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_第1页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_第2页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_第3页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_第4页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第一章 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条 天台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 文物丰富浙东名邑天台素有“文物之帮”和“小邹鲁”的美誉。约距今2亿7千万年前,这里曾是“龙”的故乡。新石器时代,天台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作。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战国时代,属越国、楚国。秦时属闽中郡,汉时先后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安县。天台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历三国、晋,境域渐趋定型。县名几经更迭,至宋建隆元年(AD.960)再一次定为天台,一千多年沿用不改迄今。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因之得名的横亘县域境内的天台山,使天台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现天台县域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国家级1处,县级41处。有“佛宗道源”之称的天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山岳神秀 名人荟萃得天台山之灵气,披始丰溪之泽恩,一千多年来,天台县城一直是天台山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吸引文人雅士为之前来,留下篇章无数,晋孙绰之赋、明徐霞客之游天台山日记即是其中著名者。受天台山释道二教的影响,释道儒三教并存是天台县城文化颇有特色的地方。城中寺院道观多达几十处,与文庙、书院并行不悖。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重视教育,带来天台县人才辈出,据天台县志载,至清末,天台共出进士152人,并有榜甲三名者多人。此风相沿之今依然。(三)枕山面水 形胜之地天台古城的选址,显然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背负天台山是为灵秀气脉之来源,前有始丰溪自西而东,是为聚气之媒。赭溪源城右缓缓而下,金(西)、水相契。此所谓地甲东南之秀,天开文运之区也。(四)城局典型 八门稀有天台古城内的主要街道呈十字形,沿东西向街道布置官署、文庙及商业,是中国古代小城市的典型格局。主要街道离南城墙很近,显然是因始丰溪水运便捷之故。一般县城仅开四门,即使台州府城也只有七门,而天台开有八门,大小各四,在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天台县城现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大部分成组成团,如中山路成线状,较完好地保存了其原生的格局和外部空间状态,为保护古城的整体形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五)建筑淡雅 因地制宜 天台民居多呈口字形的四合院,白墙黛瓦,与浙江其它地区的传统建筑相类,但更多一点灵巧雅致和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材料上多因地而取,加工精制,但决无奢华之感,如建筑以石板为墙者不在少数即为天台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因城内中心部有妙山,建筑顺势而筑,充分利用山形,构成巧妙的空间,妙山花楼民居群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此为天台传统建筑的一特点。第二章 总 则第二条 为保护天台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徵,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名城保护的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3年7月1日实施)浙江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 (1992年1月)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88年11月)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1999年7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1994年9月)浙江省建设厅、文物局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要求(浙建规【2002】10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天台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 (浙政发【2000】27号)天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第三条 本规划是天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管理的依据。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本规划的规定。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纸和附件(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 第四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和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努力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存和利用。 (二)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体现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原则。即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旧城的调整改建,要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使天台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既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三)与县城总体规划相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县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在城市性质、总体结构、功能分区组织等方面充分反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 (四)既要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发扬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传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环境风貌的整体性。对己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六)编制保护规划要突出保护重点。对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予以重点保护。 第五条 规划期限和保护目标近期20022005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善和整治初见成效,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文保单位本身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古城范围内,凡破坏古城空间形态,以及严重损害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环境风貌的建设性破坏得到遏制。近期保护规划的主要实施内容有:修复孔庙大成殿、明伦堂,依历史原状恢复两庑、大成门、泮池、棂星门等;修缮张文郁故居、张世杰祠、按历史原状复建应台门、结合沿始丰溪岸市民广场的建设,修缮涌禹庙、戏台、涌江堂(溪岸西路47号)、姜宅(溪岸西路50号)。 中期20062010年。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善、整治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完成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与文物不相协调的环境逐步整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科学展示、合理利用,古城空间形态的治理有所进展。远期20112020年。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并形成与文物相协调的周边环境。古城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新建筑之间取得良好对话和融合关系。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在国内达到较高水平。第六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天台县城内,地域面积29.4平方公里。以天台古城1.85平方公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即南至人民路,北达环城东路,东、西以赤城路、飞鹤路为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为天台县行政区域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护,规划范围为天台古城。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框架实行一街、二区、五点、一界的总体保护框架,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整体形象。一街 即中山路老街,西起法溪路,东至飞鹤路,全长约1610M。二区 即结合城市规划的道路调整及老城区的现状,以劳动路为界,将以中山路为轴的传统街区,划分为东西二片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命名为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五点 即根据天台古城的边界特征,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想,保存、恢复、整理五个古城的边界节点:文明门、应台门、南明观、涌禹庙及溪岸路民居。一界 即赭溪东侧的溪岸整治。第八条 对老城区以外、县城规划29.4KM2范围内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天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应使城市发展与地面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齐头并进。(一)孝友堂、文昌阁、莪园戏台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详见图纸。(二)西演茅村的茅氏宗祠及曹岩庙与规划中的县行政中心冲突较大,予以搬迁。搬迁地点可选择在附近的三茅溪一线,结合城市绿带的规划,形成具有地方历史特色的景点。(三)水南村的许氏大房、三房、五房、六房祠堂以及关公庙、庵堂、戏台等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应予保护,并尽可能在原址上。若确与规划的道路或建设项目有冲突,需异地搬迁保护的,应报天台县建设局和文化局批准。第三章 古城格局与风貌特色的保护第九条(*) 古城边界的整理与体现古城边界的廓清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恢复应台门。将镇东庙搬迁至应台门以内,结合应台门的复建,与陈氏宗祠一起形成中山东路历史街区的东入口广场。(二)文明门(小北门)旧址,即今劳动路、环城东路交界的三角形地带,结合城市绿化设计,树立与之相关的地标雕塑,以为识别。