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doc_第1页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doc_第2页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doc_第3页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doc_第4页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举措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重要举措研究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一)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一是现代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中央连续5年以1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加快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优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农业农村领域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二是支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提前免除“农业税”,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延展、扶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激励、调控、支持和促进政策体系,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直辖以来,市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4.3%,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三是农业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进,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4%。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1315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7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60%,粮油优质率达50.8%。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与全国和世界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四是现代农业基础初步奠定。过去5年,农村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6.9%,2007年分别达1391亿元、3509元。农业增加值303.1亿元,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为53.6:4.8:38.1:3.5,粮经结构调整为72.9:27.1,从事一、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比调整为59:15:26;粮食、肉类、蔬菜产量分别为1088万吨、159.3万吨、855.3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343公斤、50.2公斤、270公斤,其他农(畜、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建成中型水库17座,开县鲤鱼塘水库和“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整治病险水库683座;农田有效灌面927.2万亩、节水灌面183.4万亩;森林覆盖率30%。(二)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直辖以来,全市耕地净减32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03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0.18亩。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80%左右,15-25度坡耕地占32.5%,土地酸化占15.1%。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的48.6%,石漠化占11.6%。人均蓄饮提水能力18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灾害常年发生2500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二是人才结构矛盾凸显。近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48万、占总量的53%,其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有八成已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下降,纯务农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41.3%,初中及以上仅占52.2%。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过去5年柴油涨幅高达71.4%,仅此一项农民种粮每亩增加成本30元左右。人工成本不断增长,2007年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分别比上年提高10.7%、19.4%。两个方面的因素抵消了党的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抑制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四是发展方式仍较落后。农业科技创新、中间试验和成果转化乏力,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左右。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发育不完善。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仅29%,农业“三品”认证数量在全国名次靠后。五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呈收缩势头,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承支农之重。农村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能力有限、覆盖面小。2007年,全市支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5%,且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六是农民增收压力较大。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1元,比四川、湖北分别低38元和48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正常年份在3.6:1左右,2007年高达3.9:1。未来一个期,农民收入四大构成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5%目标的压力较大。(三)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赢来新的机遇。一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中央明确了“三农”工作“五基本、一首要”的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将“三农”工作置于“四大任务”之首,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07年GDP41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88.6亿元、比5年前增长4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市政府、农业部决定共建设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此背景下,全市上下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建立工农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的制度框架,促进城市、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发展意识空前浓厚。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促动下,广大干部和千万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谋求发展、创新突破的意识空前活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站在西部看农业渐成理性行为,品牌、市场和外向型农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农民转移就业、改善农村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任务,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服务体系五项改革,着眼“135+X”产业发展导向,实施优质粮油自给、优势产业培植、特色产业优选、精品农业展示、创汇农业拓展五大工程,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二)基本原则遵循规律、统筹规划。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障粮食自给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深度挖掘增长潜能,努力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分区域定位主攻方向,分层次明确扶持重点,分产业确定技术路线,加快培育和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带(区)。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分工合理、管理有序”的思路,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下大力气做大盘强主导优势产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成品牌、出效益。围绕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主体,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综合服务,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型经济”格局。创新机制、扶优扶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组织、投入和评价机制。统筹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政策,转变支持方式,重点扶持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区县和带动力强的主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城市和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进军。解放思想、开拓开放。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站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配置农业资源,面向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市场培育支柱型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重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三)奋斗目标。根据市委三次党代会部署,综合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将现代农业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即20082012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支撑条件,培植优势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201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12年,主要目标是: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总量2500亿元,农业增加值7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6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以下。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柑桔带、蔬菜产业带、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产量、质量及产业影响度、带动力居西部领先地位。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程度全面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在“一圈”内达到30%、“两翼”达到20%以上。现代粮油、柑桔、蔬菜生产基地全面建立,种植大户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同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基本健全,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80%,其中,生猪规模化程度达45%;打造5个年产值50亿元、2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畜牧业企业集团。设施化装备有效改善。耕地保有量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常用耕地面积的50%,土地综合生产率达2800元/亩,农业机械化率达23%。全面完成“泽渝”一期工程,建成中型水利工程15座。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建设基本口粮田20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以上。重大动植物疫病有效遏制,畜禽发病死亡率稳步下降,动物卫生水平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提高,成功防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柑桔非疫区成为全国示范点。标准化生产覆盖到所有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50%、75%、65%以上,品牌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组织化程度更加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产业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成熟配套,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和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多性质共存、多方式经营、多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市级主导产业占总规模的30%以上。科技化手段广泛应用。新建10个市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推广100项重大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10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行动,建设1万个农民科技书屋,培育10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养10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初步建立重庆现代农业农村技术支撑体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0%、60%以上。