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解决思路麦金农指出的“金融抑制”主要描述的是一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小农户和小额借款人在融资上是被压制的。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政府行为;很明显,在我国中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土地私有化和住房商品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实施,所以,我国农户缺乏贷款的抵押工具,广大农民贷不到款,而抵押政策是国家银行体系一个防范风险的基本政策,可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的影响,从这个层面上说,我国农村存在很深程度的金融抑制。 在现阶段,我国学者认为,金融抑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的二元化特征。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二元化特征。所谓经济二元化就是城市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格局。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的抑制特征,正是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在金融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生活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少数经济主体享受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业、大量的小企业和居民被排斥在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之外,它们只能靠自身的内部积累,其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2) 金融市场体系的幼稚、残缺与分割。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程度低下,导致金融市场发育幼稚,金融市场体系常常残缺不全,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扭曲。而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常常是分割的。大量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企业、居民和政府机构)所面临的生产要素及产品的价格不同,所处的技术条件不一,所得的资产报酬率不等,没有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来使之趋于一致。政府当局不敢相信私人部门能够把握对社会有利的投资机会。于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便主动采取一系列控制价格的方法,并通过干预,牺牲一些人的利益,帮助某些个人和经济部门获得资金等生产要素。 (3)金融体系畸形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对金融业的发展进行干预和压制,特别是对利率、贷款进行行政性质的干预,导致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缺乏竞争、活力。 根据以上条件,我国农村金融明显呈现金融抑制特征。 (1)我国金融城乡二元化特点非常显著,一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是在农村金融内部,二元特征也非常明显,一方面在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但是另一方面,农村的融资需求多通过民间金融来满足。 (2)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体系发育非常不健全。在上网交易风靡世界的今天,农村居民甚至连参与各种常规的金融商品如股票、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交易的机会都难以得到,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如期货、期权交易、股票指数交易、汇率期货交易对各种货币互换交易等,有些人可能更是闻所未闻。因而,从被调查农户的投资性质和投资渠道选择结构状况分析,他们只能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储蓄之外首选的投资渠道为合伙投资(18)和集资入股(18)方式,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资产投资虽然是农村居民较为青睐的理想的投资选择,但是因交易条件所限而常常好梦难圆(购买国库券、金融债券、股票、企业债券分别仅占7.9,1.1,2.2,4.5:其它投资占48.3)。 (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非常畸形:首先,商业性金融机构萎缩,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业银行经营方向的定位发生了极大改变,突出表现在农业银行的业务大量转移到城市,在农村的经营机构特别是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几乎被撤消殆尽,其支农作用发挥大打折扣。1985年农业银行企业化改革以后,农产品收购资金短缺,“打白条”、压级压价和限收拒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加大了各级财政的负担。 从1998年3月起国家对粮棉收购资金实行封闭管理以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就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业务极为单一,几乎丧失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且随着我国粮棉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农发行的业务还将大受影响。 其次,农村合作基金和农村民间借贷被严格限制甚至取缔。 第三,至于民间借贷,早已有之,民间金融的优点毋庸质疑。起初国家放开对民间金融的控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民间金融活动逐渐活跃,民间金融的范围和内容也逐渐扩大。但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当局又对民间金融进行压抑,如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颁布了关于整治金融“三乱”方案,又如国务院1998年颁布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使大部分民间金融(除了部分小额借贷、不计息的亲友借贷和企业团体借贷)丧失了合法地位,从此农村民间金融要么消失,要么转入地下,严重压抑了民间大量并且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第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正规金融机构中几乎独断农村金融市场的,但因其产权不清、定位模糊、职能不明、管理不善等多种原因,没有承担也无力承担国家赋予它的全部职责。 最后,由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机构的改革和整顿,邮政储蓄以“零风险”的优势快速增长,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逆向流动和畸形集中,抽走了农村大量资金。现在部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由农村信用社“返还”给农民,不过“返还”的资金量远低于邮政储蓄存款的新增量。 从实证分析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也呈现出了明显的金融抑制,虽然现在没有明确的衡量金融抑制的指标,但是有很多反映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FIR就是其中一个,通过与我国整体的FIR指标、外国的FIR指标相比,我们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很低,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具有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 当前,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由此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由此形成了“需求型金融抑制”。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表现出了双重不足,结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从而使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始终未能得到缓解。 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求抑制的解决办法。传统理论认为,以金融功能模式深化农村金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实际上,金融功能观的首要环节“外部环境”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并不理想,所以,随后而来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美国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 T.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金融发展曾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来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这实际上是功能模式。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外在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这实际上是机构模式。帕特里克指出,这两种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优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商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强的差别性特征。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小农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色彩仍较浓厚,不但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规模小,而且信息离散度较高。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小农和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更新的成本较高,并缺乏规模效益,在这些地区,目前还没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农村信用社虽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但因其实现制度性绩效上的困难而缺乏持续发展的潜力。故应选择“供给优先”模式发展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在稳定现有合作金融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己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甚至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简单地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不同的是,在其他条件不便时,金融系统向私营经济提供资金的能力同经济增长是紧密联系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金融组织虽然实现制度性绩效在技术上没有困难,但其经营管理上的非合作性特征却已经较为突出,可以走“需求追随”模式的发展道路,在规范现有合作金融组织,提高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性绩效的同时,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进一步明晰产权结构,形成能够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的产权制度,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实力,以巩固和强化合作绩效。而在中部农产品生产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在一定程度上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二元经济”与“混合经济”成为现实,“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优先”模式应该混合推进。综上说述,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落后地区以“机构观”为导向,在东部发达地区以“功能观为导向”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在本文的设想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