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一.健康信念模型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HBM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二.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 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五要素1、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三.理性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 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1、 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2、理论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四.转换理论模型 转换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是现代心理理论中行为改变理论的模型之一,他试图解释人们有意识的锻炼行为的激发以及维持,在锻炼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们之前行为及动机的影响(Prochaska&DiClemente, 1983)。转换理论模型说明了了包括身体锻炼在内的健康行为改变的动态过程,并指出个体在其行为成功改变之前往往做出多次的行为改变的尝试。该模型由五个阶段的锻炼行为改变组成:1)前意向阶段(我现在没有参加锻炼,也不计划在未来的6个月内开始锻炼);2)意向阶段(我现在没有参加锻炼,但正准备在未来的6个月内开始锻炼);3)准备阶段(我现在没有规律的参加锻炼,但是低于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标准);4)行动阶段(我现在有规律地参加锻炼,但是还没有坚持6个月);5)保持阶段(我坚持有规律地参加锻炼,已经6个月以上)(Cardinal, 2004; Kosma, Cardinal, & McCubbin, 2004)。这些阶段已被证明该理论中的其他模型,如对于改变过程、自我效能感以及决策权衡等有预测作用(Marshall & Biddle, 2001)。 人们利用外显的或内隐的活动改变其行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化过程( Prochaska & DiClemente,1983)。其中有十个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更高层次的过程,即,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有意识的提高,显着缓解,自我再评价,环境评估和自我解放;行为过程包括社会解放,对抗性条件作用,刺激控制,强化管理和帮助关系。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得是通过个体自身的行动;而行为过程的信息获得依赖于环境事件。我们假设,在不同阶段的人们采取截然不同的改变过程。在锻炼中,认知过程的高峰出现在意向阶段,而行为过程则被证明是从前意向阶段到行动阶段一直在稳步提升(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Nigg & Courneya, 1998)。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个人的效能感因具体情况而异并且与个人所处环境相关。2、 根据转换理论模型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假设处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个体,根据个人能获得的锻炼的好处及存在的锻炼的障碍,具有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于坚持锻炼他们有着不同水平的自信心(Marcus, Eaton, Rossi, & Harlow, 1994)。 决策权衡的概念来自于决策的冲突模型(Janis & Mann, 1977),主要关注知觉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对于行为改变的影响。它假定除非人们充分知觉到改变会带来好处,否则人们是不会对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对于锻炼来说,支持的例子可以是锻炼可以使人身体更健康,如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以及增加人的精力和体力。而反对的例子有使得时间变得紧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宋朝户绝财产继承制度研究》
- 2024-2030年中国核材料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融资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柑桔保果剂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玻璃制造的防霉与防污技术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杜仲茶行业市场竞争力策略及投资盈利分析报告
- 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激发考核试卷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冲刺复习试题附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模式规划分析报告权威版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有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前景动态与投资盈利预测报告版
- 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程序
- 索道施工方案分享版
- 2022年三会一课座谈交流会发言稿.doc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绘图(本)》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亏损项目整改措施
- 第2讲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构造及工作原理ppt课件
- DB45∕T 2364-2021 公路路基监测技术规范
- 英语培优扶差记录表(共7页)
- 排球比赛记分表
- 网站服务合同域名续费与维护
- 实验幼儿园陪餐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