(三)其余六门旧址,即水陡门(小东门,后名德胜门,今担水巷起点)、玉笥门(南门,后名环碧门,今孔庙前)、光济门(小南门,今三角巷南)、永清门(西门,旧名通城门,今临川桥东首)、利济门(小西门,今民井巷西)、金庭门(北门,后洋朱巷北),均要立碑以志,或结合旧城改造设计予以恰当体现。(四)赭溪东岸,应结合溪岸的设计,将护栏做成城墙雉堞状,以示古城墙和古城边界的特征。(五)人民西路以南的市民广场设计,应结合溪岸路民居、涌禹庙保护以及古城小南门的意象,体现古城边界的特征和形态。第十条(*) 古城街巷形态的保存(一)对中山路(西起法溪路,东至飞鹤路)路段的空间格局及道路形态进行保护。劳动路两侧、东西中山路入口的新建筑,要在风格、体量、色调上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格调保持协调,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并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街区入口的特征。(二)对四方塘路、民主路的道路形态及主要空间格局进行保护。(三)对平章巷、朱何岭(九曲巷)、让巷的道路形态进行保护。 以上街巷的保护范围见图纸。并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现有建筑分别确定保护、改善、整饬、重建、保留或拆除(概念界定见第四章)。对属于重建或整饬类建筑,应采用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高度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超过8米,色彩以黑、白、灰、栗为主色调,门、窗、墙体、屋顶形式应与天台传统相符合;在风貌协调区内,建筑形式、色调要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相协调,朝向历史街区一面的建筑,高度3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0米。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或是对环境不产生干扰的公共建筑。 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尺度和比例关系,街巷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不得轻易改变。路面材料要恢复传统特色,采用石板铺砌。原有架空线应通过整治进行地埋,果壳箱、垃圾箱、公厕、招牌、路灯等小品,应有地方特色。第十一条(*) 古城内分布零散、具有地方特色且保存较完整的民居的保护对于此类建筑,要加以修缮,不得因任何理由予以拆毁,并要在旧城改造和建设中,功能可以作恰当调整,使之结合于新的规划。如确因与旧城改造项目冲突较大,需整体搬迁处理的,应报天台县建设规划局和文化局批准。此类建筑计有:朱宅(现为明丰幼儿园,荣阳里巷41号)、凌氏书房(塘岸巷30、31号)、茅宅(水坑巷30号)、马公庙(赭溪路135号)、金举人宅(赭溪路141号)、袁镇长宅(杏庄路52号)、东岳宫(劳动路29号)、植桂龙庭(柏树巷16号)、陈隆兴商号(牌门前巷33号)、范广昌宅(牌门前巷17号)、范大昌(四方塘路61号)、聚星楼(后朱洋巷45号)、涌禹庙(溪岸西路)、姜宅(溪岸西路50号)、涌江堂(溪岸西路47号)等。第十二条(*) 古城整体层次的保护措施(一)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天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已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城市各项建设已有条件在规划确定的广阔空间内选址定点;不利于名城保护的建设项目应安排在古城外,不应再往古城范围内挤。(二)应疏解古城区人口,减缓古城用地紧张的压力,为古城保护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现古城内有人口47000人,规划安排30800人,需从古城内疏解出去16200人。(三)古城用地布局调整,不再安排工业和仓库建设。位于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妙山的人武部办公楼予以搬迁,恢复妙山原有的自然状态。占用孔庙的粮食仓库也要变迁,恢复孔庙的原来功能。(四)改善古城内基础设施的外部形象。电力、电信和有线电视架空线路要逐步下地埋设。设置在古城范用内的变电所、开闭所应采用户内型,建筑形式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垃圾中转站的周围要设置绿化带。第十三条(*) 增添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措施(一)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护县城规划范围内的22株古树名木和古城内的5口古井。禁止在距树冠垂直投影5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和建筑、倾倒污水和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者排放烟气。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古井周边地带,禁止进行有损毁古井的建设活动,更不得填埋。古树名木和古井旁均要设立文字说明牌,建立管养责任制,落实管养单位。(二)按原状原址复原应台门。(三)修复孔庙。(四)恢复妙山原来的城市绿地功能。(五)建立标志物系列。除应台门复原建设外,其余七门要建立标志,以示古城原有边界。第四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第十四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街区空间形态和自然环境特色,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还要注意保留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文化街区内,除依法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外,对其它现有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和利用,实行重点保护、普通改善,大力整治,合理利用的方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重在保护历史建筑的风貌,内部可以整修,但切忌大拆大建。