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doc_第1页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doc_第2页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doc_第3页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doc_第4页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教师一 、教师的概念“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周礼地官司传序)“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荀子)“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诗外传)“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因此,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阶段1 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教师的职业是伴随教育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原始社会早期是原始部落的首领或有生产经验的人承担了教师的职责,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后,有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但由于承担教师职责者多是“以吏为师”、“以僧为师”,在学校产生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阶段里,教师职业所以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其社会基础是:(1)教育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特权,学生数量少。(2)社会还没有实行普及教育,教师需求量小,没有大量培养的社会需求。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由兼职到独立的发展。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La Salle,1651-1719)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成为世界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1695年德国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施以师范教育,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1795年法国在巴黎设公立师范学校,1810年设立高等师范学校。1832法国颁布统一的师范学校系统,统一隶属中央。1833年的基佐法案明确规定各省均设立师范学校一所。从1870年到1890年,世界许多国家颁布法规设立师范学校,中国也是在这个时代,既1897年创立了以专门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学校。通过设立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定向专业化培养的社会基础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对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新需要。广泛实施的普及教育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大量需求。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普及中等教育促进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3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模式多元化阶段 世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普及基本完成,教师需求总量萎缩,质量要求提高,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社会职业。在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开始逐渐减少,曾经在训练教师的历史上起过举足轻重作用的师范院校逐渐并入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任务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校承担。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自建国以来一直是以独立师范院校为主体形式的发展模式,但21世纪,中国的教师培养将主要来自三种模式: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综合性的以培养教师为优长的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 教师的社会地位1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分析。 一门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地说,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职业声望。由此推之,教师的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与职业声望是评价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以下将从这四方面来分析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1)教师的专业地位 所谓“专业” (profession), 是“专门职业”的简称,是指“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能以及其它特性而有别于普通的职业或行业(occupation or trade)而言” (见于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台湾大书苑有限公司990年版,第183页)。美国社会学家利伯曼(Liberman ,M.)作出了专门职业定义的研究。根据利伯曼的研究,人们往往把建筑师、律师、医生等看作是典型的专业人员,至于教师能否称为专业人员,则有较大争论。国外的学者如美国的尹特齐尼(Etzioni,A.)等人认为,教师与护士、社会工作者三种人员只能归为“半专业”(semi-profession)人员,(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83页),日本的市川昭午则将教师视为“准专门职业”。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66年颁布)文件中明确肯定“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金龙哲:试论日本关于教师职业的争论,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版第一期)。以来,各国逐渐趋于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并为确保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国也将教师职业确认为专门的职业。年月日,中国国家标准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所有职业分为个大类,个分类和个小类,其中,教师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中。在年月颁布的教师法中写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由于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教师专业训练不足,教师队伍专业水准较低,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只要有知识,人人可当教师”的旧观念的影响,使人们往往对教师职业持有偏见,甚至贬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与作用,致使教师地位难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在国外,除少数特别富有的国家外,在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教师多处于中产阶级偏上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待遇。邓小平同志率先为教师呼吁,“要把老九的地位提到老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郑重写道:“要使教师待遇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要把教师待遇提到社会的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职业正渐渐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3)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的政治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第二、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作用;第三、教师的社会关系体系在全社会所具有的 影响及其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师在政治上所享有的各种待遇。”(赵卫:教师职业威信及社会地位问题的教育学考察,教育研究1994年第十期) 教师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联在一起。 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教师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雇佣劳动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其社会地位随之有提高。(4)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如公众的认可和称道,尊敬和钦佩,荣誉和敬意等”( 教育大词典第6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2页)。