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分 院文学专业英语学生姓名徐洁学号05090316指导教师鲍秀文职称教授合作导师职称论文题目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一、国内外现状威廉戈尔丁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最有成就的当代英国小说家之一,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的黑暗。种种的经历让他陷入了对人类问题的思考,后来,他以人性为切入点,创作了一系列佳作。蝇王就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小说。戈尔丁认为, 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能有意识地抑制本性中的黑暗面。在与杰克丁拜尔斯的一次谈话中,戈尔丁说:“现代人的主要责任是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作家的使命则是“使人们了解他们自己的本性”。儿童的本性是人性中最自然的流露,戈尔丁通过小说蝇王中对一群置身荒岛的儿童从文明走向荒蛮的描写,揭露了“人心的黑暗”。因此,评论家雷顿哈德森(Leighton Hadson)则赞扬这部小说“紧紧抓住了战后人们对人性中潜在暴力审视与思索的思想脉胳与心态”。对于国内外绝大多数的评论者来说,戈尔丁作品的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示人性恶。例如,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亚当斯就明确指出,戈尔丁的小说在结构和笔调上非常不同,它们都是些宗教讽喻,其中一再重现的主题就是人类生而有之的邪恶。而国内学者侯维瑞对戈尔丁的大部分作品的主题也作出了这样的概括:戈尔丁的小说大多采用道德寓言的形式,人物描绘、结构安排和形象运用都服务于解释这样一个基本的道德主题人性本恶。二、研究方向国外学者对蝇王的研究集中在宗教救赎上,而国内主要分析蝇王中人性恶的一面。一些学者结合社会学知识将蝇王与其它作品,如珊瑚岛、麦田里的守望者作比,分析其主题及其中的象征表现手法;有些学者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心理学分析,揭示了人性恶的深刻根源;也有学者联系宗教文化方面的知识探讨作品中的寓意,分析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三、进展状况E. L. Epstein认为,戈尔丁在蝇王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如下:“蝇王的旨在把人类社会的弱点追溯到人类天性的弱点。其寓意就是社会应该建立在个人道德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或是令人尊敬的政治体系上。整本书都是对人类天性的象征,尽管最后的拯救出现了庄重的、能干的成人形象,但这和小岛上孩子们的生活一样含有现实的象征寓意。国内学者王长荣在论文“童心未泯还是人心惟危”中对麦田的守望者与蝇王的主题及象征表现手法作了比较,分析了二战以后英美小说对社会变化及人们的心态的反映:麦田的守望者与蝇王都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青少年心态的佳作。它们都意于表现当代人类没有信心与能力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两部小说的作者都怀疑当代社会自我改造的能力。同样是记叙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麦田的守望者与蝇王在主题上却有差别。前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一位“反叛者”。他童心未泯,仍然怀着孩提时代的诚实、天真,敏锐地观察着成年人与社会。他发现社会充满了虚假和罪恶,他不愿屈服于也不能容忍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他要尽全力去保护其他孩子不受成年人恶习的影响。但蝇王里的孩子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则都生来就有作恶的本能,或是很容易受恶势力的影响。他们跟成年人一样在本性上有缺陷,在特定的情况下他们很快失去自己的纯真变得人心惟危。戈尔丁以孩子们的堕落影射整个人类的原罪,以人类本性上的缺陷去解释社会的弊端,寓意极其深刻。李玉花在论文“泯灭的童心 泯灭的人性读戈尔丁的蝇王”中指出,蝇王是一部以战争为大背景的人性恶神话,它与巴伦坦的小说珊瑚岛对比, 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戈尔丁笔下的男孩们不但没有建立起一个有秩序有民主的文明社会, 反而退化为野蛮人, 他们抛弃了先前制定的一切计划, 杀死了分别象征着救赎与理性的西门与猪仔, 完全陷入了独裁主义的统治之中。神话的寓意即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缩影。正如没有人能拯救这些儿童一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将人类从他们的相互杀戮中解救出来。蝇王是一部针对当今世界的警世之作。作品中包含的生活的真实性以及主题刻画上的深度与洞察力, 对于理解我们自己和人类本身是有启迪意义的。杨云红和申劲松合作的论文“找回失落的灵魂蝇王新探” 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人性恶的深刻社会根源。以往多数评论认为表现人性恶、描写善与恶的斗争是作者写蝇王的主要动机。