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重庆黔江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重庆黔江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的东南边缘 地处武陵山腹地 东临 湖北省的咸丰县 西界彭水县 南连酉阳县 北接湖北利川市 是 渝 鄂 湘 黔四省市的结合部 素有 渝鄂咽喉 之称 是重庆 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地处东经 108 度 28 分至 108 度 56 分 北纬 29 度 4 分至 29 度 52 分之间 全区幅员面积为 2402 平方 公里 辖 30 个街道 镇 乡 222 个村 居委会 人口密度为 209 人 平方公里 2005 年末 全区户籍总人口 50 24 万人 其中 非农业人口 7 35 万人 常住人口 44 8 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 12 5 万人 城镇化率为 27 9 一 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一 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一 土地资源现状与评价 一 土地资源现状与评价 黔江区地形地貌受地质拼迭的控制 山脉走向多与构造线方向 一致 为北东 西南走向 从东至西 灰千梁子 五福岭 麒麟盖 八面山 山塘盖和贾角山等山脉近于平行 形成岭谷相间地貌 境 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 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85 丘 陵面积约占 10 其中 5 的面积为河谷平坝与山间盆地 境内山峦 起伏 溪河纵横 岭谷相间 地势东北高 西南部低 全区海拔 1400 米以上地区占幅员面积 4 04 1000 1400m 地区占 17 18 500 1000m 地区占 59 29 500 700m 地区占 14 45 500 米以下地区占 5 04 2005 年黔江区土地总面积 359 56 万亩 其中 3 10 的缓坡地 占 1 3 10 25 的斜坡地占 47 1 25 45 陡坡地占 25 8 土 2 地利用情况中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83 5 3 5 13 见表 1 1 表 1 1 黔江区 2005 年土地利用结构表 二 级 类 一级类 地类名称面积 亩 占土地总面积比重 耕地73611520 5 园地21825 10 6 林地205090357 0 其他农用地193529 65 4 农用地 小计300237383 5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68143 0 交通用地14065 60 4 水利建设用地6112 10 2 建设用地 小计126991 73 5 未利用土地410030 811 4 未利用地 其他土地562271 6 土地总面积3595623100 0 资料来源 黔江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2005 年 黔江区地形地貌复杂 为生态重点保护地区 随着生态环境保 护工程的推进 其耕地面积会有一定的缩减 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 中山为主 山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85 受地形 区位条件限 制其土地开发建设成本高 农业发展条件差 种植业的规模化 机 械化和标准化的推广难度大 同时 复杂的地形条件也削弱了黔江 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力 总体上 黔江区土地利用率为 87 人口密度为 209 人 平方公里 土地开发空间还很大 能满足黔江 区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 二 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二 水资源现状与评价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15 83 亿立方米 人均 3138 立方米 亩均 2160 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 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 660 4mm 多年 平均径流量 15 83 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本区属山区地形 地 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充 地下储水量相对丰富 据南江水文地质大 队提供的实测值和经验数据作为计算参数 全区地下水储量为 3 61 3 亿立方米 过境水资源 流经该区的主要河流为阿蓬江 境内长 90Km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3 19 亿立方米 黔江区水资源丰富 能有效地满足当前经济生活需要 但存在 以下问题 时空分布不均 从地域看 人口稀耕地少经济发展落 后的中低山区水资源量多 人口多耕地多经济发展较好的丘陵 平 坝地区水资源量少 从时间看 径流主要集中在 5 8 月 而冬季或 伏旱期往往河水断流 区内地形复杂 地下水埋藏深 开发利用 难度较大 这些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供水压力 三 矿产资源现状与评价 三 矿产资源现状与评价 区内矿产资源品种较多 分布广 总计矿产地 11 处 10 个矿 种 矿 化 点 14 处 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铜 铁 硫 煤 磷 铝 锌 汞 石膏 高岭土 冰解石 莹石 重晶石 明 矾 石灰石 石英石 矿岩等矿藏 见表 1 2 表 1 2 黔江区主要矿产资源种类及分布一览表 矿产种类主要分布区域储量备注 煤 万家堡 蔡地槽 中塘马 岩 1120 万吨已开发 铅 锌金洞乡五峰山 梨树 分别为 6 61 万吨 18 6 万吨 已开发 铅土 中塘水田坝 白土龙嘴岩 水市水车坪 1200 万吨以上需扩大开发 萤石 重晶石 金溪镇金竹坪 鹅池 太 极 分别为 58 万吨 104 万吨 已开发利用 石英砂岩冯家 濯水 中塘276000 万吨待开发 石灰石舟白 正阳 水田 蓬东约 60000 万吨已开发利用 资料来源 黔江区计委 2005 年 从矿种上看 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品种多 有铅 锌 铁 石 灰石 石英砂岩矿 白云石等矿种 能源矿少 其中煤的储量仅为 1120 万吨 以黔江区现有技术水平 其金属矿的开采会影响到黔江 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能源矿储量的不足会削弱黔江区经济发展的后 劲 总体上 以黔江区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能为其当前经济发展 提供一定的资源基础 但不足以支撑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4 四 旅游资源现状与评价 四 旅游资源现状与评价 黔江区旅游资源种类多 品味高 据初步普查 有 35 种基本 类型 245 个旅游资源单位 分属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古迹与建筑 休闲求知健身 购物等六大类 主要分布于小南海 武陵仙山 阿蓬江 灰千梁子 仰头山 八面山等景区 拥有国家 级地震遗址地质公园 1 个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1 