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大理 大理州政协经济委 张 继目录1.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现32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43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64大理境内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95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活动95.1、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马帮和大理马95.2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货币115.2.1 使用中原内地的货币115.2.2 以海贝为货币125.2.3 以盐为货币135.2.4 以其他物质为货币145.3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集市贸易155.3.1 以物易物的初级交易155.3.2 村社交易(早市、午市)155.3.3以十二生肖时间规定的街期165.3.4 中国西南最早的民族“博览会”三月街175.4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城市185.4.1 大理城195.4.2 昆明城195.4.3 永昌城215.4.4 腾冲城225.5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235.5.1 朝贡是对外贸易的开始235.5.2 官方贸易的繁荣245.5.3 民间贸易的常态化265.5.4 马帮长途贸易的兴起和延续286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活动306.1 汉文化的传播306.2 佛教传播317 思考和启示337.1 连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337.2 彰显大理的融合性、开放性、包容性337.3 使命复兴南方陆上丝绸之路337.4 建议重建联系纽带34 道路是人类文明的承载线、连接线、传播线。历史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与交通线有关联。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对外交通线,是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文明传播交流之路。大理地处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兴起与大理古代文明发展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曾经出现过高度的文明成就,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对外交流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来自百度地图:/v?src=360baike_sidepic&q=南方丝绸之路#id=00 该图为汉武帝时期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1.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张骞在大夏发现蜀布、邛竹杖,经过访问得知系由身毒转贩而来,从而判断有“蜀身毒(印度)道”的存在,这是对“蜀身毒(印度)道”即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发现的开端。回到长安他向汉武帝报告后,公元前122 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四年时间张骞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这次出访目的是沟通联络,开展贸易往来。根据张骞出使西域后提供的信息,史记 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就派遣使者到西南夷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目的就是打通“蜀身毒(印度)道”,先后从犍为(今宜宾)派人分五路寻迹:一路出駹(今茂汶),二路出徙(今天全),三路出莋(今汉源),四路出邛(今西昌),五路出僰(今宜宾西南)。使者分别在氏、莋、昆明受阻,其中“昆明”就是今天的洱海区域,汉武帝为征服西南夷,在长安西南凿周长40里的昆明池,习水军以征伐,后由郭昌率数万巴蜀兵平定西南夷,并设置郡县,其中在洱海区域设有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比苏(今云龙)、邪龙(今巍山)等县。此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随着中央王朝郡县的建立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随着汉朝的强大,在西北开辟了举世闻名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2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古蜀身毒道,虽然在公元前2世纪才由张骞发现,公诸于世。但事实上,这是一条早已存在的道路。印度学者R塔帕尔认为,印度孔雀王朝与中国的最早接触,是由阿萨姆与缅甸方向的东北山脉到印度的道路,这就是经过云南出缅甸往印度的道路。云南与蜀相连,所以这条道路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发现的那条蜀身毒道。中国学者也基本一致地认为蜀身毒道是中印之间最早的一条道路。但是对这条道路始于何时却有不同看法。丁山认为楚印文化交通,至晚当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向达据大宝积经述及吴、蜀、秦之地名,判定公元前5世纪释迦佛在世时,中国已经与印度有了交通往来。