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用事”看《锦瑟》的情感主题.docx_第1页
从“意用事”看《锦瑟》的情感主题.docx_第2页
从“意用事”看《锦瑟》的情感主题.docx_第3页
从“意用事”看《锦瑟》的情感主题.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意用事”看锦瑟的情感主题摘要:锦瑟直白的表露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李商隐锦瑟一诗,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宋代到今天,主要的观点有五六种之多,如今较有说服力的是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钱钟书运用深厚的考证功夫,为“自叙身世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王蒙的“无端”说很有诗性,或许更接近李商隐原意,但似缺乏充分证据。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认为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存在相似性,可以通过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以此为王蒙的说法提供一种佐证。一、锦瑟解析综述自从宋代刘攽在中山诗话中对李商隐锦瑟诗作出初步的探索以后,近千年间,对锦瑟的解析就成为李商隐诗歌解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数种: 始于刘攽的怀人说。刘攽中山诗话有言:“锦瑟”二字,“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据北宋末黄朝英靖康緗素杂记里记载:黄庭坚不晓锦瑟诗意,以问苏轼,苏轼引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黄朝英认为锦瑟之中间四联,分别是“适、怨、清、和”的瑟声描写。此种观点为“咏瑟”说。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第十二首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刘学锴认为此乃元好问对锦瑟主旨的阐释:“佳人”李商隐借锦瑟来寄托其华年之思、身世之悲,因此认为元好问的观点是“自叙身世说”。清代朱彝尊以锦瑟为悼亡诗:瑟本二十五弦,如今言“五十弦”,乃是二十五弦断为五十弦,“断弦”之意。“一弦一柱思华年”,二十五弦代表其人二十五岁而亡。蝴蝶、杜鹃,化去之意。珠有泪、玉生烟,哭之葬之。“此情可待成追忆”乎?言其人必婉弱多病,李商隐早已预料到其早亡,为之惘然。清代程湘衡认为锦瑟为李商隐自叙其诗歌创作。程湘衡所据的李商隐诗集以锦瑟开篇,所以认为是“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然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已否定之。清代徐徳泓、陆鸣皋的“就瑟写情”说认为锦瑟中二联“分状其声”,此与“适、怨、清、和”说近,但又认为“具有华年之思在内”,所以尾联曰“此情”。追忆往昔,百端交集,不知从何而起,故曰“可待”“惘然”,与“无端”相照应,是以“惝恍之情,流连不尽”。后人对于锦瑟的解说,多不能出这几种之外,或祖述,或融通。二十世纪以来的学者对锦瑟的解析,则综融吸收了此前意见的诸多合理方面,如今影响最大的,是钱钟书所赞同的“自叙诗歌创作”说和王蒙的“无端”说。钱钟书在论述其观点时,提出杜甫、刘禹锡的诗歌作为佐证,说明以锦瑟喻诗的合理性;其次,引用戴叔伦论诗之语,认为李商隐诗歌中以“沧海”、“蓝田”喻诗歌风格,有许多唐人诗文中相似的论诗之例为证。钱氏以深厚学力,罗列了较为充足的证据,使其赞同的观点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王蒙的观点是:“无端的惘然,就是这一首诗的情绪。”(锦瑟的野狐禅)看他的具体分析:此篇诗作中不但有庄生望帝,蝴蝶杜鹃,海田日月珠玉,而且有爱情,有艺术有诗,有生平遭际,有智慧有痛苦有悲哀,其核心是一个情字,所以结得明明白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写惘然之情。为什么惘然?因为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因为仕途与爱情上的坎坷,因为漂泊,因为诗人的诗心及自己的诗的风格。更因为它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写得太幽深了经过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诗家的呕心沥血与收获的喜悦及种种别人无法知晓的个人的感情经验内心体验之后的李商隐,当他深入再深入到自己内心深处再深处之后,他的感受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是略带神秘的;这样一种感受是惘然的与“无端”的这种惘然之情惘然之感是多次和早就出现在他的内心生活里,如今以锦瑟之兴或因锦瑟之触动而“追忆”之抒写之么?(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王蒙站在作家的角度来解析锦瑟,自有其独特会心处。笔者比较同意王蒙的观点,并试图从文学史的角度,为这种观点提供一种佐证。