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课程设计_第1页
油藏课程设计_第2页
油藏课程设计_第3页
油藏课程设计_第4页
油藏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 录 第 1 章 油藏地质概况 . 1 1.1 油藏构造特征 . 1 1.1.1 构造类型 . 1 1.1.2 构造形态 . 2 1.1.3 圈闭研究 . 2 1.1.4 断层研究 . 2 1.1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 2 1.2.1 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 . 2 1.2.2 储层孔渗性特征评价 . 3 1.2.3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 3 1.2.4 储层敏感性分析 . 4 第 2 章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 6 2.1 油水关系 . 6 2.1.1 油水界面的判定 . 6 2.2 油水常规物性分析 . 6 2.2.1 油的常规物性 . 6 2.2.2 天然气的常规物性 . 6 2.2.3 油田水常规物性 . 6 2.3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 7 2.3.1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 7 2.3.2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 8 2.3.3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 9 2.3.4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 10 2.4 渗流物理特性 . 10 2.4.1 润湿性 . 10 II 2.4.2 相渗曲线 . 11 2.4.3 毛管压力曲线 . 11 第 3 章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 13 3.1 油藏压力系统 . 13 3.2 油藏温度体系 . 14 第 4 章 油藏储量计算 . 15 4.1 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 15 4.2 油藏储量的计算和评价 . 18 4.3 采收率及可采储量的预测 . 18 第 5 章 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 20 5.1 油藏驱动类型 . 20 5.2 驱动方式 . 21 5.3 天然能量分析 . 21 5.4 人工补充能量开采研究 . 22 第 6 章 开发层系、开采速度及开发井网设计 . 23 6.1 开发层系的划分 . 23 6.2 开发速度的设计 . 23 6.3 开发井网的设计 . 23 第 7 章 开发方案的评价及对比 . 24 1 第 1 章 油藏地质概况 1.1 油藏构造特征 1.1.1 构造类型 地质构造:地层各 个组成部分的形态、互相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大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叫做褶皱构造;岩层发生断裂或错动叫做断裂构造。 地表表面沉积的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构造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 所谓背斜构造就是岩层向上拱起,核部由较老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较新的岩层组成,两翼新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在老岩层的两侧,正常情况下,两翼岩层产状相背倾斜 (即 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 ) 。 向斜构造指岩 层向下弯曲,核部由较新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老岩层组成,两翼老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在新岩层两侧。 断裂是指岩层受力后破坏,发生了脆性变形,而丧失 了岩层原有连续性、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 地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 东南和西北方向被两条大断裂断开 ) 2 1.1.2 构造形态 卫 22区块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断背斜构造油藏 长轴长: 4.5Km, 短轴长 :2.0Km 比值: 2.25:1,为穹窿背斜构造。 