更有人认为中印交通不仅在春秋战国,远在西周之世就已开通了。但至今大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到公元前4世纪末,蜀身毒道就已经开通。 古蜀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是“蜀身毒(印度)道”形成的基础,洱海区域的古代文明是重要条件转接点,是“蜀身毒(印度)道”形成的重要条件。古蜀“五王时代”三星堆文化具有高度的政治、经济文明,古时蜀中“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南丝路沿途流金淌银,巴蜀地区经济非常发达,文化空前开放。由于与中原的阻隔, 在蜀地(今川西平原)与身毒(印度)间形成的交通路线,延续两个多世纪尚未被中原人所知(中原内战),所以有人称它为秘密丝路。这就是比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存在时间更早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即“蜀身毒(印度)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早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沿着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到达欧州之前许多年,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已将蜀锦、丝绸、夏布、邛竹杖、“三编”工艺品和铁器等,远销到地中海沿岸。20世纪后期,三星堆文化发现后,揭示和开启了成都平原的古代文明真象,为认识古蜀身毒道提供了支持,根据国内文献记载可以判断: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肇始于古蜀“五王时代”三星堆文化时期,相当于夏末及商周时代;成熟于秦惠文王灭巴蜀,兴建古成都的周代末期;繁荣于秦汉至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洱海区域形成了高度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文明,根据学者研究,现代考古发现的祥云大波那青铜遗址,与传说中的白子国有密切关系,这一文明基础成为汉武帝在祥云设置云南县的前提,特别南诏大理国统一云南,洱海区域成为对内链接中央王朝,对外沟通东南亚、南亚的中心,使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人员交往、货物流通得到空前繁荣,尤其是是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兴起,奠定了云南古代交通网络格局的基础,以后为元明清时期及近代所延袭。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承载着400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出海通道被切断,沿丝路古道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3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国内由3条道组成,从成都出发分东、西两支,即五尺道和灵关道,在大理会合后向西为永昌道(博南古道)。(博南古道遗址-漾濞云龙桥和古道 拍摄于2014年8月8日)五尺道:道宽五尺,是秦统一中国出台的道路建设规制,就是道路宽度为五尺,是秦以后命名的道路,又称为“僰道”、石门道。五尺道其路线为:从成都出发,东沿岷江至僰道(今宜宾),过石门关,经朱提(今昭通)、汉阳(今赫章)、味(今曲靖)、滇(今昆明)至叶榆(今大理),是谓五尺道。其经由的地区山高水险,道路十分艰险。汉书王莽传载冯尤其上书说:“僰道以南,山险高深。”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说:“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步道度三津,亦艰阻。故行人为语曰:犹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护比,往往呼尹,来降贾子,左詹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其险如此。”水经注若水注中说:“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狼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这尚且是汉晋时期道路经过修筑开凿以后的情况,秦汉以前其路之险,可想而知。因此,从路况看,由蜀经僰道至滇池的道路,虽然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但它的交通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只有当汉晋大力整修开凿之后,其作用才显著起来。灵关道:又称为牦牛古道、越巂道。从成都出发向西,经临邛(今邛崃)、严关(今雅安)、莋(今汉源)、邛都(今西昌)、盐源、青岭(今大姚)、大勃弄(今祥云)至叶榆。这是早已存在的古商道,自战国以来就是沟通川蜀与云南的重要交通线,是蜀经过邛都等西夷地区,南下渡金沙江,到达洱海地区的道路。秦汉之际,蜀卓氏、程郑曾在临邛(四川邛崃)“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临邛在蜀至滇的道路,是贩运铁器的商道,当是蜀滇间的交通线。 (博南古道遗址-永平段 拍摄于2014年8月8日)永昌道(博南古道):两线在叶榆(今大理)会合,西南行过博南(今永平)、巂唐(今保山)、滇越(今腾冲),经掸国(今缅甸)至身毒(印度)。在掸国境内,又分陆、海两路至身毒(印度)。(博南古道上消失的霁虹桥)图片来源:/wiki/%E5%A4%A7%E7%90%86%E9%A9%AC(博南古道关口遗迹 拍摄于2014年8月8日) 4大理境内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大理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其路线为:一是五尺道西段。