从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看,锦瑟诗与梁代江淹的恨赋别赋有相似之处,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江淹二赋来解析李商隐锦瑟,或许会得出较为符合李商隐原意的结论。二、恨赋别赋的特点梁代江淹的恨赋别赋是赋史上的名篇。恨赋主要写人在生死问题上的慨叹。其中有帝王之恨、列侯之恨、名将之恨、美人之恨、才士之恨、高人之恨,还泛写了“贫困”之恨、“荣华”之恨,藉以抒发人世间各色人等的平生夙愿难以实现而抱恨终身的感情。别赋主要是写人生别离之情。江淹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淋漓尽致描绘了豪贵之别、侠客之别、军士之别、离臣之别、少妇之别、仙士之别、情侣之别等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的情感。恨赋别赋的艺术魅力源于其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描写和独特的艺术手法:1.内容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描写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死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悲剧,因死亡而饮恨,是人类的共同情感经历,“各类人物无论枯荣,一旦死亡,则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对于这种共同情感的描写,很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加以江淹在“写各类人物时,都选取了各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如秦始皇、李陵、王昭君之属,种种悲剧具载史册,发生在实际生活之中,此种共同情感更为可信,更能给人以震撼。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推崇别情为人类情感的极致。“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这是人类之“别”的共性特征。江淹又在文中列举各种别情,凡经过刻骨铭心之别情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共鸣。恨赋别赋不仅赋写了两种普遍的情感,而且这两种都是极深极痛之情。“死去元知万事空”“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的这两篇赋所拥有的感人力量,不仅来源于情感的广泛性,还在于这两种情感的深重。2.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深重的共同情感固然是二赋感人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二赋的出彩之处。江淹描写共同情感的方法不是泛泛赋之,而是将各类人、各种情况下的死恨别情一一排写出来,写出了共性之下的多样性。以别赋为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销魂”是全赋的灵魂,但江淹又强调“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别方不定,别理千名”,力图从特殊性来列写各种“销魂”之“别”。因此,“销魂”有时渗透在对“别”之普遍性、特殊性之既有层次的描写之中的。全篇可分为泛写、分写、总括三部分。泛写部分写别情的普遍情形,与离别相关的空间、场景和人物,无不“销魂”。分写部分以豪贵之别、侠客之别、军士之别、离臣之别、少妇之别、仙士之别、情侣之别七类别情,表现“别”之多样性、特异性特征。末段总括,承前由“别”之多样性、特异性而归之于“销魂”共性,而以无人可以真正写出别离之情的感慨结束全赋。这样的文章手法使得七种别情通过其“销魂”的共性而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文章的容量和情感内涵无疑大大增加,加以江淹对各类离别之情能够准确地把握,所以别赋能够有超凡的艺术魅力。3.反复渲染如果我们抛开死恨别情的共性和多样性不谈,单将这两篇赋从头读到尾,读者会发现他读到的不是两篇简单的文章,而是受到连续好几次的情感冲击。以恨赋为例。曾经按剑削平天下的秦始皇,“一旦魂断,宫车晚出”,如何不长慨?复见赵迁“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如何不悲痛?又读李陵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正“誓还汉恩”,却“朝露溘至”,如何不怆愤?继之以明妃“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冯衍“际志没地,长怀无已。”嵇康受死,“浊醪夕引,素琴晨张”。再续之以孤臣孽子之惊心垂涕,迁客流戍之沾衿茹叹,沙场战野之烟断火绝。这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冲击,一层层累积起来,最后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读者不一定是帝王大将、宫女名士,但是这些人物与读者都有“恨”,读者读到任何一个片段都会受到情感冲击。这种情感冲击效果是连续的、层层迭加的,这种效果只有通过恨赋别赋这种反复渲染描写才能感受到。所以这两篇赋的“共性和多样性”的写法,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各种“恨”和“别”的样本,可以让读者去寻找自己的影子,还能造成情感的连续冲击,达到情感积累迭加的效果。