但杨云红和申劲松认为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恶并非是戈尔丁所注目的焦点,对这种战争的恶性循环、对岌岌可危的现代文明状况的关注,才是戈尔丁的用心所在,才是作者或毋宁说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目前状况的深刻担忧。以往众多评论家或学者的立论趋于简单化,容易导致片面的、绝对对立的善恶二元划分,并颠倒人性恶与社会恶之间的因果关系,削弱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第一,若说人性恶,则善就失去了人性的源头。第二,人之为人,并非因为他保留着自然属性,而是因为他获得了社会属性。第三, 蝇王试图在儿童的游戏中反映人类天性的邪恶。但是,游戏的作用本身已决定了游戏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受社会历史制约的。最后,作者把一群小孩放到一个荒岛上,似乎要斩断他们与文明的联系,以便使人性得到最充分的自然流露,“旨在说明人性中内在恶的存在”。然而,人本身就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善”的载体,也是文明“恶”的载体,所以读者在岛上所看到的既是人性善恶的流露,也是文明善恶的流露。文明没有被斩断,而是得到了延续。善与恶在蝇王中并不是绝对地二元划分的,拉尔夫身上有恶的阴影,杰克身上也有善的成分。可以说,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恶并非是戈尔丁所注目的交点,对岌岌可危的现代文明状况的关注才是戈尔丁的用心所在。在悲观主题下,戈尔丁想要找寻的是一条得以脱离苦海,重新获得久已失去的灵魂的生路。魏颖超在其论文“童贞的泯灭评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对人性阴暗面的披露”中,从小说的象征注意手法和寓言这一叙述技巧来探讨人的本性。戈尔丁从战争的残酷、社会的腐朽使他得出结论: 人性基本上是邪恶的。小说的主人公一群学龄前的男童在没有法律与文明制约的状况下做出邪恶残忍的行为并表现出兽性和嗜血性的可悲事实,表明了人类社会的一切弊端均由人的邪恶本性造成。人的邪恶本性, 尽管在文明社会里得到掩饰, 得到抑制, 但无可改变。人性本身的缺陷是导致社会缺陷的根本原因。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 但通向光明的路途上不见得没有黑云蔽日的时刻; 人类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 但盲目的乐观者未必比认真的悲观者更高明。至少在提醒人们警惕和防止一些人“兽性”发作这一点上, 戈尔丁的作品对我们是颇有教益和启发的。王彦兴和龚璇在论文“孤岛上的荒唐游戏”中,从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入手,对蝇王中丰富的心理寓意进行了分析研究。蝇王中的一系列游戏,看似在无序的轨道上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其实从来也没有摆脱无意识结构的束缚。“成年人社会”的各种符号一直在牢牢掌控着孩子们的游戏规则。在弗洛伊德看来,孩子的游戏是由“希望长大成人”的愿望决定的,他们对成年人的模仿即是满足想象的游戏行为。在蝇王里,孩子们也单独玩耍,但几乎所有重要的游戏都是集体行为。群体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天然的破坏性, 二是易易受暗示。正如勒庞所说:“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 此外,女性的缺失对于这个荒岛上的游戏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它甚至直接决定了游戏的发展方向,其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使孩子们的游戏种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男孩们在一起扮议会、搞选举、生火、围猎、偷袭、守城,几乎为所欲为,但是没有女孩子,他们就没法过家家。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玩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各类游戏,但家庭游戏是无论如何玩不起来的。因此,孩子们所构建的这个模拟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得不忍受一个永远无法得以健全的体系。管建明的论文“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中,在分析蝇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的基础上,从蝇王中西蒙这一暗示耶稣形象的人物入手,来说明在这部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中,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将人类赎救的主题隐含其中。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暗含了这样一种可能: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后具有促使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因为经历灵魂的黑暗往往是人类获得救赎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所以,揭示人性之恶和追求人类的精神赎救之间就获得了相互转化的辩证意义。