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2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2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2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2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方案】2014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2讲知能闯关创新演练 新人教版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解析:选c。本题实际上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2(2013皖南高三联合测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3(2013莆田模拟)1921年至1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公开的贸易b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c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国家放弃了对贸易的全部垄断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在商业上恢复了商品流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生产,故b项正确。4“至于国内商品流转,那么商人与投机者已被我们从这方面完全驱逐出去了。现在全部商品流转,都完全掌握在国家、合作社与集体农庄手中。”这段文字公布于()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c20世纪30年代中期 d20世纪50年代后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由题干中“全部商品流转,都完全掌握在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手中”可知当时苏联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c。5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对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理解。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6(2013泉州质检)“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中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下列关于“2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a最终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方面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选a。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注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0年前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进行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上,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c、d三项,故a项符合题意。7(2013保定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没有。材料2: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请回答:(1)造成材料1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2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 (3)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解析:本题围绕美国30年代大危机和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害命题,以体现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创新性。从要求回答的内容看,多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这说明基础知识在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一问要求紧扣题意,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答案:(1)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措施:整顿银行;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手段。1(2013宁德质检)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b大危机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b。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国家干预过分地强调计划性又会导致经济缺乏活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苏俄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证明,故b项正确。2(2013山西十校摸底)“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就公开提出了意见。从他们的队伍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打倒粮食委员!”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强烈不满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苦解析:选a。由“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等可以看出,材料反映出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故a正确。3列宁总结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此他又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鼓励种植玉米解析:选b。根据材料“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可知,列宁已经采取的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采取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即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该政策内容的是b。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d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4(2013武汉名校调研)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解析:选a。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材料中的做法就属于农业集体化,a项符合题意。5(2013南昌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2013大连测试)下面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工业利润总额(单位:卢布)1965年225亿1970年560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611965年6.1%19661970年7.8%上表反映了()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解析:选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a项正确。但其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与题中时间不符。7(2013宣城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14.933.687.499.1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历史(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材料4: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第(1)问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结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这一问题的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结。第(5)问启示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各方面归结。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