处 国家级森林公园 1 个 国家 AAAA 级景区 1 个 重庆市十佳景区 市级风景名胜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各 1 个 黔江独特的自然景 观与土家族 苗族民风民俗交相辉映 形成黔江特有的旅游资源体 系 旅游网络 黔江 恩施仅 120 公里 可连接上海 成都高速公路 和长江三峡景区 黔江 咸丰 张家界全程仅 280 公里 可连接常德 张家界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景区 使得黔江区成为区域性旅游网络 中的重要节点 随着渝怀铁路 渝湘 黔万高速公路 舟白机场等重大交通设 施的建成投用 黔江区的对外通达性将大大提高 旅游市场也将得 到进一步地扩大 但是 黔江区的旅游资源也存在以下不足 旅 游景点吸引力不强 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景区可进入度低 通 讯质量不高 供水条件差 娱乐设施缺乏 景区间互相通达条件 差 没有形成区内 外的旅游环线 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对 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旅游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在旅游资 源开发中 规划不科学 破坏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 交通现状与评价 五 交通现状与评价 黔江区的交通方式主要有四种 公路 铁路 水路和航空 1 1 公路现状公路现状 5 2005 年 全区公路网络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 49 04 公里 乡乡 通油路 95 的行政村通公路 通村公路里程达到 3080 公里 公路 通车率达 95 2 连接内外的交通干道 国道 G319 线 黔江段 93 13 公里 省道 S202 线 黔江段 58 4 公里 黔彭二级公路 黔江段 31 公里 黔酉二级公路 黔江段 57 公里 黔恩二级公路 黔江段 23 公里 区域内的公路网 1 2 小时黔江 工程 乡乡通油路 沥青路面 70 公里 庙垭至新华 18 公里 八角至白土 8 公里 金洞至马喇 13 公里 两河至细水 16 公里 册山至武陵山 7 公里 册山至石会 8 公里 2 通村通达工程 泥结碎石路面 龙池路 16 公里 平溪路 15 公里 3 通乡通畅工程 沥青路面 胡家坝至五里 6 公里 马喇至 金洞 13 公里 年度公路养护情况 国道公路好路率 100 综合值 83 38 省 道公路好路率 100 综合值 80 58 县道好路率 59 74 综合值 63 75 2 2 其它运输方式现状其它运输方式现状 渝怀铁路贯通黔江区的主要市镇 其货运和客运能力能有效地 满足黔江区经济发展需要 并将成为黔江区的经济大动脉 舟白机 场将成为黔江区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 大大缩短黔江区到重庆主城 区的时间 提升黔江区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地位 黔江 彭水仅 70 公里可连接到乌江航运 并成为黔江区对外运输的重要补充 3 3 交通现状评价交通现状评价 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建成或实施 黔江区的交通条件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 立体交通枢纽初现雏形 凸现了黔江区的区位优势 渝怀铁路贯通黔江区的主要市镇 使黔江成为渝东南及广大川渝腹 地通往珠江三角洲及沿海最便捷的陆上战略通道 与周边各区县连 6 接的二级公路和 319 线国道撑起了黔江区对外的骨干通道 但区内 外的交通网络还不完善 区内公路网的等级低 对外交通干道不足 交通基础设施仍将是黔江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其区位优势的完 全发挥还需一定的时间 六 基础条件优劣势综合评价 六 基础条件优劣势综合评价 1 黔江区生态环境优良 城区饮用水水质保持在国家 类标准 空气质量为环境功能区二级标准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的人居环境成为集聚经济要素的重 要平台 2 黔江区人口密度为 209 人 平方公里 远低于重庆市人口密 度 382 人 平方公里 土地开发空间还很大 能满足黔江区一定时 期的经济发展需要 但境内大部分地区以低中山为主 山地面积约 占土地总面积的 85 土地开发成本高 农业发展条件差 种植业 的规模化 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推广难度大 3 黔江区水资源丰富 水资源总量为 15 83 亿立方米 人均 3138 立方米 亩均 2160 立方米 其中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六个 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居于首位 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与其 需求不相协调 会造成局部的供水压力 4 黔江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品种多 分布广 总计矿产地 11 处 10 个矿种 矿 化 点 14 处 能源矿只有煤 储量仅为 1120 万吨 总体上 以黔江区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能为其当前经济发 展提供一定的资源基础 但不足以支撑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5 黔江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旅游优势明显 拥有国家级地震 遗址地质公园 1 个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1 处 国家级 森林公园 1 个 国家 AAAA 级景区 1 个 重庆市十佳景区 市级风 景名胜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各 1 个 同时 黔江独特的自然景 观与土家族 苗族民风民俗交相辉映 使得黔江独特的旅游资源体 系能很好地融入到区域性旅游网络中 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 7 6 渝怀铁路的贯通以及渝长高速公路 舟白机场等重大交通设 施在 十一五 期间的建成投用 黔江有望建成拥有航空 铁路和 公路的立体交通枢纽 届时黔江交通基础设施瓶颈将基本消除 在 渝东南的区位优势将得以显现 二 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二 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 经济总量及结构现状与分析 一 经济总量及结构现状与分析 1 1 经济总量现状与分析经济总量现状与分析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 加快 见表 2 1 图 2 1 2005 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6 54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8367 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 26 4 和 45 7 与 2000 年相比 两大指标都翻了一番多 表 2 1 黔江区主要年份经济情况表 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 年份 指标 数值 万元 年增长速度 