1.1.3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4.07km2 闭合高度:储集层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50m 1.1.4 断层研究 两个断层: 西北断层延伸 4.89km,东南断层延伸 2.83km。 1.1 油藏储层特性分析 1.2.1 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 一、 矿物分析 样品数量: C1 井、 C2 井、 C3 井岩样各 50 块进行矿物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3 表 1 矿物成分分析 成分 石英 长石 岩屑 泥质 灰质 含量 76% 4% 20% 5% 7% 最终可知储层岩石类型为 岩屑质石英砂岩。 二、 粒度分析 表 2 储层粒度分析数据 粒径 (mm) 10 含量 % 4.03 9.14 29.5 36.55 12.72 3.05 3.23 1.29 0.49 含量最高的是粒径为 0.25mm-0.5mm 中砂岩 。 因为粒径 3 时为不均匀型。 ( 2) 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KKKiVkni 12( )( 1-6) 式中 VK 渗透率变异系数; Ki 层内某样品的渗透率值, i=1,2,3,n ; K 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 层内样品数。 一般当 Vk0.7 时为不均匀型。 ( 3) 渗透率级差 Jk:即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KKJk max( 1-7) 式中 Jk 渗透率级差; Kmin 最小渗透率值。 渗透率级差越大,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非均质性越弱。 1.2.4 储层敏感性 分析 储层岩石骨架中,除了构成岩石骨架主体的颗粒外,还有使骨架成岩的各种胶结物以及空隙里的填充物,其中一些胶结物和充填物属于敏感性矿物。储层敏5 感性有速敏性、水敏性、酸敏性、盐敏性等各种敏感性,现在以速敏性、水敏性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一、 速敏 ( 1) 速敏是指当注入(或产出)流体的流速逐渐增大到某一数值而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 由速敏性引起的渗透率伤害率 : KlKKlDk v lm ax( 1-8) 式中 DKV 速敏性导致的渗透率伤害率,无量纲 ; KL 小于临界流速和临界渗流速度时,测得的岩心原始渗透率 , 3-10 m ; KLmin 大于临界速度、小于临界渗流速度时,测得的岩心最小渗透率值 ,m103- 。 ( 2) 速敏指数 IV定义为 : CKVV VDI ( 1-9) 式中 IV 速敏指数 , d/m; Vc 临界流速 , m/d。 表 4 速敏程度与速 敏指数的关系 速敏程度 强 中等偏强 中等偏弱 弱 无 速敏指数 0.07 0.400.70 0.100.40 0.050.10 0.90 0.700.90 0.500.70 0.300.50 0.050.30 0.05 水敏指数为 IW=0.10,故为弱水敏。 6 第 2 章 油藏流体物性分析 2.1 油水关系 2.1.1 油水界面的判定 表 5 油层特征参数表 井号 井深( m) 厚度( m) R( m) 含油面积( km) 孔隙度( %) C1 4835-4875 40 3.8 6.69 20 C2 4810-4850 40 3.7 19.5 C3 4900-4930 30 3.7 20 4930-4940 10 0.6 10 油水界面的校正:平台 6m,地面海拔 94m。 实际油水界面深度 4890m 储层属于底水油藏,无气顶,含溶解气。 2.2 油水常规物性分析 2.2.1 油的常规物性 地面脱气原油: 粘度: smpaos 5.6; 脱气原油密度 : 3os /87.0 cmg; 凝固点 : CTS 020; 含蜡 : 4.03%; 含硫: 0.7%; 胶 +沥青 : 10%; 初馏点 : 50 摄氏度 。 2.2.2 天然气的常规物性 天然气: 天然气相对密度: 98.0gr;天然气组成见下表: 表 7 天然气性质数据表 组分 C1 C2 C3 C4 C5 C6 N2 CO2 air 含量 40% 6% 4% 3% 1% 1% 20% 25% 15% 2.2.3 油田水常规物性 地层水: 密度: 3/10.1 cmgw ; PH=6.5;总矿化度: TSD=243869ppm。 7 表 8 地层水物性数据表 离子 aN aC Mg Cl 24SO 3HCO ppm 84641 8935 502 148220 23 569 2.3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2.3.1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原油是石蜡族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不同烃类以及各种氧、硫、氮的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 1)溶解气油比。 