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doc_第1页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doc_第2页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doc_第3页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doc_第4页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主要、最生动的角色,也构成了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两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成效的高低。本文章在分析师生教学关系的基础上对构建师生双主体关系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此达到学生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双主体 师生关系 和谐 Abstra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the essenc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teaching of the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teachers school students the unity of the essence of this unified interactive exchanges. Based on this, the new curriculum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process.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role of the most vivid, but also constitutes a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a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based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uild relationships and pairs of the main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trategy analysi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Keywords: Two-ma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rmony 目录一、教与学的关系1二、教育主体关系的复杂性2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四、师生角色的多重性与双主体性5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6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系 陇县东风中学 薛刚新课程背景下,默认的静态的知识观要转向变化的动态的知识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全球化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涌入人们的大脑,同时又允许多样性的存在,知识不再是唯一正确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看法,也正是在人们争论中对一些知识中的疑问达成共识。“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在这种动态的知识观背景下,师生之间就不再仅仅是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以知识为中介而建立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教材不再是权威的代表,教师可以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教材,并对教材做出自己的理解。动态的知识观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正确的学生观,不再是一味的灌输,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补充新知识,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共享知识,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和生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理解的一致性,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与自身的提升。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是师生双边交往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1、教不同于学。 著名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中共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编译,1990)。教与学就如卖与买一样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与学之间也存在差异。正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存在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才有价值。 2、教与学互相依赖。 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可能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应该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教学即成功”,就是说如果“教”的行为未达成有效的“学”,那么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但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教学过分注重教,对于学生的学则重视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如此才能教学相长。 3、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互动交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从教师的主导,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断地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学生。表面上,作为主导的教师在自身工作动力的推动下,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主体的学生受激发后的学习动力的驱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专心听讲、质疑问难、回答问题,这些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挖掘教学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样不断地互动交往,推动教学过程持续运行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教学。 二、教育双主体关系的复杂性 关于教学过程主体关系的讨论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与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对峙和论争,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认为教育是一种传递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其主动权在教师,要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教育应以儿童自然发展需要及其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以什么样的活动可以使之得到有益的表现,并据以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材料。这两派观点各持一端,均未能科学地解释和正确解决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 师生双主体论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具有主体特性的人,是教与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学生已不只是被动承受教学影响的简单客体。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师生两个主体互相交往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教学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是互为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学生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教师,学校教育也不可能存在。二者缺一不可。当然,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双主体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具有相对成熟与学生具有未成熟的两极性;师生双主体论坚持教育活动中坚持把发展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作为最高目的。 (1)教师的主体性表现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他的主体作用可表现为:首先,教师是以教学内容作为客体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材,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从而灵活应用知识。其次,教师是以学生作为客体的主体,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面对学生的,学生和教师不断地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也是以自我作为客体的主体。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自我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知识与方法。 教师也是人,不是神,同样需要社会对其自身价值的关注,同样存在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渴望。所以,无论是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现实中教师的利益分配来看,还是从人性发展及人人平等的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没有权利限制教师的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机会不断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2)学生的主体性表现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主要反映为:学生是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反馈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动接受影响与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可以进行主观能动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不听或者睡觉等方式来反抗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可以进行内化吸收,也可以进行借鉴创新,甚至超越。其表现有:第一,学生是以教学内容作为客体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第二,学生也是以教师作为客体的主体。因为教师可以直接成为学生认识的对象,学生可以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所以,要求学生主动适应教师,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第三,“学生又是以自我作为客体的主体。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总结与反思,客观地审视自己,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也是以其他学生作为参照,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总之,学生作为主体,必须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 (3)师生双主体关系的复杂性 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客体。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与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它必然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求教于老师,则学生是以教师作为客体的主体;教师讲解具体问题,而教师又是以学生作为客体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又始终是以具体材料与问题作为客体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这种双重主体性,要求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需要一种“我你”的伙伴关系。“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个真正的老师,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 学生在教师主体作用发挥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主体选择,而这种主体选择是教师矫正自己教育主体作用发挥的必然需要,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受到制约。