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doc_第1页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doc_第2页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doc_第3页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doc_第4页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质量:概念、特性及保障摘 要 “教育质量”的概念与内涵经历了一个从较为单一维度向多维度逐步发展的过程,从它的历史演进与不断丰富的历程可以看出,“教育质量”具有发展性、系统性、规定性和可控性四个特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并完善的。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大系统。同时,教育质量也体现了时代与社会所赋予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此外,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其必然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个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上,虽然不像企业的产品质量易控,但并非是不可控的。由此,可以认为,教育质量的保障,一个基本前提是树立一个整体、动态的科学教育质量观,使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是制定一个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为质量的保障提供主要依据,其重点是针对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与学生三个方面制定实施。最后是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主要是解决谁来监控以及怎样监控两个问题。关键词 教育质量;概念;特性;保障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它一般先是规模与数量的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重点会逐步向质量和效益转移。这点从我国的教育发展的历程也可见一斑。比如,“普九”初期,我们强调的主要是入学率、升学率、辍学率等反映规模与数量的指标,在“普九”目标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开始提出高质量“普九”,相应地提出了诸如“按时毕业率”“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等反映质量的各项指标,各项有关质量的标准也相继出台,“质量”一词开始进入各项有关教育的法规与文件当中。又如,在高等教育领域,自扩招以来到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最为关注和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且不说高等教育质量是否真的已然下降,但无庸置疑的是,质量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当前整个教育界关心的重大事情,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何保障教育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厘清教育质量的概念,对教育质量的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性提出相应的保障重点与相关措施。一、教育质量的概念分析对“质量”一词的理解,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来自国家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提法。它认为“质量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这个定义从质量的外在属性与内在属性对质量进行了规定,认为质量一方面是客体的本身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而对“教育质量”的解释,则涉及到许多相关的术语,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过程的管理,学习者是谁和学习什么内容等。Mialaret在1985年提出教育质量的一般性定义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以一般的或具体的教育而表达的社会期望,二是教育过程的实际特征以及在学习水平上所观察到的变化。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教育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活动达到的预期效果的度量。”2此外,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则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事实上,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一直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一点从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教育报告和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31989年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中,各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1)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2)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3)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4)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5)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从此开始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1993年初,21世纪教育委员在其向联合国递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应该围绕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是知识支柱的四种基本学习进行组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2000年,达卡行动纲领在认定质量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这一主张的基础上,扩大了教育质量的概念,并从多个维度阐述了教育质量。它指出,成功的教育计划必须具备:(1)健康、营养好和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2)训练有素的教师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3)必要的设施和学习资料;(4)能用当地语言进行教学,并且能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的一套课程;(5)不仅有助于学习而且是令人心情愉快、注重男女平等、健康和安全的环境;(6)对学习成绩,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有明确的定义和准确的评估;(7)参与式的管理与经营;(8)尊重和接触当地社区和文化。达卡行动纲领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并不是纯学术化的,它的重要性在于指明了不能单维度地理解教育质量,需要把教育质量看成一个多个维度构成并且这些维度是相互影响的整体。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国际教育工作组会议提交了论文定义教育质量。在论文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把教育质量作一个深深嵌入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复杂的系统来考量,他们认为教育质量必须从多维度理解。提出了学习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教育成果等五个教育质量要素,并认为应该从这五个方面检测教育质量。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它应该是健康的,得到很好的养育,能够有准备地参与和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这方面主要包括:健康与养育、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经验、定期参加学习、家庭支持学习。环境应该是健康、安全、防护的,并重视性别问题,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设施。这方面包括物理要素、心理要素和服务三类。物理要素包括学校设施质量、学校基础设施与其他质量维度间的互动、班级规模;心理因素包括和平、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对女孩)、影响安全的教师行为、有效的学校纪律政策、全纳的环境、非暴力;提供服务主要是指健康服务。内容反映在相关课程和获得基本技能的材料方面。特别是在识字、算术和生活技能领域,以及性别、健康、营养、艾滋病防预与和平这些领域的知识方面。这方面包括:学生中心的、非歧视的、标准本位的课程结构;独特的地方和国家内容;读写能力;算术能力;生活能力;和平能力;以让大量学生接受内容的挑战。在过程中,受过训练的教师在管理良好的教室和学校里,运用儿童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熟练的评估手段进行教学。这方面包括教师和监督支持两类。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专业学习、教师能力和学校效率、专业发展、学生中心学习的持续支持、积极的基于标准的参与方法、教师反馈机制、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的教师信念、教师工作条件,监督支持包括行政上的支持和领导、学生获得学校使用的语言的机会、运用技术降低而不是提高歧视、过程和条件的多样性。结果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与国家教育目标和积极的社会参与相联系。这方面主要包括:读写与算术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改善成就结果。父母寻求的结果与社区参与、学习者的信心和终身学习相关的结果,实现理想结果的经验性方法,健康结果,生活技能和结果。此后的联合国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提高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报告进一步从学习者特征、背景、扶持投入、教与学和结果五个相互影响的维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扶持投入一项。主要指包括教材、基础设施和条件、人力资源(教师、校长、检查者、督导者和管理者)。报告认为,如果没有扶持投入,教育活动的展开是不可能的。这些投入主要指教材和人力资源。教材包括教科书、其他学习材料以及教室、图书馆、学校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利用。在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对教育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既受教育活动所在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教育的成功起核心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生师比、教师的平均工资、投入分配到各种项目的教育支出的比例应该优先考虑。教材和人力资源通常通过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和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等支出指标测量。同时,资源管理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但资源管理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现在并没有得到准确研究。这一旨在监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分析框架,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二、教育质量的特性(一)发展性教育质量的概念与内涵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人们对其认识也是随着社会与认识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工业化之前,教育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所追求的是精致的学术能力和伦常知识。工业化和现代国家形态带来了教育普及,为适应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掌握最基本的读写算(3R)能力和一般的概括能力及简单的工作态度成为教育质量最基本的内容,其中,读写算能力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贵族教育部分地隐匿在学校教育的“类型”和“级”当中。学校教育变成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必要环节,教育借助筛选性考试确定职业,完成社会身份的再认(包含社会的向上流动),质量标准是相对固定的,独立于学习者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到了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社会,公司代替了工厂,写字楼代替了车间,生产不全是物质性的,文化产品、信息产品、精神产品越来越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服务行业。