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doc_第1页
【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doc_第2页
【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doc_第3页
【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doc_第4页
【优化指导】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指导】2013高中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33生态因素 人教版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牲2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繁殖。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解析:在制作泡菜时,开始阶段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体现出乳酸菌之间的种内互助和竞争;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体现出来的是种内斗争。答案:b3(2012桂林模拟)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拟谷盗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b在本实验中,引起甲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c两种拟谷盗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均不能共存d在本实验中,引起乙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解析:甲、乙拟谷盗是两个物种,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引起甲、乙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和温度;两种拟谷盗在干热、湿温、干温、湿冷等条件下可以共存。答案:a4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由图中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性存在重叠,三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但食物来源又不完全相同,甲、乙、丙分别主要吞食小、中、大食物颗粒。答案:b5下列关于生物学原理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天下雪时应将温室控制在较高的温度,以弥补弱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b粮食及种子入库前需风干,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期c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d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解析:冬天下雪的时候,光照较弱,即使提高温度也不能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相反提高温度会使呼吸作用增强,使作物产量降低。粮食及种子入库前风干,可以降低种子的含水量,使呼吸作用减弱,延长贮藏期。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仍然是捕食。抗虫棉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能产生毒素,故淘汰了抗毒能力差的棉铃虫,选择了抗毒能力强的棉铃虫。答案:b6下图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生活的条件,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坐标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图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甲 b甲c丙 d乙解析:中a、b两种生物之间能进行能量的交流,说明a能从b处获得能量,b也能从a处获得能量,那么a、b之间应为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的关系曲线为甲,故甲正确;为捕食,故乙搭配;为竞争,故丙搭配。答案:a7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解析:比较甲、乙柱状图,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明显减少,可知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增加。答案:a8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解析:由于a、b两种群的生物具有部分相同的食物来源c则两者存在竞争关系,但经过自然选择后食相同食物的个体数量将减少,但生存下来的个体都能适应环境,不出现某一种群被淘汰的现象。答案:c9(2012德阳模拟)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在稳定的环境中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中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解析:根据坐标图可以看出,在稳定的环境中,n1能够通过竞争作用将n2排除,发生竞争排除或生态位变化。在频繁变化的环境中,n1和n2出现动态平衡,因此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频繁变化。答案:c10.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甲与乙在环境温度与湿度的适应范围完全不同b乙与丙均适于较广的湿度范围c甲与丙均适于较广的湿度范围d甲、乙、丙有可能同时被发现于同一温度的栖息地解析:图中甲与丙均适于较广的湿度范围,不过甲适于高温环境而丙适于低温环境,乙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答案:c11棉铃虫吃棉花,蚜虫吃棉花,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捕食、寄生 b寄生、捕食c竞争、捕食 d竞争、寄生解析:要区分寄生与捕食关系,关键是看取食者是否破坏了被取食者的一些结构,如叶片、茎等。答案:a12.(2012黄冈模拟)以湿度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素为变量,描绘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存在竞争关系ba种群适应的温度范围大于b种群c两个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d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解析:图中显示a种群与b种群无论湿度还是温度都无“重叠区”,故不存在竞争关系,图中未能显示两种群垂直和水平分布信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0年3月,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干旱现象。在生物兴趣小组聚会上,同学们谈论到了干旱与农作物的问题,现请你参与讨论并作答。(1)农作物在缺水初期叶片气孔会自动关闭,以减少水分散失,但也会抑制自身光合作用的_反应,造成光合作用减弱。(2)在干旱地区,用银灰色的塑料薄膜覆盖土地,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而且,由于塑料薄膜的反光效应可增强植株下、中部叶片光合作用的_反应,从而提高产量。(3)人们发现一些抗旱植物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从生物进化角度看,抗旱类型的形成是_的结果。(4)抗旱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系列生理特点。例如根系发达,并且根毛细胞液泡中贮存的氨基酸、糖类等代谢产物的浓度较_(高或低);在叶片形态结构上也有适应干旱的特点。下表4种植物叶片中,最适应干旱环境的是_。叶片表面积(mm2)体积(mm3)表皮厚度(um)a2926414b1446324c3016215d59312113(5)若把抗旱基因转入小麦的叶肉细胞,该受体细胞要经过_技术才能培育成抗旱小麦植株。14如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现象的原因是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答案:(1)(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15“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和枫树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