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长教育火热的社会学 特长教育火热的社会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符号消费”理论及冲突理论两个方面分析特长教育火热的原因,指出特长教育容易存在的误区,并提出防止特长教育出现误区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特长教育符号消费冲突理论 “你的孩子报什么特长班啦?”这句话,几乎成了城市孩子家长们见面的问候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想方设法“武装”孩子,为孩子报读各种各样的特长班。 例如某市某小学两个班学生共128人,参加过特长培训的124人,占全部学生数的96.9%。 目前正在参加各种培训的106人,占82.8%,其中参加2门以上特长培训的有51人,占48.1%,最多的同时参加5个项目的培训。 某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34人,参加过特长培训的占93.2%,现正在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的占60.5%。 为什么在城市特长教育会如此火热呢?本文试图从“符号消费”理论和冲突理论进行解释。 一、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的分析 (一) “符号消费”理论 关于消费的符号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伦1899年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认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炫耀性消费必然使有闲阶级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但显示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 之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时尚消费”概念。 他认为人具有将自己与他人相区分、相隔开,以凸显自己个性的基本需求,而时尚恰好可以满足现代人的这种强烈需求,时尚舞台上展现给我们的是社会阶层、群体以及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整合。 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他通过对马克思“二重价值”观点的补充,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引入了商品的“符号价值”。 相对于“原始”的“二重价值”,“符号价值”主要带有奢侈的意味;“二重价值”是商品的“实”,“符号价值”是商品的“名”;普通消费者受制于购买力,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实”;上层消费者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名”。 所以,在消费社会里,“符号消费”不仅可以区分阶层,而且也可以认同阶层,这就说明它具有“示异”和“求同”的功能。 (二)符号消费理论对城市特长教育火热的解释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在大城市经济较好的家庭,人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满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追求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他们通过住洋楼别墅、开名车、穿名牌服饰等,借助“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同时精神符号的消费也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例如给自己的孩子上名校、找名师、参加各样的特长班。 从“符号消费”理论来看,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入这种消费,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的消费,与阶层的收入呈正相关。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选择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多余的经济条件来选择“符号价值”,他们对教育的追求还停留在接受国家给予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上。 而在城市,一些好的家庭对教育的消费不只是停留在“使用价值”层面,他们更多的是看重教育消费的“符号价值”。 父母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不仅享受着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而且也享受着“符号价值”,正是所谓的“实”“名”双收。 1、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 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于家长来说,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的最大考虑可能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确实,在接受特长教育似乎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父母人人自危,生怕自己的孩子没有接受一些特长教育,就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日后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现今,国家鼓励孩子全面发展,似乎也为特长教育的火热添砖加瓦。 很多名校的招生政策都有这么一条:有某种特长加多少分,所以父母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的最现实的一点考虑就是为孩子进入名校奠定基础。 还有的父母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是让孩子学一技之长,给孩子以后的发展多买一份保险。 2、特长教育的“符号价值” 所谓“符号价值”就是象征性的好处。 很多城市父母除了把自己穿名牌、住洋楼、开名车等作为自己“符号的象征”外,还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资产”,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和攀比。 他们经常以孩子有多少特长、在什么名机构接受哪个名师的特长教育为荣。 出于攀比的心理,很多父母不顾自己孩子的实际条件,盲目地跟风,跟着别人选择特长班,似乎自己的孩子没有接受特长培训就不如别人,不仅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连父母脸上都无光。 从家长的角度而言,特长教育正聚集了“符号消费”的“示同”、“示异”功能。 所谓“示同”,就是借助消费来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相同、一致和统一。 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来显示与其他阶层的不同、差别和距离。 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往往成为和别人进行“区别”和“示同”的一个途径。 很多城市父母常常跟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攀比,看他们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特长班,也给自己的孩子找什么样的特长班,甚至是更好的特长班,为的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和比自己差的阶层保持距离。 二、基于冲突理论的分析 (一)冲突理论 韦伯的冲突理论把重点转向了“地位群体”的竞争,以及各种亚群体如何为荣誉、声望和文化资本而竞争的分析。 在科林斯看来,教育是地位群体彼此之间为了荣誉、声望的竞争和教育文凭之间分配的主要领域。 教育系统的膨胀,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反映了地位群体的竞争。 这种竞争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教育体制鼓励人们将文凭作为荣誉与声望的“标准”。 由于这一点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中已经是成功的。 