在这种社会生产形态中,教育质量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要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上的孩子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课程,这意味着教育既要培养社会的生产者,也要培养消费者;学校教育既要教授生存知识与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发展认知能力仍然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但是关于生存意义、态度、环境意识、交际能力等社会与情感的学习也成了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也是教育发展性的具体体现。(二)系统性从联合国相关组织公布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教育质量的规定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维度,即便是最初比较简单地从结果去定义时,也仍然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四个方面,发展到以后,定义教育质量与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5:提高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报告更是从教育的内部与外部全方位进行归纳与概括,五个维度实际上就是教育质量下的五个子系统,因此,教育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组合而成。教育质量的保障,不能单纯只关注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而应该从总体出发,全方位衡量。质量的保障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其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运转的过程。(三)规定性时代不同,社会的需求也随之不同,教育质量内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本源上说是时代与社会对教育质量的一种内在的规定,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根据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进行的自觉的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显得并不重要,因此对教育质量的规定并不详细,随着教育质量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教育开始真正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时候,对教育质量的要求随之增高,其规定也越来越详细,教育质量的很多方面开始需要进行细致的划分并赋予一定的数值,在质性规定的同时科学地进行量化的管理。也正因为这一点,当前教育质量的保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标准体系的制定,并以此作为衡量教育的一个主要标志,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并按标准对实施教育的学校与教育机构进行监督,以达到保障教育质量的目的。一般来说,制定科学系统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比较,在相对统一的教育质量观和大致相同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所达到的程度进行一种测量与评价。二是通过测量结果分析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与措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四)可控性众所周知,企业产品的质量是可控的。企业通过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源头,找到相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技术攻关,完全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而教育的对象是人,具有比物更大的复杂性。教育的质量也不像企业的产品,它只是一种服务,提供给特定的对象,如学生与家长,并且教育质量还具有明显的后显性,它对教育对象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若干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这种对象的复杂性和产品的特殊性及后显性决定了对教育质量的控制远比对企业产品的控制困难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是不可控的。因为,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质量首先表现在它的合需要性上,它要么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要么满足了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其次,它还表现在一种程度的提高上,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到结束教育,这之间的提高即是教育质量的体现,正因为此,教育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测量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假设我们能对每个学生在入学前进行科学的测评,及时发现受教育者的缺陷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训练,对提高教育质量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此,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如果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无疑能对教育质量的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教育质量的保障(一)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质量保障的基本前提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产品质量的认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首先应该是整体性的。由于教育质量既是一种服务,又是一种产出即受教育者的规格与质量作为对教育质量内涵的全面评价、整体性的评价,教育质量观既包括对教育服务质量的认识与评价,又包括对受教育者发展程度质量的认识与评价。这种教育质量本身的整体系统性决定了教育观的整体性。另外,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是动态性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与教育质量的动态性是相吻合的。因为真正的教育质量来源于对教育环境变化的准确判断。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质和特定的主体的需要,因为主体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质量的需求及为满足需求而具有的质量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正是由于教育质量的这种动态发展性,决定了教育质量观同样应坚持动态的、发展的标准。例如,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不能脱离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这些因素,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各地差异性较大的教育发展状况来说,更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标准去衡量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质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质量观,它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展主题而发展变化的。(二)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质量保障的主要依据教育质量的规定性说明教育质量标准是可以制定的。作为质量保障的主要依据与参照,一个完整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对教育质量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质量标准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又要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体而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对政府履行教育的义务和职责予以监控,同时督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并遵循教育规律,抓好教育工作,切实担负起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应责任。二是建立详细的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学校评价标准,同时规范教育管理的内容,加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监督,促进和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建立具体而明确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准和学业成就考核标准,并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把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科学和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列入考核标准。4总之,系统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助于明确提升质量保障的方向和要求,成为质量保障的主要依据。(三)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教育质量是可控的,但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工程。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的监控重点应明确两点,一是由谁来监控,二是怎样监控。关于谁来监控的问题,就国家层面来说,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主体无疑是国家,具体负责监测的应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管理权的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教育部应当设置独立的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负责行使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管理权。相应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应当设置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组织落实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事务。省级机构的职责包括:组织落实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统一测试;收集本省的原始测试数据,以及其他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数据,呈送中央监测机构;根据中央监测机构返还的监测数据,形成省级监测报告,并在本省范围内发布;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并以县为分析单位向各县提供政策调整建议。国家和省两级监测机构主要承担质量监测的管理职能,具体的监测实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工作需要极高的专业性,是国家和省两级监测管理机构所没有能力承担的。因此,在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还需要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即负责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具体事务的专业机构。在当前强调政府机构精简的背景下,这样一种机构不应成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而应当以中介机构的形式存在,并在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中央监测机构作为政府需要为这种专业的中介机构设定准人门槛,实施准人认证,并借助竞争机制购买这些专业的中介机构的服务;有资格的中介机构通过中央监测机构的招投标程序竞争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中的位置。但当前在我国此类中介机构尚未起步、发展之时,国家鼓励有实力的组织发展此类专业机构,并给予大力扶持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怎样监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建设的问题。由测评到报告到问责,都应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测评制度主要用以规范整个检测过程的各种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