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本真流淌于高效课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梁实秋先生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的语文课就该是要将绚烂的课堂归于平淡,将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境界。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色。教师始终保持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简简单单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打造适合教师的本色语文、常态课堂。在我校开展的“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系列活动中,本色语文,常态课堂展现了怎样的生命样态呢?一、实实在在的教学心态师生关系和谐的源泉“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活动,是由我校张文芳老师和金城镇中心小学的王俊老师同题授课的。正所谓“一千个授课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的追求和目标决定着教师的心态和行为。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内核,多彩的外衣”。我们发现每一节课都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体现了学生的多重回响。两位老师都怀着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心态,时时追问: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收获了多少,发展了没有?他们在寻找最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一套。王俊老师设计的黄鹤楼送别,有许多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又有许多课改的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听课老师都觉得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原生态课堂。这种文包诗类型的课文学习,王老师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板书课题时,随机应变地将课题写在黑板上闲置的田字格内,这几个字在告诉我们他对书写的重视。另外他对读书指导也相当重视,学生在老师激情四溢、抑扬顿挫的古诗朗读示范下,初读做到读准读通,分清文章脉络:熟读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品读做到赏析与完善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声琅琅是一种热情投入,齐读课文是和谐的合唱,指名读是美丽的独唱,学生自由读,一个个表情表演着一种种理解,那场景看似平淡,却是诗意的,让人难忘。好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听者感觉舒服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受益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新潮别致,教学手段的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的纷繁热闹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而原汁原味、平平淡淡的本色语文,才是最值得追随的。平平淡淡的课堂充满自然、真实、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使,扎实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学生每堂课有所悟,有所得,为了自己的长进而实实在在地学。这样的课堂允许冷场,然后及时调整;允许出错,然后重构共建。二、简简约约的教学形态学习方法和谐的向导于永正老师说过:“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没有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简单语文不是新流派,它是呼唤人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宗”,即“熟练、精思、博览、多作”。我们语文组跟踪听取庄月娥老师的螳螂捕蝉一课时,庄老师和学生一道学习文中的“祸患”一词。在读准了字音以后,她和学生一起书写“祸”字,让学生提醒学生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由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话音未落,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着急地想说点什么。于是老师把机会给了他,男生激动地说“我由这个词想到了老子说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他学生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补充起来,学生喜滋滋地交流了好多关于祸患的故事、名言“牵一发而动全身”, 精彩很简单,对于孩子,对于课堂,让教学的氛围多一些平易可亲的气息,把思维的触角伸展至生活,用孩子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如此,还用得着苍白地告诉学生“祸患”是什么意思吗?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洁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约便捷,使繁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本次活动是次宝贵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让我们反思以往的教学,同时告诫我们应具备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向书本、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要积极主动积累经验,向实践学习。三、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学习过程和谐的基础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缘于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无私忘我的心。请看陈飞宇老师教学的秋姑娘的信片段:师: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学生练说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写了什么,多媒体显示相应的动植物)生:秋姑娘还会给南去的小燕子写信,让它们路上要多加小心。生:秋姑娘还会给冬眠的小刺猬写信,让它盖好被子,不要着凉。生:秋姑娘还会给小蚂蚁写信,让它们快准备好过冬的粮食。师:秋姑娘的朋友还有很多很多,枫叶都写完了,她还会用什么叶子给好朋友写信呢?(学生交流,多媒体相应出示银杏叶、梧桐叶迁移练习:秋姑娘摘下片片 ,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生:秋姑娘摘下片片银杏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生:秋姑娘摘下片片梧桐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生:秋姑娘摘下片片桃树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师:秋姑娘写了许多许多的信,她把信送到田野里,田野里传来了丰收的喜讯。(多媒体出示田野图)请学生说说田野里什么成熟了。