因而教育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凭和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获得更高收入和权利的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反过来又表明了地位群体的身份。 因此,其结果是人们对文凭的追求也变得更强烈。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得到更多的文凭,膨胀也就不可避免。 而文凭对于地位群体的身份和工作机会的价值也越来越低。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某个层次文凭价值的贬值,人们也就追求更多的文凭。 由此也就进一步加剧膨胀的循环和对文化资本的竞争。 (二)冲突理论对城市特长教育火热的解释 现在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以及高校的扩招,使得很多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由于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然而很多研究都表明,对于那些享有优质或者家庭占有丰富资源的毕业 生来说,就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正如科林斯的观点所说,文凭膨胀也就意味着文凭的贬值,人们就会争取更多的文凭。 优势群体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享有一切优质资源。 既然一般的孩子也能接受正规教育,这样优势群体似乎就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地位,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突出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特长教育。 这样,在农村孩子等处于劣势地位的孩子面前,他们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那么在找工作时就比一般孩子更有利。 三、避免特长教育走入误区 从以上视角的分析中知道,特长教育能给城市一些父母带来这样的优势:可以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可以使他们的后代处在优势地位。 然而,父母必须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逼迫他们,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应警惕,以防走人以下误区: 1、过多看重特长教育的“符号价值” 有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时,更多看重的是它的“符号价值”。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不是心甘情愿的。 家长在给孩子选特长班时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喜好和实际情况,而完全是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 他们在给自己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大多出于跟风,或者面子问题。 只要看到和自己条件相当的或者比自己条件好的孩子在上某种特长班,马上想到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于人,于是马上也跟着去上某种特长班。 这部分家长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往往看中一些“名”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他们选择的特长班根本就不适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表面上父母的“面子”似乎挽回了,但从长远来看,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而且父母的“面子”也总有“丢”的一天。 2、过多看重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 有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更多地强调了它的“使用价值”。 他们认为孩子多学些东西,多有些特长对以后的发展总是好的,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 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于写字、弹琴或绘画,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结果孩子不仅学不好特长,还可能学不好学校里该学的知识。 有一部分家长还有更功利的目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某一特长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甚至能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靠特长“吃饭”。 他们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的开始也考虑了自己孩子的爱好及天赋,但是在接受特长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或者太急功近利,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这根本就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更不用说父母的期望是否能达成了。 为了在特长教育中的“实”“名”双收,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才能避免走入以上误区: 1、特长教育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不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在婴幼儿时期,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特长班时,一定要和孩子表现出的兴趣相符合,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那么就会事与愿违,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使孩子出现厌学心理,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 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才能用心去学习,只有孩子学好了,才能真正做到“名”“实”双收。 2、特长教育并不等于要培养出全才 很多家长贪多求全,样样都要求学,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学不好。 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也会有负于家长的期望。 也就是说特长教育既不能带来“使用价值”,又不能带来“符号价值”。 3、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方法要恰当 任何教育都要讲究方法,特长教育也是如此。 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拟摇奖机设计课程设计
- 食品单元操作课程设计
- 饭盒塑料包装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喜欢一个女生
- python课程设计手写数字识别
- 创意短片训练营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项目石头剪刀布
- 金融财务与管理课程设计
- 光电编码器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艺术玻璃壁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画图”》说课稿
-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单元教材解读
- 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函数的单调性》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四年级上册 单元作业设计《为父母分担》
- 核酸的生物合成 完整版
-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 天然气巡检记录表
- 食品进货台账制度范本(3篇)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