乐课茉莉花教案 (2008-10-07 15:13:23) 标签:杂谈 单位:大庆市第二十八中学音乐教师:章丽萍教材内容:结合音乐欣赏并演唱中国民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茉莉花的精神品质和音乐内涵,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创作能力。3、知识目标:通过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作品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民歌的演唱风格、表现形式等知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与创作,感悟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内涵,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培养学生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过程:展示并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儿演唱的茉莉花片断。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都知道,这是由张艺谋导演在2004年奥运会闭幕式上安排的一个场景,一个小女孩儿站在预示吉祥的大红灯笼上演唱了这首中国民歌茉莉花。通过一组相关画面作以提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这些仪式和场景中选用这部作品。(学生回答略)讲解:茉莉花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和中国特点,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并广为流传。教学意图:让学生被这动听的音乐和情境深深吸引。从而产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了解茉莉花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和地位。二、进入新课:1、比一比、听一听教师:因为每个地方的语言习惯和地理环境都不一样,于是把茉莉花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茉莉花。例如:江苏茉莉花、东北茉莉花、河北茉莉花、青海茉莉花、甘肃茉莉花等等。下面我们欣赏一下江苏民歌和东北民歌的茉莉花和这首茉莉花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中国茉旋律简约具时代感,江苏茉旋律复杂细腻委婉,东北茉旋律粗犷豪放抒情。不仅中国人喜爱它,外国人对其也十分青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一部图兰多,他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当时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也一时成为中国和外国观众最为熟悉的经典歌剧剧目之一,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下面我们就来完整的欣赏这首由宋祖英演唱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意图:通过对比分析音乐,突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挖掘音乐所蕴含的相关知识和深层含义。2、说一说,唱一唱 通过欣赏让学生思考这首歌曲你最欣赏哪段旋律和歌词,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讲解:茉莉花是一种灌木,白色的小花(图片),香味浓厚,可用来熏制茶叶,也可用来观赏。通过歌词分析涵义。它芬芳馥郁、朴实无华,在人们心中代表了一种圣洁、纯真的美好形象。人们歌颂它的洁白无暇、朴实无华,它表达了人们追求理想,追求真挚和谐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茉莉花的热爱。伴着音乐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深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教学意图: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味觉等方面了解茉莉花并感受、理解音乐,增强对茉莉花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3、想一想、演一演 请同学任选其中一段音乐,以小组为单位用学生的特长来演绎他们心中的茉莉花(可以画画、可以给音乐填词,舞蹈创编等方式)。4、感受、延伸课题(1)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提供有关茉莉花的资料,进行欣赏和分组评论,让学生主动到台前讲解、表演。声乐:A、李丹阳演唱的亲亲茉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