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进入滇东北,经过曲靖入昆明,再过楚雄州的南华县进入祥云境内与灵关道汇合。二是灵关道西南段。灵关道一线从四川西昌南下,从会理、攀枝花入云南,过楚雄州的永仁、大姚、姚安进入祥云,在云南驿与五尺道汇合进入大理;另一线从四川西昌西进,西入云南滇西北,经过丽江的宁浪、永胜入大理州的鹤庆、剑川、洱源,在大理与五尺道汇合。三是博南古道的起始(东)段,从大理的下关出发,经过漾濞、永平县,翻越博南山,过澜沧江霁虹桥入永昌(保山市)。5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活动 大理在地理上处于中国西南,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大陆之间,历史上的南诏大理国与中南半岛上的东南亚国家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接壤,与印度、孟加拉等国家邻近,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发展经济贸易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势力影响至周围广大地区,为促进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5.1、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马帮和大理马 马帮是活动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运输、商业贸易单位(组织),大的马帮马匹有400-500匹,小的也有20-30匹,是根据商业贸易信息需求,临时组建的股份制经济实体,内部管理严密,等级分明,首领称为“锅头”。自古以来,在云南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辐射迤西、迤南、迤东和滇西北四大马帮线路,在迤西干线上形成保山、腾冲马帮,在迤南干线上形成玉溪、石屏、建水、个旧马帮,在迤东干线上形成昭通马帮,在滇西北干线上形成大理、丽江马帮,在大理又形成喜洲、鹤庆、巍山三大马帮。大理马就是各个马帮选择的运输工具。大理马也称滇马,是中国云南西南地区著名的古老马种,原泛指古南诏、大理一带的马种,该马为役用型品种,多用于驮载和乘骑,母马主要用于生产繁殖役用骡。大理马体型矮小紧凑,清秀俊美,行动灵敏,性情温顺;属兼用型驮乘马种。头直,额宽中等,耳薄、短而立,眼稍小而有神;颈部为水平颈,颈长中等稍薄,头颈及颈肩背结合良好;鬐甲低、稍窄,长短适中;胸部窄而深;腹部大小适中;背部短而平直,背腰结合良好;腹部大小适中;尻短,稍斜;尾长至飞节以下,尾础中等高;四肢结实,筋腱发育良好,系部短而立,肢势端正;毛以骝、栗、青毛、黑毛。体质类型在坝区为细致型,山区、半山区为干燥型;气质为上悍和中悍。大理马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山区、半山区和部分坝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东缘地区的鹤庆、剑川、大理、洱源、宾川等县市,漾濞、巍山、云龙、永平、南涧、祥云、弥渡各县均有分布。2008年底,全州大理马总数为15756匹,其中公马5500多匹;母马约10000匹,能繁殖母马5800多匹,种公马1100多匹。主要分布在鹤庆、剑川、大理等县市及全州各县。其中以鹤庆、剑川、大理居多,占全州大理马总数的80%。博南古道上的马帮图片来源:/ztlb/laoshan/cysh/200709/t20070921_504576857.html大理马图片来源:/wiki/%E5%A4%A7%E7%90%86%E9%A9%AC 5.2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货币5.2.1 使用中原内地的货币汉朝在云南设立郡县后,加强了对云南的统治,当时国内通行的货币也在云南广泛流通使用。万历云南通志卷一记载:“嘉靖乙未,滇人掘玉案山,得大黄布刀,制如磬折,衡重三钱。”天启滇志卷三说:“甲子岁(天启四年),有锄地得钱者,其色尽绿,左右书五铢二字。”在大理、昭通、昆明、腾冲等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汉晋时期古墓葬和古遗迹,有中原古钱币如五铢钱范和五铢钱币发现。说明当时大理等云南许多地方都流通国内通行的货币,到了元代云南设立行省,云南经济和货币体制逐渐与内地连成一体。5.2.2 以海贝为货币 海贝大理白族称为“扒”,是古代货币的称谓。云南不生产海贝,但是在云南曾长期流行。在云南作为货币流通的海贝是从与云南有经济交往的沿海地区或国家流入云南的。在晋宁石寨山遗址中,所发掘的50座墓中,有17座出土海贝,总数约为149万枚,重400千克,反映了战国至汉晋时期,随着云南与沿海地区交往的扩大,海贝也随之流入。到了南诏时期,海贝作为货币在云南流通比比皆是。新唐书南诏传说:南诏“以缯帛及贝为市易,贝之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这是海贝在云南作为货币的最早历史记载。南诏境内以缯帛作为货币,与中原一致,只是中原缯帛与铜钱并用,而南诏则缯帛与贝子并行。这时云南在南诏割据政权的统治下,南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战和不定,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原货币在南诏境内的流通受到一定的阻碍。而此时南诏大理国与东南亚、南亚沿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却有很大的发展,南诏大理国有多条道路通往沿海国家。与云南有密切交往的沿海古国如天竺、骠国、白古、暹罗等,都是以海贝作为货币流通的地区。作为货币的海贝不仅在这些国内流通,而且随着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也流入到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这是普遍的现象,海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流入云南并成为南诏大理国通行的货币的。