原油的密度 ,原有的很多高压物性(体积系数、压缩率)都直接与原油中溶解气量有关。为 表征原油中溶解气量多少,其物性参数常用地层原油的溶解气油比表示。 通常把在某一压力、温度下的地层油溶解气油比。原油的溶解气油比为: sgS VVR ( 2-1) 式中 Vg 地层油在地面脱出的气量, 3m ; VS 地面脱气原油或称储罐油体积 , 3m ; Rs 在压力 P、温度 T 时原油的溶 解气油比 , 33 mm 。 随着压力的增加,溶解气油比越来越大,当 P=Pb(饱和压力)时,溶解气油比为 Rsi。压力继续增大直到原始地层压力,溶解气油比不再变化而始终保持为饱和压力下的溶解气油比 Rsi。 这是因为当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地层原油无气体脱出,地层油中所溶解的气量为最大,当地层压力降低至小于饱和压力后,地层内原油便有气体逸出,溶解于原油中的气量减少,故溶解气油比减少。 ( 2)体积系数。地层原油体积系数 BO 是指原油在地下的体积(即地层油体积)与其在地层脱气后的体积 比,即: Sfo VVB ( 2-2) 式中 Vf 在地层某一压力、温度下原油的体积, 3m ; Vs 地层体积为 Vf 原油在地面脱气后的原油体积, 3m 。 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越大,其体积系数也越大。 ( 3)地层油的压缩系数 地层油的弹性大小常用压缩系数或弹性体积系数 Co表示。所谓 压缩系数是8 指随压力的变化地层体积的变化率。在等温条件下的原油压缩率: pPVVVC bfo f-1 b ( 2-3) 式中 Co 原油等温压缩系数; Pb、 P 原油的饱和压力和地层压力; Vb、 Vf 在压力 Pb 和 P 下的地层油体积 地层温度越高,原油越轻,密度越小,弹性越大,则其弹性压缩系数也越大。压力增加,原油密度增大,则其弹性压缩系数越小。 2.3.2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是指 油气层边部、地部、层间和层内的各种边水、底水,层间水及束缚水的总称。 ( 1)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 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度是指地面 1 3m 水,在地层压力、温度条件下所溶解的天然气体积。 ( 2)地层水的体积系数 地层水的体积系数是指地层水在地下压力、温度条件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条件下的体积比值,即: WSWW VVB ( 2-4) 式中 Bw. 地层水的体积系数; Vw 地层条件下地层水的体积, 3m ; Vws 地层水在地面条件下的体积, 3m 。 地层水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有天然气的水比纯水的体积系数更大。 ( 4)地层水的压缩系数 地层水压缩系数是指单位体积的地层水在单位压力改变条件体积的变化值。即: PVVC WWW1 ( 2-5) 式中 Cw 地层水的压缩系数, 1aMP; Vw 地层水体积, 3m ; 9 PVW 恒温下地层水体积随压力的变化值 。 2.3.3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 1)天然气的体积系数 现以地面标准下天然气的体积 Vsc 为基准作为标准量,以它在地下的体积 V为比较量来定义天然气的体积系数,天然气的体积系数 Bg可定义为 : SCg VVB 式中 Bg 天然气体积系数; Vsc 天然气在地面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V 等量天然气在地下的体积。 ( 2)天然气的压缩系数 所谓天然气压缩系数就是天然气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 天然气的等温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天然气体积随压力变化的变化率,其数学表达式为: Tg PVVC 1 对于真实气体: PZZpCg 11对理想气体特定的情况, Z=1.00,而 0PZ,因此 Cg仅与压力倒数成正比;对烃类气体,由于 Z 不等于 1,使PZZ1仍具有一定数值,不可忽略。 ( 3)天然气的粘度 流体的粘度就是流体中任一点上单位面积的剪应力与速度梯度的比值,它是流体内摩擦而引起的阻力。粘度的高低表明流体流动的难易,粘度越大,流动阻力越大,越难流动。 dzdv AF式中 流体粘度,又称动力粘度或绝对粘度; F/A 单位面积上剪应力或内摩擦阻力; dv/dZ 速度梯度。 10 2.3.4 油气水的高压物性 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fwwgofLt CSCSCSCCCC go 式中 Ct 储层总压缩系数, 1aMP; Co、 Cg、 Cw、 CL和 Cf 油、气、水、液体和岩石的压缩系数, 1-aMP; So、 Sg、 Sw 油、气、水的饱和度,小数; 岩石孔隙度,小数。 