(稻子黄了,棉花白了,高粱红了,大豆熟了)师:秋姑娘把信送到果园里,果树高兴地捧出了累累硕果。(多媒体出示果园图)请学生说说果园里什么成熟了?(苹果红通通,鸭梨黄澄澄,柿子像灯笼、葡萄一串串)师:秋姑娘还把信送到了我们校园里,下课后,请小朋友们去校园里找一找,看谁能捡到秋姑娘的信。在平和从容的氛围里,老师和孩子们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教学流程如一幅秋意浓浓的画卷,在亲切的谈话间,学生链接生活体验,激发灵性的火花,舒展思维的触角,展示语言的魅力,习得语文的素养。这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恬淡。四、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人文工具和谐的纽带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说的“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语文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是的,一节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人格历练了,那么,我们说这样的课堂才是丰满的。在本色的课堂上,目标共建、资源共生、人际共和、成功共享。师生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本色的语文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灵性进发,共同建构,自由舒展,丰富课程的过程。1、“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敬仰之情、难舍之情)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A、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体会蕴涵的深情厚谊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D、学生上台表演这是张文芳老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的一段教学设计,在读中,老师用自己精彩的引语,加深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是这么美好,可以是这么伟大,真正领略到这“友情”中无限美丽。学生随着对各种情谊的深入理解,进入对课文的再现中。学生端起“橡皮”酒杯,呼唤起“孟夫子”,放飞想象,兴致勃勃地表演着,仿佛真的来到了黄鹤楼上。张老师兴奋地说:“太好了!老师提议大家一起来表演!”于是学生真的自我陶醉起来,演绎着最动人最具生命活力的情景。教师通过文本语言之美突破时空的界限,把作者的感情传递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倾听作者心灵的倾诉。王俊和张文芳两位老师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讲究实效,关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过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他们对语文的理解来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我们既为学生丰富的想象、灵动的语言叫好,又为教师简洁艺术的引导而深深折服。简单地学课文表演,帮助学生实现了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奔涌。这是轻松愉悦、充满情致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常态课堂的极致,是本色语文孕育而成的激情演绎。当和谐、感动、诗意的情怀充溢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就是本色的;当关怀、人文、互动的情感四射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就是绿意的本色语文,常态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根的舒展、茎的拔节、花的绽放、果的甜美我们在这动态、开放而真实的课堂中,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语文课,还应回归本真摘 要:现在上语文公开课似乎有了一种惯例:一定要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分组讨论。没有多媒体似乎就不能体现新观念,没有现代感;没有分组讨论,似乎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来得不热烈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是课改路上的绊脚石。我认为,语文课,还应回归本真。 关键词:语文课 传统 “三个一”现在上语文公开课似乎有了一种惯例:一定要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分组讨论。没有多媒体似乎就不能体现新观念,没有现代感;没有分组讨论,似乎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来得不热烈种种怪象,打着课改标签,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因此,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在充分朗读、个性感悟的基础上,构建生命互动、有效拓展的课堂,才能秉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一、语文课:多媒体不可滥用不可否认多媒体的确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它的产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但从语文这种课的特点来看,它本质是语言,需要植根于文本,生成于思考,实现于表达。无论哪一种教学手段,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毫无疑问,语文课就没有了语文味。多媒体课往往从问题的设置到问题的答案,把一切都设计好了,好象给这堂课的每一个步骤设计了好了圈套,需要学生顺着这个步聚钻进去,因而多媒体课最怕“乱套”,“乱套”了就没办法顺利进行。然而语文课堂的活力恰恰在于它的随机性,灵活性,或者说就需要“乱套”。有时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有了比预先设想更出色的表达,多媒体却一时难以作出调整,结果出现在屏幕上的还是事先打好的东西,很让人扫兴。其次,多媒体在使用中常常需要关闭教室里的其它光源,加之多媒体一页一页的闪现让人目不暇接,难以使学生有静心看书的条件,无形中脱离了文本。此外,多媒体把文本的结构,知识的归类疏理得一清二楚,形象直观,但在其优势的另一面却是会抹掉了语文课所必须的想象空间。所以语文课滥用多媒体的做法常常是弊多利少。如果说多媒体对于语文课有作用,我觉得主要用于复习整理,或是音像图片的展示。如果单是探究文本的语言和思想,一味依赖多媒体显然是不可取的。二、语文课:分组讨论切忌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教师为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设置中一般都有分组讨论的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当然是可以的。但往往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教师又不得规定时间,或三两分钟,或四五分钟。于是叽叽可喳喳一一阵讨论之后,接着就是小组选代表发言。“做”的色彩太重,很有流于形式的嫌疑。一堂课也就四十分钟,设置了分组讨论,教师还要紧张地把控时间,其讨论的自由度和深刻性难有保证。听过很多公开课,凡有分组讨论这个环节,发言的质量大都不怎么高,至少说明讨论还不够成熟。再者,能够发言展示讨论成果的只是一两个,其他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却很难有机会展示,也因为时间关系也就不了了之了。