元明时期,贝币还在大行其道,云南市场上,商品交换通用贝作为一般等价物,元混一方舆胜览中的云南行省条说:“交易用贝,贝俗呼作趴,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虽租赋亦用之,”明洪武年间僧无极朝天集贝生赋中也说:“其为用也,独贝呼庄,手乃二对,八十成索,二十索为袋。五金任其低昂,百物由其向背。”作为货币的海贝计数之法,一贝称庄,四贝称手,十六贝称苗,八十贝称索,一千六百贝称袋,元明时期的纪录皆相同。民间通行用贝,所有货物及田宅买卖都是以贝作价;官府虽然厉行全国统一的通货政策,全国币制统一,而在云南却准许以贝子支付和缴纳赋税。元史世祖本纪称:“至元十九年九月己巳,定云南赋税用金为则,以贝子折纳,每金一钱,值贝子二十索。”所以云南民间家蓄海贝以为储蓄,到了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称“斡泥”(哈尼族):“家有积贝,一百二十所为一窖,藏之地中,将死则嘱之子曰:我平日藏若干,汝可取几处,余者勿动,我来生用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海贝作为云南的主导货币,从春秋战国时起在云南大约断断续续地流通了二千余年。直至清康熙年间,下令鼓铸制钱、铜钱,才废止了以贝为币的历史。5.2.3 以盐为货币大理盛产盐,白族称“盐”为“比”,有“盐巴”的意思。汉武帝时期设置比苏县,即今天云龙县,云龙有沘江流过,为什么在边远的地方设置县,目的就是实现盐专买政策,诺邓古村就是一个盐井为官府垄断的生动例子,这一情况延续到以后的各个朝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分布有许多著名的盐井,如禄丰的黑井、大姚的白井、洱源的乔后井等。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因此在云南食盐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品,又是一般等价物,在交通闭塞的民族地区食盐就成为了货币。宋代云南各民族与内地市马,宋朝就曾以广西等地所产的海盐作为马资支付给大理国各民族。元代把盐制成盐饼,政府加盖印章,成为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盐币”。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七章“云南省”条说:“这种盐币上打有大汗的印记。非他自己的官员不得铸造这种盐币。八十个盐饼当做一个金萨吉。”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明代的武定府、丽江府、镇源府等“土人懋迁有无,惟以盐块行使”。用盐作为交易的等价物现象,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十分盛行。以盐为币是云南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5.2.4 以其他物质为货币大理历史上还曾经以金、银、缯帛、茶、麻等物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起到过货币的作用。宋代大理买马,宋王朝常以“金锦彩盐,尽往博易。以马之高下,视银之轻重,盐、绵、彩、缯、银定价”。商业贸易还以茶、麻等作价,在与藏区的茶马贸易中,茶叶曾长期充当一般等价物。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大理也不例外。但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时期,还以自己稀有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这是与大理历史上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货币经济现象。5.3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集市贸易5.3.1 以物易物的初级交易 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地方,新中国建立以前,白、藏、纳西、傈僳、怒、独龙、景颇、佤、拉祜、布朗等都还保留着家族成员之间、村社成员之间以有易无、物物相换的原始的交换形式。交换物大都是粮食、茶叶、种子、牲畜、农具等。例如茶马互市等。5.3.2 村社交易(早市、午市)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大村落和集镇,人们根据商品物质的需求,形成“日出而市”和“日中为市”。日出而市一般时间很短,清晨游商到村落收购货物,天亮即交易结束;日中为市是古代进行集市贸易的传统,它反映出商品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交换的货物来自四周较远的村庄,人们一早上路,将用于交换的物资运到集市时,已是日中时分了,因此日中才达到交易的高潮,下午集市便散去,人们又匆匆赶回家。 5.3.3、以十二生肖时间规定的街期大理和云南的许多地区一样,形成了以十二生肖的属日为街期,并以此作为古代集市名称的定期集市贸易市场,如猪街、牛街、马街、羊街、龙街等。这种市场是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依据生肖属日,于不同的集镇或地点举行集市。集场场所没有定制,一般有4种类型:一是旷野类型的集场。这种也称为“草皮街”或“露水街”,城里人称之为“山街子”,集场没有任何设施,附近的居民带着自己的生产品在固定的集日前来交换,互做买卖,集散人散,人散集空;二是“草棚街”。这是在旷野集场或草皮街的基础上,搭起简易的“货棚”,作为交易的场所,仍然是集散人散,人散集空,集场上没有人定居;三是“瓦房街”。集场固定,已经有靠市场生活的市民,每当赶场时,他们经营百货、小吃、茶水、马店等。在集市上,他们低价购进各种土特产,在该街场不赶集的日子,他们转卖其他集场,又从其他集场购进特产品,贩于该集场;四是已初具集镇规模的“集场”。集镇内街道、店铺相对固定,错落有致,每逢街期,交易活跃异常,市场规模较大。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三商业考一集市中说:“或以鸡羊狗龙为街期,即以地方配合日期,街场大者,附近州县居民毕集。其交易之物,自谷米食品迄于牛羊甑釜纸墨,一切用具无不备,古代之交易状况,可由此想见。”