原始地层压力下油的体积系数 Boi=1.08;溶解气油比 100siR(m3/m3);饱和压力下的体积系数 Bob=1.12;地层水粘度 smpaw 64.0。 2.4 渗流物理特性 2.4.1 润湿性 油藏在注水开发情况下,岩石孔隙内油、水共存,究竟是水附着到岩石表面把油吸起,还是水只能把孔隙中的油挤出,这都根 据岩石的润湿性而定。 岩石润湿性是岩石一流体综合特性。润湿性是研究外来工作液注入(或渗入)油层的基础,是岩石与流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性。研究岩石润湿性十分重要,它是和岩石孔、渗、饱、孔隙结构等同样重要的一个储层基本特性参数。 吸附现象是由于物质表面的未饱和力场自发地吸附周围介质以降低其表面自由能的自发现象。润湿现象也是自然界中的一类自发现象。它是当不混相的两相流体(如油、水)与岩石固相接触时,其中的一相流体沿着岩石表面铺开,其结果也使体系的表面自由能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润湿现象。 所谓润湿性是指:当存在两种非 混相流体时,其中某一相流体沿固体表面延展或附着的倾向性。 吸水指数 0.5,吸油指数 0.1,则岩石为中性。 表 10 岩石润湿性评价表 润湿指数 亲油 弱亲油 中性 弱亲水 亲水 油湿指数 10.8 0.70.6 0.5 0.30.4 00.2 水湿指数 00.2 0.30.4 0.5 0.70.6 10.8 11 2.4.2 相渗曲线 相对渗曲线00.70.8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含水饱和度 Sw相对渗透率Kr油相渗透率水相渗透率原始 含油饱和度 Soi=1-0.32=0.68 束缚水饱和度 Swi=0.32;最大含水饱和度 Swmax=0.68。 2.4.3 毛管压力曲线 毛管压力曲线应 用 ( 1)毛管力曲线的定性特征 12 一般毛管力曲线具有两头陡、中间缓的特征。 开始的陡段表现为随压力升高非湿相饱和度缓慢增加。此时,非湿相饱和度的增加大多是由于岩样表面凹凸不平或切开较大孔隙引起的,并不代表非湿相已真正进入岩心。有时,只有其中的一部分进入岩心内部。 中间平缓段是主要的进液段,大部分非湿相在该压力区间进入岩心,故非湿相饱和度增大很快而相应的毛管压力变化则不太大。曲线中间段的长、短,位置的高低对分析岩石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毛管力曲线中间 平缓段 越长,说明岩石喉道的分布越集中,分选越好。平缓段位置越靠下,说明岩石喉道半径越大。 曲线的最后陡翘段表示随压力的急剧升高,非湿相进入岩心的量越来越小,直至非湿相完全不能进入岩心为之。如果曲线陡翘段表现为与纵轴相平行,则说明再增加压力,非湿相饱和度已不会变化。 ( 2)毛管压力曲线的定量特征 1)排驱压力 PT 所谓排驱压力就是指非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也就是非湿相刚开始进入岩样的压力,因此有时又称排驱为入口压力、门槛压力或阀压,其对应于岩样最大喉道半径的毛管压力。 凡岩石渗透性好,排驱压力均比较低;反 之排驱压力越大,岩石物性越差。 2)饱和度中值压力 Pc50 饱和度中值压力 Pc50 是指在驱替毛管压力曲线上饱和度为 50%时对应的毛管压力值。 Pc50 相应的喉道半径是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 r50,简称中值半径。 Pc50 值越小, r50 越大,表明储油岩石的孔渗条件越好,产油能力越高。 3)最小湿相饱和度 Smin 最小湿相饱和度表示当驱替压力达到最高时,未被非湿相浸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如岩石为亲水,则最小湿相饱和度代表了束缚水饱和度,反正,若岩石亲油,为最小湿相饱和度代表残余油饱和度。 ( 3) 毛管力曲线应用 1. 毛管压力资料 在岩石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 根据毛管力曲线形态评估岩石储集性能好坏。 3. 引用毛管力曲线确定孔隙的表面积。 4. 根据毛管力曲线资料定义的若干综合系数。 5. 应用毛管力曲线确定油层的平均毛管压力函数。 6. 用毛管力曲线法研究驱油效率。 7. 确定油(水)饱和度与油水过渡带高度之间的关系。 8. 应用注入和退出曲线确定平均孔 喉体积比。 9. 毛管压力资料确定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10. 用毛管力曲线可计算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11. 可在室内快速评定油井工作液对储层的损害或增产措施的效果。 