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画是国画门类里面技法最成熟、取得成就最高的画种,也是藏家投资收藏的首选画种,因此具备一定的山水画鉴赏知识,对于做书画的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课。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识别:一、从构图来看与风景照片相比,山水画的构图是经过画家苦心经营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有好的构图。好的构图一般要符合以下两个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虚实 、疏密、开合、藏露、节韵等关系。(1)宾主。构图要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2)呼应。画中一切物体(包括题款和印章),都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这样才能气脉贯通。(3)虚实。传统山水画常把云和水作留白处理。白与黑,空与物,白与灰,灰与黑,就是虚实的对比。但实处要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如林风眠秋山图和张大千山雨欲来图,如无中间的“活眼”,就是一盘“死棋”。虚处要虚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让它表示一种实体,既所谓“计白当黑”,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宋代赵芾江山万里图,中间大片的留白,通过几只小船,却表现了迷茫辽阔、江山万里的意境。(4) 疏密。山水画构图最忌均匀整齐,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通风。”这样才能变化多姿。(5)藏露。画要给人留有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就没有情趣了。因此作画要善于运用“藏”的方法。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测,从而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藏”的妙用。如张大千巫峡清秋图和黄海归来步步云。(6)开合。开与合是相对的矛盾。有对立,画面才生动。开而不合,就会显得不稳和散乱。有开有合,才能相对稳定。(7)节韵。即节奏与韵律。一幅好的山水画,是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这不仅体现在勾、皴、擦、染、点等笔法的运用上,也体现在整体的布局上,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律。如石涛淮扬洁秋图,画中的点既有大小、疏密、浓淡的变化,整体上又有一定的规律。2.透视规律。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也叫“移动透视”。“焦点透视”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只能把视域以内的东西拍摄下来。“散点透视”则是移动着立足点来进行观察的,所以不受视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国山水画的透视归纳为“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张山水画中,往往是“三远”综合运用的。(1)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这种透视法宜于描绘崇山峻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近代黄宾虹的山水图:(2)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才能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如张大千的水阁清凉图、清代王翚的万壑千崖图: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宜于表现坦荡开阔的南方山水。如元代倪瓒的秋色图和容膝斋图:二、从笔墨来看用笔与用墨,是学习国画首先要解决的的问题,是最能体现画家功底的问题,因此也是识别一张国画优劣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1、用笔。中国画的造形达意,是以线为主来表现的。因此看一幅国画用笔的好坏,主要是看这幅画中线条的好坏。古人提出“书法用笔”,即要求画家在作画时要象写书法一样用笔。黄宾虹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五笔”之说,即“平、圆、留、重、变”。(1)“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均匀,起讫分明,笔笔送到,要“如锥画沙”。(2)“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3)“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4)“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5)“变”,一是指用笔要有变化,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二是指运笔要彼此相让,互相呼应,气势连贯。宋代韩拙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线条扁平,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指笔划过于显露,妄生圭角。所谓“结”,是指行笔犹豫,线条不流畅。其他还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画用笔的病忌。2.用墨。墨色的变化,有“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不论是那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山水画用墨有三要:厚,透明,丰富。(1)“厚”,就是感觉要厚重而不轻薄。(2)“透明”,就是层次要清楚,不浑浊,不僵化。(3)“丰富”,就是指墨色多变,层次丰富。总之,看一幅山水画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变化、有韵味,层次是否清楚、丰富,能不能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如黄宾虹青城山色图、徐悲鸿墨笔山水图:三、从用色来看传统国画着色多从物体固有的本色出发,很少考虑光的影响和变化,所以用色相对西洋画来说比较单纯,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根据山水画不同的种类,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水墨山水根本不用色,就不说了。(1)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即墨足之处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让色覆盖了墨;浓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处,不让墨破坏了色的清丽。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如李可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2)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浑厚凝重而不腻浊,清丽鲜明而不单薄。如张大千仿张僧繇设色山水图和远蜂看黛图:(3)在泼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浑融,变化丰富,不脏不浊。如张大千春山积翠图。不管是淡彩、重彩还是泼彩,用色都要有一个主调,不能混乱、花俏。但在主调中又要求变化,不能单调、呆板。总之,既要有对比又要和谐统一。四、从表现各种物象的技法来看山水画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种技法,因物而异,因人而异,因画而异。看一张画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种技法在这张画中,是否能充分表现对象的“形”与“神”,是否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五、从意境来看好的山水画,要有美的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幅画,必须给观者留有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鸣,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画意境的类型,可分为三种情况:1、以景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实,以真实感人的空间境象构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实景之中,主要是通过境象自身诱发观者联想。它类似于诗的“无我之境”。这类画,在古代山水画中以宋画居多,如刘松年秋窗读易图:2、以意胜。这类作品比较注重写意,富有个性和情致,更明显地流露出对主观情感的表达,所塑造的空间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对于“形”则要求“在似与不似之间”。它类似于诗的“有我之境”。这类画自元代以后,逐渐成为山水画的主流。如元代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和吴镇的松泉图,近代齐白石的还家图等等。3、意与境浑。这是感情与形象高度结合,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国维说:“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可见对于诗来说,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而对于画来说,当是画家神来之笔的得意杰作了。六、从“画外工夫”来看所谓“画外工夫”,是指画家除了绘画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养。一幅好的山水画,常常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从画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书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养。 红岩轩,成立于2008年,发起人为知名大写意花鸟画家闫红岩先生。自2012年夏月初于北京琉璃厂开设分号。本着以画会友,交流学习,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监理员培训课程大纲
- 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教学设计及反思
- 四年级数学上册 6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3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练习课配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酒店员工大会流程方案
-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精益生产基础
- 检验科新员工岗前培训
- 急诊护师培训课件
- 职业健康管理知识
- 合作伙伴供应链铺货合同
- 活动板房拆装合同模板范本
- 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手持GPS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森林调查技术)
- 民航客舱服务艺术案例分析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直接打印800字作文纸
-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某期工程土建施工投标施工组织设计
- 考试答题卡模板通用
- GB/T 4857.7-2005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7部分:正弦定频振动试验方法
- GB/T 3864-1996工业氮
- GB/T 13936-1992硫化橡胶与金属粘接拉伸剪切强度测定方法
- GB/T 12689.1-2010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CAS分光光度法和EDTA滴定法
- GB/T 11344-2021无损检测超声测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