数值 元 年增长速度 2000180114 3692 200120198512 1410711 2 200222778612 8458711 7 200325420511 650409 9 200428903813 7574213 9 200536540026 4836745 7 资料来源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和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 图 2 1 十五 期间黔江区经济发展趋势图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份 数 值 生产总值 百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 元 8 2004 年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的生产总值高居首位 但在 经济增长速度上 黔江区则相对缓慢 仅为 13 7 比增长速度最 快的彭水落后 7 3 个百分点 见表 2 2 表 2 2 2004 年黔江区与周边区县的经济总量情况 地 区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 湖北 咸丰 湖北 利川 生产总值 万元 289038203712233121175319229241268621172285 年增长速度 13 7 19 8 10 6 19 1 21 0 19 4 17 0 资料来源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相关资料 十五 期间 黔江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明显优化 见表 2 3 图 2 2 一 二 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 2000 年的 26 3 43 7 30 调整为 2005 年的 17 4 42 7 39 9 在此期间 除 2004 年外 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 三产业则有较 大波动 尤其是后两年 随着第二产业比重显著下降 第三产业比 重由 2004 年的 29 1 上升到 2005 年的 39 9 上升了 10 8 个百分 点 表 2 3 黔江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情况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增加值 万元 比重 增加值 万元 比重 增加产值 万元 比重 20004733926 37882843 75394730 0 20014857124 09297946 06043530 0 20024764420 911280149 56734129 6 20034965019 513144551 77311028 8 20046110721 114398549 88394629 1 20056350017 415590042 714600039 9 资料来源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和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 图2 2黔江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情况 0 0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份 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9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 见表 2 4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高不 下 2005 年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 21 64 万人 比重高达 71 4 比 2000 年只下降了 2 5 个百分点 二 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总 体上有所增加 但增加幅度太小 2005 年二 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 为 2 49 万和 6 18 万 比 2000 年分别增加 0 49 万和 0 62 万 表表 2 42 4 黔江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黔江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从业人数 万人 比重 从业人数 万人 比重 从业人数 万人 比重 200021 4373 926 95 5619 2 200121 1672 72 297 85 6719 5 200221 4072 72 267 75 7719 6 200317 6171 92 359 64 5318 5 200417 6471 52 389 64 6618 9 200521 6471 42 498 26 1820 4 资料来源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图图2 2 3 3 黔黔江江区区三三次次产产业业从从业业结结构构变变化化情情况况 0 0 10 0 20 0 30 0 40 0 50 0 60 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份 比重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10 二 第一产业现状与分析 二 第一产业现状与分析 1 1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现状现状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 但发展缓慢 2005 年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6 35 亿元 比 2000 年的 4 73 亿元增加 了 1 62 亿元 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时起时伏 2005 年的增长速度 为 3 9 比 2004 年下降了 19 2 个百分点 分析显示黔江区第一产 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 需要政策及资金上的进一步扶持 见表 2 5 表 2 5 黔江区第一产业的变化情况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增加值 万元 473394857147644496506110763500 年增长速度 2 6 1 94 223 13 9 占 GDP 比重 26 32420 919 521 117 4 资料来源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 2004 年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最少 仅 为 61107 万元 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最大的湖北利川相差 71168 万元 可见 在产业规模上 黔江区没有竞争优势 见表 2 6 表 2 6 2004 年黔江与周边区县第一产业对比情况表 区县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利川咸丰 增加值 万元 611076314869120748008056613227582103 占 GDP 比重 21 1 31 0 29 6 42 7 35 1 49 2 47 70 年增长率 23 1 22 0 6 8 