13 第 3 章 油藏温度、压力系统 表 9 静压和静温测试数据 测 点深度( m) 测点压力( Mpa) 测点温度 ( ) C1 C2 C3 C1 C2 C3 4800 52.64 52.53 52.09 120 120.8 119.8 4500 50.29 50.18 49.74 113.8 113.6 113.9 4200 47.94 47.83 47.39 107.5 107.9 107.4 3900 45.59 45.48 45.04 101.3 101.1 101.4 3600 43.23 43.12 42.68 95.1 95.2 95.3 3300 40.88 40.77 40.33 92.9 93 92.8 测试日期 2007.06 2007.09 2007.12 2007.06 2007.09 2007.12 3.1 油藏压力系统 油藏压力系统,是油藏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每口探井和评价井,必须不失时机地准确确定该井的原始地层压力,绘制压力与埋深的关系图,以便以判断油藏的原始产状和分布类型,并用于确定储量参数和储量计算。 对于任何具有气顶和边、底水的油藏,或具有边、底水的气藏,不同部位探井的原始地层压力与埋深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DGP Dai 式中 Pi 原始地层压力, MPa; a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 MPa; GD 井筒内静止流体压力梯度, MPa/m; D 埋深, m。 井筒内的静止流体压力梯度,由下式表示: 01.0 dDdPGiD式中 井筒内的静止流体密度, 3cmg ; GD 压力梯度, MPa/m。 压力梯度与地下流体密度成正比,即流体密度小的气顶部分,比流体密度大的含油部分或边水部分,具有较小的压力梯度,而且 压力梯度乘以 100 即为地层流体密度。 由表 9 得到压深关系 曲线: 14 压深关系曲线y = 0.0078x + 14.456R2= 1010203040506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深度压力C 1 井 C 2 井 C 3 井 线性 ( C 3 井 )3.2 油藏温度体系 油藏的温度系统,是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也可称为静温梯度图。 任何地区油藏的静温梯度图,均为一条静温随埋深变化的直线关系,并由下式表示: T=A+BD 式中 T 油藏不同埋深的静温, ; A 取决于地面的年平均常温, /m; B 静温梯度, /m; D 埋深, m。 由于地壳温度受到构造断裂运动及其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不同地区的静温梯度有所不同。 由表 9 得到三口井的温深关系曲线: 15 温深关系曲线y = 0.0187x + 29.191R2= 0.988302040608010012014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深度温度C 1 井C 2 井C 3 井线性 ( C 3 井 )第 4 章 油藏储量计算 4.1 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一、油藏储量的分类 油气总资源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油气资源所蕴藏的地质总量。它可以包括原始地质储量、原始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 ( 1) 原始地质储量,是指已发现资源量的部分,根据地震、钻井、测井 和 测试, 以及 取心和液体取样 等 取得的各项静动态资料 ,利用确定参数的容积法 计算的油气地质储量。 ( 2)原始可采储量,又称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它是在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能从已探明的油气田或油气藏中,可以采出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性油气总量。 ( 3)剩余可采储量,是指已经投入开发的油气田,在某一指定年份还剩余的可采储量。 二、油藏储量的分级 油藏储量可分为:一级储量、二级储量、三级储量。 三、油藏储量计算方法 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所处的不同阶段,及其取得资料的情况,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量计算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类比法、容积法和动态法。 1.类比法 16 类比法是利用已知相类似油气田的储 量参数,去类推尚不确定的油气储量。 储量丰度为单位面积控制的地质储量;单储系数定义为单位面积和单位厚度控制的地质储量。两者可表示为: oioi BShAN 100oioi BSANS N F 100h 式中 储量丰度, 23410 kmm ; SNF 单储系数, mkmm 23410 ; N 油藏原油的原始地质储量, 3410m 。 