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育活动就无法实施,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 教师主体的发挥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发展要依赖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学生主体的发展、作用的发挥可促进教师主体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这是一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实践过程。师生双主体论把“创新”作为数学目标,把“关系”纳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学生,也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没有教师,学生也就无所谓学生了。所以,进入教育活动领域,教师和学生就构成实质性的互动关系。 当然,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替代学生,反之,再高明的学生也无法替代教师。所以,师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地赋予,而是教育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教师任何取代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都会以损害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发展为代价。发展学生主体需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引导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二是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即由身人到心人到神人。三是相互依赖原则。要求教师要求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的环境),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两个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体现,人格得以健康发展。 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主体理念有其独特的特征: (1)双主体理念把视野转向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把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看成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标。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具主体性的个体教师和学生。 (2)双主体理念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在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中,实现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目标。因为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个体主体性与学生的个体主体性的发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生的发展。 (3)双主体理念还整合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活动与“学”活动两个方面,把教与学的对立与统一转化到师生主体性的互动特性中来。 (4)双主体理念并不否认师生在知识、能力、思想、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两者互动中的不均衡状态。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主体间的交流活动,彼此都是主体,是“我”与“你”的关系,不存在纯粹的客体,每个主体之间都可以平等交流。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之间要建立特殊的“人”“人”关系,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双主体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的辨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生是学的主体。当学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时,学生是教的“对象”,而不是客体;当学生是“学”的主体时,教师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也不是“客体”;教和学是统一整体,教师教的同时也是学生学的时候,两者都发挥着其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授,教师生命体和学生生命体交相辉映、融合一体、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健康发展。 四、师生角色的多重性与双主体性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教师担当着教学的“规划者”、教学过程的“监护人”、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引导者”等多种角色;学生则担当着学习活动的“招待者”、知识信息的“获得者”等角色。但他们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人。 两者虽然在知识、经验和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才有了“师”与“生”角色职能的区别。但不能因角色的不同而否定了两者的主体地位。教学既然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过程,必然要充分发挥交往主体间的“我你”师生关系,完整地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重主体地位,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按照王鉴同志的提法“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及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步减少,而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却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在大学里面表现尤其明显,笔者在此环境深有感触。但是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并非自动取得主体地位,双方取得主体地位取决于他们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学过程、环节和侧面。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一种双向性的认识活动。所以,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作用。 教师和学生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有实践能力、认识能力,并且运用这些能力来进行教学实践认识的人。所以,二者均可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其次,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学生是教师实践与认识的对象,教师有时也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两者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始终是真实的人,而不是具有某种固着角色职能的行动体”。一方面,教师有要有“人”的意识和信念;另一方面,要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感情,更具有独特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来对待。如果不以“人”为教学的根本,而是以知识和权威为教学的根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关系将很难实现。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师生关系作为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之一,一直是教育理论界长期探索的问题。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师生关系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这些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教育和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关系的背景中展开,师生关系的合理处理对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谐”二字从文字结构来看,“和”,禾 口,意为人人有饭吃;“谐”,言 皆,意为人人都能畅所欲言。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教育的和谐应该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到教学中来,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人人都能参与管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遵循“以学生为本”,把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转变观念,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育发展至今,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过去那种靠经验教书、师道尊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自己“居高临下”的架子,改变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设计,尤其在认识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免带来消极影响。1、从小事见真情,多给学生关爱、关怀和鼓励。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长者与施教者,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这种关爱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要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教师应该努力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上随时点到学生的名字,会使学生觉得教师对他的重视,同时也避免有的学生想旷课、开小差的妄想。以姓名相称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2、善用微笑和眼神。微笑是人类最好的交流通行证,它是给人以愉悦感的一种面部表情,也是教师最富表现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表现友善,诚信,和蔼,融洽等美好的感情因素。教师可以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微笑,传递情感,沟通心灵,征服学生,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同时,敬畏感就会被信任感所代替。学生上课时没有回答出提问,教师的微笑是一种鼓励;学生获得了成绩与进步,教师的微笑是一种表扬;学生偶尔犯了错,决心改正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信任与宽容;学生遇到了难题,愁眉不展时,教师的微笑是一种抚慰与鞭策。 3、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多表扬、少批评。人人渴望赞美,特别是这些在小学、初中很少能够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教师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因为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表扬,往往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心理学证明:“受到赞美的人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赞美要多用但是不可滥用,可以运用一些技巧:首先,多谈学生的光荣史,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促进其以后的进步;其次,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夸大其辞的赞美往往会适得其反;再次,能当面称赞的应该当面称赞,尤其是在同学们的面前,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充满激励的谈话,和善可亲的表情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放松心情,从而产生一种亲师情感与向师力。由此,孩子发自内心的、本能的表现欲才能爆发,即使所谓的“差生”也能回答好问题。 4、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的信息比例减低。与此同时, 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为此, 教师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不断扩充专业知识, 还应有民主的作风和谦虚的态度, 鼓励学生质疑。在有些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 这也是教师必须确立的观念。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课外及校外一切可能的时间和空间, 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利用学科优势,拓宽交往渠道,交往是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运用问答、探究、参与式讨论等多样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物实验课、野外的参观实习、实验室开放、博客、QQ聊天等机会,与学生交往、交流。另外,为改变“上完课即闪人”、“课堂之外成陌路”的现象,组建了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如“信息播报”、“科普创作”、“课件制作”、“知心讲谈”、“博客”、“女性话题”小组等。适当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