第十五条(*) 规划确定中山西路、中山东路二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西半部,西起法溪路,东至劳动路;南界人民西路,北至十字路,总占地面积163400M2。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为88600M2,风貌协调区的面积为74800M2。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东半部,东起飞鹤路,西至劳动路;南邻人民东路,北距工人路约2080M,总占地面积276500M2。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为140800 M2,风貌协调区的面积为135700M2。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由三个既相互紧邻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即:中山东路街区部分、民主路北部街区、四方塘路北部街区。第十六条(*) 分级保护的范围与要求(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要求见第五章文物古迹保护。 (二)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要求: 保护区内的各种修建需在城市规划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下进行审批。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改造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规模较大的修建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经专家评审。 各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的沿街区域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功能以居住和不污染环境的公共建筑为主,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与天台传统建筑相符合,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栗色或原木色。 原有架空电线及竖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改掉,路面应保持、恢复石板铺砌,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要具有地方特色。各历史文化街区应对相对完整的地段加以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功能为居住或传统商铺建筑。古井、树木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街头广场、井台广场)要予保留,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三)对风貌协调区的要求: 该范围内的各种修建活动应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经城市规划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保护要求,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建筑形式、色彩、体量应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相协调,面向重点保护区的高度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控制在9M以下,背向重点保护区的控制在5层以下,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公共建筑为主。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建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以外,近期都应改造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境风貌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第十八条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 规划确定以下几种保护和整治模式。 (一)保护保护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采取保护的方式,可进行修缮或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二)改善是指建筑结构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原有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三)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 (四)保留对80年代以后兴建的建筑,砖混结构,造型与质量较好,同时与传统风貌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维持现状。 (五)整饬对于质量较好,风貌较差的建筑,对其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 (六)拆除是指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以后增建的,破坏院落空间环境的建筑,应予拆除。第十九条(*) 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本规划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对相关区段内的法溪路的线形作了调整,使梅塘作为整个中山路历史街区的起点,详见本规划图纸。(二)规划保护中山西路传统商业街,并形成三个各有特色的区段、一个开放型城市公共空间(详见本规划图纸)。规划重点保护的建筑有:荣阳里41号、梅塘、宣武第、同寿堂中药铺、临川桥、将军庙、三井(含三井殿)、乌门楼许、王以仁故居、张文郁旧居等。(三)规划划定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面积为88600M2,风貌协调区的面积为74800M2。