蝇王这部小说自与社会大众见面起就引起了新闻界的广泛议论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无论是从宗教救赎的角度,还是人性恶的角度,抑或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蝇王的寓意的剖析依旧有待发展、深入。对人类的救赎的根源必将在于道德体系的强化与发展。正视人性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四、存在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虽然把握了人性恶和救赎这两个主题,但是,研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学者对蝇王中人性善恶的划分过于绝对,认为拉尔夫是人性善的代表,而杰克是人性恶的代表,没有意识到拉尔夫身上除了善的一面还有人性的弱点,也掩盖了杰克身上富有人性的一面。故本篇论文关于人性恶的研究中,从拉尔夫和杰克的力量对比这一角度来探讨善恶的交锋以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而不是按以往的思想简单地划分为善与恶。其次,众多学者对体现主题的象征物的分析中,虽然细致入微,分析如“小岛”、“海螺”、“眼镜”、“空降兵”等的象征寓意,但没有一篇单独的论文中确定了人性恶的关键性的象征。在本篇论文中,人性泯灭的最主要的象征圈定了“火”、“制度”、“狩猎”这三个关键点,从人性文明之源、善恶力量对比和人性恶之源这三方面出发展开讨论研究,解释说明了蝇王中小岛上人性泯灭和宗教救赎失败的根源。第三,关于救赎这一的主题研究中,一些学者虽有分析到救赎的寓意及其失败的象征,但并没有一个学者找出书中蕴涵的人类社会可以自我救赎的线索。如有些学者有分析到女性的缺失象征着小岛上不健全的社会体系,却没有联系到女性也是救赎的途径之一。本篇论文从作品中隐含的女性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阐释了救赎的根源女性社会可以调整男性社会的运作方式,而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会对人性善的一面起到引导作用,并抑制恶的一面的存在,对社会道德的改善起到基础铺垫作用,其作用远远大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规定。五、主要参考文献Epstein, E. L. Notes on Lord of the Flies. New York: Perigee Book, 2006.Golding, William. Lord of the Flies. New York: Perigee Book, 2006.Golding, William. “Nobel Lecture.” 7 December 1983 .Le Bon, Gustave.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Atlanta: Cherokee Publishing Company, 1982.Reilly, Patrick. The Literature of Guilt: From Gulliver to Golding. London: MLA, 1988.管建明,“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 期,第121-124页。Guan Jianming. “The Salvation Theme in Lord of the Flies.”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6 (2007):121-124.王长荣,“他们曾经是愤怒的青年吗?”,外国语1990年第3期,第14-18页。Wang Changrong. “Have They Been Angry Young Men?”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3(1990):14-18.王卫新,“中国的蝇王研究:回顾与前瞻”,外语研究2003年第 4 期,第52-54页。Wang Weixin. “The Research of Lord of the Flies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4(2003):52-54.王彦兴、龚璇,“孤岛上的荒唐游戏对蝇王的心理分析批评”,外语研究 2005年第1期,第64-67页。Wang Yanxing and Gong X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电消防居间协议书
- 货车购车协议书模板
- 家庭协议书搞笑模板
- 签订免责协议书范本
- 禹城购房定金协议书
- 校园事故赔偿协议书
- 情感和解协议书范文
- 培训学校请假协议书
- 装饰材料欠款协议书
- 设备股权协议书模板
- 项目实施组织设计和实施计划方案
- 身体知道答案(珍藏版)
-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结题报告
- GB/T 22795-2008混凝土用膨胀型锚栓型式与尺寸
- GB/T 19851.15-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5部分:足球门
- GB/T 10095.1-2001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 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执行核查表
- 汽车吊检测保养记录
- 市政工程安全台账表
- 航天模型的设计、制作与比赛课件
- 高考倒计时60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