A 含油面积, 2km ; 有效孔隙度; Boi 在原始地层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 Soi 原始含油饱和度。 2.容积法 容积法是在油气田经过早期评价勘探,基本搞清了含油气构造、油气水分布、储层类型及岩石物性与流体物性之后,计算得到油气田原始地质储量的重要或主要方法。 ( 1)油藏的容积法 表示为: oiBShAN oi100 在油藏的原油中,溶解气的原始地质储量为: siNRG 4-s 10式中 Gs 溶解气的原始地质储量, 3810m ; Rsi 原始溶解气油比, 33 mm 。 ( 2)气藏的容积法为: oiBSAhG oi01,0 scsc TPZTPB igi /; 式中 G 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 38m10 Soi 原始含气饱和度; Boi 天然气的原始体积系数; 17 Pi 原始地层压力, MPa; Psc 地面标准压力; MPa; Tsc 地面标准温度, K; T 地层温度, K; Z 在 Pi 和 T 条件 下的气体偏差系数。 ( 3)凝析气藏的容积法为: git BSAhG gi01,.0 gtfGG dtGN 01.0o GORGEf g o11o610GEGOR o o24056MGE oo 式中 Gt 凝析气藏的总原始地质储量, 38m10 ; Gd 干气的原始地质储量, 38m10 ; No 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 t104 ; Bgi 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的原始体积系数; Z 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的偏差系数; fg 凝析气藏干气的摩尔质量; o 凝析油的密度, 3mg ; 凝析油的含量, 3mg ; o 凝析油的相对密度; GOR 凝析气藏的原始气油比, 33 m/m ; GEo 凝析油的气体当量体积, 33 mm ; Mo 凝析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kmolkg 。 18 当缺少凝析油取样分析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可由如下的相关经验公式确定: oooM 03.1 29.443.动态法 在计算油气藏原始地质储量和原始可采储量的工作中,有效的动态法有以下几种: ( 1) 用于定容气藏的压降法; ( 2) 用于定容气藏的弹性二相法; ( 3) 用于水驱油藏的水驱曲线法; ( 4) 用于任何驱动类型油气藏进入递减期的产量递减法; ( 5) 用于 任何驱动类型油气藏的预测模型法。 4.2 油藏储量的计算和评价 实例: 已知 A=6.69 h=31.156m 8.19 %(加权平均可求得) Soi=0.68(相渗曲线可知) Boi=1.08, Rsi=100 33 mm 计算出油藏储量、储量丰度、单储系数、溶解气储量、并进行评价。 解: t105.2 5 9 8t1008.1 68.0%8.19156.3115 18214100 44 oN根据 油藏储量评价标准,该油藏储量为 中 型油藏。 2424 1038869.6105.2 5 9 8 kmtkmto 为 高 丰度 ; tG s 44-4 109 8 5.25101 0 0105.2 5 9 8 2364 103 8 81 0 0103 8 8 kmmg 为 特低 丰度 )(1047.121 5 6.3169.6105.2 5 9 8 244 mkmtw o mkmmw g 2344 1012471001047.12 4.3 采收率及可采储量的预测 原油采收率是指累积采油量占原始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1)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得到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19 hSKE R 0 0 1 1 5.0538.12 5 5 6 9.0lg1 3 5 5.0lg2 7 1 9.01 1 4 0 3.0 we0 式中 ER 采收率; K 算术平均的绝对渗透率, 23- m10 ; Swe 原始含水饱和度; 有效孔隙度; h 有效厚度, m。 公式的复相关系数为 0.8694。 2)水驱油藏的相关经验公式。 对于 72 个水驱砂岩油田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2159.0-a1903.0-we077.00422.0oi13 2 2 5.0 PPSKBSE ioiwiwiR 式中 wi 原始地层压力下的地层水粘度 , mPas ; oi 原始地层压力下的地层原油粘度, mPas ; Pi 原始地层压力, MPa; Pa 油田废弃时的地层压力,当早期注水保持地层压力时, Pa=Pi, MPa。 复相关系数为 0.958,标准差为 17.6%。 