一般来讲,十二兽属日集场的空间密度的分布半径约为3050里,这种有规则的自然经济下的集市贸易,不仅在调节市场需求方面有很大的伸缩性,而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集无虚日”,把不同地方分散的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了人们经济交往的范围。5.3.4 中国西南最早的民族“博览会”三月街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是以宗教节日和古都集市传承发展下来大理三月街。时间在每年春季的三月,为期7天,大理三月街既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文化交流和娱乐的场所。每年到会期,众商云集,万物交易,各种规模盛大的民族文艺展演、体育比赛、社交活动,纷纷登台,此起彼伏。据说远处的客商要参加大理三月街,路途遥远过完年就要出发,要走3个月的时间,才能到大理。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公元1639年3月,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大理,适缝街期,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到:“十五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物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闻数年来道路多阻,亦减大半矣。”“十六日余乃仍由西门西向一里半,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其中,更队以觊高下焉。时男女杂沓,集臂不辨,乃遍行街市。”大理县志稿记载:“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叶、丝棉、毛料、磁、铜、锡器诸大宗生意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以上历史资料说明,三月街是中国西南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民族“博览会”,特别说明的是三月街上赛马会,实质上是古代交通工具“大理马”的博览会。长期跋山涉水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丛山峻岭中的“大理马”,成为商贾的财富。从唐代以来,大理地区就形成了以三月街为代表的市场和内联外贸的商业集会。嘉靖年间,三月街可延续20余日不散,全国有13省及缅甸、泰国等地商贾皆至交易。由此看来,大理三月街最能体现交通干线那种内连外贸的商业特点,商贾来自周边各国、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州县,货物有本地的马骡(大理马产地),四川的丝绸,内地的瓷器、药材,藏区的毛料,西双版纳的茶叶,滇东的铜,滇南的锡,缅甸、印度的棉花、宝石,以及云南各地的药材、木材和布匹,而且都是大宗交易,动辄数万。至今成为“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的盛况。其他较大规模的集市,还有丽江、保山和鹤庆县松桂的骡马会等。5.4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城市 云南大理、昆明、保山、腾冲等城市地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充当过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云南商业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城市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商业都会,它们在促进生产力进步,带动区域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沟通区域内外贸易往来、物资交换、信息交流,统领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5.4.1 大理城大理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节点。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都,是南来北往物质和贸易的集散地。元明清以后,虽已不再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其地当滇缅要路和茶马古道交汇地,凡川货西出缅甸,茶叶北上藏区,藏区药材杂货南下,缅甸棉花、宝石、珠玉东入都必经此地,并以此为集散市场。大理城内店铺作坊林立,玉器的雕琢,大理石的解制及缝纫、染织、皮革、金银首饰、笔墨文具、铜铁器的打制等等,颇具规模,享誉于省内外乃至周边国家。道光云南志钞卷一地理志大理府中说:“(大理)夙称沃壤,山川灵秀,文物蔚然,而商贾辐辏,甲于他郡,亦滇中一大都会也。”仅距大理三十里的下关,原非商业重地,但其地控扼滇西和大理的交通,元明以来官府着力经营,元代设为赵州,明清因之,“其州为往来孔道,控苍洱之要冲,山川萦抱,原显沃衍”。明清时很快发展为滇西入缅干道上的马帮集散地。5.4.2 昆明城 昆明是元明清时期新兴的商业都市。是交通的中心枢纽和中转贸易市场。自元代建省之后,一跃成为云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商业都会。作为商业都会,昆明充当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带动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东移,从此昆明作为云南的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元代健全驿站制度,云南所有的驿站均以中庆(昆明)为始发地,确立了交通中心的地位。元代赛典赤治滇,着力整治滇池,扩建中庆城,当时昆明的范围东至盘龙江西岸附近,北至五华山,南至土桥,西至福照街、鸡鸣桥,近代昆明城的规模已见雏形,而且城内商贸繁荣,店铺林立,街容整齐。