32 2 19 9 26 6 21 9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从黔江区第一产业内部来看 农林牧渔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内部结构的变动趋于合理 由农业占绝对比重向农林牧副渔业协调 发展 见表 2 7 2 8 2005 年 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实现 11 95 亿元 其中牧业的发展速度最快 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 2000 年的 33 6 上升到 2005 年的 37 4 农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基 本上是呈下降趋势 由 2000 年的 57 2 调整到 52 8 表 2 7 黔江区农林牧渔业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 年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11 200057 2 7 8 33 6 1 3 200156 1 8 2 34 4 1 3 200254 6 7 9 36 1 1 4 200353 1 7 8 36 4 1 4 1 3 200453 4 6 9 37 3 1 2 1 2 200552 87 437 41 21 2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表 2 8 黔江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变动情况表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合计 万元 86105893378775193310112981119500 年增长率 3 8 1 86 321 15 8 农业 万元 492225011547979495546035563300 年增长率 1 8 4 33 321 84 9 林业 万元 672372966933724277528800 年增长率 8 5 54 5713 5 牧业 万元 289693081531637340464219344500 年增长率 6 4 2 77 623 95 5 渔业 万元 110111511202126313651500 年增长率 4 5 4 45 18 19 8 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1205 13161400 年增长率 9 2 6 4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结构调 整速度较快 粮经比变动较大 由 2001 年的 4 2 1 调整到 2005 年的 2 2 1 粮经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但是 黔江区在稳定粮食作 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 实现粮经结 构进一步优化 见表 2 9 表 2 9 2001 2005 年黔江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换情况 年份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公顷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公顷 粮经作物比 20016271714983 4 2 1 20026133616089 3 8 1 20035879015477 3 8 1 20046174015741 3 9 1 20056245627795 2 2 1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12 黔江区农业和牧业结构单一 仍属于传统的粮猪型农业 见表 2 10 具体表现为 1 2005 年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生产产值 占到生产产值的 78 7 蔬菜 园艺作物 水果坚果饮料香料和中 药材三类作物的产值比重过小 2 2005 年 猪的饲养占牧业生 产产值的 81 3 表 2 10 2003 2005 年农业和牧业内部构成的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指标2003 年2004 年2005 年 农业 100100100 谷物及其他作物 77 2 79 5 78 7 蔬菜 园艺作物 17 3 15 7 16 1 水果坚果饮料香料 4 7 4 1 4 1 中药材 0 8 0 7 1 1 牧业 100100100 牲畜的饲养 牛 羊 8 3 7 5 7 6 猪的饲养 79 2 80 9 81 3 家禽 11 2 8 6 8 1 其他 1 3 3 0 3 0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2001 年到 2005 年 黔江区农牧产品的商品率低 市场化程度 不高 2005 年 农业产品 经济作物和牧业产品的商品率分别为 42 64 和 66 其中经济作物的商品率呈下降趋势 比 2001 年的 79 5 下降了 15 5 个百分点 见表 2 11 表 2 11 2000 2005 年黔江区部分农牧产品的商品率变化情况 指标2000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 农林牧渔业 48 220 350 65051 农业 40 743 444 541 242 粮食作物 24 125 929 326 943 经济作物 79 592 289 788 164 蔬菜 瓜类 34 133 533 829 639 茶桑水果 72 966 572 872 470 牧业 60 862 362 562 566 猪 58 66061 963 466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近年来 黔江区逐步推行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化和规模化 特色 13 农产品基地建设不断扩大 其中 烤烟 蚕桑 猕猴桃 青蒿和地 牯牛等农作物成片建设初现成效 见表 2 12 表 2 12 2005 年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及特色农产品的成片面积 产量规模 主要农作物面积产量规模 烤烟8 61 万亩18 8 万担 蚕桑4 8 万亩8138 担 猕猴桃1 万亩部分投产 203 吨 青蒿6000 亩300 吨 地牯牛1 2 万亩4000 吨 资料来源 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 黔江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农产品产业链较长 产品附加值较高 2005 年 龙头企业蓬江食品集团 玉塔食品公司 和珍珠兰茶叶公司分别实现产值 1361 万元 1140 万元和 895 万元 见表 2 13 表 2 13 2005 年黔江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 加工程度 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产值加工程度主要产品 蓬江食品集团6300 吨 1361 万 元 深加工肉制品 泡菜 酒 茶 玉塔食品公司10000 吨 1140 万 元 深加工泡菜 珍珠兰茶叶公司1500 吨895 万元深加工茶 泡菜 牛肉脯 资料来源 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 2 2 第一产业分析第一产业分析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第一产业取得一定的发展 产值规模增 加 