中国素有尊师的传统,甘当“蜡烛”、甘当“人梯”,教师一向被社会公认为最佳形象,教师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1985年,我国就“国民的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问题,对76000多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小学教师被公认为经济收入处于低层(仅位于待业青年之前,在真正意义的职业中属最后一位),但在职业选择时却位居第五,高于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民办企业人员与农民。(董泽芳: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313页)。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种全民所有制职业中,教师形象最佳,排位第一。(报刊文摘,1989-6-20)2、提高教师地位的途径()影响教师地位的因素。我国教师地位不高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待遇低。待遇,是对人的 劳动应给予的权利、社会政治地位、和物质报酬的总称,包括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声望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工资报酬问题。虽然它不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唯一因素,但待遇不高,特别是工资收入低,则是教师社会地位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椐广州的调查 资料表明:广州市属中学229名教师中,66.8的教师认为教师待遇低、另外在广州市区八所中学的260名教师中,也有52.7的教师认为待遇低影响了教师工作能力的发挥。(李子彪: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教育研究1986年第九期)。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第一,教师待遇低,造成教育质量下降,特别是基础教育质量滑坡。第二,使教师职业受到无情的嘲弄,使教师的人格与字尊都受到很大的伤害。第三,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体健康,导致教师早衰、早亡现象严重。第四,背离了教师劳动力的价值,严重挫伤了在职教师的积极性。第五,教师队伍不稳 流失严重。1992年全国流失的各类教师达45万人。第六,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造成师范院校生员不足、素质不高。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在其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第114条中,也曾特别提到“在影响教师地位的诸因素中,应格外重视工资”(万勇译: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外国教育资料1984年第四期)。二是教育认识不高。一些不利观念:教育是纯消费事业;教师劳动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廉价劳动;教师是受人恩惠,靠别人养活等。这些观念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正确理解。非洲的津巴布韦是个很穷的国家,但这个国家的教育经费站全部教育经费的20%,比国防预算还高。津巴布韦出、初、中级教育部长朱惠琼女士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知识和技能,当缺乏这种知识和技能时,民族的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人民日报1989年4月1日。)可见一个国家的教师待遇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最终取决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高度认识,对教师劳动的充分理解,以及政府为提高教师待遇与地位所制定的法规及采取的有效措施。()提高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的途径第一、提高教育认识,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的观念,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第二、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高收入,人皆羡慕与向往的职业。第三、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师资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第四、教师权益法制化,使教师合法权益不受到任何损害,给教师创立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顺利地完成培育年轻一代的艰巨任务。(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原因:它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首先:教师依据一定社会的委托,根据一定社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去培养人,他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教师像一面镜子)其次:教师在知识、能力、智力方面一般都超过学生(知之较多,较先)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再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教育内容、过程和方法也是由教师来选择和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主导地位。第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主要依赖教师的引导、鼓励。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努力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明确目的,充分重视自身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积极配合、协调一致。(三)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1、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纵向的文化的传承作用。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伟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另一方面,从横向看,教师通过对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科学成果得以相互吸收,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在着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对塑造一代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现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现代脑科学、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类140亿脑神经细胞尚未开发利用,它的开发依靠教育、教师。(四)教师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我国于年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在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任务、任职资格、待遇、职责、培养提高等都有具体的规定。注:在此学习教师法1、 教师的法定权利教师法第条(共款)规定,教师享有以下权利: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的权利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培训”的权利。2、教师的义务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有“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教师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教师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判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四、 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一)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为了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教师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多方面: 首先教师必须教好课。 其次,教师还要作好班主任工作,组织好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此外,教师又要关心学生健康,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体质的增强,并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二)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从劳动目的上看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目的不是生产某种物质产品,而是要“生产”一种新人。从劳动现象上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 从劳动方式上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虽以个体劳动为主,但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必须善于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各种影响。.创造性从劳动对象上看需要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对课堂上偶然出现的新情况,要善于利用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妥善处理。