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矿区总面积8050平方公里,采空地面塌陷累计达332平方公里,露天采场破坏土地面积近205平方公里,全省各类矿山废渣、尾矿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的日益恶化,不仅毁坏了耕地和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结合,有效遏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恶化的趋势。一是强化宣传,动员各方,提高全社会地质环境忧患意识。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宣传,即宣传领导,宣传矿山企业,宣传群众。通过不断汇报,邀请领导察看矿区采煤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场,观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多媒体演示,让领导全面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程度,造成的危害及恢复治理工作的迫切性和难度,从立法、投资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重视、支持;通过每年“送法到矿山”,组织“齐鲁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利用“422世界地球日”、“矿法宣传日”等各种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呼吁社会各界都来了解和关注地质环境问题,提高全社会的忧患意识。二是开展调查,制定规划,为保护地质环境奠定基础。近几年,山东省先后投入1亿多元开展全省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提交了一批内容翔实可靠的基础成果资料。编制了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山东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划定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禁采区、限采区,确定了恢复治理的重点区和示范区,制定了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对在建、生产和闭坑矿山提出了生态环境目标要求。三是综合治理,源头把关,实施地质环境一票否决制。始终坚持“政府抓、抓政府”和“反复抓、抓反复”的方针,连续三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集中力量对“三小”(小金矿、小煤矿、小建材)、“三边”(市县边界、矿区周边、城区周边)以及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等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综合整治。从2001年开始,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列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内容,建立了严格的矿产资源勘查、采矿许可证审查制度,实行新建矿山地质环境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新建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从资源开发的源头上把好矿山环境保护关。四是因地制宜,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山东省在治理资金筹措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主要有四种形式:1.拼盘式。采取上级扶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投资治理的优惠政策;2.招商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将塌陷地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以吸引投资;滚动投资。政府将治理塌陷地所获效益定期回收,再投入到塌陷地治理项目,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经营者将所获收益连续投资,滚动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投资机制;4.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针对矿山环境破坏各异的实际,山东省在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中采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园则园(公园),收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对采矿塌陷地,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对分布在城市周围和主要交通沿线的采石坑、塌陷地,则以美化环境为主,大兴“造绿工程”、“美容工程”,条件适宜的可建设成公园、旅游景点等。威海市通过实施“土石方工程”、“植物工程”和“喷涂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投资2亿元,在采砂坑上建成了集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海上公园;日照市改造治理废弃采石坑,建起了3个人工湖,总面积1200亩,成为市区最美的景点。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目前用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资金近10亿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面积已达20万亩,建成公园11个。年综合利用矿山废渣、废石244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46.4,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4.7。建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89个,总保护面积达6514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重点:整理复垦挥大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稳定和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非农业建设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规范和做好这一工作,山东国土资源厅从山东省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据统计数字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570.52万公顷,其中耕地767.2万公顷,现有人均耕地1.27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未利用土地面积为203.95万公顷,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为161.48万公顷,可开发为耕地的只有31万公顷)的实际出发,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实施管理。自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先后印发了山东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易地开垦补充耕地实施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逐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坚持土地整理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鉴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实情,补充耕地的方式逐步实现以开发为主转向以整理复垦为主,工作的重点放在农地、工矿废弃地和灾毁、撤并村庄废弃地的整理上,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从而拓宽了补充耕地的渠道。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资金投入,积极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提供资金保证。