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土壤水动力学是许多学科的基础,它的研究涉及农田水利学、水文学、地下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土壤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1)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水资源;2)调控农田墒情,促进农业节水;3)土壤改良和水土环境的改善。2 土壤各个指标,计算意义,相互关系。土壤是由矿物质和生物紧密结合的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共存的一个复杂的、多相的、非均匀多孔介质体系。定性指标质地、结构。定量指标 孔隙度、密度、含水率、饱和度等。3 含水率。体积含水率:v =Vw /V0重量(质量)含水率:g =mw /ms饱和度:w=Vw /Vv贮水深度:h=H(量刚为L) 主要测定方法:称重法(烘干法)、核技术测量:中子仪, 射线仪、电磁测量:时域反射仪(TDR)、核磁共振测量、热脉冲测量、遥感测量:大面积地表含水率;4 水分常数。吸湿水,束缚在土粒表面的水汽,最大吸湿量(吸湿常数);薄膜水,吸湿水外层连续水膜,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不能被植物吸收时)凋萎系数;毛管水,土壤孔隙(毛管),水气界面为一弯月面,分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田持;重力水,大孔隙中的水,饱和含水率。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分常数:田间持水量(field (moisture) capacity):农田土壤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水量。凋萎系数(wilting coefficient):土壤中的水分不能被根系吸收、植物开始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也称凋萎含水率或萎蔫点。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与水分常数的应用:估计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计算灌溉水量;根据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估算腾发量(地面蒸发植物蒸腾)5 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可逆、等温地从特定高度和大气压下的纯水池转移极少量水到土壤中某一点时单位数量纯水所做的功。定义土壤中任一点的单位数量土壤水分的吉氏自由能与标准参考状态下自由能的差值为该点的总土水势,=p+T+s+m+g土水势=压力势温度势溶质势基质势重力势,标准状态下=0,将单位数量的水分从标准状态移动到另一状态时,如果环境对土壤水做功,0;如果土壤水对环境做功,粘性土K,干燥情况下:砂性土K粘性土K ;与土壤结构有关,(Ex: 渠底夯实;农田表面结皮 ),土壤干容重增大,K减小;K与含水率关系受滞后作用影响较小,但与基质势(or吸力)关系则受滞后影响。8 Richards方程的不同形式,混合形式:不同形式基本方程的特点:混合方程是一般形式;方程:数学处理,适用于均质非饱和土壤,扩散率D的变化比K小;m方程:可用于饱和非饱和流动、土壤分层等情况;K的变化范围大,数值计算时需要特别处理以保证质量守恒;以x或z为因变量的基本方程:简单情况下的解析解和半解析解。初始条件:所研究问题初始状态,即初始时刻自变量在研究区域上的分布对于q型方程,需已知q(x,y,z,0)=q0(x,y,z)对于Ym型方程,需已知Ym(x,y,z,0)=Ym0(x,y,z)或写作: h (x,y,z,0)=h0(x,y,z)边界条件,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类边界条件(变量已知边界Dirichlet条件)对于q型方程,q(x,y,z,t)=q1(x,y,z,t) (x,y,z) G1 对于Ym型方程,h(x,y,z,t)=h1(x,y,z,t) (x,y,z) G1 G1为一类边界区域 举例: 地面薄层积水入渗时,地表可视为一类边界条件;土壤下边界若选在潜水面处,潜水位不变时常视为一类边界条件 第二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已知边界Neuman条件) u q=-K() (mz) u 垂向一维: 举例:通量为零的情况:如不透水边界、无蒸发入渗的边界 ;通量已知的情况:降雨、灌溉、蒸发强度已知第三类边界条件(水流通量随边界上的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 u u 举例: 当土壤蒸发强度为表土含水率(基质势)函数的情况 零通量面法:零通量面-当水势梯度为0,该处通量为0,则该处为零通量面分类:单一聚合型零通量面;单一发散型零通量面;多个零通量面。由于零通量面为已知通量(零)断面,若t1和t2时段内零通量位置不变,则根据两时刻的土壤含水率观测值,可计算出时段内任一断面处流过的土壤水通量。9 入渗: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分区:,饱和区,过渡区,传导区,湿润区;饱和区、过渡区一般不存在;积水条件下的干土入渗:积水后,表土含水率很快增加到0 (s );地表处含水率梯度由大变小,t足够大时地表含水率不变;地表入渗率逐渐减小;湿润锋不断下移,含水率变化平缓。入渗率i: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入渗水量(地表水通量),mm/min, mm/h, mm/d,累积入渗量I:从入渗开始到某一时刻通过单位面积的总水量,mm。