由此看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这样的话还不如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随性发言,教师再借此引导讨论的步步深入。有时一篇课文太长了,教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把课文分解成两块或几块,一组承包一块研讨,我怀疑文本的解读是不是就没有整体感了。如果确实太长,那是应该课外去读的。一堂课的四十五钟很有限,主要应该是用来共同探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解难答疑,引导阅读的深入。有的公开课是借班上课,既不与学生相熟,也没有提前通知预习的可能,所以不宜选用长文。如果进入讨论阶段,我个人认为,还是自由发言的好,一者体现公平性和竞争性,让已经有成熟思考的学生先得发言权。二者体现思考的独立性。分组讨论中一般只选一个代表发言,假如这一组中意见没有统一,发言人能代表谁呢?三、语文课:呼吁传统的回归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所作的探索在带来新鲜成果的同时,也难免有些华而不实的成份。我以为,语文毕竟就是语文,几千年的教学传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不能放弃,在语文越来越陷入困境的当今,需要我们从传统中寻求突破。所谓语文课传统,概括讲就是“三个一”,即: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就是要有简洁明朗的板书,有现场书写的激情,有即兴发挥的睿智。相比来说,多媒体把知识点事先就预备好了,课堂上的展示犹如一次重播,而靠着一支粉笔驾驭课堂乾坤,好比是现场直播,就算是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人们看直播的热情远远大于重播。所以用好自己手中的粉笔,同时可以吸引学生。“一张嘴”,就是要有灵巧富于睿智的表达,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这张嘴巴不一定要滔滔不绝,把整个课堂灌得密不透风,要张驰有度,能即时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考。这张嘴巴不一定要伶牙利齿,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独角戏。这样做即使学生佩服你了,也不算得成功,因为这不是语文课的目的,让学生的嘴巴灵巧起来才是这张嘴巴的功夫。“一本书”,就是要有共同研究的母体,是思考的起点,是表达的根由,通过“有字”的书读出“无字”的书,启动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通过这本书,引导学生把长文读短,把短文读长。把长文读短,是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长文的精髓,培养发现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把短文读长,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短文把思维伸展更广阔的天空,借一文通宇宙之变,借一文晓人生之理。如此伸展自如,能进能出,方把这本书变成语言文学的富矿,深入开采,化为学生生活与思想的养料。总之,这“三个一”大有文章可做,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传统上再深入思考,寻求突破。如果一堂语文课到了只能依赖多媒体才能激活,只能靠所谓分组讨论之类的形式才能调动课堂的时候,说明我们技穷了,那肯定会把语文推向更深的困境。深度,数学课堂的本真追求江苏省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于荣华内容提要:深度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才能让课堂达到应有深度。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就是要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教育价值。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是真正充盈数学味的魅力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效率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关键词: 深度 有效 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合作交流的普遍性,人文关怀的亲切性,更多的鼓励,更注重探究的过程这些变化也时常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与活力。但反思我的教学,确实还存在很多不成功的,值得改进的地方,总感觉自己的数学课堂缺乏数学应有的深度。因为深度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是有深度的?我想,深度的课堂需要教师的理性思考,创新预设;深度的课堂是经过不断反思改进而形成师生对话,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有深度的课堂一定充满思维的流光异彩;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有数学魅力的,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深度的课堂是师生双方潜能的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体现在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让学生在有深度的数学课堂中得到“思维风暴”的洗礼,这应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本真追求,当然这与呈现的方式、情境的创设、探究实践并不矛盾。那么如何追求有深度的课堂呢?一案例1数学教师都知道,圆、圆柱、圆锥的计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圆周率一般取近似值两位小数3.14,这就给计算带来很多麻烦。同时,由于用计算器计算被引入教材,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的种种妙处之后,对计算器产生了极大的依恋,逐渐忽视笔算,从而使计算能力大大弱化。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摆脱计算器的诱惑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为0.8米,若每分钟转5圈,则每分钟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指名学生A板演,其余同学在随练本上练习。0.83.141.552.5121.55生A列好算式后准备计算,但感觉很困难,迟迟不肯落笔。下面的同学也有类似的反应。师(悄悄地对生A):是不是可以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生A想了想,擦掉了刚才的计算过程,重新往下算:0.83.141.553.14(0.81.55)3.14618.84(平方米)此时生A:面露喜色。评讲后,我请生A谈自己的想法,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生A:一开始我按照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发现计算比较繁,特别是2.5121.55,后来经过老师的提示,我利用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计算就变成了3.146,非常简便.看来在关于圆的计算中,还应该多观察,多动脑,这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少走弯路。师:大家觉得呢?不如用这样的方法再来计算一次,体验一下。