马可波罗出使缅甸时,看到押赤(昆明)“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明清时期,昆明发展为云南对内对外通道的枢纽及转口贸易的市场,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大凡经营滇缅、滇越等国际贸易的商帮,如四川商帮、迤西商帮、临安商帮等,都纷纷到昆明设号开店,转贩川丝、棉纱、宝石、石磺、茶叶、鸦片等。罗养儒在云南掌故中记叙道:昆明在道光年间“实是繁盛极。彼三市街、珠市桥、东寺街、金马坊、碧鸡坊、云津街、得胜桥、盐行街、三元街、太和街(北京路交三桥至塘自巷一带)等,是道路宽阔,烟户密集,房屋栉比,楼阁云连,巷道参差,店铺杂错。市面之上,货物山集,行人水流。早有早市,午有午市,夜有夜市”。昆明还有几条街是专门经营外贸货物的,如上述提到的“所谓三市街,是绸缎、布匹、纱花三种生易之集合市场,故曰三市街”。从当时云南的贸易路线和格局看,这个纺织品市场中,除绸缎为国内内地产品外,布匹、纱花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从滇缅及其他对外通道转运而至的。又如珠市桥,是一售珠宝玉器的市场。玉器便有二三十间,还有腾越(腾冲)客挟些珠玉来,以无力开铺,遂在此一段街上摆售卖。珠宝玉器,是滇缅贸易的重要物品,历代均从腾冲进口销往内地。5.4.3 永昌城永昌即保山,是滇西入缅干道上的要站和商贸城市。保山地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干道上的位置适中,由此而东即是经济较发达、民风较开化的云南内地,意味着道路日益宽敞,行走更加安全,气候温和;由此而西,则为少数民族聚居的滇西边区和瘴疠之地,即所谓的“夷方”,更艰辛更冒险。凡往来于这条干道上的商贾军旅,无一不在这里歇息休整、补充马料给养。故明清两代都作为边关要冲之地加以扩建,特别滇缅贸易兴盛时,滇西干道繁忙,永昌成了滇缅贸易货物主要的转输站口。明代建筑的保山城为:“永昌府城,城周十四里,八门,明指挥胡渊筑,扩而修洁,为滇城第一。与顺宁、大理、丽江、蒙化连界滇西重镇也。城内外居民万余家,土地平衍,山川秀丽,语言风俗仿佛江南,人文极盛商务繁盛,民多殷实,大客栈十余家,马栈十四五家,货栈五六家”。在滇缅贸易的带动下,永昌商贸发展尤其带有对外贸易的特色。滇略俗略说:“永昌、腾冲之间,沃野千里,控制缅甸,亦一大都会。山高水深,饶竹木鱼豕鹿虾之利,其人儇巧,善制作,金银铜铁象牙宝石料丝什器布罽之属,皆精好甲他处,加以诸夷所产琥珀、水精、碧玉、古喇锦,而洋布及阿魏鸦片诸药物,辐辏转贩,不胫而走四方,故其习尚,渐趋华饰。饮食宴乐,谚谓永昌一日费二百石酿米,享午以后,途皆醉人。”滇缅贸易,长途贩运,支撑着永昌的繁荣,故有称:“永昌之产在通省独多而奇,然有取之三宣六慰缅甸者,远至数千里”。清代乾隆以后,滇缅贸易发展到极盛,永昌府志这样描述永昌地区的商贸状况,“永郡之在滇省,地处极边,与缅甸接壤,一切货殖较他郡为多,故贾客亦最众。兼之土地富饶,产物甚多,南北街场星罗棋布,至如十二属象定于期,则滇省风气使然,不徒一郡”。5.4.4 腾冲城 腾冲即腾越,是滇西门户,滇缅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就有对外贸易的历史和传统。到了明清时代,腾冲在保卫边疆,确保内地安全不受外族侵扰方面,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明清时期缅人进犯,首攻腾越,朝廷出征,无一不以腾越为军事据点。特别是三征麓川后,大批的汉人进入腾越屯田镇戍,增加了人口,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垦殖发展,士商之风大盛,是滇西文化荟萃、经济繁荣的典型。明末设八关以后,腾越更成边关战略重地。在缅甸定都阿瓦(曼德勒)的很长时间里和近代交通兴起之前,云南与缅甸伊洛瓦底江中上游的地区所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都与腾越有关。腾永关行记记载:“我国西南边防重镇腾越,古越赕地,与永路隔龙潞两江,北通片马,南控七司,为出缅之门户。民善贸迁,多侨缅,四乡殷实,瓦屋鳞比,为滇中各县所罕见。”寸开泰腾越乡土志商务篇说:清朝“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琥珀、象牙、燕窝、犀角、鹿茸、麝香、熊胆,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其时商务称繁盛”。是时“洋货则自漾贡,棉花则自缅降,玉石则自猛拱,皆由水路运至新街,至蛮暮,过野人山,抵蛮允,至干崖”。海外货物经过博南古道,从腾越转运永昌、大理、昆明,再进入内地。5.5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5.5.1 朝贡是对外贸易的开始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外贸易活动是在东汉时期。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永元九年(公元97年),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永建六年(公元131年)等,永昌徼外属于缅甸的敦忍乙、掸国等国家多次遣使到东汉王朝贡献“国之珍宝”及献乐和幻人等,东汉王朝也回赠其金、银和封赠官衔的印绶,特别是中国的丝绸已被用作外交礼品,其性质既是政治上和睦交邦的一种手段,也是经济上两国贸易的一种方式。进贡在南诏、大理时期对外贸易占有一定的比例,旧唐书张谏之传说到永昌,“西通大秦,南通交趾,奇珍异宝进贡岁时不阙”。这是供王公贵族所用。朝贡成为常态化,各种贸易活动也常态化,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后来兴起的茶马古道成为云南交通内外骨干路线。这时期还有专门的南诏通缅印道、南诏通安南道、南诏出南海道、大理至广西邕州道等交通贸易路线。5.5.2 官方贸易的繁荣 南诏建立以后,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门设置了管理商业的官员,这就是新唐书南诏传中所载的南诏社会组织机构中的“禾爽”,“禾爽主商贾”。商品生产得到南诏、大理统治者的鼓励,新唐书南诏传说:“不徭役,人岁输二斗,一艺者给田,二收乃税。”