从劳动内容上看需要创造性。教学内容虽然已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但怎样把这些死板、生硬的东西变成形象具体、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创造性。 从劳动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施。.长期性通过教师的劳动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繁重性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多方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重性。工作时间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繁重性。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教师劳动的这种繁重性更为严重。高度的责任性教师劳动的高度责任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二是家庭。.示范性7.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五、教师的职业素质(一)国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综观国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去考察;第一,现代社会发展所设计的未来教师形象。各国都认为未来的教师应是“完整型”或“全能型”的人,都强调在本世纪末要结束单科教师和传统教师的历史使命,现代教师应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角色理论指明的现代教师素质。教师角色特点,也就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素质要求。各种研究结果及教师实际角色行为都表明:现代教师早已冲破了传统的教材和纪律专家的角色,其角色范围有了相当大的扩展。正如国际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次国际教育会议所提到的:“学校教师的任务已不是只限于教授科目,还要在完成本职任务外,真正完成为青少年做好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生产活动等方面履行责任。除特别教育活动、校外活动外,教师必须有机会参加对儿童、少年、父母的辅导和生活辅导,有时还应该亲自组织儿童课外活动等。”第三,各国教育对象期待的现代教师的素质。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在对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种素质。(1) 友善的态度。“课堂如一个大家庭”。(2) 尊重课堂内每个人,“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戏弄”。(3) 有耐心,“决不放弃一个人,直到你做到为止”。(4) 兴趣广泛,“带给学生课堂以外的观点”。(5) 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使人舒畅”。(6) 公正,“没有丝毫偏差”。(7) 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8) 良好的品性,“从不发脾气”。(9) 对个人的关注,“帮助认识自己”。(10) 伸缩性,“说出自己之错”。(11) 宽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12) 有方法,“我完成任务,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是因为他的指导”。(二)国内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国内对于教师素质的研究,一般也是从现代社会发展对未来教师新形象的设计,教师角色与任务的变化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以及对优秀教师素质的调查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三)、未来教师必备的素质从国内外有关教师素质研究的结果看,人们对教师看法不仅相同,但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这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是“人学”,教师则要做“人师”。为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我国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项要求。综合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敬业乐业精神(2)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教师的勤业与精业是教师对其职业价值的积极追求和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精神的重要表现。(3)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教师对职业规则的信奉和职业规范的遵守是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4)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传授上的道德性,即以科学、准确的科学知识和例证等发展学生的身心,使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人格发展的的道德性,即以公正、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以身正而正身。思想品德教育上的道德性,即以道德的方式方法实施道德的教育。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另外的描述:(传统上)(1)热爱教育事业。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 (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2、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为什么高师学生要开设邓论、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概?我国人民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观点,这方面的学习要比其他职业的人要求要高,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特殊要求。教师的思想素质还应包括现代思想观念的树立,学校培养现代人,要求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教师应该走在前头。诸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了解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国际交往等;再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又如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其他的如科技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凡是现代人所要求的意识观念,要在学生身上形成的意识观念,教师必须首先具备。3、科学文化素质首先,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再次,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了那些重大的新成果。4、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摆脱单凭个人经验那种匠人式的工作状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育发展史、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5、教育能力素质作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他应具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 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6、身体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同时教师的健康意识、健身习惯也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因素,现代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是文弱书生的形象,他应该是具体健壮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教师的个性心理,即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也是教师不断提高工作的能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它各项素质提高的基础。 第二节 学 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 学生的概念: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对象(二) 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从道义上讲,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从法制的角度看,青少年也是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第一、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有:() 生存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更具体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对儿童的生存法律给予保护。