解读本片断的主要解决的是压路机压路面积这个实际问题,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计算困难这一情况,我意识到这是进行计算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资源,于是设计了“是不是可以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和“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两个问题,将这个资源放大,让全体学生强烈意识到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从而养成先观察后计算的习惯,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正确率。事实上,教学中解题的目的不是追求问题的终结,而是追求解题过程本身的认知实践。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注意和观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和步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生成的一些东西有可能就是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数学的眼睛,将这些课程资源充分放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自然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和训练起来的数学思想,绝对是终身可享用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论提出,教学可分为低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耗损、减值)、等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被等价传递)和增值性教学(知识在教学中增值)。有深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增值性教学,即能够产生附加值的教学。表现为内涵丰富了,外延拓宽了,形态变化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知识内化为智慧,知识内化为品性),这是教学有深度的标志。追求数学课堂的深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低效学习上,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伪学习”、“假学习上”。很多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结果导致创设的情境没有实效,组织的操作活动可有可无,引导的合作学习有形无实,课堂中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偏离目标、非学科活动、浅层次的教学,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致使学生最后没有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与巩固,完不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才能让课堂达到应有深度。因此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要有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完成后,努力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教学设计背后所依据的理念,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并积极寻找更好的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追问环节的意义、追问过程的意义、追问活动的意义,及时舍弃课堂教学中一些表面的、无效的做法,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时间,让课堂每一分钟都发挥价值。二 案例2下面是我在教“倒数的认识”的教学片断:学生学会了求分数的倒数后,师:我还有个问题,小数和带分数有倒数吗?生:有。师:那你们会求吗?生:会。师:好,那就来试试看。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0.25、2、生:0.25的倒数是4。师:你怎么想的?生1:0.25 , 的倒数是4,所以0.25的倒数是4。生2:因为10.254,所以0.25的倒数是4。教师板演:师:你们真了不起,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新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0.25的倒数是4,的倒数也是4,反过来看,4的倒数可以是0.25,也可以是生: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有不止一种的表现形式,对吗?师:再来求一求 的倒数,你有哪些办法?生: , 的倒数是 ,所以 的倒数是 。教师板演:师:说得非常好,我真的很佩服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 是 的倒数,想一想,还可能是谁的倒数呢?生:2.5。师:你的反应可真快,怎么想的?生:因为2.5 ,既然 是 的倒数,那么也应该是2.5的倒数。师:你的意思是同一个数的倒数的几种表现形式的值应该是相等的,对吗?生:对。师: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解读:本片断教学中主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小数和带分数有倒数吗?二、怎样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如果仅限于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教师这两个问题的价值就被缩小了。通过对本节教材和后续教材的反复研读,以及对学生的深入研究,我认为,要放大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即引导学生明白了同一个数的倒数的表现形式可能不止一种”和“同一个数的倒数的几种表现形式的值应是相等的”的观点。因为这对分数、小数的的关系及后续学习,尤其是对的思维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数学课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着力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强调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我认为重要的是不仅考虑所教的知识,更重要是拓展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与技能的盲目追逐,我们的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和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众多数学课堂的悲哀。一节有深度的数学课,就是要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教育价值。学会欣赏数学,拓展数学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数学课上不仅仅涉及具体的命题、定理、概念和运算等具体的知识,同时要认识到数学教学对形成学生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的眼光和数学审美能力等育人价值方面的可能层次。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三案例这是我在教学确定位置的教学片断师:夸夸我的小伙伴说出我的小伙伴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生:我的同学在第列第行(,),他不但成绩好,而且能助人为乐。师:是谁?全班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