这是对那些有“一艺”之能的手工业者的优待政策,凡有“一艺”者,南诏统治者给田,使其有一定的私有土地,上纳一定的土地税,还免除徭役,使其能专心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对手工业分工和发展商品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诏、大理时期还非常注意引进内地工匠,发展自己的手工业。例如南诏后期曾多次进攻四川和邕管,掳掠大量的汉人,其中就有很多的内地工匠。樊绰云南志卷七说:“(南诏)俗不能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贼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能织绫罗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也说大理所产甲胄,质地精良,“甲身内外悉朱,地间黄黑,漆作百花虫兽之文,如世所用犀毗花纹,极工妙”。又称“云南刀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画犀花纹”,艺术造诣很高。“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盖大理国有丽水,故能制良刀云”,工艺技术名冠天下。经世大典叙录“诸工匠”条专门称赞说:“漆匠取之于云南。”沈德符野获编“云南雕漆”条也说:“唐中之世,大理国破成都,虏百工以去,由是云南漆织之器,甲于天下。”漆织之器及刀剑武器,都是云南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输出品。南诏、大理时期,云南畜牧业高度发展,从滇西腾越、大理至滇中拓东,乃至滇东的曲靖等地是著名的滇马产地,所谓“兽莫巨于象,莫用于马,皆南土所宜”。整个云南马牛遍野。南诏、大理时期发展起来的漆织之器、刀剑甲胄、马牛畜产的生产,丰富了云南人民的生活,也是云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品。云南开始具备了外贸商品的生产能力。丝绸纺织品是滇缅印道传统的出口商品,虽然大量产自四川,经云南出口骠国、天竺等,但南诏、大理以后,云南所产丝织品,也开始向海外输出;宋朝广西买马,云南商人带着漆器、云南刀、鞍辔甲胄等手工业品,来到横山寨、钦州等博易场,同内地商人及海外客商交易,换去海盐、舶来品;云南的各种土产方物,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政和类证本草称:青木香生永昌山谷,琥珀生永昌、蘖木生永昌,犀生永昌山谷及益州。所有这些都是云南出口物品,特别是犀牛皮制品,远销印度、阿拉伯各地。据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中国人用(达摩的犀角)来制造腰带,根据花纹的美观程度,在中国一条的价格可达两千、三千或者更多的迪纳尔。在达摩王国,这一切人们都是用当地的货币贝壳购买的。”关于唐宋的野生犀牛分布,主要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印、缅、交趾,中国西南益州、宁州、永昌和黔中的部分地区,云南是主产地。商人多由滇缅印道转运,加上犀牛制品的交易多用贝币,当时云南及印、缅境内的国家,通行贝币,这种贸易同云南有关是很有可能的。中国西南主产麝香,但以云南所产质地最好、产量最大。樊绰云南志卷七载麝香出永昌及南诏诸山,土人皆以贸易。云南所产的麝香被贩运到阿拉伯等地,故阿拉伯商人到南诏后感叹道:“这里出产的麝香极其优良,疗效极好。”当时的南诏、大理商人用马帮将云南的土产方物运到印度、缅甸、交趾甚至广西等地沿海港口,在那里由海路而来的阿拉伯商人转运阿拉伯等地,在印、缅等港口,换回货贝等物,这类交易的数量和规模,限于资料已难以估算,但是从南诏、大理时期,云南流行海贝作为货币,足以说明交易量是十分巨大的。5.5.3 民间贸易的常态化南诏、大理时期,云南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以马帮为运输工具的民间贩运贸易逐渐兴起。进口货物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与人民生活有关的海外舶来品。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国人“与诸蛮市,以江猪、白毡、琉璃、罂缶相易”的民间交易状况。这种民间交易是伴随着南诏与骠国国际间政治关系发展日益密切的,樊绰云南志卷十记载:“(骠国)有移信使到蛮界河赕,则以江猪、白毡及琉璃罂为贸易。”同卷还记载了与昆仑国、小婆罗门的贸易往来。昆仑国距南诏中心西洱河81日程,有商道相通,出象、青木香、旃、檀香、紫檀香、槟榔、琉璃、水精、蠡杯及各种香药珍宝和犀牛;小婆罗门(今马来半岛)出齿贝、白竭、越诺布,“蛮夷(指南诏)善之,信通其国”,说明南诏与有贸易往来国家之间的十分关系密切。在樊绰云南志记载中看出,南诏进口舶来品大都是人民生活所需,有江猪等畜产品,有琉璃罂缶、蠡杯等日常生活器皿,还有白毡、旃、越诺布等纺织品,为云南及其周边国家人民传统衣被原料,“(骠国)男子多衣白毡”。旃与毡同,是云南许多民族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桂海虞衡志“蛮毡”条说:“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青木香、檀香、紫檀香及诸香药,除了家居日常所需外,还与人们宗教生活有关,南诏、大理人民多信佛,平日礼佛贡祖、斋戒沐浴、烧香熏衣,都少不了香料。青木香、檀香之类并非贵重的香料自然成为进口的大宗商品。南诏、大理时期,齿贝是在云南作为货币使用,主要来自缅、印、交趾、广西等沿海地区,需要量很大,才能满足流通。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大量贩运民间生活日常必需品的商品经济活动,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巨大动力,元人纪古滇说原集这样记叙了南诏对外交往的范围,说:“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皆南通之国,具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珲琚、巴具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有昌也。”西通之国,就是滇缅印道(南诏通天竺道)所经由或联系的国家;南通之国为滇越道(安南通南诏道)和银生出海三道所经由及联系的国家和地区,贸易范围覆盖了整个所有与南诏、大理有交往的国家或地区,贸易的民间化使贸易品种、贸易数量大为增加,对外贸易开始深入影响云南各民族和各阶层的社会生活。