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民族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2、能力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3、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二、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三、难点: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导入: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的一例。【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卒于江宁。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文体链接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3、题解: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4、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四、预习案:1、初读感知(温馨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文章的大体意思。) 一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二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三读感知内容,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7)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未尝识书具: 曾经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文采和道理 从先人还家: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6)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7)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8)泯然众人矣 (普通人。今常指大家、许多人。)4、理解下列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5、重点语句翻译。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五、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2.方仲永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六、巩固案: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司马光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象 )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爱之( 它指春秋左氏传 ),退(回家 )为家人讲,即了(了解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从此 )手不释(放下 )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失足)没(没入 )水中,众皆( 都 )弃去( 离开 ),光持( 拿 )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bng,涌出),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自是手不释书。 3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匡衡囊萤映雪读书 苏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 谢道韫咏雪。4成长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师长引领、周围环境影响和个人对生活、对理想、对人生感悟。 孩子们说,成长的关键在家庭,在学校,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