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化 种植业由以种植粮食为主调整为粮食 蔬菜 烤烟 中药材 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协调发展 畜牧业由以饲 养生猪为主调整为生猪 牛 山羊等品种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 平不断提高 一些特色农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很快 已初 具规模 但是 黔江区第一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足 需要加大政策及资金扶 持力度 2004 年 在农业政策的支持下 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为 23 1 但 2005 年增长速度又下降到 3 9 农业占农林牧渔业产值过高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速度 过慢 2005 年 农业在生产产值中所占比重为 52 8 比 2000 年 14 的 57 2 只下降 4 4 个百分点 农业和牧业内部结构单一 调整幅度偏小 2005 年 谷物 生产占到农业生产产值的 78 7 猪的饲养占牧业生产产值的 81 3 粮猪型农业的产值比重过大 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偏低 市场化程度偏低 为农业服务的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农产品的产业链偏短 对当地农业发 展的带动力不强 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共赢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 第二产业现状与分析 三 第二产业现状与分析 1 1 第二产业现状第二产业现状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5 年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5 6 亿元 比 2000 年翻了一番 占 GDP 的 42 7 见表 2 14 表 2 14 黔江区第二产业的变化情况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增加值 万元 7882892979112801131445143985155900 年增长速度 18 0 21 3 16 5 9 58 3 占 GDP 比重 43 8 46 0 49 5 51 7 49 842 7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2004 年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 14 4 亿元 远远超过周边区县 但从增长速度看 黔江区处于劣势 第 二产业增长率仅为 9 5 见表 2 15 表 2 15 2004 年黔江与周边区县第二产业对比情况表 区县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利川咸丰 增加值 万元 143985699839484042170775646926746539 占 GDP 比重 49 8 34 4 40 7 24 1 33 8 25 8 27 01 年增长率 9 5 21 1 15 4 9 3 25 5 15 2 15 1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和 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黔江区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居主导地位 2005 年 工业增加值占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82 68 其中工业内部的制造业增加值比 重高达 67 93 比 2004 年略有提高 见表 2 16 表 2 16 2004 2005 年黔江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构成情况 15 2004 年2005 年 增加值 万元 构成比 增加值 万元 构成比 第二产业 143985100155900100 工业 11546780 212890082 68 采掘业 41542 946002 95 制造业 9489365 910590067 93 电力 煤气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42011 41840011 80 建筑业 2851819 82690017 22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十五 期间 黔江轻重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见表 2 17 2005 年 轻 重工业比重分别为 69 6 和 30 4 随着轻工业的比 重逐步下降 重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 与 2000 年相比 变动幅度 为 2 5 个百分点 表 2 17 黔江区工业内部结构情况表 轻工业重工业 年份 工业总产值 万元 产值 万元 比重 产值 万元 比重 20011170098435472 13265527 9 200216049311978274 64071125 4 200318899614670377 64229322 4 200422000017070177 64929922 4 200526750018620069 68130030 4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十五 期间 黔江区重点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发展较好 见表 2 18 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 65 到 70 之间 产品产 销率保持在 98 左右 2005 年达到了 98 9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 数提高较快 2005 年为 287 9 比 2002 年提高了 85 2 个百分点 2 18 黔江区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 总资产贡献率 12 017 317 018 019 1 资本保值增值率 170 8106210 4121 5106 8 资产负债率 66 369 672 870 567 2 流动资产周转率 次 0 70 71 01 11 2 16 成本费用利润率 2 816 53 35 98 0 工业增加值率 60 3 50 9 57 4 52 9 47 0 产品销售率 97 199 299 297 298 9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 人 90 年 价 82443106651166665230575286304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02 7204 9244 6287 9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整理而得 从企业规模看 黔江区工业企业规模小 数量少 见表 2 19 2005 年 黔江区规模最大的企业 黔江卷烟厂的产值仅为 13 44 亿元 同时 黔江区工业企业结构单一 仅黔江卷烟厂实现的产值 占到了 GDP 的 36 78 表 2 19 2005 年黔江区大型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 万元 企业名称产值增加值 增加值占 GDP 比重 利税 利润 