() 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教育法又从总体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受尊重的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为成年学生和儿童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并在其他条款中具体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安全的权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污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另条具体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客体,无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种观点是“儿童中心论” ,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而只充任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他提出:教师不要站在学生前面的讲台上,应该站到学生背后去。只在学生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并认为教育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儿童中心是如同把地球当中心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显然,“儿童中心论”强调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现代教育观点看,完整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必须看到两个方面:(一)学生是教育对象(客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这是由学校的使命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决定的。、 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校长、教师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由各自的任务与条件所决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使其智能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优良身心素质,他必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质量负责,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从教师的条件说,作为职业要求,教师是经过了专门培养,掌握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具有教育理论与业务能力修养,有条件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培育学生而从学生的任务与条件看,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发展初期,他们的知识、经验都还比较少,要获得顺利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里,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1、为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育过程的组织来说,学生始终是教育的对象,处于教育的客体地位;但是就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来说学生是学习和教育活动的主体。 原因:()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他们接受教育是有选择性的,对不同的内容、方法、甚至不同的老师,都会做出不同的反响,或产生积极的态度,或产生消极抵制态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愿望、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对整个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较大的影响。() 学生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内因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外因。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发展过程。、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自觉性。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独立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要靠自身艰苦努力。() 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但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在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综上所述,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方面要肯定学生是教育对象,要接受教育,教师要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地位,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果我们只承认或强调某一方面,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教育史上的“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为代表)和“学生中心说”(杜威代表)都有失偏颇。二者统一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三)、贯彻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其基本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到发展。四、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一)什么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年龄特征,指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生理上表现为身高、体重、骨骼、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征。心理上表现在认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年龄阶段的划分人的一生分为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几个大的阶段,集中学习的时期是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称学龄期几个阶段划分如下:乳儿期:零至一周岁:婴儿期:一岁至三岁;幼儿期:三岁至六岁;童年期(学龄初期):六岁至十一二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十二岁至十四五岁。学龄期学生年龄特征与教育1、小学生(童年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身体各方面都在生长发育中,特别是神经系统、大脑发育显著,六岁儿童平均大脑重量约达1280克,是成人大脑重量的90%。大脑细胞体积增大,突起分支增多,大脑皮层与成人接近,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发展水平有限。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比学前儿童明显提高,但小学生的注意力很不稳定,观察事物比较笼统,学习中多死记硬背,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动机比较幼稚,兴趣易变。2、初中生(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是教育上的困难时期也是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的特点:首先是处于生长的第二高峰期(第一高峰期是出生至一周岁半身高平均生长25厘米),少年期身高平均年增长68厘米,体重平均增长24公斤。四肢的生长比躯干快,体态有些不匀称。其次是神经系统,少年期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神经活动的机能近一步完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为进行复杂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少年的神经细胞比较脆弱,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另外,少年期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理特点是开始进入性成熟期。初中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情感丰富、不稳定;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初中生的教育教师针对学生生理急剧变化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他们感性趣的活动中去,展示他们的才华,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以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少年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养成良好品德和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生的情感、品德和理想教育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对初中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者的又一重要任务。3、高中生(青年期初期)的年龄特征。高中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速度减慢,但已基本接近成人的标准,趋于成熟,骨化过程基本完成,肌肉力量还在发展,神经细胞已发育完全,脑重量已和成人相等,神经过程的兴奋抑制达到平稳,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更加增强。青年初期性机能已经发育成熟。