为调动各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积极性,近三年来,山东省收取的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里留成部分,全部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年来共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222个,共计投入资金2.74亿元。同时争取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91个,目前已争取到位资金1.8亿元。促进了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坚持一手抓“节流”,一手抓“开源”,2000年至2002年,共计开发整理复垦土地面积141.9万亩,增加耕地87万亩,连续三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各项建设提供用地60多万亩,保证了一大批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东营:土地资源巧开发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东营市充分利用土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这一优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宏观调控下,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推行和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至2002年,全市共开发整理土地4480公顷,其中新增耕地2986公顷,为保证全市耕地面积的连年稳中有增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为了加快东营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步伐,进一步启动土地开发市场,实现灵活高效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多渠道开发荒碱地,开辟东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稳定农业、发展经济的大事,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有新的提高,逐步由过去的被动式完成任务转为自觉主动地抓土地整理的良好态势。二、立足实际,强化宏观调控。出台了东营市鼓励中外客商投资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若干规定和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用地管理办法。在土地开发标准、土地权属、招标承包、规模经营、承包费管理和系列服务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全市的土地开发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针对东营市地多人少的实际,东营市国土资源局对土地后备资源地的土地面积、坐落位置、权属性质、资源类型、土壤状况、地貌类型、基础设施状况、开发限制因素、改良利用措施及建议利用方向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和考察论证,建立了详细的土地开发档案资料,编制完成了东营市土地后备资源近期及远景开发规划和东营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土地开发实施计划。三、科学论证,建立项目库。经过充分的考察论证,在符合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167个,其中土地整理项目75个,土地开发项目46个,土地复垦项目38个,土地综合整理项目8个。项目总规模为8.93万公顷,其中新增耕地2.04万公顷。争取利用今明两年的时间,建成高标准的开发整理项目示范样板区。四、积极主动,开拓创新。东营市是全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国家和山东省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关注和重点开发投资的地区之一。东营市已争取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0个,“同三线”等易地开垦项目6个,东营市国土资源局以此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样板工程来抓,健全完善了三项政策:(1)资金投入政策。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把上级给予的资金作为“引子”,调动多方的积极性,采取市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受益村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实行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保证了工程项目资金。(2)劳务投入政策。在开发组织形式上,坚持以乡镇集中会战为主,村、户、个人为辅的办法,采取“工换工,几年清”的方式,轮流开发,相互配合。(3)开发承包政策。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主要推行了先统一开发治理,再承包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租赁的模式,对开发新增的耕地,实行有偿招标承包,同时改变开发方式,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专业化开发转变,提高开发档次。五、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在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管理、审查报批、跟踪监督检查与验收及权属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行项目立项审查会审制,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制,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形成了土地开发整理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进度安排资金,按效益考核验收的项目管理规范体系。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中,无论何种形式的占补,占补双方必须签订占补协议书,限期完成。如果行政区域内无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发整理,或者因其它原因没有条件开垦耕地,必须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开发,由国土部门帮助制定补充耕地方案,督促落实开垦耕地资金,做好补充耕地的规划选址,跟踪检查补充耕地方案的落实情况和验收工作。六、拓宽渠道,多方筹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广泛吸引境内、外资金投入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产业化。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实施劳动积累制度,保证土地的规模开发整理;另一方面研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吸引投入的办法,如引导鼓励农民和企业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集资投劳承包土地开发整理,使零散资金发挥集聚效应;将土地所有权、开发权、经营权分离,实行先包后开发整理、先开发整理后发包、转让经营权等。邹城:五年造地四万亩4月30日,邹城市平阳寺镇6050亩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该项工程增加耕地4599亩。至此,该市基本实现了采煤塌陷与治理的动态平衡。该市大规模治理塌陷地自1998年开始。邹城市是我国八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有国家、地方煤矿9对,压煤面积35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煤炭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大面积耕地塌陷。到1998年,全市塌陷地面积达到6.3万亩,其中绝产、积水4.3万亩,矿区乡镇人均耕地急剧下降,有10个村庄人均耕地不足0.3亩。