黔江卷烟厂 1343778758936 78704565946 重庆乌江电力公司 500771860913 68114317210 黔龙集团 2092070115 7518131159 黔江弘扬建材集团 971725672 651072545 资料来源 黔江区计委提供 2 2 第二产业分析第二产业分析 第二产业在黔江区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十五 期间 黔 江区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第二产业增加值远远超过周 边区县 居于首位 工业初具规模 形成了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 辅的工业结构 新型工业化水平较高 国有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 济效益较好 但从总体上看 黔江区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工业经济的发 展仍然是低基础 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 工业经济总量小 2005 年 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 26 75 亿 元 仅占全市的 0 7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 23 亿元 仅占全市的 0 91 17 工业支柱单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5 年全区工业总产值 中 卷烟及其配套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的 67 7 和 86 1 电矿产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的 25 65 和 11 9 两产业实现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 工业的 93 3 和 98 黔江区工业企业的规模偏小 数量偏少 2005 年 全区国 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 13 户 户均工业总产值 1 91 亿元 户均 资产 3 43 亿元 户均利税 0 65 亿元 在 13 家企业中 仅有中型 企业 5 户 年产值超过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黔江卷烟厂 乌电集 团 黔龙集团 弘扬建材等 7 家 四 第三产业现状与分析 四 第三产业现状与分析 1 1 第三产业现状第三产业现状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见表 2 20 2005 年 实现增加值 14 6 亿元 比 2001 年的 6 亿元 翻了一番多 2005 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39 9 与 2001 年相比 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 表 2 20 黔江区第三产业的变化情况 年份 20012002200320042005 增加值 万元 60435673417311083946146000 年增长速度 12 0 11 4 8 6 14 873 9 占 GDP 比重 29 9 29 6 28 8 29 039 9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及黔江区计委提供资料整理而得 2004 年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居首位 见表 2 21 达到 8 4 亿元 比第二名的彭水高出 1 3 亿元 比排 名最后的咸丰高出 4 亿元 表 2 21 2004 年黔江与周边区县第三产业对比情况表 区县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利川咸丰 增加值 万元 83946705816916158349711116707943643 18 占 GDP 比重 29 0 34 6 29 7 33 3 31 0 25 0 25 30 年增长率 14 8 16 7 11 5 12 1 17 7 11 7 10 1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和 湖北省统计年鉴 整理而得 从黔江区第三产业的构成情况看 2004 年 增加值比重排在前 四位的是 批发零售贸易业 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 国家机关 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它们分别占到第 三产业总产值的 29 3 16 4 15 3 和 9 1 累计达到 70 1 但是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 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太小 不利于提升第三产业档次 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见表 2 22 表 2 22 2004 年黔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项目构成 增加值 万元 构成比 第三产业 83946100 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 3730 4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76539 1 批发零售贸易业 2457529 3 餐饮业 38724 6 金融保险业 76139 1 房地产业 61527 3 社会服务业 22562 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36684 4 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374816 4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1651 4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1287115 3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十五 期间 黔江区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见表 2 23 旅游人数由 2000 年的 18 6 万人猛增到 2005 年的 52 3 万人 年均 递增 29 5 个百分点 旅游总收入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 2000 年 的 0 15 亿元猛增到 2005 年的 1 09 亿元 同时 旅游总收入的增 长速度远快于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 但是 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发 展滞后 涉外饭店和旅行社数量没有增加 表 2 23 黔江区旅游发展的统计表 指标2000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 19 旅游人数合计 人 186178312020401080478000523000 年增长率 67 5928 5419 189 41 国内旅游者人数 人 186000312000401064477937521760 国际旅游者人数 人 178201663124 旅游总收入 万元 148032964753983810920 年增长率 