(四)该区内建筑占地面积共59850M2,规划确定保护与整治的各类之建筑占地面积和比例如下表:内 容保 护改 善整 饬保 留重 建拆 除合 计占地面积(M2)1274031250949028101400216059850比 例%21.352.215.94.72.33.6100.0第二十条(*) 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因保护的需要,对相关区段内的道路线形作了调整,详见本规划图纸。(二)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面积为140800 M2,风貌协调区的面积为135700M2。它由三个既相互紧邻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即中山东路街区部分、民主路北部街区、四方塘路北部街区。(1)中山东路街区部分:形成四个各有特色的区段、二个开放型城市公共空间(详见本规划图纸)。规划重点保护的建筑有:县政府大堂、义井、杨氏宗祠、花楼民居群、孔庙、观音堂等。规划划定中山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面积94500M2。该区内建筑占地面积共35830M2,规划确定保护与整治的各类之建筑占地面积和比例如下表:内 容保 护改 善整 饬保 留重 建拆 除合 计占地面积(万M2)548018290447065506098035830比 例%15.35112.518.30.22.7100.0(2)民主路北部街区:因保护的需要,对相关区段内的道路线形作了调整,详见本规划图纸。规划保护民主路民居群及其外部空间形态,规划重点保护的建筑有:忠节祠、吹鼓亭、张世杰祠、蒙馆井等。规划划定民主路北部街区的重点保护区面积20300M2。该区内建筑占地面积共8220M2,规划确定保护与整治的各类之建筑占地面积和比例如下表:内 容保 护改 善整 饬保 留重 建拆 除合 计占地面积(M2)1050196013603370/4808220比 例%12.823.816.541/5.8100.0(3)四方塘路北部街区:因保护的需要,对相关区段内的道路线形作了调整,详见本规划图纸。规划保护四方塘路民居群及其外部空间形态,规划重点保护的建筑有:葆心医院旧址、圣旨门、五世同堂、高门头、叶氏大院等。规划划定四方塘路北部街区的重点保护区面积26000M2。该区内建筑占地面积共9570M2,规划确定保护与整治的各类之建筑占地面积和比例如下表:内 容保 护改 善整 饬保 留重 建拆 除合 计占地面积(M2)21806620450/320/9570比 例%22.869.14.7/3.4/100.0第二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绿化、生态环境和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原则(一)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增加公共开放绿地,结合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布置绿化;强化历史街区入口绿化,在街边桥头形成绿化节点;利用用地功能的置换,为街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绿地,恢复妙山的原有绿化功能;结合街巷系统,形成绿化网络,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二)组构人、绿地、建筑为一体的生态环境结构,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街区环境氛围。对各类设施的配置,应重视绿化空间的组织,避免或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三)市政工程规划原则(1)道路:结合古城的保护,对城市道路规划作了若干调整,主要有三条,即法溪路、民主路、四方塘路,详见本规划图纸。(2)给水:历史文化街区的供水以自来水进户为目标。 (3)排水:历史文化街区排水体制在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远期则采用分流制。改造房屋内部结构,使用现代卫生设备。 (4)消防:按规范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120M。开辟一定的消防应急通道,逐步淘汰使用煤炉,减少火灾发生率。(2)、(3)、(4)条未说明部分详见天台县城关东区管网详细规划。 (5)电力:电力线近期可暂时保留架空敷设,但重要文物和景观区要采用地埋敷设;远期都要改为地埋敷设。(6)电讯:设置一定数量公用电话亭,造型要与各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现状架空电话线路逐步改造为直埋地下电缆敷设。有线电视线路与电话电缆同沟敷设。 (7)环卫设施:合理调整垃圾站点布局,改变垃圾收集站点的形式。公共厕所应合理,其建筑形式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8)燃气: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推广使用瓶装液化气。 (9)市政小品:市政设施小品的形式、色彩、风格应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色彩和尺度相协调。第五章 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第二十二条(*) 天台古城范围内11处县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措施详见图纸。第二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一)同寿堂药店 保持原有功能。(二)临川桥 禁止机动车辆通过,形成桥头小广场。(三)将军庙 社区文化活动站。(四)三井及三井庙 保持原有功能,形成中山东路中部入口。(五)张文郁故居 地方民俗博物馆(六)义井 结合中山西路入口广场的改造,成为广场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七)孔庙大成殿 恢复孔庙原有格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张世杰祠 社区文化活动站。(九)葆心医院 天台县近代史博物馆。(十)花楼民居群 近期保持原有居住功能,远期可考虑结合妙山公园的恢复,安排与公园性质相一致的文化修闲功能,成为妙山公园的组成部分。(十一)观音堂 社区文化活动站。 第二十四条(*) 古城范围外31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列作如下:(一)国清寺(国家级)保护范围:1.东南方向:北以国清寺旧址既海拔170米的等高线起,向东延伸到国清寺路桥,沿溪向南到国清寺前人民桥,再由人民桥前狮子岩往南至国清寺大塔后121.4米等高线处(即国清饭店北面山坡)。