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森林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成效明显,农业生态功能有效发挥,新造林1100万亩,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和地氟病区适宜户率先普及户用沼气,建成一批生态环保型新村。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初步实现畜牧养殖人畜分离。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2017年,主要目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配套完善,高水准的现代农业特别是丘陵山地现代农业成效明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部市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作用凸现,农村经济总量、农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000亿元、1000亿元,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农业资源配置合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步入西部地区前列,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三、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一)优化区域布局,构建产业体系。坚持“135+X”的产业发展导向,走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发道路。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盘强柑桔产业,以忠县、江津、奉节等10个区县为重点,构建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和脐橙生产三大片区,打造长垫忠沪蓉高速沿线柑桔观光走廊,努力将重庆柑桔培育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潼南、铜梁、璧山为重点,构建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积极发展以武隆为核心的高山错季蔬菜,提高主城区蔬菜自给能力;支持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蔬菜,建设县城蔬菜自平衡供给基地,以万州、涪陵为重点,着力建设榨菜鲜销、加工产业带,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蔬菜的第一品牌。以荣昌为核心,做大做强畜牧产业,进一步调整养殖模式,加快建设重庆市现代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区。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笋竹、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和花卉等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渔业;支持各区县结合实际重点发展1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精品园。三是稳定粮食生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科技兴粮战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大31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扶持力度,完善种粮大户补贴机制。以梁平、垫江、长寿为重点,建立50万亩现代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区。四是开发多种功能。立足自然和人文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和饲料等,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装备水平。一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突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小型蓄水工程(凼、池、塘、库)、拦河坝、排灌站、输变电线路配套、灌排渠系工程或坡面水系(开挖疏浚渠道、衬砌渠道、埋设管道、渠系建筑物)、桥涵闸、溪流护岸(小流域治理)、喷(微)灌、机械道、生产便道等工程设施体系。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在条件适宜区域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与服务领域。加快市农科院农机中试基地建设,建设特色农业、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机械的研发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三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筛选先进的农田耕作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沃土工程和平衡施肥、专用肥和生物肥技术,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配套推进村社便道建设。四是抓好农业水利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五是加快完善防灾设施。重点完成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人工增雨防雹系统、新型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工程和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与业务服务环境综合改善等一批骨干工程项目。六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支持开展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三)促进科技进步,推广适用技术。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挥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的核心作用,针对重庆实际,重点开展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利科技等研究创新,推出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推进科技到户到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坚持农科教结合,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搞好农业技术示范。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遴选一批区县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县和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科技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级、市级科研任务,有条件的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一批特色农产品建立技术标准,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引导品牌产业化经营和土地集中经营,形成科技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农业技术、连接市场与农户、辐射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培训的作用,选择典型区域,建设基地成规模、示范内容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比较效益。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指导农业龙头企业率先执行;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质量安全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进规模化发展。结合优势产业发展,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鼓励利用已转移农民自愿放弃的宅基地、空置房承接安置高山贫困移民、生态移民等政策性移民。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四是推进信息化服务。大力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巴渝新农网建设,打造“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发布工作,健全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推进网络延伸,积极实施“金农工程”。五是推进市场化营销。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蔬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五)培养新型主体,打造聚集高地。一是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和贴息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二是发展合作组织。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织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试验项目,多形式发展、全方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财政、金融、税收、项目等支持措施。发展农村经纪人人队伍。三是培育产业大户。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扶持重点产业大户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产业大户发展的帮扶措施和激励机制,从农资综合补贴中切块支持种粮大户。发展种养结合、种加结合、产供销结合的结合型、综合型经营大户,带动形成产业链、产业群。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产业大户的种养、加工及管理能力。四是引导返乡创业。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力度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有效平台,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五是拓展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分流人员领办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经营性服务,构建投资主体多元、经营方式多样的服务新格局。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促进多种业态竞相发展。(六)深化相关改革,创新机制体制。一是引导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强化制度建设,搞好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仲裁服务。二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逐步完善以规范流转、放活经营、健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形成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加快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步伐,2008年底前完成已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等各项管理制度。三是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引导邮政储蓄等资金返还农村。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市、县两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支持发展互助、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缓解农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使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四、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事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局的大事来抓,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一是实施综合管理。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各部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覆盖。充分发挥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作用,赋予其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综合项目、组织管理、考核调控等职能。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参照市级部分农口部门整合的方式,按照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指导区县合理调整农业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相互关系,切实解决层次过多、部门过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配置乡镇行政资源,把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设定为主体职能。三是强化考核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各领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使政府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特别要根据重庆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和多种型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完善主体功能定位,建立分类指导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二)完善扶持政策。遵循“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财税政策。落实“三个高于”总体要求,明确各级财政支出结构中“三农”投入的具体比例,重点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刚性增长比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投资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特别是与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县;调整土地出让金的支出结构,提高“用之于农”的比例。凡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免征或降低税收额度。三是产业政策。按照市、县、乡三级主抓的产业分区定位、分类扶持,市级重点支持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