122 7044 21106 9911 00 涉外饭店数 23333 涉外饭店床位数 393592845845845 年末旅行社数 11111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2005 年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旅游人数为 52 3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为 1 09 亿元 均高于其他区县 见表 2 24 表2 24 2005年黔江区与周边区县旅游发展情况 区县旅游人数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 GDP 酉阳 20 463803 1 秀山 9 846502 7 石柱 5075002 5 彭水 29 538351 5 黔江 52 3109203 0 资料来源 黔江区计委 十五 期间 黔江区商贸流通产业迅速扩张 2005 年 全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4 69 亿元 占 GDP 比重的 10 占第三产业 比重的 33 7 其中 批发零售贸易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 89 1 见表 2 25 表 2 25 黔江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表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万元 8390292913103233111948129076146900 年增长率 10 7 11 1 8 4 15 3 13 8 批发零售贸易业 万元 766438487594210102303117724130900 年增长率 10 7 11 0 8 6 15 1 11 2 餐饮业 万元 72598038902396451135216000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 8 7 8 7 8 7 8 6 8 8 10 9 资料来源 根据 黔江统计年鉴 2005 年 整理而得 2005 年 黔江区开始着力打造以城区为核心 濯水 黑溪 马 20 喇和石会四个中心镇为二级商圈的区域性城镇商圈 网点数量达到 3589 个 设施面积达 206355 平方米 并实现销售服务额 6 6 亿元 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黔江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见 表 2 26 表 2 26 2005 年黔江区商圈及中心镇商业设施建设情况表 名称网点数量 个 设施面积 平方米 2005 年销售服务额 万元 主城核心商圈 230414013050000 濯水 275178206232 黑溪 298147252881 马喇 21090003010 石会 502246803680 合计 358920635565600 资料来源 黔江区贸易局 2 2 第三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分析 十五 期间 黔江区第三产业高速增长 成为黔江区国民经 济的重要支柱 与周边区县相比 黔江区第三产业产值规模远远超 过周边区县 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能较好地为黔江区一 二产业 的发展服务 第三产业内部各业均有长足发展 批发零售贸易业 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交通运输 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四个行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 迅猛 且相对于周边区县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商贸流通产业发展 极快 规模迅速扩大 为黔江区物资流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大大 提升了黔江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能力 黔江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有 旅游产业仍停留于旅游资源的表层开发 属初级旅游产品 产品的增 值能力不强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综 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所占比重太小 不利于提升第三产业档次 也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商贸流通和旅游业发展的基 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三 三 十一五十一五 产业发展方针与发展目标产业发展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 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分析 一 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分析 1 1 发展机遇发展机遇 1 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机遇 世界产业结构与 布局新一轮调整步伐加快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 经济结构的深刻变 化为黔江带来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重庆都市圈产业转 移的机遇 2 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2004年3月 国家颁布了 国务院进 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 对西部的产业政策措施进一步 具体化 这对地处西部的黔江的产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3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机遇 重庆市委 市政府决定集 中力量用 5 10 年的时间 通过建设用地 生产力布局 财政税收 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把黔江等 6 个区 市 逐步建成区域性大城市 或中等城市 在交通网络建设 主导产业培育 重大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等方面 将给黔江以有力的支持和推动 4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机遇 随着 2005 年中央 关于进一 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的出台 黔江作为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将享受国家和 重庆市给予的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5 交通条件改善和区位优势提升的机遇 渝怀铁路的贯通 以及渝长高速公路 舟白机场等重大交通设施在 十一五 期间的 建成投用 黔江有望建成拥有航空 铁路和公路的立体交通枢纽 为黔江的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2 制约与挑战制约与挑战 1 国际经济 社会面临的不确定 不稳定因素增多 国际 