2.西北方向:北面从国清寺旧址即海拔170米等高线处向西通过海拔140米等高线处,一直延伸到西涧,再顺涧向南到与国清寺溪汇合处(即双涧汇合处),沿国清溪直至万工池坝与国清饭店北面山坡121.4米等高线处相接。建控地带:1.东南方向:从八桂峰顶海拔343.6米处起顺山坡直下到公路边的石拱桥,再延伸到139.7米等高线直至东岙茅蓬后山坡,转向西南通过210米等高线直至香光茅蓬。2.西北方向:从八桂峰海拔343.6米等高线直至西茅蓬,转向东南灵芝峰顶,再向西南至塔院,再转向东南到五峰饭店与香光茅蓬相接。(二)智者塔院(县级)保护范围:以寺围墙为界。建控地带:北面以枫树岭头岔路口起点,向东沿石级至黄泥畈屋脚,继续延伸至原师祖亭旧址,沿老石路转南至元帅殿,向西面塔头岗下横路,直至塔头寺下公路相接,转西北经竹胡棚与枫树岭头相接。(三)赤城山文物古迹(县级)保护范围:梁妃塔按塔基向外扩展10米;各洞、古建筑按现存围墙内范围;摩崖石刻等按其文物外缘向上下、前后、左右各扩展10米。建控地带:赤城山全山范围。(四)方广寺和石梁飞瀑摩崖(县级)保护范围:中方广寺、下方广寺按现在围墙内范围;上方广寺按现存大殿基址向前、左右各50米,向后30米。摩崖石刻等其他文物按文物外缘向外扩展各10米。建控地带:石梁飞瀑所在山岙,上游直至景区停车场,下游至奉化桥下100米。(五)高明寺(县级)保护范围:高明寺围墙内,摩崖石刻等其他文物点按文物外缘向外扩展10米。建控地带:以高明寺建筑为基点,后至狮子峰顶,前沿伸至象玉峰山顶,右至幽溪岭脚,左接智者塔院。(六)徐善述墓(县级)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向前至8米,向左右各4米,向后6米。建控地带:以墓碑为基点,前至公路,向左右各20米,向后50米。(七)华顶寺(县级)保护范围:以现存围墙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按现围墙前后各延伸150米,左右各延伸50米。(八)华顶茅蓬(县级)保护范围:以茅蓬建筑外壁及围墙为基点,前后左右各10米。建控地带:以茅蓬建筑外壁及围墙为基点,前50米,后、左、右各30米。(九)灵水桥(县级)保护范围:桥东西首各延伸10米,桥上下游各延伸20米。建控地带:桥东西首各延伸20米,桥上下游各延伸30米。(十)宝福桥保护范围:桥东西首各延伸10米,桥上下游各延伸20米。建控地带:桥东西首各延伸20米,桥上下游各延伸30米。(十一)张文郁墓(县级)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向前50米,向左右各25米,向后15米。建控地带:整座小山。(十二)齐汪墓(县级)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向前20米,向左右各5米,向后15米。建控地带:以墓碑为基点,向前50米,向左右各20米,向后30米。(十三)缸窑湾青瓷窑址(县级)保护范围与建控地带:东至宅山脚,南至宅山与小宅山之间,西至水塘,北至小屋。(十四)凉帽山青瓷窑址(县级)保护范围与建控地带:以塘孔为中心向东南、西南、西北各延伸40米,向东北方向延伸50米。(十五)黄家塘青瓷窑址(县级)保护范围与建控地带:东南至公路高坎,西南至山脚水沟,西北至罗广森房屋,东北至罗环长房屋,前后长约100米,左右宽45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十六)瓶窑青瓷窑址(县级)保护范围与建控地带:以文物保护碑为中心,周围面积总体保留2万平方米。(十七)龙山文物古迹(县级)保护范围:各文物点按文物外缘或围墙向外延伸10米。建控地带:如来洞以洞为中心,后至金加塘水库,前至谷口始丰溪交汇处,左右两侧各至峰顶。松隐居以建筑屋周边为基点,向前30米,左右各20米,后15米。(十八)万年寺(县级)保护范围:前至三株古树之前10米,后、左、右以围墙为界。建控地带:前至平田前缘,左右各至山脊,后至万年山顶。(十九)鸣鹤观(县级)保护范围:现存围墙内。建控地带:按现存围墙向外,前至悬崖,左右延伸60米,向后延伸30米。(二十)玉湖戏台(县级)保护范围:以整个七里庙建筑群周边为基点,四周各向外扩展5米。建控地带:以整个七里庙建筑群周边为基点,前后各延伸20米,左右各延伸40米。(二十一)陆蠡故居(县级)保护范围:老宅、新宅各以院落四周外墙之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以院落四周外墙为基点,老宅向前10米,后左右各5米;新宅向前30米,后左右各5米。(二十二)顾欢墓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前左右各10米,后15米。建控地带:以墓碑为基点,前50米,后左右各20米。(二十三)陆淞墓(县级)保护范围:以墓碑为基点,前左右各10米,后15米。建控地带:以墓碑为基点,前50米,后左右各20米。 第二十五条 天台县城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保护及利用措施,详见图纸。第二十六条(*) 文物保护单位要原址、原物、原状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必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要重视保全历史信息。文物的修复要注意可识别性、可逆性和可读性。 第二十七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影响文物保护和环境景观的非文物建筑应当迁移或拆除。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第二十八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 色彩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第二十九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第三十条(*)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第三十一条(*)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的,应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第三十二条(*) 因建设工程特别需要,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迁移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第六章 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第三十三条 大力弘扬历史名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