加之境内的矿井正值生产高峰期,每年仍以2500亩速度塌陷耕地,以此推算,到2050年,全市塌陷地将达到15万亩,将造成67个村庄搬迁,20多万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1998年开始,该市开展了对塌陷地的全面治理,完善投入管理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实现投入治理经营的良性循环,是邹城市塌陷地治理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该市的塌陷地大多712米深,每治理一亩需要资金5000元至12000元不等,资金成了塌陷地治理的第一要素。为此,该市拿出耕地造地费、土地荒芜费、耕地占用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的20和违反土地管理罚款的40,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方面资金,规定煤矿企业复垦塌陷地的,其收益和土地权属归企业所有;其他单位和个人复垦国家未征用的塌陷地进行粮食生产的,三年内不交合同定额任务;外商或其他单位和个人单独投资复垦治理国家已征用的塌陷地,从有收益之年起10年内免交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完善的机制为塌陷地治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自1998年以来,该市先后投资1.5亿元,治理塌陷地2.3万亩,增加耕地1.9万亩,加上自2000年开始的山区开发增加的耕地,全市共增加耕地近4万亩。塌陷地治理为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该市挖潜节约用地5000亩,先后建设了体育馆、博物馆、公园、广场,修建了宽阔的外环路。临朐:荒地变成花果山地处沂山北麓的临朐县,山多沟多人均耕地少,一直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自1999年实施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工程以来,临朐县委县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调整工作思路,甩开山多地少的劣势,充分发挥山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多的优势,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统一规划,科学治理,多措并举,推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年共开发整理土地16万亩,新增耕地4.5万亩。在提高土地质量,扩大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200多元。目前,在临朐开发整理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不仅是农民的追求,也已成为民营企业和下岗职工的抢抓项目,组织土地开发整理由过去的一项经济负担,转变成为乡村两级最愿意组织实施的经济开发项目。是采取什么办法和措施,取得这种最佳成效的呢?临朐县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是靠完善政策和创新机制推进了发展。”临朐县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完善土地承包政策,创建有利于启动开发整理活力、让利于民的土地经营新机制。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土地开发整理,该县及时制定出台了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办法,推出了新增耕地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先治后包、先包后治、股份制联合开发”等深受农民欢迎的土地承包办法,对规模较大、便于集中整理的区域,由镇村统一组织治理开发,然后包给农户经营,土地经营承包期为30年;对于治理难度较大的小流域,采取先承包到户,然后按规划要求分头治理,土地经营承包期延长至50年,并倡导宜粮则粮,宜果则果,从而激发了群众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寺头镇逮家沟村在外打工的5名青年,回村承包了一个小流域,当年开发整理土地200多亩。完善劳动用工政策,创建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集中整理土地的施工组织新机制。针对全县未利用土地多,开发任务重的实际,集中使用富余劳动力、义务工。前几年采取“工换工、几年清”的办法,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利用冬春农闲季节,集中劳力和机械,组织大规模的工程施工。实施国家示范区的第一年,全县建立项目区22个,当年就开发整理土地5.3万亩。随着农村劳动用工的逐步规范,该县及时调整策略,鼓励以村为单位治理,采取集体、个体、联合体多形式的施工组织方式,对市以上投资项目,则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施工。完善资金投入政策,创建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工程量大且投资多的长效工程。为解决投入问题,第一步采取了政府拿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村民投一点,向银行贷一点的多方筹资办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采取投入与利益分配挂钩的办法,现在已建立起了以谁投资谁受益,开发者投资为主,政府专项基金投资为辅的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民营企业主杨洪玉投资800万元,在龙岗镇开发整理土地2000亩,创办起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企业已获经济效益,从而带动了其他企业和下岗职工投资的转移。追求生态效益,创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新机制。实行统一规划,坚持科学施工,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通过健全管理办法,推行规范化施工,开发整理后的山地、滩地,既保证了土层厚度,又达到了保持水土,并做到了山水田林路配套治理。现在走进临朐县示范区和项目区看到的是:山顶绿树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下粮菜丰茂。调整产业结构,创建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经济开发新机制。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着力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整理后的土地上发展以优质产品为主的高效农业,先后建起了板栗、葡萄、柿子、大樱桃、黄金梨等六个万亩果品基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示范区、项目区年收入5万10万元的农户逐年增多,得到了实惠的农民对开发整理土地的热情和干劲越来越高。由整理土地到农民增收,这正是临朐县开发整理土地的动力之源。莘县:废弃窑场成绿洲莘县位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土地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全县辖22个乡镇,总人口96.8万人,人均耕地1.41亩,自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莘县组织专业队伍大力复垦窑场废弃地,紧紧围绕耕地占补平衡这一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莘县于1998年底成立了土地整理开发中心,编制12人,整理中心下设办公室、财务科、设备科和工程科。队伍组建后,立即对每个废弃窑场坐落的位置、面积、土质、地下水位及土地权属等情况进行了登记,结合登记结果,绘制出了全县废弃地开发点状况分布图,为每个待开发的窑场建立了文、图档案。为配合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开展,莘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决定、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开发整理土地的通知、莘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职责范围等文件。为保障专业化开发整理工作顺利实施,莘县政府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挤出100万元开发资金拨到土管局,同时还从金融部门筹措土地开发资金。现在莘县土地整理开发中心已拥有固定资产近400万元,拥有各种开发机械14台。其中有:中日合作生产的链轨式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