在生理上为进行繁重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的心理达到更高水平,显示出一些与初中生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增强,能从一般的理论、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表现出较高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现在他们在看问题时不轻信、不盲从,注重理想性思考,并往往在独立地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但他们也往往因此而固执己 见。另一方面,青年初期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对社会、自我及人生意义的认识上。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关心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国内外大事和热点问题,并经常就此发表个人见解。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多变,意识到社会对青年人的要求和希望,并注意把这种社会要求与自身联系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理想。他们考虑问题不在盲目、幻想,而是更为实际。但他们仍存在追求新鲜与创造,过高估计自己并急于求成的毛病,这反映了他们仍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缺点。 青年初期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情感与少年学生相比,不仅更为丰富,而且也细腻、稳定和深沉得多。高中学生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继续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为将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第三,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第四,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个别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性别、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在家庭地位等方面的不同。(一)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男女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在身心发展上显示出一定差别,就总体而言,一般是女生观察事物比较细,记忆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多擅长于形象思维。男生则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胆大好动,对有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更集中,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男生观察事物常常不细心,学习上也常有不够认真的表现。与此相关,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上女生优于男生。椐我国学者调查,在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女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男生,学习优秀的人数女生比男生多20%以上,这种情况到初中三年级开始逆转,这与这些教师们的意见一致。产生男女生成绩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 生理因素生理学、遗传学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其染色体构成不同,与其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形成男女生智力活动上的一定差别。其次,男女两性大脑两半球偏侧性功能和专门化的发展有区别。男孩右脑的专门化早于女孩,而女孩左脑支配语言活动的部位比男孩发展快。另外,从身体发育的整体看,女生进入青春期生理变化大,暂时的不适应比男生明显,容易分散注意力。、 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长期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重男轻女观念,至今还有影响,家庭与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期望不一样,为他们发展提供的条件有所不同。一般说男孩参加活动的机会多,得到的鼓励支持也比较多,而女孩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举止行为受限制的地方又比较多,所以从小学起,许多女生比男生拘谨,活动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使她们的发展受到影响。、 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对性别提出的教育问题研究不够。教师很少针对男女生不同情况进行深入的教育工作。在小学阶段只注意女生学习认真,成绩好,很少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对男生有也很少进行提高观察能力,培养仔细认真精神的训练。使学生在发展前期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影响到后来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和教育应有的态度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点,既要承认性别差异,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各自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生智力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关键是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发展。其次,各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要切实把握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做到扬长补短,记忆力好就多教一些该熟记的知识内容,好奇心强就多给创造一些探索研究的机会,同时从发展的需要看到其不足。(二)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学生在智力发展上有差别是客观存在,统计材料表明:少年儿童中一般情况下智力超长与智力低下者各约占3%。西方国家通常采用智力测验的方法来鉴别智力发展水平。测定智商的公式是: MA(心理年龄)100IQ(智商)= CA(生理年龄)智商在140以上者为智力超长儿童,智商在70以下都为低能(弱智)儿童。神童中国三国时期的曹植幼年写诗受人称赞,唐朝李贺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外国有大诗人但丁七岁时开始作诗,大音乐家莫扎特五岁开始作曲,数学家高斯在四五岁时能大量阅读,九岁读高中,十四岁达到大学毕业水平。今年来报刊上对“小画家”、“小书法家”、“小发明家”等时有报道。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对早慧少年进行特殊教育的成功一例。自1978年创办少年班是对,前12期在全国各地选招457名少年大学生。入学时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十一岁,原来读书年级最高的是高中二年,最低的小学五年,经少年班的特殊培养,毕业生232人,其中有189人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7.2%。智力超长的成因是研究中的课题,一般认为:良好的先天素质是发展的前提,但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对智力超长学生进行教育的要求:首先,要注意早期发现、早培养。其次,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要实现优势成材,必须有较全面的基础,德、智、体各方面都要有良好的发展,知识面不可过窄。在全面打好基础的同时又要坚持发展个人特长,放弃了特长便失去了成长的优势。另外,要引导智力超长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坚持刻苦学习,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树立“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的思想。对智力发展缓慢及弱智儿童的教育,同样是应该特别重视的。除设立弱智学校、弱智班进行特殊教育外,在普通学校教师对智力发展较晚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针对其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耐心施教,逐步促进其智力发展。(三)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个体发展的差异不仅表现于智力活动中,也明显表现于非智力因素上。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方向、性质、强度等方面的差别。不仅有方向、性质的不同,同时有强度、水平的差别。另如,学生的性格表现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每个人均有其性格特征,有的内向,趋于沉稳;有的外向,趋于鲁莽由此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两者的发展表现在学生身上常是不平衡的。传统教育多注重智力发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不足,没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与推动作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发展成才的快慢,往往不是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既是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在个体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四)独生子女的教育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到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