溶解气驱的相关经验公式 根据 98 个砂岩、灰岩和白云岩的实际开发数据,井多元回归分析所建立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1741.0b3722.0wi0979.01611.012126.0 aobobwiR PPSKB SE 式中 ob 饱和压力下的地层原始粘度, mPas ; Pb 饱和压力, MPa; Pa 溶解气驱开发的最终废弃压力, MPa。 复相关系数为 0.932,标准差为 22.9%。 3)我国水驱砂岩油藏的相关经验公式 由我国东部地区 150 个 水驱砂岩油藏,统计得到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SKhE R 0 0 3 8 7 1.03 4 6 4.0lg0 8 4 6 1.00 5 8 4 2.00 复相关系数为 0.7614。 20 第 5 章 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 5.1 油藏驱动类型 一、驱动方式 弹性驱 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油 的油藏为弹性驱油藏。条件:( 1)油藏无原生气藏;( 2)油藏无边水或底水、注入水,或边水而不活跃;( 3)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始终高于饱和压力。 机理:依靠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 溶解气驱 溶解气驱是指油层压力低于 饱和压力时,溶解状态的气体分离出的气泡膨胀而将石油推向井底的驱动方式。条件:( 1)气泡膨胀驱油向井底,气泡膨胀驱动能量为主要驱动能;( 2)油藏应无边水(或底水、注入水),无气顶,或有边底水而不活跃;( 3)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 水压驱 1.刚性水驱 油藏驱动能量主要依靠边水(或底水 、注入水)的作用。形成刚性水驱的油藏条件:( 1)油藏有边水(或底水、注入水),油层与边水或底水相连通;( 2)水层有露头,且存在良好的供水源,与油层的高差也大;( 3)油水之间没有断层遮挡;( 4)生产过程中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5)油藏是靠边(底)水驱动原油。 驱油机理 :水的压能。 2.弹性水驱 弹性水驱主要依靠随着采出液体使含水区和含油区压力降低而释放出的弹性能量来进行开采。油藏能形成弹性水驱的条件为:( 1)地层压力不断降低;( 2)产量随时间而降低;( 3) 气油比保持不变。 驱油机理:采水区和含油 区的弹性膨胀能。 气压驱 当油藏存在气顶,气顶中的压缩气为驱油的主要能量时称为气压驱。 条件:( 1)有气顶;( 2)无水驱或弱水驱;( 3)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 驱油机理:气顶气膨胀。 重力驱 无原始气顶和边(底)水的饱和或未饱和油藏,当其油藏储层的向上倾斜度比较大时,就能存在并形成重力驱。条件( 1)油层比较厚、倾角大;( 2)渗透21 性好。 5.2 驱动方式 驱动方式分为天然能量驱动与人工补充能量驱动。其中,人工补充能量驱动又分为人工注水方式和人工注气方式。 选择驱动方式的原则:既要有效地保持油藏能量,又要合理地利 用天然能量,以满足对开采速度和稳产时间的要求。 该油藏选择:天然驱动能量 +人工补充能量。 5.3 天然能量分析 天然驱动能量的形成条件:该油藏有底水,无气顶、含有溶解气且属于未饱和油气藏。 天然驱动能有:弹性驱动、水压驱动、溶解气驱动。(其中油藏最先释放的是弹性驱动能) 弹性产油量: biooi PPNCBBNePb 式中 NPb 总的弹性产油量, 3m ; Pi 原始地层压力, MPa; Pb 饱和压力, MPa。 已知 Boi=1.08 ; Bob=1.12; 4-e 1082.19 C; t10804 43.4 5N ; Pi=52.8MPa;Pb=14.76MPa。 实例:油田的开采速度一般为 2% 4%(油田年产量 =开采速度 油藏地质储量,取开采速度为 3%)。预计弹性产油量可开发多少年(年数 =弹性产油量 油田年产量) 则预计该储量可开发多少年?所以这几年依靠弹性驱动能开发,每年开发300 天,则日产量为 Npb/(300年数 )。 若单井日产量 56.4t/d,则需要打多少口油井? 解: 含油面积 A=6.69,开发速度用 v 表示,年产量用 m 表示,年数用 n 表示,井口数用 z 表示。 t1078105.2598%3vm 44 N ; 年42.2107876.148.521082.19105.259812.1 08.1mn 44-4pb N 取22 3 年; z=( 2598.5-189) 100003%30056.43=14.2 取 15 口油井。 5.4 人工补充能量开采研究 一般只依靠弹性能开采很难达到开采速度的要求,故第一年之后,要补充人工能量,有人工注水及注气油藏的适应条件可知该油藏适合人工注水 。 一、 从注水时间上大致分为三种类 型:早期注水、中期注水、晚期注水。 1) 早期注水 早期注水是指在地层压力还没有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就及时进行注水,使地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