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枢行政机构的演变 选官制度 监察与谏议制度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 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其中存在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材料一 汉景帝时期 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 请得与丞相计之 而丞相周亚夫说 高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 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 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 无功侯之 非约也 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 晁错得罪过丞相申屠嘉 申屠嘉预诛之 晁错得知后逃到景帝处寻求庇护 申屠嘉后悔地说 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 故误 材料三 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 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 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通过上述材料 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建立中朝 皇帝 九卿 有事上报 西汉武帝时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2020 1 21 6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 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割皇权加强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作用 P10 2 2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1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意义 P11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决策 审议 执行的分解 既明确了行政分工 又使三省互相牵制 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唐太宗时期 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 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B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C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D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 国史新论 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 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 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D 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B D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者再下中书 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 则门下缴驳 又上中书 中书又将上 得者再下中书 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 奉行 而已 根据材料一 指出唐代初年 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尚书省填写 奉行 后 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 包含了中书省 门下省宰相和皇帝的意见 交给六部中相关部门去执行 材料二 唐太宗 说 中书所出诏敕 颇有意见不同 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原置中书 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 每或不同 有所是非 本为公事 卿等特须灭私循公 坚守直道 庶事相启沃 勿上下雷同也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 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言者 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 既知不可置之于法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 对戴胄说 法有所失 公能正之 朕何忧也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 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分工明确 相互监督和牵制 保证了君权独尊 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唐代初年君权受到三省宰相和法律的制约 探究 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 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都实行分权 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都有积极作用 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 为什么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 保障民主 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2020 1 21 12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财政 宋代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二府三司制 2020 1 21 13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财政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归入 归入 元代 一省制 元朝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萌芽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 军机处 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西周 世卿世禄战国 秦 军功授爵西汉 察举制 征辟制东汉末 魏晋 九品中正制隋 唐 科举制明 清 八股取士 科举制 选官 用官制度标准的变化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 魏晋 隋唐时期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世卿世禄 举才荐能 门第族望 考试选拔 监察与谏议制度 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秦 御史大夫西汉 御史府 辖十三州刺史 隋 唐 门下省宋 谏院 通判明清 都察院 科道 按察使司 注 红色标明的是谏议机构 请思考 中国古代的监察与谏议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P12 4 1 局限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与低效 2 积极 在整顿吏治 打击割据 维护中央集权 防止政策失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请思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P13 1 1 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建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行政 选官 监察与谏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有利于大一统集权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家的有效管理和统治的巩固 但也滋生了专制独裁 机构雍肿 任人唯亲 钳制思想 贪赃枉法 特务统治等弊端 1 隋唐时期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完善中央集权B 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 扩大民主权利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 正确的是 开创于隋朝 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的产物 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A B C D B B 巩固练习 3 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 A 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B 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C 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4 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省D 吏部 B 材料一清人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 中说 高门华阀 有世及之荣 庶姓寒人 无寸进之路 选举之弊 至此而及 然魏 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 莫有能改之者 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 于是 不得不用寒人 人寒则希荣切 而宣力勤 便于驱策 不觉倚之为心腹 1 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背景 南北朝时 士族制度极端腐朽 渐趋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 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 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 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忽视实用性学问 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中国古代中央 地方制度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三 监察与谏议 官僚制度的维系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刺史 门下省 谏院 中央 科道 通判 督察院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中国古代的监察 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 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总体评价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趋势 1 分散相权 加强皇权 2 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思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以君权为中心 权力高度集中 2 人治高于法治 3 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 始终充斥着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 君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趋势 小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历程 一 中央行政体制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丞相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 二 选官制度 补充官僚队伍 世卿世禄 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征辟制 贵族世袭土地 人口 职务 待遇 商鞅变法 察举制 地方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团体 九品中正制 前期看个人行能 后期看门第高低 前期积极 后期重家世轻才德 累世公卿 门阀政治 日益腐败 士族制度 门第高低 科举制 科举制 开创 每州每年贡士三人 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进士 以策取士 完善 中央统一分科 定期举行 寒士 参政的机会 提供高素质人才 使帝国长期保持繁荣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发展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为主 试经义制策 定以八股文 束缚人们思想 1905年废除 三 监察与谏议 官僚制度的维系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刺史 督察院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意义 中国古代的监察 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 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门下省 谏院 谏议制度 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谏议和封驳 可以对宰相决策提出异议 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明清取消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能否起到廉政建设的作用 它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二 选官制度 补充官僚队伍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 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 九品中正制 开创分科举人 科举制 完善科举制 发展八股取士 材料一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种说法 人生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 材料二中 金榜题名时 又反映了什么制度 实战演练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材料二 唐摭言 散序进士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 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 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 亦无所恨 王志轩 被阉割的帝国 隋唐统治者开科取士的后果之一是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 后果之二是学术的功利化 使知识分子有了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荣身之路 这一政策与儒家的 学而优则仕 一拍即合 从此国家机器不仅为知识分子指定了学术的范围 更进一步指出了学术的目的 学成文武艺 货于帝王家 2 从材料二看 科举制有什么局限性 使读书功利化 不讲求实际有用的学问 阻碍科技的发展 材料三廖燕力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 与秦焚书之术无异 特明巧而秦拙耳 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陈寒鸣 洪武儒学教育与科举八股的形成及其流弊 3 怎样理解材料三 与秦焚书之术无异 的观点 为什么明朝 制义取士 巧 明朝的科举制与秦朝的焚书举措同样是为了强化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明朝的科举制培养了适应封建君主专制需要的官僚队伍 扩大了统治基础 材料四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 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上发表论文说 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 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美国汉学家卜德说 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剑桥中国隋唐史 的编者崔瑞德认为 科举制度 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 产生于等级森严的君主时代的科举 面向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栏杆拆除及更换施工方案
- 2025短期劳动合同全面解析
- 2025至2031年中国反射型普通照明灯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工厂隔音墙板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验卷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钢制链轮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煤矿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动产抵押借款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车车辆及零部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数码隐形防伪技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配电箱巡视检查记录表
- 作文讲座:创意写作与作文教学课件(共35张PPT)
- GB/T 18404-2001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
- GB/T 15787-2017原木检验术语
- HMC中终端打不开
-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课件
- 苯为原料生产8万吨年环己酮车间工艺设计说明书
- 眩晕-前庭神经炎课件
- 中国风黄山城市旅游介绍PPT模板
- 小学生安全教育优质完整课件
- 石油化工行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工业管道预算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