三、锦瑟与恨赋别赋的相似性锦瑟在结构上与江淹二赋有很大的相似性,另外李商隐之所以能用江淹写赋的方法来写诗,得利于他运用典故的方法。(一)锦瑟与恨赋别赋在结构上的相似性1.恨赋开篇曰:“直念古者,伏恨而死。”篇尾曰:“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别赋开篇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篇尾曰:“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而锦瑟的开头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结尾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恨”、“别”、“惘然(无端)”是三篇作品各自的中心,而放在各自的开篇提出,放在篇末收尾。这是锦瑟与恨赋别赋结构相近之一端。2.别赋在开篇之后列写了帝王之恨、列侯之恨、名将之恨、美人之恨、才士之恨、高人之恨,还泛写了“贫困”之恨、“荣华”之恨。恨赋在开篇后列写了豪贵之别、侠客之别、军士之别、离臣之别、少妇之别、仙士之别、情侣之别等各种生离死别。这些“死恨”和“别情”各部分独立,又通过开篇和末尾的总写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至于锦瑟中间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所用的四个典故,可以作下解:庄子梦蝶而醒,恍然迷惘,“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隐含的是庄子对人生的困惑,究竟人世间是真实,还是梦幻是真实,真实的世界里为什么人负荷了那么多痛苦而梦幻的世界中为什么却有着那么多的自由?“梦蝶”中传递的是人生体验的“迷惘”。“望帝杜鹃”的典故,在辗转的引述、使用中,逐渐包孕了一种人生无归宿似的失落心情,一种苦苦追索却毫无结果似的悲凉感受,没有归宿、没有结果,自然是迷茫无助的。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大致说的是一种迷茫朦胧的景色。“鲛人泣珠”的意象本身并不朦胧,但是李商隐将这个典故置于“沧海月明”的背景之下,明月以及明月之下泛光的沧海、珍珠、泪珠,这四种意象一齐呈现,海天上下,星月珍珠,迷茫一片,也达到了其它三个典故相同的效果迷离怅惘。李商隐从四个典故中,提取出了它们“迷惘”的共性,所以纪昀说“: 中四句迷离惝恍,所谓惘然也。”而四个典故又分别有梦的迷惘、悲凉的迷惘、失落的迷惘和可望不可即的迷惘,四个典故被“无端”和“惘然”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这样的结构,与恨赋别赋何其相似!(二)李商隐“意用事”与江淹赋法的相似性善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特点。锦瑟中间二联四个典故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这四个典故中具有“迷惘”的共性,李商隐将它们串联进一首诗中。这种方法为“意用事”:宋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七中说,“有意用事,有语用事”,但“意用事”则不同,它的功能是诗歌语言学的。这些典故在诗歌中传递的不是某种要告诉读者的具体意义,而是一种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也许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了,想到了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便被用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庄生晓梦”、“望帝春心”、“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具体意义完全不同,而四者能给人“迷惘”的共同感受。由于典故本身的意义加上典故在流传过程中慢慢融进新的内容,使得典故的内涵有时相当丰富,因此,江淹用一段文字来写一种“死恨”或“别情”,而通过“意用事”,李商隐只用一句诗就能达到几乎相同的效果。“意用事”绝非李商隐诗集中的个别现象。李商隐善于在诗中运用典故,提取典故中的“意”,将它们串联起来,是他常用的手段,这一手段在李商隐的咏物和咏史怀古诗中运用最为明显。如: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点,即诗中所用的典故之“意”不仅与诗的主题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典故以排列的方式出现在诗中,李商隐运用这些典故或增加感情丰富性(如离思),或层层渲染(如泪),或积蓄诗势(如茂陵)等等。江淹写作二赋之时,我们不难想象,从一开始,他就会选择许多与“死恨”“别情”(“意”)有关的典故和意象,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从上面列举的李商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对于这一构思方法的运用较为常见。具体到锦瑟一诗,以“无端”起,以“惘然”落,所谓“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是不止如今,纵是“当时”也是惘然的。以如今的惘然心态,写当时的惘然感触,则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