5.5.4 马帮长途贸易的兴起和延续 蜀身毒道开辟初期,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是在西南夷诸部落之间相互经济交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短距离的以物易物一般商品的交换,是汉晋时期蜀、身毒道上贸易的主流,而长距离贩运昂贵商品的国际贸易所占比例依然很小。 南诏、大理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国际或出海通道,而且道路日益完善,路线清晰,馆舍驿站配备,为大队商进行大宗商品长途贩运提供了条件。南诏通安南道、南诏通天竺道及大理国通广西邕州的出海道,在史书里都是日程记叙,各个站口地名清晰,很多以驿或馆舍命名,表明这些主要的对外交通干线已经开始设有驿馆站铺等供商旅住宿歇脚的设施。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引杨佐入大理国买马记说:云南驿“驿前有里堠,题东至戎州,西至身毒,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大理国时期就有如像我们现在的公路铁路里程碑,把往身毒、交趾和海上各国的路线、里程标记得清清楚楚,可见当时的对外商业贸易交往频繁,长途贩运逐渐兴起。以马为交通工具、马帮为组织形式的长途贩运式的商业贸易逐渐兴起。和志武先生说纳西先民“唐、宋时期与吐蕃及南诏、大理的贸易更加频繁,史称博易三千二百口的大羊。”在纳西象形文东巴经中,也有聪本(藏商)马帮九弟兄,赶着九十九驮子来的记述”。象形文字东巴经的这个记载,明确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云南各民族马帮的情况和马帮在南诏、大理国与吐番和内地贸易的情况。尽管云南对外交通线上山高谷深,河川纵横,瘴疠毒虫为祸商旅,但商人们依然赶着马帮,跋涉在崎岖山径,进行艰苦卓绝的长途国际贸易。南诏通天竺道是最繁荣的对外商道,“河赕贾”四海为家,活跃于这条交通线上为“客”经商,常常往返于高黎贡山、寻传及骠国、天竺间经商贸易,樊绰云南志卷二如是记载:“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气。自永昌之越赕,途径此山,一驿在山之半,一驿在山之巅。朝济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顶。冬中山上积雪苦寒,夏秋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热。河赕贾客在寻传羁离未还者为之谣曰:冬时欲归来,高黎共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河赕,指唐代西洱河地区,“河赕贾客”就是当年翻山越岭到骠国、天竺去经商贸易的大理商人,寻传即缅甸伊洛瓦底江东岸之打罗。南诏强盛时,“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并在这里“刊木通道,造舟为梁”,越赕是今腾冲,他们都是这条商路上的重要站口,过往商旅常常于此歇脚休整。高黎贡山和穹赕(怒江坝)是商路上的绝险之处。这首歌谣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沿着古商道从事长途国际贩运贸易的商人艰辛经营、苦苦思乡、不得而归的沉重心情。无数商旅贾客在这条漫长的国际贸易线上写下了壮丽诗篇。6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活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的大理地区,北部、东部相接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历史上受到传统的大陆型中原文化区和古代吐蕃文化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南部接壤的越南,西部、西南部与之相连和近邻的缅甸、老挝及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受印度海洋文化的熏染,成为印度海洋文化的传播区。由此看来,大理处于古代世界两大文明,即具有大陆文化特色的中华文明与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印度文明的交叉地带,又是中国内地中原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和中南半岛海洋文化三个文化圈的边缘及交汇地区。是各种文明的交汇点。6.1 汉文化的传播 汉武帝设置郡县后,汉文化随着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万历云南通志引古今书尺书载说有叶榆(今大理)人盛览从学于汉武时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并著赋心四卷,又有天资聪颖能过目成诵的叶榆人张叔为变乡民不知读书之俗,负笈往从司马相如学经,而后归教乡人。以后谢肇浙滇略、冯苏滇考、倪蜕滇云历年传以及清修的几部云南通志都转录这条材料,以之为然。徐嘉瑞先生撰大理古代文化史提及此事说“张叔盛览事,滇考及李志均载之,当有所据”,这是汉文化在大理传播的开始。 南诏大理国时期与内地中央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加紧密,政治上的朝贡分封,经济上贸易交往,文化教育上交流已经形成规制,汉文化影响和渗透到地方民族政权的各个领域。南诏奉圣乐就是在唐代集中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长安进行汇报展演的盛事,说明了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在元明清一统天下时期,随着屯田、移民、改土归流等政策的实施,汉文化随着政治管理制度在大理地区的确立,有了更加广泛的普及,佛教、道家、儒学传播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大理地区的各族人民,明清时期大理自然也被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