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供水速率P(降水强度)、土壤入渗能力f,Pf,入渗率I取决于入渗能力f (剖面控制),超过f的部分产生地表积水、径流(超渗产流)。地表入渗的边界条件:通量边界:积水前积水边界:积水后饱和非饱和流动h(0, t)=h0 一类边界(灌溉模型):地表含水率接近饱和、不积水:(0, t)=0 Green-Ampt入渗模型 初始干燥土壤在薄层积水时的入渗:活塞模型:存在明显湿润锋面,将土壤分为湿土(饱和含水率)、干土(初始含水率). 水平,地表:水势 H,湿润锋:水势 sf,入渗率: i=Ks(sf+H)/zf,累积入渗量: I=(s-i) zf ,i=dI/dt: 积分(t=0, zf=0):得到:,垂直.地表:水势H,湿润锋:水势-(sf+zf) ,入渗率: i=Ks(sf+zf+H)/zf ,累积入渗量:I=(s-i)zf i=dI/dt:,积分(t=0, zf=0):入渗公式小结 Green-Ampt垂直入渗公式:i=Ks1+ (s-i) sf /I, i=ic+ b /I 具有一定物理基础,确定Ks、 sf比较困难;对非均质土壤、初始含水率不均匀也可应用;可用于降水入渗分析(通量控制积水)n Philip入渗公式:I(t)=St1/2+At, i(t)=0.5St-1/2+A 适用范围:均质土壤垂直入渗Smith入渗公式n 考斯加可夫(Kostiakov)入渗公式:i(t)=Bt-a,经验性公式,水平入渗Horton入渗公式10 蒸发强度的决定性因素:外界条件:辐射、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决定了大气蒸发能力;水分蒸发过程中的能量供给;蒸发面水汽向大气的扩散过程;潜在蒸发强度: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度,一般用水面蒸发强度表示土壤条件:土壤表层的含水率状况决定了土壤供水能力。土面蒸发的阶段性(大气蒸发能力不变)稳定蒸发阶段:AB,k;蒸发强度E0;k取决于土质和大气蒸发能力,毛管破裂点(50%70%田持)土面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阶段:BC。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表层土壤的供水减小,地表水汽压降低,蒸发强度减小水汽扩散阶段:表土含水率很低时,形成干土层,干土层底部蒸发水汽扩散潜水蒸发是由液态水在非饱和土壤中向上运移和水汽从土面向大气散发两个过程组成。潜水蒸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土壤盐碱化成因分析和控制等十分重要。 潜水稳定蒸发强度取决于大气蒸发能力(通常以水面蒸发强度表示)和土壤供水能力(取决于土质和潜水埋深)。11 对流(Convection):溶质随土壤水分的运动而运移,溶质对流通量:Jc=qc=vc ,q:土壤水通量,c:土壤水溶液的质量浓度,v=q/:土壤水溶液的平均孔隙流速。对流作用下溶质的穿透时间:tL=L/v=L/q分子扩散(Molecular diffusion) :不同浓度的溶质间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产生的质量交换 原因:分子不规则热运动(布朗运动),趋势:高浓度低浓度,溶质的分子扩散符合Fick第一定律:土壤水溶液:,Jd分子扩散通量;Ds扩散系数溶质扩散系数Ds :随土壤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机械弥散(mechanical dispersion):又称对流弥散(convection dispersion),由于土壤水流和土壤孔隙结构相互作用使溶质在土壤孔隙中运移和分散的过程。产生原因:土壤孔隙不均匀,流速方向和大小不同,使得溶质在水流运动中分散溶质的机械弥散通量:,机械弥散系数Dh(v): Dh(v)=|v|经验常数(dispersivity)与土壤质地、结构有关;机械弥散系数还与空间尺度有关水动力弥散(hydrodynamic dispersion):综合考虑分子扩散与机械弥散溶质的水动力弥散通量:水动力弥散系数(综合扩散弥散系数):Dsh(v,),当土壤水流速度较大时,机械弥散作用超过扩散作用;土壤溶液静止时,只有分子扩散作用土壤溶质通量:溶质运移连续方程(一维,不考虑源汇项) 一维溶质运移方程:根据水流连续方程:对流弥散方程:CDE土壤水分运动对溶质运移的影响水流通量q影响溶质对流;土壤含水率 、水流通量q(土壤平均孔隙流速v=q/)影响溶质的水动力弥散;土壤溶质的源汇项、动态储存一般与有关。溶质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溶质势: s=-cRT/(wgM) 水流通量: f0选择系数:1:完全选择,溶质不能通过(半透膜);0:溶质能通过,溶质势对水流无影响;粘土层存在一定的半透膜作用,非粘土中一般可以忽略溶质势的影响。溶质的存在导致土壤导水率的降低。溶质可能影响密度,产生密度流(如海水入侵)12 土壤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 单位体积(质量)的土壤,温度升降1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体积(质量)比热容,比热容是土壤的一种广度性质,具有可加性,是土壤各组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冰、空气)比热容之和。热导率:热量传输能力,数值上等于温度梯度为1时的热通量。: qh=-KhT,qh:热通量, W cm-2 ,Kh :热导率,W cm-1 -1 热扩散率:Dh=Kh/Cv ,Fourier热传导定律: qh=-KhT =-CvDhT ,Dh :cm2/s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热导率的提高较比热容的提高要快,但当含水率较高时情况恰好相反。