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形式 加剧了地区间对资源 市场 技术 人才的竞争 2 黔江与同在武陵山区的湘西州 恩施州和铜仁地区的自 22 然资源雷同度较高 相对资源不足 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不明显 3 黔江现有经济总量偏小 增长速度较慢 城镇化率及农 民收入较低 与全国 全市的差距拉大 在渝东南地区的中心地位 不突出 4 黔江产业规模小 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基础薄弱 工业 支撑单一 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科技创新能 力弱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 产业发展方针与原则 二 产业发展方针与原则 1 1 发展方针发展方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重庆市 十一五 经济社会发展总 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总体要求 依托黔江及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优 势 聚集区内外生产要素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建立产业基 地为抓手 以延长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为导向 以提高产业技术 水平为根本 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保证 集中一切资源 要素寻 找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积极扶优扶强扶重点 做优做大优势产业和 支柱产业 全面提升黔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 产业发展原则 1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产业发展是在大市场环境下进行的 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 规律和原则 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市场 市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导 者 政府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 政府不要代替企业和市场去争投资 选项目和分配资源 而应集中精力营造好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2 协调发展的原则 要充分利用第一产业的传统优势 提升第二产业的既有优势 挖掘第三产业的后发优势 形成三次产业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 良 性互动的局面 在产业结构内部 结合黔江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 兼顾发展技术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把结构调整 与发挥优势 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 23 3 本地资源开发和外地资源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黔江的农 特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利于开发发展农特产 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黔江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不足 对产业发展不利 但黔江地处的武陵山区却是自然资源比较富足的 地区 可以充分依托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聚集产业发展必需 的生产要素 4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重发展的原则 一个地区 大型企业是龙头 可以带动和决定该地区产业发展 的方向 而中小企业则体现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活力 黔江大型 企业较为缺乏 中小企业竞争力弱 应着力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 境 抓大 建新 活小 支持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走集团化 发展之路 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 促进中小企业 向 小 精 专 新 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5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黔江生态环境良好的比较优势 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资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型经济 发展高技术含 量 低能耗的高效型经济 发展有机产业 走生态和谐 发展科学 的产业发展之路 三 产业发展目标 三 产业发展目标 1 1 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 步为动力 集中突破卷烟 电矿 建材 绿色食品加工 现代制药 五大重点产业 全面加速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2010 年建成渝东南加工工业中心 旅游服务中心 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建筑行业劳动合同培训与考核规范
- 拆除窗户劳务合同范本
- 泵房土建施工合同范本
- 承包烧烤厨房合同范本
- 煤炭居间协议合同范本
- 项目epc模式合同范本
- 房产抵押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签订适用的合同法规参考
- 2025年标准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参考
- 高中地理第三章同步学案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 【教学课件】鸽巢问题整理和复习示范教学课件
- 幕墙工程验收质量规范
- 小学科学苏教三年级下册3单元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 恶心呕吐PPT精品课件
- 防汛物资台账参考模板范本
-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ppt
-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Unit 4 Journey Across a Vast Land Using Language-Listening课件(26张)
- ICD-O-3形态学编码汇总
- 第4期一文打尽xps图谱分析教程及在各领域的应用avantage操作指南
- APQP培训试习题(含答案)
-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责任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