因此含水率较小时,随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较大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土壤水分运动对热量传输的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影响土壤热特性参数;土壤水分相变(蒸发与凝结、冻结与融化等)产生热源、汇;地表基质势影响水汽压,从而影响地表热量平衡土壤温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温度影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引起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基质势的变化;温度势所产生的水分运动。地表能量平衡: Rn=Cs+lEs+G Rn :净辐射Cs :显热消耗,lEs :蒸发潜热;G:地表的热通量 13 早期对各种水分传输过程单独研究,概念不统一后来,用水势的概念综合研究水分传输,将土壤植物大气视为连续体,Philip于1966年提出SPAC的概念,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SPAC系统的三个重要环节:根系吸水过程,水在植物体内的输运过程,植物体内的水分向大气扩散过程。蒸腾(Transpiration):主要通过叶片气孔散失。水分在气孔腔和细胞间隙的叶肉表面蒸发(水面蒸发),水汽达到饱和;水汽由气孔腔经气孔向叶面气层扩散;水汽从叶面气层向大气扩散。腾发的影响因素:能量:辐射,潜热消耗 L=2.5 MJ/kg;水汽输送:风速、温度梯度、湿度梯度;其它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状况、土壤供水状况直接测定法:根据实测水分剖面,利用零(定位)通量法计算;称重式蒸渗仪;涡度相关法。间接测定法:Bowen比法;空气动力学法测定两个高度处的温度和湿度。由: 涡度相关是指某种物质的垂直通量,即这种物质的浓度与其垂直速度的协方差。涡度相关法已经成为直接测定大气与植物群落气体交换通量的通用标准方法。能量平衡与紊流扩散理论结合,只需一个高度的气象资料。Penman公式(计算潜在腾发量):水面湿润表面其中Ea常称为干燥力,反映了空气湿度与饱和湿度差引起的蒸发量。Penman-Monteith公式:引入冠层气孔阻力,可用于计算腾发其中ra空气边界层阻力,rc冠层气孔阻力应用中,气孔阻力测定问题单作物系数法:ETm=KcET0 , ET=KsETm , ET=Ks KcET0 ET0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ET) ,Kc作物系数(Crop coefficient)Ks土壤供水系数,ETm土壤供水充分时的最大腾发量(作物需水量)ET实际腾发量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ET)概念:参照作物腾发量,为一种假想的参照作物冠层(作物高度为0.12m,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s/m,反射率为0.23,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遮盖地面而不缺水的绿色草地)的腾发速率。计算公式: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初始条件:初始含水率(基质势)分布已知,即:q (z,t) = q0(z) t=0 边界条件:上边界为以地表土面蒸发强度控制的通量边界下边界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庄步道铺设方案范本
- 焦作河涌清淤施工方案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阅读(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如何设计课件:《成功开展家庭聚会》
- 银行点钞手法培训课件
- 烟台南山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检测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梧州学院《nux系统及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科技应用与组合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3Keep Fit.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第16课《有为有不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小米创业思考(商业思考)
- 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
- 2022年10月自考06779应用写作学试题及答案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
- VOC在线运维技术服务合同协议书
- 发电厂电气一次部分设计—2×300+2×200MW
- 基于深度学习的鸟类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09研究生数值分析试题和答案-石家庄铁道大学(word文档良心出品)
- 纤维支气管镜的清洗消毒与维护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